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专一、灵敏、响应快等特点,在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结构及特性,并对几类生物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作了简要分析,探讨了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发展动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传感器是由分子识别和信号转换部分组成,其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分子识别部分由对物质具有选择性识别功能的酶、微生物、抗原或抗体等生物相关物质组成;信号转换部分由电化学装置、热检测装置、光检测装置等组成,其作用是将生物相关物质同被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转换成电信号。按照所采用的生物相关物质来分类,生物传感器可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及组织传感器等。尽管生物传感器形式多样,但都是利用固化技术将能够识别被测物质的生物材料固化,制成生物机能性膜作为其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检测系统检测毒素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九十年代以来,国外有关生物传感器检测生物毒素的研究进展。以大量资料表明:免疫标记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结合是检测生物毒素的有效途径。同时介绍了外军研制的各种生物检测系统检测生物毒素的研究动态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压电生物传感器是把一种高灵敏度的压电质量传感与特异的生物反应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生物分析方法,这一方法不需要任何标记和分离步骤,且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成为生物传感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本文就压电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状况作一阐述。l压?..  相似文献   

5.
生物传感器:未来举足轻重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生物传感器的概念,着重对生物传感器进行了分类介绍。总结了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制对神经传导递质多巴胺(DA)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微型生物传感器,用于活体大鼠的铅神经毒理学研究。方法 用制备的微型生物传感器,用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活体大鼠经铅染毒后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动态变化。结果 研制的微型生物传感器对DA的检出下限为32.5nmol/L,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在脑内可以连续工作10h以上。应用该传感器观察了铅染毒后活体大鼠脑纹状体内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动态变化,首次得到了1/2LD50铅经腹腔染毒后活体大鼠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时间效应动态变化曲线。结论 该微型生物传感器可用于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活体研究。  相似文献   

7.
生物传感器     
本文介绍了国外近年发展起来的生物传感器的概况,简述了生物识别技能原理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固定化。较详细的介绍了酶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酶热敏电阻传感器和利用生物发光的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肽核酸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直接检测从临床标本中提取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DNA。方法 抽取63例临床免疫学检测证实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标本血清的DNA,以及15例免疫学检测全阴的标本血清中的DNA,分别用肽核酸生物传感器法以及定量PCR法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并确定传感器法的检测限。结果 传感器法检测60例标本阳性,阳性率为95.24%,而定量PCR法检测63例均为阳性;15例阴性血清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阴性;传感器法的检测限为8.6pg/L;两种方法检测HBV差异无显著性,但传感器检测法所用时间更短,且无需进行探针的标记。结论 利用肽核酸生物传感器成功地绕过了PCR扩增而直接检测出了临床标本中的HBV基因组DNA。  相似文献   

9.
发展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化学传感器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人们一直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人们一直探求在生物传感器的制备过程中将生物化学分子和电子媒介体有效地固定于电极基质材料中的新型固定化方法。溶胶-凝胶材料所具有的诸多特性,如可低温包埋、孔径可控性、不溶胀性、化学惰性、物理刚性、光透性、易于制备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赋予了溶胶-凝胶过程有效地固定各种敏感试剂的能力。基于此,溶胶-凝胶技术的各种传感器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0.
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各种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发展前景、构成特点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作一介绍。其中包括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及组织传感器等四种。  相似文献   

11.
生物医学传感器是高质量、低成本的卫生保健系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智能生物医学衣服、无损检测传感器、吞服式智能药丸、植入式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等为例介绍了生物医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指出它的发展方向是低成本、低功耗、微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无损检测、远程供电、无线传输和采用高级功能生物相客材料,并对未来卫生保健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SPR技术的主要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了SPR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与分类,并讨论了SPR传感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指出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及分辨率、实现多通道检测、器件微型化和阵列化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医学信号测量仪器日新月异.生物医学测量与临床医学和保健医疗的联系日益紧密.通过对人体各种生理信号的检测,更好的认识人体的生命现象.脉象包含丰富的人体健康状况信息,本文利用光电式传感器,设计脉搏信号获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生物医学实验研制一款通用的智能化药液稀释分配器。方法:运用可编程微控制器接收计算机指令,控制步进电机驱动芯片,对步进电机进行驱动。步进电机转动分配阀、通过丝杠同步传动结构推拉注射器进行药液稀释分配。运用光电传感器对注射器和分配阀位置进行监控,实现稀释分配器初始化及复位操作;比较单片机发送的运行指令与注射器、分配阀实时运行状态的误差给予纠正,以此为基础设计一款医用稀释分配器。结果:该稀释分配器能实现药液精密稀释分配,具有自动化、高精度和方便快捷的特点。结论:试验证明,整体设计紧凑,使用方便,性能可靠,为生物实验和临床配液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先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5.
远程医疗发展现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牟岚  金新政 《卫生软科学》2012,26(6):506-509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远程医疗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了解国内外远程医疗各个方面的发展、应用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远程医疗主要包括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学、远程监护和远程医疗车等。应用空间范围除医院、诊所等医疗场所外,还有作战场地、海上医疗、家庭监护等。而远程医疗中应用的一些技术也从单一的电视监控或电话远程诊断逐渐发展为利用移动通讯设备、有线网、无线网络等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监控设备以及各种生命体征监测仪器、无线传感器都向小型化和便携式方向发展,穿戴式生物医疗仪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虚拟网络和灵活组网等是目前远程医疗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生物医用材料在注射美容中的研究进展、注射用美容材料的要求,综述了可注射用美容材料的种类、于临床的特点及应用开发现状。为进一步开发更新更好的可注射用美容材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一个实验平台,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上处理生物医学信号的方法。方法:采用数字化心电信号作为实验平台的数据源,在现有的DSP实验平台上设计完成各种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算法。结果:在实验平台上开发了心电发生器、滤波、压缩、频谱分析、心率检测等实验.同时将此实验平台作为学习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仪器设计的原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论:学生使用基于DSP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实验平台既能够学习和深刻理解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算法,还能够学习如何使用DSP来实现这些算法,教学效果显著,但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谈生物医学工程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的现状和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必要性、紧迫性。阐述了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化与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关系,结合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推动当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ses how the biomedical uncertainty of breast cancer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illness identity that is grounded in biomedical knowledg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biomedical health and risk surveillance. The technoscientific identity (TSI) develop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to one's sense of self. Analysing narrative data from 60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women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how women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develop and maintain TSIs through four processes: (1) immersion in professional biomedical knowledge, (2) locating themselves within a technoscientific framework, (3) receiving support for the emerging TSI from the medical system and support networks, and (4) eventually prioritising their biomedical classifications over their suffering. Developing a TSI enables people to make sense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make decisions, and manage medical processes and relationships in the face of biomedical and personal uncertainty even as it extends the reach of technoscience and biomedicalisation.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美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和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发展历程,介绍了学校生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形成特色和实践过程,以期对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