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肝癌中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讨巨细胞凋亡基因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肝癌中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促细胞凋亡基因bax的表达。结果:bcl-2以及bax的个体阳性率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肝癌组中bcl-2和bax的表达呈正相关,但无显著性。结论: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导致肝癌发生;bax表达促进细胞凋亡,使肿瘤维持在高殖状态 。  相似文献   

2.
神经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与原瘤基因c—fos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瘤基因c-fos家族为即刻早期基因,它们可影响靶基因转录率并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故又称为第三信使。本文介绍原瘤基因c-fos和c-jun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表达方式、诱导条件及其调控机制,并对它们在神经元中的发育、生长及在细胞凋亡、脑缺血中的作用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通过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并给予高温刺激,应用TUNEL检测、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高温对神经神经调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状况的影响。结果方法可在原位检测单个凋亡细胞,且较敏感,高温处使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bcl-2、bax出现异常表达。表明高温可诱发圾代培养神经细胞凋亡,bcl-2、bax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Northernblot和斑点杂交技术,观察了rIL-6对IL-6依赖株小鼠T细胞杂交瘤细胞MH60的c-fos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rIL-6可明显诱导MH60细胞c-fos基因表达,具有剂量效应关系,且表达程度与IL-6刺激MH60细胞增殖速率相平行,提示IL-6促肿瘤细胞分裂增殖效应是由活化c-fos基因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6诱导小鼠T细胞杂交瘤细胞c—fos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Northern blot和斑点杂交技术,观察了rIL-6对IL-6依赖株小鼠T细胞杂交瘤细胞MH60的c-fos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rIL-6可明显诱导MH60细胞c-fos基因表达,具有剂量效应关系。且表达程度与IL-T刺激MH60细胞增殖速率相平行。提示IL-6促肿瘤瘤细胞分裂增殖效庆是由活化c-fos基因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吐温80与温热合并的协同抗肿瘤机理及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吐温80合并41℃温热作用后抑郁,4小时和72小时,B16肿瘤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c-fos泛蛋认及S-100蛋白表达的改变,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hsp70和c-fos蛋白呈中等阳性反应,分别位于B16细胞的胞质和胞核;泛蛋白为弱阳性,S-100蛋白呈强阳性,分布于胞质,41℃60分钟作用可增中hsp  相似文献   

7.
大肠腺瘤及癌中细胞凋亡和bcl—2,bax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和bax与大肠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Feulgen染色,TdT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和免疫组织S-P法,分别检测大肠正常粘膜、腺瘤、癌及癌旁非腺瘤性不典型增生中细胞凋亡率和bcl-2、bax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即早基因表达与惊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外刺激能够诱导细胞内即早基因快速一过性表达,其表达产物包括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cytokine)。即早基因c-fos、c-jun和fos、jun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转录因子AP-1的组成成分。一般认为即早基因参与偶联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细胞的应答反应。本文综述了惊厥后神经元兴奋一转录偶联的有关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有关p53介导细胞周期C1停滞和p53介导细胞凋亡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为细胞转录调节因子,细胞DNA受损甚至未受报时,p53或者主要通过影响其调控基因p21/Walfl/Cipl、mdm-2、CADD45等的表达介导细胞C1停滞,以利于受损DNA的修复。或者主要通过影响其调控基因bcl-2、bax等的表达,以及Fas/APO-1的表达,甚至通过p53自身的作用,介导细胞凋亡,除去DNA受损或碱基受损细胞,以防癌变和遗传性状改变。  相似文献   

10.
反义bcl-2 DNA促进裸鼠荷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baxα凋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裸鼠活体水平上观察bcl-2反义寡聚核苷酸(antisense ioligodeoxynucleotide,ASON)对鼻咽癌细胞株CNE2-baxα凋亡的影响。方法;DNA合成仪合成22nt ASON片段,RT-PCR检测bcl-2表达,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结果;反义bcl-2 DNA片段局部注射CNE2-baxα致瘤组织,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表达被封闭,电镜观察视野下可见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测定了肝癌和肝硬变细胞中的p53和c-myc蛋白。结果表明:肝癌组的突变p53和c-myc基因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而肝硬变组中p53和c-myc的表达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肝硬变组的c-myc表达明显低于肝癌组。以上结果提示,p53基因发生突变、失活以及c-myc基因激活,导致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钙中性蛋白酶2(calpain 2)及Bcl-2相关X蛋白(Bax)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4周、8周组和肝纤维化模型4周、8周组,每组各10只。肝纤维化组按3 mL/kg体重的剂量皮下注射40% CCl4植物油溶液,每隔3 d注射1次,造模时间分别为4周和8周;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量植物油溶液。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组织中肝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中calpain 2及bax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calpain 2及Bax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发现肝纤维化4周和8周组大鼠肝组织中calpain 2及bax mRNA表达较相应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肝纤维化4周组大鼠肝组织中calpain 2蛋白的表达与正常4周组比较无显著差异;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肝纤维化8周时大鼠肝组织中calpain 2的表达显著增加;而肝组织中Bax的表达从肝纤维化4周时就显著增加,肝纤维化8周时达到高峰。此外,通过TUNEL法检测发现肝纤维化4周和8周组大鼠肝组织中肝细胞凋亡的数目较正常组大鼠显著增加。结论:  Calpain 2与Bax可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胰岛再生源蛋白 (Reg) 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kD的分泌型蛋白,属于C类凝集素超家族成员。Reg蛋白是1个多功能分子,主要参与调控胰腺、胃、肠和肝脏中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在消化性疾病及癌症的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主要综述了Reg对肝脏疾病和肝再生调控的研究进展,包含其在消化性疾病中介导的信号通路,为开展Reg在相关疾病诊疗及促进肝再生中的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c-myc基因和p53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敏生物素标记c-myc基因探针在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p53蛋白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肝癌高发区42例人原发性肝细胞癌(PHC)作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myc基因和p53蛋白的表达均位于细胞核内,在PHC中异常表达阳性检出率c-myc为76%、p53为55%。而PHC中异常表达的分布和强度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癌周肝组织中阳性检出率及其强度均低于癌组织。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Using monospecific antisera against human liver specific protein (LSP) it could be demonstrated that Chang liver cells bear LSP on their membranes. Chang liver cells can therefore be used as in vitro system to study immune reactions against LSP in human inflammatory liver diseas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慢性肝损伤致肝纤维化过程中上皮-间质转化(EMT)调节蛋白锌指E盒结合同源盒蛋白(ZEB)1和ZEB2的动态表达变化并探讨其调节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周、4周、6周和8周模型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按3 mL/kg体重的剂量皮下注射60%CCl4,每隔3 d注射1次,处死大鼠后测定肝脏指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ZEB1、ZEB2、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情况;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ZEB1及ZEB2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各组大鼠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8周模型组肝纤维化明显;随着肝脏损伤逐渐加重,纤维化程度加深,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α-SM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ZEB1和ZEB2蛋白和mRNA表达量也逐渐增加,8周模型组肝组织中ZEB1和ZEB2蛋白(46.42±14.36和57.71±13.32)与mRNA(189.00±47.39和277.28±48.55)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ZEB1和ZEB2蛋白及mRNA表达量随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提示EMT可能通过ZEB1和ZEB2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和Tribbles同源蛋白3(TRB3)在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体重180~2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4周组、正常8周组、肝纤维化4周组和肝纤维化8周组,肝纤维化组大鼠皮下注射40%CCl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在4周和8周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活化转录因子6(ATF6)蛋白,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肝脏CHOP和TRB3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肝脏细胞凋亡。结果: 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可见假小叶形成,p90ATF6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1),p50ATF6蛋白表达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肝细胞胞浆CHOP和TRB3蛋白及mRNA表达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细胞凋亡率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 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CHOP和TRB3在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过程中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其变化趋势与大鼠肝细胞凋亡率一致,提示内质网应激可能通过CHOP和TRB3促进肝细胞凋亡,参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脏组织中Patched(Ptc)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制备诱发性肝癌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tc蛋白的表达。结果根据形态学观察将诱癌过程分为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胆管上皮、卵圆细胞、癌周组织中的细胞和少量癌细胞上均可见Ptc蛋白阳性表达,在对照组、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0%、23.33%、63.33%和75.00%(χ2=37.46,P<0.05)。结论Ptc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肝癌的发生发展有逐渐增高的趋势,Ptc蛋白的异常表达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肝硬化(LC)与肝再生(LR)的相关性.方法 取成年SD雄性大鼠24只,每组6只,用CCl4诱导方法 建立大鼠LC模型;将11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9组,包括9个部分肝切除组,9个假手术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用2/3肝切除手术建立LR模型.用大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Genome 230 2.0检测大鼠LC发生与大鼠LR中肝组织的基因表达谱,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 分析基因表达谱预示的生理活动的异同,并用定量PCR证明芯片检测结果 的可靠性.结果 LC发生中304个基因和LR中948个基因发生了有意义表达变化,其中121个基因为两者共有,183个基因为LC特有,827个基因为LR特有.H-clustering分析表明,LC和LR的生理活动未显示时间上的相关性.K-means聚类分析显示,LC和LR的C1~C5组基因表达趋势相似,C6组相反,但LR的变化更为丰富.应用基因本体论(GO)分类和功能聚类分析发现,在LC和LR中,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细胞黏附等生理活动增强,各种物质代谢活动减弱.其中,LC的刺激反应在C2强于肝再生,在C6弱于肝再生,而DNA修复、细胞增殖、脂类代谢、内环境稳态和氧化应激等均弱于肝再生.结论 LC与LR的基因表达变化和生理活动有共同方面,也有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新的肝癌相关基因并对其作用进行研究,探讨肝癌的发生机制,从而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差异显示技术对比研究手术切除的新鲜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及其周围相对正常的肝组织,通过放射自显影显示结果并筛选差异条带。对差异表达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和GenBank同源性比对,进一步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 结果:筛选出18条表达有差异的条带,其中肝癌组织表达上调的基因有16条,肝癌组织低表达或缺失,正常组织高表达的基因有2条。二次PCR扩增出3条差异条带,进行克隆、鉴定和测序,并进行同源性比较。其中1条基因与已知基因无明显同源性,可能为新的基因;1条基因序列与编码人类核糖体蛋白基因的cDNA同源性较高(86%);另有1条基因序列与编码P选择蛋白的基因高度同源(98%)。 结论:共克隆鉴定了3条肝癌相关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功能,为进一步探讨肝癌的发生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