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的胃壁血气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观测了43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股动脉血PO2、胃网膜有动静脉胃壁支血PO2、胃壁支静脉及肘静脉血pH、HCO3-和胃网膜右静脉压力,其中23例并有非出血期门脉高压性胃病。结果表明:①门脉高压症患者的股动脉血PO2低于对照组;②门脉高压症患者胃网膜右动静脉胃壁支血氧分压差低于对照组,胃网膜右静脉压力高于对照组,胃壁支静脉血pH和HCO3-低于对照组和同组肘静脉血。并有门脉高压性胃病者这些变化更为显著。提示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在于门脉系压力增高、胃粘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胃粘膜缺血缺氧和胃壁局部酸中毒。 相似文献
2.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缝合器胃壁血管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1999,2(4):57-57
1996年4月~1998年6月我们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缝合器胃壁血管阻断术(简称联合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3例.年龄31~73岁,平均46.7岁.9例为肝炎后肝硬变,1例为酒精性肝硬变.肝功能Child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2例.全部病例均有一次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史.44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急诊手术,余6例均为择期手术.术前均行胃镜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3.
黄莛庭 《肝胆胰脾外科杂志》1995,1(1):70-71
在众多外科疾病中,门脉高压症是唯一一种以血流动力学异常为特点的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是脾大和贫血,对此最早进行研究的学者是Banti,于1894年提出由于毒素的侵入,导致脾脏充血性肿大,以后继发肝硬变,并认为脾切除是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67例门脉高压症出血患者施行断流术,其中近段胃壁内外双重断流术46例,近段胃周围单纯断流术2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远期再出血率分别为0%及14.3%。断流术后自由门脉压平均上升0.44kPa,0.28kPa。结果表明,近段胃壁内外双重断流彻底,疗效优于单纯胃外断流组 相似文献
5.
对67例门脉高压症出血患者施行断流术,其中近段胃壁内外双重流术46例,近段胃周围单纯断流术2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远期再出血率分别为0%及14.3%。断流术后自由门脉压平均上升0.44kPa,0.28kPa。结果表明,近段胃壁内外双重断流彻底,疗效优于单纯胃外断流组。 相似文献
6.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时胃壁血管免疫复合物在胃粘膜病变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时胃壁血管免疫复合物在胃粘膜病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辅以形态学观察,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猪粘膜C_3,C_4,IgG,IgE,5-HT的表达,分布及胃壁血管病变.结果:门静脉高压症猪胃粘膜的微血管壁有C_3、C_4,IgG,IgE及5-HT阳性或强阳性反应物伴明显的胃粘膜损伤,正常猪为阴性或弱阳性.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胃粘膜的微血管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引起免疫复合物性损伤,可能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时胃壁血管免疫复合物在胃粘膜病变机制中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时胃壁血管免疫复合物在胃粘膜病变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辅以形态学观察,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猪粘膜C3,C4,IgG,IgE,5-HT的表达,分布及胃壁血管病变。结果:门静脉高压症猪胃粘膜的微血管壁有C3,C4,IgG,IgE,5-HT的表达,分布及胃壁血管病变。结果:门静脉高压症猪胃粘膜的微血管壁有C3、C4,IgG,IgE及5-HT阳性或强阳性反应物伴明显 相似文献
8.
9.
10.
邝耀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0,(4)
正常门静脉压力为0.67~1.33kPa(5-10mmHg),由于种种原因使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脉系统压力升高,超越正常水平即产生门静脉高压并由此而产生各种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及曲张静脉出血和腹水。至于门静脉高压的处理,1877年Nickolai Eck首先用狗做实验,施行门腔分流术。1893年Pavlov和其他学者对Eck的工作作了详细的评价,直至1945年Blakemore、Lord和Whipple等才将之应用于临床。后经多年来的探索,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某些问题尚待商榷。目前,一般认为需要外科治疗的门脉高压症病人, 相似文献
11.
12.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了20例健康成人和3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血流量参数。结果:门同压组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与脾静脉血流量之和大于正常对照组的门静脉血流量:在门脉高压组,门静脉血流量约减少42.8%,冠状静脉分流约58.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存在内脏高血流动力学。此外,经胃冠状静脉分流量的大小可大致判断门静脉高压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PGE_1间接门脉DSA门脉显影状况明显改善。时间密度曲线显示SV逆肝血流发生率最高,为13.6%。27.3%的LGV显示率及全部GSV显示率均需经SA间接门脉DSA显示,说明经SMA与经SA间接门脉血管造影的同等重要性。LGV的显示率为72.7%,GSV为36.4%,门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者PGE_1间接门脉DSA、LGV及GSV均不能显示时,应想到非曲张静脉出血之可能。当LCV及GSV均出现反常血流、扩张明显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门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与外科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门脉高压症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外科治疗重点已转向直接控制食道静脉曲张的手术与处置。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合理地选择术式。现就日本有关门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成果与外科治疗的进展加以综述。一、门脉高压症的血流动力学随着门脉高压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对门静脉压力、流量、流速以及侧支循环做了动态观察,这些参数对外科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1999年10月-2001年10月将聚丙烯补片应用于门脉高压症门奇静脉断流术中,用以防止因侧枝循环再形成所致出血,共19例,其临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璧良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1998,(4)
自1991年1月至1996年9月,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大出血病人14例。肝功能Child A级4例,B级9例,C级1例。急症手术4例,择期手术10例。13例治愈出院,1例ChildC级病人,术后死于肝昏迷。11例随访8个月~5年,无再出血,无肝性脑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食管钡餐及胃镜检查证实静脉曲张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作者认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这种联合断流术式,能增加肝血流灌注量,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手术操作也不复杂,对病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断流完全彻底,止血效果确切,远期疗效满意,可作为基层医院处理门脉高压症并发大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将聚丙烯补片应用于门脉高压症门奇静脉断流术中 ,用以防止因侧枝循环再形成所致出血 ,共 19例 ,其临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 15例 ,女 4例。年龄 2 3 -5 9岁 ,平均 43 .8岁。病人均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均有 1-4次呕血史 ,8例为重度食道下段胃底静脉曲张 ,11例为中度静脉曲张 ,全部为澳抗阳性 ,肝功能分级 ( 1983年武汉会议分级 )Ⅰ级8例 ,Ⅱ级 11例 ,均为择期手术。1 .2 手术方法 先行标准的贲门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 ,将食管下段 6-8cm及上半胃周围充分离断 ,并将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门静脉高压大鼠胃壁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大鼠作为研究对象,以PEDF和VEGF作为观察指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PEDF和VEGF在胃壁中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显示,实验组(A组)PEDF、VEGF在胃壁的表达明显多于对照组(B组),主要位于黏膜层腺体的基底层,少量散在表达于黏膜下层及黏膜下血管内皮细胞中.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胃壁PEDF与VEGF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有升高,在术后7、10、14 d 3个时间点VEGF的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而PEDF的表达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 PEDF和VEGF在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胃壁中有明显的表达,主要在黏膜层的基底部.PEDF在胃壁中的表达逐渐升高,而VEGF呈逐渐下降趋势,两者可能参与门静脉高压症胃壁血管增生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内皮素在门脉高压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素(ET)是调节肝星状细胞(HSC)收缩性的一种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本文分别介绍ET与HSCR的特性,以及ET与HSC的相互作用在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的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手术中行快速切脾法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1998年1月~2013年12月间采用快速切脾法完成脾切除术的45例门脉高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毒性肝硬化31例,酒精性肝硬化12例,原发性脾肿大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7岁)。均在开腹后先结扎脾动脉,在备好血源的情况下左手捏住脾蒂,右手快速分离脾周韧带,随后托出脾脏而行快速切脾术。脾窝彻底止血后,再用带蒂大网膜填塞。结果本组完成脾切除时间10~15 min,平均(12.30±1.92)min,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60.00±109.40)ml,切除的脾重量约1.5~2.5 kg,平均(1.69±0.28)kg。术后有6例出现一过性肝昏迷,一般在2~3 d后神智逐渐恢复。术后急诊手术6例中死亡2例,余均治愈出院。40例随访5~12年,有6例反复出现腹水问题需住院或在门诊治疗而消退。3例排黑便,胃镜提示为胃溃疡出血。因粘连性肠梗阻行松解术1例。肝衰竭死亡2例,1例为术后一年,另一例为术后12年(肝豆状核变性者)死亡。结论门脉高压行断流术或分流术时,快速切脾法是可行的,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快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