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3):57-60
乌梅丸乃仲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原主治“蛔厥”、“久痢”。夫厥阴者,内寄相火,阴中有阳,其为病,每厥热相兼,寒热错杂。同时肝为风木之脏,开窍于目,风木之为病易出现眩晕、目疾等疾病,影响中土则出现蛔厥、腹痛、下痢之证。余曾用此方治疗花翳白陷(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眩晕(美尼尔综合征)、胃脘痛(十二脂肠球部溃疡合并憩室)、厥阴中风(持续低热)等证,取得了令人满意之效果。本篇就乌梅丸治疗上述病症介绍如下:眩晕之证已在眩晕证治中介绍、久痢已在“几种慢性炎症性疾患的证治要点”中介绍,故不重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55-57
已故重庆市中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龚志贤同志是全国著名的老中医 ,早年曾任职于卫生部中医司兼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 ,在全国中医界声望颇高。龚志贤同志执业中医近 6 0载 ,对中医理论有很深的造诣 ,在临床上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善治外感、内伤诸疾 ,注重实用 ,疗效优异。 1980年 ,他参加和指导的《中医药诊疗肾盂肾炎的专题研究》曾获国家重大科技奖。他所总结的《几种慢性炎症的证治要点》1981年在国内发表不久 ,即为日本三家中医研究学术组织所转译 ,在日本广为交流 ,影响甚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龚老不仅医术高超 ,而且医德高尚。他所诊治的患者 ,上至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 ,下至平民百姓 ,皆能悉心诊治 ,一视同仁。本刊主编张自宽教授系龚志贤老中医之挚友。俩人于 195 1年在全国首届医政工作会议上相识 ,195 4年又同时从大行政区卫生部调至中央卫生部共事多年 ,相交相知甚深。如今龚老逝世已近 2 0载 ,年轻的医界同仁对他很少了解。为了把龚老的极为宝贵的临床经验介绍给广大读者 ,本刊将连续刊载《名老中医龚志贤临床经验荟萃》,供中青年中医工作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9):60-61
2.9 咳逆上气 上气即气上逆之意。咳嗽上气有两种含义:一种指证状而言,咳嗽而气上升,复因气升而咳嗽,形成咳嗽上气。一种指肺胀而言,肺胀之主证是咳嗽上气。《金匮》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与今之哮喘相同。导致本病的原因很多,范围相当广泛,从《金匮》咳嗽上气篇有关条文归纳有两方面:一为内有水饮,外感风寒。一为里热与水饮相搏。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5):55-58
咳嗽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故素为医家所重视. 咳与嗽古人认为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元·朱丹溪<活法机要>:"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有痰也.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7):64-65
2.5 哮证 哮证古人包括于喘证中,《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又《五常政大论》:“其病喘喝,胸凭仰息”。《金匮》:“喘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明·虞天民《医学正传》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医宗金鉴》:“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文献上喘咳有声、喘喝、喉中水鸡声,皆指哮喘,因哮多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此,应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7):72-72
肝硬化属于中医的“症瘕”、“臌胀”范畴。少数慢性肝炎可转变为肝硬化,个别肝硬化进一步可发展为肝癌。为难治之病,死亡率很高。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6):73-73
【临床症状】胁肋胀痛,口干且苦,倦怠无力,短气,腹胀纳差,小便色黄,舌红苔薄白,左脉弦.右脉弱。以肢体疲劳,倦怠乏力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1):67-68
痢疾 痢疾以发热、腹痛、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2):62-62
胃气以降为顺,水饮停留则胃气上逆作呕;水气凌心则悸;阻遏阳气则目眩。“膈间”殆指心下之胃脘部位,这是一时性胃中停水的证治。先渴乃水停于胃,津不上承,渴则必须饮水,水入于胃,与饮冲激,上逆则呕。若其人中阳素虚,饮邪上逆,或因呕多导致气虚上逆者,附《外台》茯苓饮方,有补中益气、蠲饮降逆之功。(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生姜10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乡村医药》2006,13(4):76-76
痄腮痄腮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以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民间俗称“趁耳寒”、“颊耳寒”;中医称“痄腮”、“温毒发颐”、“蛤蟆瘟”;西医称“流行性腮腺炎”。痄腮是因风温病毒之邪由口鼻而入所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为多见。多发于幼儿,二岁以下的小儿少见、十二岁以上的个别儿童可伴有睾丸红肿作痛,并可引起终生不育。本病预后良好,可获得终生免疫力。也有极个别病例可因温毒内陷而发生痉厥昏厥。痄腮可发于一侧或两侧,患处逐渐肿大,拒按。其化脓者称为发颐,但少见。治疗以疏风解毒,软坚消肿为大法。【临床症状】初时腮部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4):67-68
【临床症状】巩膜和皮肤发黄,尿色深黄,肝脏肿大,肝区疼痛,身体困重,胸脘痞满,泛酸,口干不欲饮,或口甜淡,舌苔白腻,脉象弦濡,肝功化验异常。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8):73-74
归脾汤加减法黄芪 30克 党参25克 当归10克 白术10克 龙眼肉12克 广木香10克 茯苓15克 枣仁12克 炒远志6克 炙甘草6克 (1)胁肋痛者加郁金、玄胡。(2)脘胀纳差者去龙眼肉,加砂仁、麦芽。(3)下肢浮肿者加冬瓜仁、苡仁、防己。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5):65-66
肝热气滞型 [临床症状]:右胁胀痛,有时左胁亦胀痛,胸闷,脘腹胀满,噫气或矢气,食欲不振,口干且苦,小便浅黄,大便或秘或溏,脉象弦涩,舌苔薄白。查体:肝能触及,有触痛及叩痛。化验:肝功异常。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医药》2004,11(5):61-62
3.2实证 3.2.1肝阳上亢(高血压多属此型,多为本虚标实) [临床症状]眩晕如坐舟车,耳鸣,头胀痛,性情急躁,常因恼怒而眩晕加重,烦热面赤,睡眠多梦,口干苦,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乡村医药》2006,13(1):70-71
乳痈乳痈,常见于产后哺乳期,尤以初产妇为多见。中医认为由于肝气郁结,阳明经瘀热壅滞,或乳儿口热,致使乳汁凝滞而发病。也有因寒凝气滞而发病者。古人对乳痈的病因、发病经过、症状、以及预后有详尽之描述。如隋·巢氏《诸病源候论》中云:“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劳伤血气,其脉虚,腠理虚寒,客于经络,寒搏于血,则血涩不通,其血又归之,气积不散,故结聚成痈。痈气不宣,与血相搏,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2):66-66
在祖国医学中,无肝炎、肝硬化这一名词,但是与这种病相类似的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内经》上已有所认识和描述,后代医家又有所发展。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应归人中医的天行黄疸类。如《金匮》云:“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其所指,即此类病也。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应包括在胁痛、积聚、膨胀等证候项内。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乡村医药》2006,13(3):75-75
疳积疳积,是指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宜,以致气液耗损,饮食不为肌肤,外形干枯羸瘦,气血不荣,或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形体虚惫,缠绵难愈,甚至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导致不良后果的一种慢性疾患。古人认为“疳”的含义有二:一曰小儿恣食肥甘生冷等物,严重损伤脾胃功能,形成积滞,日久成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6):62-64
2 内伤咳嗽内伤咳嗽 ,指非外感咳嗽而言。凡七情、饮食所伤 ;或痰饮 ;或虚劳 ;或虽由外感引发 ,也是以内伤为主 ,外因是标 ,内因是本。内伤咳嗽 ,包括范围极为广泛 ,兹分别叙述如下 :2 .1 阳虚咳嗽 阳虚咳嗽 ,或称虚寒咳嗽。其临床表现为咳嗽气促 ,痰多而稀 ,旋滑易出 ,多伴呕恶冷沫 ,大便溏泄 ,小便清长 ,面色萎黄 ,肢冷嗜卧 ,少气少食 ,胸膈痞满 ,舌苔白滑 ,舌质淡嫩 ,脉象沉缓微弱。治疗以温补阳气为主。脾阳虚宜用二术二陈汤 ,或加味理中汤 ;肾阳虚宜用右归饮 ;阳虚血弱者宜金水六君煎。二术二陈汤 (《医通》)主治痰饮咳嗽 ,咳吐稀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医药》2005,12(3):69-70
考中医书籍无“肝炎”的名称,西医谓本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而传染。常见的有黄疸型和无黄疸型。黄疸型肝炎与中医认为由湿热所引起的天行黄疸相似,无黄疸型肝炎与中医认为由肝热郁滞所引起的胁痛、痞块、肝郁气滞等病相符。病因有内伤和外感不同,内伤多因脾胃素虚,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或多食油腻之物,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兼感时邪而发病。如迁延不愈,肝脾两伤,气滞血瘀,酿成慢性。外感则多由感受湿热毒邪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8):63-64
2.7 肺痈 肺痈早见于仲景《杂病论》,并指出了发病或因风寒犯肺;或因外热不解,内热壅闭,热伤血脉,蕴结成痈。证见咳喘胸满,振寒脉数,口干不渴,吐腥臭浊痰,久则吐米粥样脓痰等。外科书又称内痈。 本病初起多见发热恶风,鼻塞,咳嗽,吸气困难,脉多紧数或浮数。久延失治或服发散药后,仍时时振寒发热,咳嗽,声重,出汗,不得卧,咳引胸痛,口燥不渴,吐腥臭稠痰,胸胁胀满,脉滑数或数实。甚则咳吐脓痰,量多腥臭,或吐脓血,胸胁烦满,咳嗽胸痛,胸中甲错、微热等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