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螺旋CT三维重建对中央型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中央型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CT仿真内镜(CTVB)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SD)检查,并与手术、FOB所见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CTVB主要是观察中央型肺癌腔内肿块、局限性隆起、管腔狭窄及管壁增厚等形态改变,结合多平面重建(MPR)能观察肿瘤的位置、范围及邻近组织侵犯的情况,SSD显示气管、支气管树的整体形态以及管腔的外部特征,它们互为补充。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有助于中央型肺癌术前诊断分期、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治疗后疗效判断及术后残端肿瘤的复发临控提供客观依据,是有创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中央型肺癌行CT扫描后进行仿真内窥镜成像,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仿真内窥镜成像与纤维支气管镜结果一致性达86.8%,仿真内窥镜成像可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及支气管腔狭窄的程度,结合MPR成像则可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成像能准确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及支气管腔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中央型肺癌的胸片、CT影像及探讨螺旋CT多平面、三维重建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病理证实为中央型肺癌的胸片、CT影像,并对其中14例在螺旋CT扫描后进行多平面(MPR),三维重建(3D-SSD)。结果:胸片、CT影像为肺门肿块,支气管壁增厚、狭窄,阻塞性肺炎、肺不张,纵隔淋巴结肿大。螺旋CT后处理可明确显示中央型肺癌肿块及狭窄、阻塞的支气管形态。组织学分类为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腺癌。结论:胸片、CT是诊断中央型肺癌基础方法,螺旋CT多平面、三维重建可以帮助提高中央型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及肺癌的螺旋CT扫描方案。[方法] 32例肺癌,其中中央型肺癌25倒全部进行了气管支气管三维重建(Min IP)与多平面重建(MPR),8例进行了仿真内窥镜检查(CTVE),21例(包括CTVE8例)与纤支镜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16例同时进行了肺动脉CT血管造影(SCTPA)。23例SCTPA病人中18例与手术病理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支气管Min IP与三维表面重建(SSD)显示段以上支气管不规则狭窄11支、闭塞21支,MPR显示病变段支气管不规则增厚与肿块。CTVE显示了病变支气管腔内不规则丘状隆起、裂隙样变窄与闭塞,局部软骨环破坏和气管隆突受侵改变。21例MPR、3D及CTVE所见与相应纤支镜报告相符,16例中央型肺癌SCTPA成功15例,显示了二、三级肺血管受侵情况,其中5例SCTPA显示肿瘤包埋左肺动脉干、两下肺动脉干、心包内段肺静脉与左心房而避免了手术。10例手术切除者,其SCTPA所示肺血管受侵情况与手术病理相符。[结论] SCT后处理技术可较好垦示1~4级支气管与胸内血管(胸主动脉,1~6级以下肺动、静脉分支等),因而对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应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技术(简称MS CT 3D)在对脊柱、骨盆创伤影像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病例25例,男22倒。女3倒,年龄19~55岁。结果 SMCT 3D技术在脊柱、骨盆多发复杂骨折的检查中具有操作简单、显露清晰、患者痛苦较小等普通放射线和棱磁共振无法比拟的优点,是目前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并分析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骨关节创伤的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诊断,其中对照组采用DR常规摄片进行诊断,试验组采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断方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采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8.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关节损伤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对于患者的疾病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荐。  相似文献   

7.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诊断颌骨疾病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颌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患颌骨疾病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后行三维重建,通过旋转的三维图像从不同角度来观测疾病的立体形态与周围的结构关系。结果:32例颌骨骨折,4例颌骨肿物经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所显示的颌骨疾病的部位、性质、形态与手术探查完全一致。结论: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能准确地显示颌骨疾病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对颌骨疾病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多层螺旋CT问世,尤其是16排螺旋CT的出现,近年来已有不少作应用螺旋CT对支气管动脉进行研究,选用螺旋CT行增强扫描显示中央型肺癌扩张的支气管动脉,并为介入治疗提供帮助及协助诊断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髋臼骨折使用GE Lightspeed8层螺旋CT机扫描;采用RASP技术消除骨关节伪影,应用多平面重组图像(MPR)和三维表面遮盖成像(SSD)技术重建三维图像,CT检查前均摄髋关节及骨盆前后位平片。结果 3l例髋臼骨折前壁8例,后壁7例,前柱4例,后柱2例,横行骨折2例,"T"形骨折2例,臼顶骨折1例,复合骨折5例。X线平片骨折检出率54.8%,螺旋CT三维成像骨折检出率100.0%。结论螺旋CT骨盆三维重建术能够客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骨盆及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细微的损伤,对诊断髋臼骨折和指导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及三维重建在支气管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痰检证实的支气管结核病人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通过CT横断及三维重建观察并记录病变的位置、数目、范围、管壁及管腔情况、肺实质病灶、淋巴结及胸膜情况等,总结影像学特征。结果:23例患者共39处支气管受累,主要为气管、双侧主支气管,多处病变者12例,其中8例病灶呈连续性,4例为跳跃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管壁不规则增厚及管腔狭窄,12例合并肺不张15例可见支气管播散,19例有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5例合并胸腔积液,但均无胸膜增厚。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能同时显示支气管结核的特征性改变及支气管外结核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肺栓塞的CT征象及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肺栓塞病人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肺栓塞的形态,部位和数目。结果:7例患共累及55处肺动脉极其分支,其CT表现部分充盈缺损,其在垂直面上表现为圆形充盈缺损,在水平面上呈轨道状充盈缺损;完全性堵塞或中断;环状狭窄。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栓塞诊断有极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文广  汪海滔 《上海医学影像》2006,15(4):295-296,304
目的探讨胸部螺旋CT在肺挫裂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2例肺挫裂伤患者的临床、CT表现及相关资料。结果胸部螺旋CT检查能良好地显示胸部外伤中的肺挫裂伤病变。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传统X线胸片,并能准确显示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胸部并发病变,而且常能发现肝、脾等邻近脏器的损伤。结论胸部螺旋CT检查对肺挫裂伤的诊断、随访及发现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指导对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颈部、体部及四肢血管病变的患行多层螺旋CT平行及增强扫描,以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实时3D重建(RT-3D)、血管CT仿真内镜(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结果 MPR能保留有助于定性诊断的密度CT征象,多方位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充盈缺损等,但缺乏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立体观;SSD均能直观地显示血管病变的全貌,以及病变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但不能显示管腔内的情况;RT-3D可清楚显示血管壁的钙化、测量各径线参数以及多角度观察病变,其图像优于其他方法的重建图像;CTVE可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真假腔、内膜片及钙化斑块的形态。结论 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技术诊断血管性疾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4.
肺吸虫病的临床与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晓华  邵江 《上海医学影像》2000,9(3):163-164,152
目的 认识肺吸虫病的CT表现。方法 收集实验室检查证实为肺吸虫的患者24例,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在23-75岁之间,平均年龄34.4岁。全部作胸部CT平扫,部分加作增强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肺吸虫病肺内CT表现包括:(1)单侧或以 肺野出现斑片状、结节状影,边缘模糊,部位、状态易变,少数病例可见特征表现的“隧道”征;(2)肺门影增大,肺纹理紊乱或病灶呈成簇状窟穴状影;(3)胸腔只液常  相似文献   

15.
周围型肺癌钙化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周围型肺癌钙化的CT征象及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 98例经CT检查并有病理证实的周围肺癌中,17例可见钙化。其中腺癌10例,鳞癌5例,肺光癌2例。用2-3mm薄层扫描评价的钙化征象。结果 肺癌钙化征象的CT形态有三种:(1)细点状钙化:12例,其中腺癌6例,鳞癌4例,肺泡癌2例。钙化呈细小点或沙粒状偏心分布。(2)斑片状钙化:3例,其中腺癌2例,鳞癌1例。钙化呈不规则斑片状,偏心分布。(3)结节状钙化:2例均为腺癌,1例为单发结节,另1例为多发结节。结论 CT上肺结节或肿块内出现钙化,尤其是细点状钙化不能作为排除肺癌的指征,而应结合其它CT征象才能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肺静脉开口大小、形状、第一分支距肺静脉开口距离及肺静脉主干大小和形状随走行的变化。方法:分析103例影像资料的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类型,测量肺静脉口及主干长短径、第一分支距肺静脉口距离,计算肺静脉口指数。结果:标准4支肺静脉81例(78.6%),上肺静脉口径大于下肺静脉,右上、下肺静脉口径分别大于左上、下肺静脉(P<0.05);右侧肺静脉口指数大于左侧;男性肺静脉口较女性大(P<0.05);男女肺静脉口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支肺静脉第一分支距肺静脉口距离不同,左右、上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肺静脉口支出现率以右下最高(74.7%),左上最低(3.2%)。肺静脉主干汇入左房时部分(55.6%)左下肺静脉口径逐渐减小,其它3支逐渐增粗,形状都是逐渐变扁。结论:肺静脉解剖变异较大,各支肺静脉大小、形状及口支出现率不同,部分左下肺静脉汇入左房时其口径逐渐变小,在评价其狭窄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CT表现。方法对106例经临床证实为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进行CT扫描,观察颞叶钩回及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和中脑变化,测量中线结构移位数据。其中90例经手术治疗前后对照,1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h内死亡。结果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CT表现为:鞍上池缩小变形或闭塞(97),环池变形或闭塞(93),四叠体池闭塞(66),中脑变形或移位(46)。合并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5mm认为是小脑幕切迹疝晚期表现。术后对比:术后2d脑疝改善患者部分中脑形态及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恢复正常,中线移位改善。结论CT检查能早期明确绝大多数小脑幕切迹疝诊断,有助于临床评估伤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30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腺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块型16例,其增强特点可用于鉴别原发性肝癌;厚壁型8例,表现为胆囊壁不规则性、非对称性增厚,区别于胆囊炎的均匀性增厚;腔内结节型6例,表现为腔内分叶状软组织结节,横径大于1.0cm,不同于胆囊息肉的表现。结论掌握原发性胆囊癌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在颅内破裂性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患者的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ETA与DSA均发现破裂性动脉瘤15个,其中明显萎陷的动脉瘤1个;与DSA对照,CTA对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颅内破裂性动脉瘤的检出率高、安全、快速,可以作为颅内破裂性动脉瘤首选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