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到2019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腰腿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常规单层扫描、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的检出结果。结果: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模式在骨性椎管狭窄、椎间隙变窄、椎间盘脱出、椎体病变、侧隐窝狭窄、L5横突肥大、椎小关节面方向异常、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椎弓峡部裂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单层扫描,两组之间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旁软组织异常的诊断上,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模式与常规单层扫描模式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扫描模式下的剂量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常规单层模式,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模式的剂量增加12.09%。腰骶角测量结果:约有41%患者经常规单层扫描模式定位线与椎间盘层面不一致。结论:在腰椎病变的检查和诊断中,腰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模式可以显示更多病变征象,扫描过程中所受限制少,且辐射剂量相对较少,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肺部结节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评价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对肺部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螺旋CT检查及低剂量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获得的图像质量、肺结节检出情况及肺结节形态学之间的差异。结果:低剂量扫描获得图像质量为甲者70例(89.8%)、乙6例(7.6%)、丙2例(2.6%),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共发现结节数目103个,其中伴毛刺征32例(31.0%)、分叶征21例(20.4%)、胸膜凹陷征19例(18.4%)、血管聚集征6例(5.8%),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图像噪声略高,但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检出无明显差异,适合肺部结节的筛查及初步诊断,而且合理范围内的低剂量扫描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受到的辐射伤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动毫安调节技术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在弥漫性肺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方法 60例临床怀疑弥漫性肺部疾病患者分为自动毫安调节(Care Dose 4D)技术扫描组和固定毫安秒值扫描组各30例,Care Dose 4D技术扫描组采用Care Dose 4D技术和固定毫安秒的高分辨率扫描模式两组参数(其它参数相同),然后采用Care Dose 4D技术高分辨率参数行肺部扫描,检查完成记录设备生成的实际辐射剂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设备模拟计算的固定毫安秒高分辨率模式的辐射剂量值。固定毫安秒值扫描组采用固定毫安秒的高分辨率模式扫描。比较第一组辐射剂量均值和两组扫描图像质量。结果 Care Dose 4D技术扫描组肺部高分辨率扫描较固定毫安秒模式的辐射剂量值明显减低(P<0.05),而影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自动毫安调节技术高分辨率扫描能够满足弥漫性肺部疾病的诊断要求,同时大幅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非螺旋低剂量扫描在颞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颞骨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采用TOSHIBA4排多层螺旋CT(Asteion4)分别进行轴位螺旋低剂量和非螺旋低剂量扫描,全部图像行高分辨率骨密度算法重建,并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重建冠状面图像,评价两种扫描方法对颞骨关键解剖结构的显示情况,并通过随机软件,实时记录每次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比较两种扫描的有效放射剂量的差异性.结果:两种扫描方法的图像显示质量及各向同性无显著差异(P>0.05),而非螺旋扫描和螺旋扫描的DLP分别为(29.02±1.38)mGv.cm和(36.70±1.99)mGy.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排螺旋CT非螺旋扫描完全可以作为颞骨低剂量检查的一个选项,为进一步减低CT检查的有效放射剂量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在高心率患者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一站式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38例急诊疑似主动脉病变且心率>70次/分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扫描,强制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预设在40%~50%R-R间期,45%R-R间期重建,并与45例主动脉病变治疗后复查接受全主动脉非心电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测定主动脉不同部位的强化程度,并对全主动脉、主动脉窦/瓣、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记录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主动脉全程平均CT值均>370 HU.主动脉瓣及主动脉根部: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图像可诊断率达100%(38/38),明显高于对照组(17/45,37.78%).冠状动脉:对照组均不能对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冠状动脉总节段数为538,图像可诊断率达98.88%.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1.14±6.15)mSv,对照组为(18.00±4.36)mSv,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对比剂总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20排容积CT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主动脉根部运动伪影,一次检查可获得全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不典型肝脓肿的CT征象,以提高低辐射剂量CT检查对肝脓肿的早期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经临床、手术或病理学证实的肝脓肿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320排容积CT扫描,20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征象,对两组所受辐射剂量及噪声进行对比。结果 CT平扫两组肝脓肿均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或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高灌注征、簇状征、持续强化征、缩小征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20排容积扫描组辐射剂量(9.9±0.8)mSv,噪声5.90±0.63;64排螺旋扫描组所接受辐射剂量(17.5±1.2)mSv,噪声5.35±0.55。两组辐射剂量及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20排CT容积扫描辅助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其诊断准确率高,辐射剂量低,可为临床诊断肝脓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低剂量螺旋CT扫描用于早期肺癌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90例早期肺癌患者研究,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低剂量螺旋CT扫描,45例)和对照组(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45例),对比诊断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早期肺癌检出率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CT扫描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图像噪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用于早期肺癌诊断临床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团注示踪法(bolus-tracking)行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CTA)获得图像的增强效果及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收集临床疑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18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92例,采用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模式、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 racking法扫描;B组92例,采用测试团注法(test-bolus)扫描.对两组图像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CNR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触发时、扫描过程中辐射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CCTA中,采用缩短呼吸指令时间的bolus-tracking法可获得与test-bolus法相近的图像增强效果,而对比剂用量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或者确诊的肝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观察组予以低剂量轴位扫描,对比分析两组的CT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以及噪声水平。结果两组的CT图像质量评分以及噪声值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应用轴位扫描以及自动毫安技术能够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输尿管结石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螺旋CT扫描,分析不同扫描剂量下患者诊断结果的区别。结果:患者经不同剂量螺旋CT扫描均顺利进行,图像清晰,无伪影,共检出输尿管结石101枚。常规剂量组、低剂量Ⅰ组、低剂量Ⅱ组、低剂量Ⅲ组患者的平均CT值分别为(879.3±134.2)HU、(864.2±143.5)HU、(852.1±138.2)HU、(858.9±142.1)HU,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不同剂量下螺旋CT诊断结果与与输尿管镜或者手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其符合率分别为97.5%(78/80)、97.5%(78/80)、96.25%(77/80)、96.25%(77/80),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螺旋CT低剂量扫描应用于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中不仅有极高的诊断准确率,而且能大大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安全性提高,球管的使用寿命延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低剂量扫描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随着螺旋CT的临床应用及普及,其所带来的医源性辐射损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辐射剂量成了影像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就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儿童鼾症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病因是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部分病例甚至可诱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影响儿童器官甚至整个身体的发育。螺旋CT是此病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但传统的扫描方法对鼻咽部检查过于简单,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老年患者CT检查2368例,分析了老年患者在CT检查中的生理,心理,药物反应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以保证CT图像质量,旨在提高CT检查对老年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双排螺旋CT检查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以及双排螺旋CT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检查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例在本院手术、并由病理确诊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双排螺旋CT的扫描方法和影像表现。结果双排螺旋CT采用第一期延时45s,第二期延时65s扫描,胰腺图像显示清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表现为显著的胰管扩张和囊性病灶。结论双排螺旋CT采用合适的扫描方法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在骨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表面遮盖成像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骨折患行多排螺旋CT扫描后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表现遮盖成像。结果 40例患共计34例骨折。二维多平面重建和三维表现遮盖成像能更直观的显示骨折的具体情况。结论 CT二维、三维图像重建对于骨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两应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扫描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肾癌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8例病灶呈稍低密度,12例为等密度,4例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8例,中度强化为6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结论CT对肾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CT表现及诊断标准:方法同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不能手术切除之胰腺癌的主要CT表现,对其增强特点,胰周脂肪、血管,临近器官、转移特点及扫描方法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胰腺癌不可切除的征象有以下几点:胰周血管受侵,肝转移及腹膜转移,临近器官受侵,远处淋巴结转移以及胰周脂肪层模糊同时伴有其他不可切除征象。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评估肿瘤侵犯范围、程度、以及转移情况,对血管受侵的显示尤为清晰。因此螺旋CT检查对判断胰腺癌是否可以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健康成人肺脏在动脉螺旋CT扫描中正常表现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正常人肺脏深呼、吸气末动态螺旋CT扫描的表现,初步确定其正常值范围。材料与方法:对55例健康成人进行呼、吸气末HRCT扫描及肺功能检查PFTs。以呼、吸气末肺野密度变化、象素指数PI值及面积变化率为CT评价指标。比较上述指标在左、右肺,上、中、下肺区及前、后肺区的变化规律,并比较全肺法和局部感兴趣区ROI法对肺野密度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健康成人深呼、吸气末全肺平均CT值分别为-6815±386Hu和-8391±211HuP<001,其差值为1576±361Hu。呼、吸气末CT值左、右肺间无统计学差异P>01;上、中、下肺区吸气末平均CT值无差异P>005,呼气末CT值上肺区低于下肺区,呼、吸气末CT值差值下肺区最大,上肺区最小P<005。肺脏CT值分布呈前-后节段性差异,肺前部的呼、吸气末平均CT值及其差值变化均比肺后部低P<005,以呼气末更显著。深吸气末平均PI值为2962%12%~528%,深呼气末为065%0%~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肺野面积变化率为384%,上肺区面积减少显著P<001。局部ROI法与全肺法测量的全肺平均CT值结果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肺野密度、PI及面积变化率的测算是定量评估正常人肺脏动态CT表现及其功能很有价值的影像方法。ROI法较全肺法测量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二维重建技术在三踝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浦南医院收治的22例三踝骨折患者,按Lauge-hansen分型,13例为旋后-外旋Ⅳ度,6例为旋前-外旋Ⅳ度,3例为旋前-外展Ⅲ度.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X线片与螺旋CT二维重建的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对踝关节术后主观功能评分和客观功能评分与影像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术前X线片漏诊5例后踝骨折经螺旋CT扫描及二维重建技术确诊;随访时X线片显示关节面未完全复位1例,关节面完全复位的21例中,螺旋CT扫描及二维重建技术发现其中6例仍存在轻度关节面不平,关节面完全复位患者与关节面残留移位患者的主观功能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螺旋CT二维重建技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提供踝关节骨折的信息,有利于术前诊断、指导手术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踝关节及跗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分析43例踝关节及跗骨骨折,所有病例均行普通x线摄影和螺旋CT薄层扫描,35例螺旋CT扫描后选择性应用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平面重组(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结果在43例骨折病例中,28例(65.1%)普通x线检查报告为阳性的病例经螺旋CT扫描又发现其他部位骨折,15例(34.9%)普通x线检查报告为阴性的病例经螺旋CT确诊为阳性;螺旋CT上骨折线表现为长度、宽度、走行及数量不同的线状低密度影,对粉碎性和撕脱性骨折病例再行SSD和MPR图像重建,进一步明确骨折线的空间走向和碎骨片的形状、大小及空间位置。结论螺旋CT薄层扫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及跗骨骨折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