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B超扫描与CT扫描诊断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意义。方法 58例病人同时接受B超扫描和CT增强扫描,对其声像图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B超发现强回声型40例,低回声型10例,混合回声型8例,其诊断血管瘤的敏感性为100%(58/58),特异性为96.6%(56/58);CT扫描敏感性为94.8%(55/58),特异性为100%(55/55)。结论 B超诊断血管瘤敏感性高,特异性稍差,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最后确诊。两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2.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48例影像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简称CHL)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 瘤,占全身肿瘤的20%[1],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发现率日益增多,为探讨 该病的诊断和选择治疗,现就我院经B超、CT、血管造影确诊为CHL者48例,以及正常对照组13例,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底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熊军 《包头医学》2015,(3):138-139
目的:对比B超和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8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B超进行诊断,实验组采用CT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率及诊断表现.结果:对照组的检出率、实验组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高于CT平扫的检出率,且CT增强扫描对检出病灶能够进行定性诊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肝脏血管瘤进行诊断时,B超与CT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均比较高,且CT特异性更高,将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和CT对诊断肝脏血管瘤的价值。方法10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比较两组检出率及诊断表现。结果观察组检出率98.1%(51/52),其中3例未能定性诊断;对照组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率分别为84.6%(44/52)和96.2%(50/52),且检出病灶均能定性诊断。结果表明,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接近;B超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结论两种方法用于诊断肝脏血管瘤时,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CT特异性更高,二者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其临床发生率仅次于脑动静脉畸形,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在人群中发生率为0.5~0.7%。笔者对我院2001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颅内CA的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27例CA患者,资料完整并经本院神经外  相似文献   

8.
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又称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在颅内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5%~16%[1].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主要是靠CT和MRI检查,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少数可考虑观察和放射治疗. 术前正确诊断及了解病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非常重要.笔者收集2005年~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25例,对其CT和MRI影像进行分析,以提高海颅内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有时单项影像学诊断比较困难 ,容易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肿瘤及炎症等相混淆 ,尤其是两种病变并存时更不易鉴别 ,需要多种检查辅助完成 ,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像学特点 ,便于临床医生更好地选择检查手段 ,以指导临床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1 方  法4年来 ,临床诊治了脂肪肝 5 0例 ,从中选出了 12例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 ,并且他们全部做了B超、CT及MRI三种检查 ,部分做了病理证实 ,部分进行了跟踪随防半年至 3年 ,来证实其影像诊断的正确性。结合各种书籍、文献资料 ,总结其影像特点。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相似文献   

11.
临床情况 患者女,8岁,以“右小腿胀痛,增粗2年”之主诉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腹未见异常。右小腿明显增粗,皮肤表面可见迂曲的血管,皮下可触及凹凸不平的结节,边界不清,压痛(+)。用东芝Power Vision7000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右小腿腓肠肌前方数条静脉血管明显增强,站立时迂曲血管最宽达10.8mm;抬高患  相似文献   

12.
B超与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智敏  温书泉 《海南医学》2010,21(7):105-106
目的评价CT与B超对照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61例肝血管瘤病人经B超、CT平扫及增强CT对比检查。结果本组61例肝血管瘤病人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4例,平扫及增强CT分别有11例及1例病灶未检出,检出病灶增强CT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B超诊断肝血管瘤检出率优于CT,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最后确诊,两者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T1WI、T2WI、STIR及Gd—DTPA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40例53个病灶T2WI全部呈长T2信号于STIR序列信号进一步增高。48个病灶T1WI呈短T1信号(90%),5个病灶呈等T1信号(10%)。11个病灶于T1WI序列和他WI序列见栅栏纵行样低信号影(栅栏征)。10例增强扫描患者,病灶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延迟20分钟扫描呈均匀强化表现。结论:MRI在脊柱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肝脏血管瘤影像诊断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雄  黄仲奎 《广西医学》2001,23(5):1108-1111
肝脏血管瘤 (HepaticHemangioam简称HHE)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临床上多无症状 ,以往尸检发现率为 0 4 %~ 7 3% 〔1〕。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健康状况及生活水平的改善 ,HHE的发现率日益增多。临床本病多发生在 30~ 5 0岁 ,常见于女性 ,肝左右叶受累相差不大 ,肿瘤大小、单发与多发不一 ,单发巨大型者少见。目前 ,HHE的病原学仍不清楚。为了提高对肝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 ,以及对临床治疗提供更确切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兹将近年来HHE的影像学检查及其表现 ,总结归纳如下。1 检查方法HHE的影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肝血管瘤的CT、MRI及DSA影像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像诊断特点。方法:经影像诊断及血管造影分析证实的肝血管瘤58例,分析其不同影像表现,找出诊断依据并进行介入治疗观察,判断其疗效。结果:CT及MRI对肝血管瘤确诊率达97.2%,特异性为92%左右。进行介入治疗后病灶缩小者78%,无变化者占22%。结论:采用螺旋CT或MRI及DSA检查在定性方面有较大优势,不同方法之间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对脏血管瘤的诊断水平,介入治疗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微创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类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影像进行比较。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15例,分析不同大小血管瘤CT平扫与增强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平扫:肿瘤呈圆形、类圆形或轻分叶状,大小多为3~4 cm直径,边缘清晰,较均匀低密度,合并脂肪肝者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巨大血管瘤密度欠均匀,中央见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极少伴钙斑。增强:较大者其动态及双期或多期扫描呈典型“快进慢出”的时间密度曲线。较小者其强化程度、形式呈现多样化,但延迟期大部分有等密度填充。巨大者,除典型的强化表现外,中央可见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无强化区。结论:较大及巨大血管瘤为“典型类型”,呈快进慢出的时间密度曲线,CT可确诊。较小血管瘤部分为“不典型类型”,强化形式多样化,但其延迟扫描之等密度填充可提示诊断。极少数血管瘤CT表现无特异性,为“不确定类型”,需借助于临床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7.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18.
王建林  孟晓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2990-2991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0.4%~7.3%,占肝脏良性肿瘤84%,女性多于男性。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影像科和临床医生常遇到的问题。B超和多排螺旋CT的应用现已成为肝海绵状血管瘤重要的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MRI)以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和多参数、多切面、多方位成像的特点,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多层CT、低场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诊断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最大的帮助。方法对32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CT、MRI及动态增强检查。对病变进行三维重建。结果CT及MRI均可反映肿瘤的良性特征,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对大多数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两种方法均有助于肿瘤的准确定位,随着多层的三维应用。CT对肿瘤与眶壁的关系诊断准确,MRI可明确肿瘤与视神经的关系。增强扫捕均可反映血管瘤病理特性。结论CT及MRI对本病的定位诊断均有重要作用,强化特点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作用。为临床术前提供准确诊断,为手术提供三维模拟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肝血管瘤通常为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直径超过5 cm者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且诊断较困难,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捕捉到肝血管瘤各个时相不同表现,从而可显示病变强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敏感性为76%~90%、特异性80%以上。现回顾性分析17例巨大HCH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旨在提高对巨大HCH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有助于对巨大HC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2月—2012年10月经手术病理、穿刺病理、临床治疗及CT随访证实误诊的HCH 17例,男4例,女13例;年龄17~76岁,中位数32岁。直系女性亲属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