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疣状胃炎与红斑渗出性胃炎的幽门螺杆感染率。方法 根据胃镜结果选择疣状胃炎 2 4例 ,红斑渗出性胃炎 2 8例 ;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ME染色查幽门螺杆菌。结果 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 6 2 .5 % ,红斑渗出性胃炎为 2 5 % ,两组比较 ,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显著差异 (ρ=0 .0 0 6 )。结论 疣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红斑渗出性胃炎 ,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疣状胃炎的致病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疣状胃炎1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和结果:160例疣状胃炎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腹胀;胃镜下显示成熟型120例病变呈圆形或球形隆起,表面光滑,轮廓清楚;未成熟型40例隆起部形态不规则,高度较低;中央凹陷较浅而大,随隆起形状而异,糜烂面覆盖血痂或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病变位于胃窦部137例,胃体及胃窦部14例,胃体部9例。69例为单发病变,91例多发。采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治愈率18.33%,单服洛赛克治愈率46.34%,洛赛克+HP清除剂治愈率80.65%,内镜下微波+药物治疗治愈率85.71%。结论:HP感染、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是疣状胃炎发生的易患因素,其内镜下特点是再发性或持续性胃粘膜多发疣状隆起病灶,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数散布于胃窦部。再生性腺体增生是疣状胃炎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标志。根除HP感染,给予胃粘膜保护剂、抑制胃酸分泌,结合微波等综合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胃镜,钡餐透视,病理,细菌学检测资料,结果:认为疣状胃炎由幽门螺杆菌而致病,同时与胃酸分泌增高有关,结论:该病是一种良性病变,经正规治疗,病变可消退。  相似文献   

4.
疣状胃炎121例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疣状胃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1989年6月-1998年6月间经胃镜检查发现的121例疣状胃炎的临床资料及内镜、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疣状胃炎男性多见,以30岁-50岁居多; 上腹疼痛不适量为常见,但缺乏特异性;好发部位为窦部,形态多为圆形;有癌变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综合治疗疣状胃炎87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疣状胃炎 (Verrucosagastritits,VG)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或痘疹样胃炎 ,是一类特殊形态的胃炎 ,迄今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治疗方案不统一。本文收集 1992年 8月~ 2 0 0 2年 2月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疣状胃炎 87例 ,疗效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7例VG占同期胃镜检查 25 6 0例的 3.4 %。其中男 6 8例 ,女 19例 ,男女之比 3.6∶1。年龄 19~ 73岁。 2 0岁以下 1例 ,2 1~ 30岁 9例 ,31~ 4 0岁 2 0例 ,4 1~ 5 0岁 2 3例 ,5 1~ 6 1岁 2 7例 ,6 0岁以上 5例。1.2 临床表现 上腹不规则疼痛…  相似文献   

6.
7.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它是胃粘膜上单个或多个隆起性病变,隆起的表面中央凹陷,伴糜烂或出血。我院纤维胃镜窒1988年和1987年共做胃镜检查1.479例次,其中发现及诊断疣状胃炎42例,部分经病理检查证实,现对结果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8.
马颖蓝  钟亮  唐志群 《当代医学》2009,15(10):70-71
目的分析46例疣状胃炎的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探讨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6例疣状胃炎患者的内镜及病理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67.39%,内镜及病理检查的总有效率为89.13%。结论我院采用的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最佳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抗HP治疗+胃粘膜保护剂。  相似文献   

9.
张春莉  杜雄  尹香利  高东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557-1558
<正>本研究对461例甲状腺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和术后常规病理活检结果的分析,探讨误诊的原因,为提高甲状腺疾病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更好地利用术中冰冻检查积累经验。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行术中快速冰冻检查的甲状腺标本共461例,其中男59例,女402例,年龄10~74岁,平均45.8岁。病变位于右侧158例,左侧144例,峡部17例,左侧和峡部39例,右侧和峡部4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疣状胃炎临床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关因素的发病机制。方法 2001年4月至2004年3月本院电子胃镜受检者中诊断疣状胃炎的136例患者,进行HP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及男性饮食、女性服药情况分析。结果 4628例受检患者中疣状胃炎136例(2.9%),Hp( )119例,Hp(-)17例,男性烟酒,嗜好者占82.8%,女性经常服药者占53%。结论 疣状胃炎发病率较低,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与Hp感染明显相关,男性发病与烟酒女性发病与服止痛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纤维胃镜活检10057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二院病理科于 1 985年以来共收检资料完整的 1 0 0 5 7例胃粘膜活检的组织学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以期能对纤维胃镜直视下胃粘膜定位钳取、肉眼观察、病理诊断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材料和方法 用普通或电子纤维胃镜钳取胃、十二指肠、食管粘膜活检标本 1 0 0 5 7例。其中男 775 5例 ,女 2 30 2例 ,男女之比约为 2 .7∶1 ,年龄最小者 1 3岁 ,最大 81岁 ,以 40~ 60岁居多。取材 1~ 6块 ,1~ 2个部位。取材最多的部位为胃窦 ,其次为贲门口、胃底、食管、十二指肠。组织块均为帽针头至米粒大小 ,除个别外寄标本…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疣状胃炎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特点,我们于2001年4月-2002年4月对本地区部分城乡人员在口服隐血珠阳性的基础上采用胃镜检查所检出的疣状胃炎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56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疣状胃炎患者行胃镜下APC治疗,对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给予根除Hp治疗,治疗1个月后复查,观察术后疗效、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56例病人共97个病灶经1~3次APC治疗后疣状胃炎病灶均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治愈50例,好转6例,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对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58例患者按内镜下表现两型分为两组,并进行病理检查,对比分析2组内镜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相比较,单纯性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伴增生两者与病理检查符合率分别为68.8%和64.9%。结论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之间存在差异,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对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病例,应逐一分析原因,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5.
成熟型疣状胃炎内镜下光电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胃炎,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隆起糜烂型)。国内报道检出率为1.22%~3.3%,主要分布在胃窦部。于皆平等依其内镜下表现将疣状胃炎分为未成熟型和成熟型。成熟型胃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往往于症状消失后复查胃镜时,隆起糜烂病灶依旧存在。有报道单纯药物治疗病灶清除率为19.4%。  相似文献   

16.
疣状胃炎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等,是一种特殊典型的胃炎。根据悉尼胃炎新分类,属于隆起糜烂性胃炎。近年来对本病的报道日趋增多。根据对本院4年来的资料分析,探索其病理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西安市铁路中心医院2001-12~2006-12,胃镜诊断疣状胃炎382例,除同时合并消化性溃疡95例,其余287例中,男169例,女118例。年龄21~80岁,平均45.8岁。病史1个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疣状胃炎内镜下分为3期,即初发期、过渡期及成熟期;将疣状胃炎的病理改变归纳为3型,即Ⅰ型(水肿糜烂型)、Ⅱ型(糜烂增生型)、Ⅲ型(增生修复型)。疣状胃炎的内镜分期与病理分型相符,即初发期病灶的病理改变为病理分型的Ⅰ型、过渡期为Ⅱ型,成熟期为Ⅲ型,其符合率分别为初发期73.7%,过渡期70.4%,成熟期83.3%。41例疣状胃炎内镜随访表明,内镜下3期病灶都有消失的可能,且3期病灶可相互依次演变。  相似文献   

18.
19.
疣状胃炎(VERUCOUS GASTRITIS)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病理改变的胃炎。我们自1984年以来用内镜诊断疣状胃炎109例,其中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下简称球溃)者47例(43.1%);合并十二指肠球炎(以下简称球炎)者34例(31.2%)}单纯疣状胃炎28例(Z5.7%)。为了探讨三者的关系。我们对每一僦的镜下所见和主要临床表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凝治疗技术、氩离子凝固术,以1s~3s/次的时间分别施以高频电凝治疗、氩离子凝固治疗,所有患者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随访及内镜复查,收集153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依据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率高频电凝治疗组达到83.87%,APC治疗组达到96.29%,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幽门螺杆菌(he p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疣状胃炎的主要病因,高频电凝治疗技术和APC技术治疗疣状胃炎具有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组织损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