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大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特点。方法利用Olympus GIF Q-240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亚甲蓝染色对594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小凹进行观察,以黏膜红白色相间明显,白色区增多,白色区内小凹结构紊乱、消失为标准对黏膜萎缩进行内镜诊断,并在放大观察区域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与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进行对照。结果放大色素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0.4%,准确率为84.1%;轻度萎缩的黏膜白色区中心小凹稀疏、减少,周边的小凹无明显异常,萎缩较严重的区域小凹大面积消失,形成瘢痕样改变,周边小凹延长、迂曲明显;肠上皮化生黏膜亚甲蓝染色为淡染,小凹形态主要表现为绒毛状、斑块状和粗条纹状,其中绒毛状为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不典型增生与早期胃癌都为亚甲蓝深染,小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紊乱。结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各有其特点,使用放大色素内镜有助于对病灶性质的判断和指导活检。  相似文献   

2.
3.
魏倩  王立  黄蓉飞  唐樱 《西南军医》2012,14(4):608-610
目的通过检测胃粘膜组织中Shh蛋白的表达,探讨早期诊断胃癌的免疫学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hh蛋白在60例胃炎和20例不典型增生及2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结果Shh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略高于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远高于胃炎组织中的表达。结论 H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及演进过程,对Shh蛋白的表达进行积极评估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面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各亚型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胃癌组织标本和120例慢性胃炎标本,采用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及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PKC亚型进行比较。结果 PKC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6.7%,在慢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47.5%(P<0.05)。PKCγ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1.7%,在慢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0.0%(P<0.05)。PKCβⅠPKCβⅡ在胃癌及慢性胃炎组织中均无表达。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临床分期的胃癌组织间的PKCα、PKCγ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Cα、PKCγ在各型慢性胃炎中的表达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Cα及PKCγ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织,但与胃癌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PKC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胃癌组织γ-氨基丁酸(GABA)B型受体1(GABABR1)和GABA B型受体2(GABABR2)的表达.方法随机选取30例胃癌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ABABR1和GABABR2的表达,同时探讨它们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性别、部位、浸润程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与正常胃黏膜组织比较,胃癌组织中GABABR1和GABABR2阳性表达明显增加(P<0.05),但二者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GABABR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这并不是判断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扫描及E-cad表达相结合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CT增强扫描对66例胃癌进行术前分期;对66例胃切除标本进行E-cad表达分析,与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以探讨二者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结果 CT增强扫描对胃癌T分期准确度为81.8%,N分期准确度为89.4%,综合判断CT对于胃癌肿瘤原发灶、淋巴结和转移情况分期(TNM分期)准确度为80.3%。胃癌组织中E-cad表达阳性率为65.15%。胃癌病理分期Ⅲ、Ⅳ期者其癌组织的E-cad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浸润深度为T3、T4胃癌患者其癌组织的E-cad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浸润深度为T1、T2者(P〈0.01)。结论 CT增强扫描及E-cad检测都有利于胃癌术前分期的判断,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d∶YAG激光对上消化道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作用。方法经胃镜和活检证实为上消化道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30例,病变位于食管15例、贲门2例、胃13例;胃镜下观察病变呈糜烂型15例、充血型6例、微隆起型5例、浅溃疡型4例。激光治疗时,先在病灶周围注射生理盐水,使病灶局部膨隆,再用Nd∶YAG激光照射,功率30W,准接触连续扫描照射病灶至凝固或汽化。激光治疗后1个月复查,胃镜检查见病灶消失、活检无不典型增生为近期痊愈。结果30例患者中,经1次治疗后近期痊愈26例,经2次治疗后近期痊愈4例,总近期痊愈率100%,未发生副作用或并发症。结论Nd∶YAG激光治疗上消化道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效果确切,安全简便,痛苦少,费用低,可以门诊治疗,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m2 3蛋白表达与胃癌X线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确诊胃癌病例5 9例。其中37例胃癌手术后新鲜标本沿大弯(或小弯)剖开,摄取大体标本照片,标本均匀涂钡,摄取标本涂钡照片。运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5 9例胃癌手术标本中nm2 3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nm2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 7.8% ,胃癌组织中nm2 3阳性表达率为4 0 .7% ,两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 1) ;在与多项临床病理恶性特征关联性方面,nm2 3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 <0 .0 5 ) ;而在部分胃癌标本涂钡照片X线表现(癌肿有无向周围正常胃粘膜浸润)方面,局限型组与周围浸润型组nm2 3阳性表达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检测nm2 3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nm2 3 H1表达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远处转移有关,是反映胃癌预后的较好的分子标志。在对胃癌患者X线钡剂造影检查过程中,观察癌肿与周围正常胃粘膜的关系,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判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浸润转移的螺旋CT表现及与磷酸酶基因(PTE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83例进展期胃癌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术后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及5μm切片后行HE及PTEN、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螺旋CT征象与PTEN、bFGF的表达相对照。结果 (1)CT对T2与T3-4期胃癌诊断正确率为94.0%(78/83),淋巴结有无转移正确率为89.2%(74/83)。(2)胃癌组织中PTEN表达率为47.0%(39/83),T3-4(40.8%,29/71)、淋巴结转移组(38.3%,23/60)PTEN表达率明显低于T2(10/12)、非淋巴结转移组(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9,P=0.006;χ^2=6.511,P=0.011)。(3)胃癌组织中bFGF高表达率为63.9%(53/83),T3-4(70.4%,50/71)、淋巴结转移组(71.7%,43/60)bFGF高表达率明显高于T2(3/12)、非淋巴结转移组(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P=0.007;χ^=5.724,P=0.017)。(4)16例PTEN表达同时bFGF高表达,PTEN(41.0%,16/39)与bFGF(30.2%,16/53)表达呈负相关(r=-0.447,P=0.000)。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可提高对胃癌侵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袁静  ;李向红 《人民军医》2009,(6):369-370
目的:观察生物学行为指标磷酸酶基因(PTEN)和黏附分子(CIN4v6)在胃癌组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微阵列仪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手术标本120例中PTEN和CIN4v6的表达。结果:胃癌患者120例胃癌组织中PTEN和CIN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0%和27.5%,二者均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是否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CIN4v6还与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有关(P〈0.05)。结论:PTEN和CIN4v6对胃癌的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提示其可能成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及淋巴结增大的螺旋CT征象与肿瘤及淋巴结微脉管(淋巴管、微血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共40个瘤块标本和22个淋巴结标本),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标本行SP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其淋巴管密度(LMVD)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肺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某些SCT表现与LMVD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 LMVD、MVD值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某些CT表现与LMVD及MVD有相关性.结论 肺腺癌及淋巴结增大某些CT征象与肿瘤的微脉管生成有关,可以一定程度预测肺癌的侵袭及转移.  相似文献   

12.
S100A4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及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100A4基因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QRT-PCR检测20例胃癌及对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S100A4 mRNA的转录。构建胃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100A4蛋白在208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20例胃癌中,55%(11/20)S100A4转录水平升高,平均升高倍数为2.31倍,S100A4表达升高者多为有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08例胃癌患者中,S100A4在正常胃黏膜、癌灶、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阳性率依次为9.4%、28.1%、32.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癌灶中S100A4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浸润至肌层以下者表达阳性率高于浸润至黏膜和黏膜下层者(P<0.05);进展期胃癌中S100A4表达升高比例(29.3%)高于早期胃癌(9.4%,P<0.05);癌灶以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中S100A4高表达者比低表达者预后差(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100A4在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水平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结论在胃癌的进展过程中存在S100A4的异常表达,该现象是一个散发的晚期事件;对转移淋巴结中S100A4蛋白表达的分析有助于胃癌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肝纤维化肝内Ⅰ、Ⅲ型胶原及PⅢP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正常及CCl4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内,Ⅰ、Ⅲ型胶原及PⅢP的分布,并对部分切片进行了图像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正常肝脏,Ⅰ、Ⅲ型胶原在分布上一致,PⅢP在汇管区显著少于Ⅰ、Ⅲ型胶原(P<0.001),在肝窦周围显著多于Ⅰ、Ⅲ型胶原(P<0.01,P<0.05),提示汇管区以成熟胶原为主,在肝窦周围以新合成胶原为主。在肝纤维化时,胶原纤维分布于变性、坏死的肝细胞之间,呈“干枝挂果”样,肝窦周围的胶原随着纤维化的进展而减少。纤维隔来源于非实质细胞,肝细胞可能不参与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讨细胞分裂周期素25A(CDC25A)与胃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青蒿琥酯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胃腺癌组织中CDC25A蛋白表达水平.细胞水平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及30、60、120μmol/L青蒿琥酯组,即以不同浓度(30、60、120μmol/L)青蒿琥酯(Art)干预胃腺癌SGC-7901细胞24h,并以生理盐水代替药物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CDC25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胃腺癌组织中CDC25A蛋白表达水平(419.69±21.91)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316.11±24.23,P<0.01).30、60、120μmol/L青蒿琥酯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48%±0.67%、12.55%±1.17%、23.43%±2.18%)明显高于对照组(0.87%±0.14%,P<0.05),且具有Art剂量依赖性.30、60、120μmol/L青蒿琥酯组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39.18%±0.53%、35.71%±0.99%、31.73%±1.02%)明显低于对照组(44.12%±2.51%,P<0.01);30、60、120μmol/L青蒿琥酯组细胞中CDC25A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414.80±4.06、397.86±3.61、345.68±7.11)明显低于对照组(433.99±1.56,P<0.01).结论 CDC25A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胃腺癌的发生、发展,Art具有抑制胃腺癌SGC-7901的细胞生长作用,且可以下调细胞CDC25A的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