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70-172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止血成功的105例NVUGIB患者作为对象。按照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再出血分为对照组(未出血,n=88)、观察组(再出血,n=17),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导致再出血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患者性别、年龄、血尿素氮水平、病变类型等比较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入院时休克、单一内镜治疗、HGB90g/L、支持治疗缺乏、Ⅰa级出血、后续PPIs不足等方面的比较上,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VUGIB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危险因素主要入院时休克、HGB90g/L、支持治疗缺乏、后续PPIs不足、Ⅰa级出血等,应高度重视并实施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其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内科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纳入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12月,患者均接受消化内镜治疗,根据其治疗后是否再出血分为未出血组、再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后有48例(25.95%)发生再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年龄≥75岁、血红蛋白<90 g/L、出血病变直径>2 cm、支持治疗不足、凝血酶原时间≥17 s为经消化内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内镜治疗后是否再出血与其年龄、血红蛋白、出血病变直径、凝血酶原时间及支持治疗水平相关,给予患者可改善血红蛋白及临床症状的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4033-4035
目的探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内镜诊治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ANVUGIB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内镜检查并获得明确诊断。根据内镜术后是否出血将患者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为再出血患者,对照组为未出血患者。分析ANVUGIB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出血治疗、休克指数1分、尿素氨浓度10.32mmol/L、输血治疗、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单内镜治疗、A级出血治疗、出血病变直径≥2.0cm、开始内镜治疗时间24h、Rockall评分5分、Blatchford评分6分是ANVUGIB再出血的单危险因素;其中肿瘤出血治疗、休克指数1分、尿素氨浓度10.32mmol/L、输血治疗、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单内镜治疗、A级出血治疗、出血病变直径≥2.0cm、开始内镜治疗时间24h、Rockall评分5分、Blatchford评分6分是ANVUGIB再出血独立危险因素。45例再出血患者经内镜配合抑酸药物止血,所有患者均止血成功,成功率100%。结论 ANVUGIB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输血治疗、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等。内镜术前综合评估ANVUGIB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是提高内镜疗效有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消化内镜诊治及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6-04期间收治的196例ANVUGI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诊治ANVUGIB,根据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后是否再出血,把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的患者分为首次有效止血组和再出血组,统计ANVUGIB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再出血率、出血原因和再出血危险因素(例如输血治疗等),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Yates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6.43%(189例),其中32例(16.33%)再次出血。54.08%(106例)的ANVUGIB病因是十二指肠溃疡。输血治疗、肿瘤出血、后续无质子泵抑制剂治疗、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0cm、Rockall评分5分和Blatchford评分6分是ANVUGIB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内镜诊治ANVUGIB的效果明确。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ANVUGIB病因。ANVUGIB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众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住院行内镜下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520例,按照术后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100例)和未再出血组(420例)两组,详细记录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寻找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饮酒史、抽烟史、消化道出血史、Ⅰb级出血、Ⅱa级出血、镜下治疗方法、应用药物情况及血小板≤100×109/L、白蛋白≤38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7 s及纤维蛋白原≤2 g/L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及凝血酶原时间(PT)≥17 s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及PT≥17 s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包括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 cm、输血量800 ml、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肝硬化、血红蛋白≤90 g/L和PT≥17 s。对于具有此类危险因素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要及时镜下止血,在积极输血和纠正低血红蛋白同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以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6.
丁娟  马志杰  沙嫚 《全科护理》2021,19(33):4746-4749
目的:构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480例,按两组基础资料匹配性原则将其分为模型构建组、模型验证组,均为240例,统计模型构建组再出血病人例数,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将模型用于验证组,以检验其预测效果.结果:模型构建组再出血病人共64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有年龄≥75岁、Blatchford评分≥6分、Rockall评分≥5分、Forrest分级Ⅰ级、出血病变直径>2 cm、入院时血红蛋白值<100 g/L、血小板计数<100×109/L(P<0.05);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58,对应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9%、73.9%,对应截断值为0.035;将预测模型应用于模型构建组,得到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8.7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经消化内镜治疗后仍存在再出血风险,而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实现对再出血风险的准确预测,为临床预防护理提供了依据,能降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行内镜下止血术和血管介入止血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ANVUGIB患者108例,且均接受内镜止血,按首次内镜治疗成功与否分为内镜止血成功组和失败组。单因素分析内镜止血治疗失败的因素。将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内镜止血成功与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镜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对内镜治疗失败行血管介入止血治疗,进行亚组分类为介入止血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内镜下表现等各变量的差异。结果 内镜止血失败患者占20.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非甾体类药物用药史、激素用药史、出血总量、出血病因、失血性休克、溃疡直径、血红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失血性休克(OR:78.45,95%CI:6.484~949.105)和溃疡直径大(OR:3.873,95%CI:1.275~11.772)为ANVUGIB内镜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白蛋白和血小板为介入止血危险因素。结论 失血性休克和较大溃疡是ANV...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筛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止血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共160例为训练集,选择医院2022年1—10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共40例为验证集。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利用训练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验证集检验其预测效果。结果 训练集早期再出血患者共34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止血术后护理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入院血红蛋白<110 g/L、凝血酶原时间≥17 s、病变直径>2 cm、Blatchford评分≥6分、Rockall评分≥5分、Forrest分级Ⅰ级(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95%CI:0.893~0.972),最佳截断值为24.80%,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91.20%,最大约登指数为0.730。以>24.80%为预测标准,验证集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80....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影响消化道出血行内镜治疗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接受内镜治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67例,按内镜治疗后是否发生早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33)及对照组(n=134),查阅病历资料统计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Logtisic回归分析影响消化道出血行内镜治疗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Glasgow-Blatchford危险评分(GBS)、Rockall危险评分(RS)、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MIS65评分、入院时血红蛋白值及血小板指数是消化道出血行内镜治疗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消化道出血行内镜治疗的患者,应重视术前GBS、RS、AMIS65评分、入院时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指数水平,严密监测,积极预防早期再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该院收治的342例行内镜摘除术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该组患者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并将该组患者分为并发出血组和未并发出血组,以术后并发出血为因变量,以可能诱发患者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史、饮酒史、息肉发生位置、息肉病理分型、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和息肉数量)为自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该组342例患者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7.60%(26/3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合并高血脂史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息肉直径2.0 cm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息肉形态有蒂息肉者比例高于未并发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直径2.0 cm、息肉形态有蒂息肉均为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经内镜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息肉直径2.0 cm、息肉形态为有蒂息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药物喷洒、药物注射、机械止血及药物注射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PC)4种方法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住院期间均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根据首次内镜下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喷洒组(A组)16例,药物注射组(B组)28例,机械止血组(C组)23例和药物注射联合APC治疗组(D组)1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一般资料、内镜诊断、病变部位、病变出血征象分级及治疗结果,并对患者的Rockall再出血及死亡危险性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Forrest分级为Ⅰa~Ⅱb级,首次止血总成功率为91.3%(72/80),A、B、C、D 4组首次止血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P0.05),2例患者首次内镜下止血失败死亡,余6例改为手术治疗。首次止血成功的患者中12例(16.7%)发生再出血,D组患者无再出血,A、B、C 3组再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P0.05),再出血患者经二次内镜治疗改为药物注射联合APC方案后成功止血。根据Rockall分级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5例)、中危组(37例)和低危组(28例),3组首次止血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P0.05)。结论对于ForrestⅠa~Ⅱb级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下止血效果显著,其中药物注射联合APC首次止血成功率最高,于治疗前通过Rockall标准对患者进行再出血及死亡危险性评估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相关指标(呕血消失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止血成功率和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呕血消失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 cm的病灶止血成功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的再出血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 cm和2 cm的病灶止血成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内镜下止血联合生长抑素可提高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再出血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Dieulafoy病是一种较少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该研究目的是认识胃Dieulafoy病临床特点及Dieulafoy病经治疗后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6年6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确诊为胃Dieulafoy病出血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及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在111例患者中,男97例(87.4%);发病部位主要好发于胃底及高位胃体53例(47.7%),按Forrest分级主要为Ⅰ期52例(46.8%)及Ⅱ期58例(52.3%);主要以内镜联合药物治疗为主101例(91.0%),内镜治疗方法止血成功率为84.2%,单种内镜、两种内镜、三种内镜治疗方法的止血率分别为85.0%、84.8%、75.0%。对于101例行内镜联合药物治疗患者,胃底及高位胃体、中低位胃体、胃窦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83.7%、82.1%、88.9%。在111例上述观察指标中,年龄(P=0.002)和输血(P=0.004)在单因素分析中是再出血危险因素;在101例均已行内镜处理的Dieulafoy病出血的患者中,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输血(P=0.018,OR=37.77,95%CI=1.86~766.47)为经治疗后再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内镜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输血为经治疗后再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各种内镜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出血部位不同在经治疗后再出血组与非再出血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下注射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出血内镜注射止血后再出血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3例一周内再出血及135例无再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特征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变量为入院时休克、血红蛋白浓度、血尿素氮浓度、内镜下喷血表现、内镜下渗血表现。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再出血与入院时休克、内镜下喷血、内镜下渗血相关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入院时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是内镜注射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并发胆道出血的客观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85例患者术后行治疗性ERCP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胆道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并对发生胆道出血的客观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85例患者中共23例患者出现ERCP术后胆道出血,发生率为8.07%。出血组患者胆管癌、壶腹部癌及胰头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出血组(P 0.05)。出血组患者合并胆道感染及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出血组(P 0.05)。亚组分析显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相比,结石直径≥2 cm、结石嵌顿和十二指肠乳头内憩室所占比例均明显升高(P 0.05)。结论胆道出血是治疗性ERCP术后常见并发症,恶性胆胰肿瘤、胆总管结石直径≥2 cm、结石嵌顿和十二指肠乳头内憩室均是术后胆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降低术后胆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47-3249
研究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效果。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进行分组回顾分析。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消化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缓解率;出血得到控制时间、彻底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生存质量评分的差异。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缓解率更高(P<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出血得到控制时间、彻底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生存质量评分相似(P>0.05);治疗结束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生存质量评分提高更显著(P<0.05)。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效果与价值高,可有效止血,改善患者生命体征,促进其血红蛋白水平提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其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07-4008
探究应用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选择接受治疗的108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如止血,补充晶体液,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输血等),研究组在采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应用内镜止血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后两组的止血有效率、止血时间、再出血率以及住院时间。两组止血效果疗效尚佳,其中对照组止血有效率为82.6%,研究组为95.6%,研究组止血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566,P=0.0164)。研究组止血时间为(1.23±0.45)min,对照组为(4.29±0.76)min,研究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再出血率达8.2%,显著高于研究组的2.0%,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8.2±2.4)d,对照组为(13.2±3.6)d,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应用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有效率高,症状消失时间短,再出血率低并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胃镜止血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内镜下探查出血部位,将持放器送入胃镜钳道,至胃镜前端,送出止血钛夹,将止血钛夹两侧钳夹对准出血病灶,用力贴紧黏膜后收紧止血钛夹.术前、术后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并做饮食与休息指导.结果 对3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胃镜止血钛夹治疗,平均每个出血灶用夹子3.5个,最多者达6个.止血钛夹夹子张开最大范围1.2 cm,脱落时间平均9.4d.除1例溃疡病患者小动脉喷血止血失败外,均成功止血.结论 经内镜止血钛夹止血对血管直径小于3 mm的出血病灶、活动性非静脉性出血(立即止血)、可见血管残端(预防再发出血),以及出血性溃疡Forrest Ⅰ a、Ⅰb、Ⅱa型病灶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立即止血和预防再发出血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客观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90例行治疗性ERCP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探讨出血的客观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共51例患者发生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发生率为5.7%。出血组患者胆总管结石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未出血组,胆管癌、胰头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及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亚组分析显示出血组患者结石直径2 cm、结石嵌顿及憩室内十二指肠乳头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嵌顿或直径2 cm、恶性胆胰肿瘤、合并高血压病或憩室内十二指肠乳头均是ERCP术后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客观危险因素,重在预防出血,内镜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73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药物+内镜(生长抑素+内镜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组34例,内科保守治疗(生长抑素+普洛奈尔)组39例,观察两组止血有效率和再出血率。结果药物+内镜治疗组止血有效率94.12%,再出血率5.88%;内科保守治疗止血有效率74.36%,再出血率27.27%。两组止血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内镜治疗组再出血率发生率明显低于内科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