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螺旋霉素的协同萃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螺旋霉素中性络合萃取新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协同萃取体系,与乙酸丁酯和中性络合萃取体系比较,该体系具有 体系物性好、萃取能力强和价格低廉的优点,如用于实际生产,将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螺旋霉素发酵滤液提取过程中的萃取工艺特性,考察了温度、酸度等诸因素对萃取过程和萃取分配系数α的影响。实验发现,萃取过程中的最佳酸度范围在pH9~10左右,而且温度影响其分配系数α。在此基础上推导并建立了T=5~35℃,pH7~10时萃取分配系数数学模型:α=73.56exp[-ΔHmR(1T-1T0)]/(1+108.4-pH+1015.5-2pH)  相似文献   

3.
液-液-液三相萃取是针对复杂体系分离纯化的一种新技术.本文对比考察了传统两相体系与聚乙二醇-硫酸铵-乙酸丁酯构筑的三相体系对苯氧甲基青霉素滤液萃取行为及效果.重点考察了体系pH对苯氧甲基青霉素在三相萃取体系相间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三相体系萃取苯氧甲基青霉素发酵滤液不需加入破乳剂.下相中乙酸丁酯的含量明显降低.而且色素在中间相富集,可以达到纯化有机相,简化工艺流程的效果。三相体系的pH对苯氧甲基青霉素在相间的分配有显著的影响.随着体系pH的降低.上相与下相分配系数Dt/b、上相与中相分配系数Dt/m显著增加.而中相与下相分配系数Dm/b呈缓慢下降趋势;当pH降低到3.0以下时.苯氧甲基青霉素在上相的质量分数达到90%以上.萃取率的变化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溶剂萃取和反萃取丙酰螺旋霉素的有关性质,并与螺旋霉素作了比较。根据螺旋霉素及丙酰螺旋霉素的表观分配常数与pH的模型式,用高斯牛顿法回归理论分配系数分别为33.62和19.01,并通过回归首次得到丙酰螺旋霉素的解离常数为7.76和5.2。通过在磷酸盐缓冲液体系中的反萃取实验得到反萃取的经验模型为K+a=b+c*pH,通过计算可知当pH为3.15和3.24时,丙酰螺旋霉素和SPM反萃取率达到最大,分别为48和102。另外还研究了温度对萃取和反萃取的影响。根据所得公式可以得到丙酰螺旋霉素的计算诺模图。  相似文献   

5.
全发酵液萃取丙酰螺旋霉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双水相技术,并与有机溶剂萃取技术结合,于pH8.0~8.5,采用14%聚乙二醇2000-18%Na2HPO4系统,建立了丙酰螺旋霉素的全发酵液萃取新工艺。小试收率达到69.2%,对照的乙酸丁酯萃取工艺的收率为53.4%。  相似文献   

6.
头孢菌素C反应性萃取的初步研究.Ⅰ.萃取体系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季铵盐7402反应性萃取头孢菌素C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萃取剂、稀释剂、助溶剂的比较和筛选,确定萃取体系为7402—20%(V/V)正辛醇—乙酸丁酯  相似文献   

7.
头孢菌素C反应性萃取的初步研究:I.萃取体系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季铵盐7402反应性萃取头孢菌素C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萃取剂、稀释剂、助溶剂的比较和筛选,确定萃取体系为7402-20%(V/V)正辛醇-乙酸丁酯。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滤渗滤技术处理螺旋霉素发酵液,所得渗滤液中蛋白质浓度降至0.3mg/ml.再按水-油相比为3:1加入乙酸丁酯,于30℃、pH9.0条件萃取.制品萃取率为97%.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螺旋霉素发酵滤液提取过程中反萃取工艺特性,考察了酸度,温度和酸水体系等诸因素对反萃取过程和反萃取分离系数的影响。实验发现,反萃取过程中有最佳酸度和温度范围,分别在PH3.5左右和15-25℃。  相似文献   

10.
新生霉素分离和精制的原理是用乙酸丁酯从酸性原液中萃取新生霉素,用碳酸钠溶液从乙酸丁酯萃取液中把新生霉素再萃取到水溶液中。萃取精制新生霉素的一些主要指标取决于水相 pH 值,相的体积比,萃取级数。水相 pH 不仅对新生霉素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影响,而且对新生霉素的稳定性及在萃取过程中乳化及杂质沉淀的析出有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