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秀兰 《华夏医学》2006,19(5):1042-10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三者共同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只是伴发了不同程度的继发病理改变。斑块出现继发病理改变时,患者往往有胸痛。提高对这类胸痛患者的重视,进行观察及危险分层,作出正确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危重症,血液中生化标志物的测定是反映心肌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生化标志物凭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在ACS诊断和危险分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骨髓相关蛋白、心肌肌钙蛋白、缺血修饰蛋白、妊娠相关蛋白A和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5种生化标志物在ACS中的临床应用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的ACS(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无ST段抬高的ACS(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炎症和氧化应激是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病理基础上,冠脉血管痉挛、局部血栓形成,造成心肌的缺血损害和坏死。心肌细胞的坏死、炎症反应、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参与该病理过程中,同时多种物质释放入血。检测血液中的释放物质的浓度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常用的及有可能成为检测指标的物质为:炎症反应标志物,血栓形成标志物、心肌损伤标志物等。  相似文献   

5.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简称ACS) 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糜烂、破裂或血管收缩的基础上形成的局部血栓,引起部分或全部血管堵塞导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塞(AMI)或心脏猝死 (SCD)的急性缺血综合征。近年来据国际上统计每年至少有  相似文献   

7.
心脏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1 1 透壁梗死、非透壁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透壁和非透壁本来为病理诊断 ,但却使用心电图判断 ,如心电图出现QS波 ,则认为是透壁梗死 ,如果仍有r(R)波 ,则为非透壁梗死 ;如果没有Q波形成 ,紧紧表现为明显的ST段压低或者T波倒置 (>2 4小时 ) ,一般认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此分类方法与病理实际情况非常不符 ,后被抛弃。1 2 Q波心肌梗死 (QwMI)和非Q波心肌梗死 (NQ MI) 正在使用的定义方法。实际上在心肌梗死病人 ,能否形成Q波是回顾型的 ,对于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和再灌注治疗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以初 《医学文选》2002,21(4):538-541
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 ,继之出血和血栓形成 ,造成冠状动脉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临床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 ( UAP)、急性心梗 ( AMI)或心源性猝死 [1]。以前对冠心病的诊治主要在于区别心绞痛与心肌梗死 ,现在 ,临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急性心梗的早期诊断及急性冠状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这为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及使每个患者得到最大的治疗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在这方面的应用既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又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与特异…  相似文献   

9.
付建荣 《医学综述》2005,11(8):722-724
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正确评估和有效处理的关键是对心肌缺血事件的早期认识。为了降低医疗监护费用,使被怀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患者得以准确诊断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etion,AMI)及其风险测定需要一种新的标准定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评价心脏生化标志物与无创性检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133例ACS病人的各心脏生化标志物CK-MB、cTnⅠ、LVEF以及ECG,确定心脏生化标志物与冠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CK-MB 与cTnⅠ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UA组的LVEF低于50%者以及左心室扩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MI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LVEF水平方面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UA组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AMI组(P<0.01); 其中UA组的LVEF 水平明显比正常范围要低(P<0.01).冠状动脉病变中轻度狭窄组的LVEF水平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UA组与AMI组病人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Kappa均≥0.674);UA组与AMI组在心脏标志物以及血管病变数目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创性检查与心脏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危险度分层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能够提供有价值信息,两者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静  唐仁泉  于霄  孙雷 《医学综述》2008,14(17):2685-2688
白细胞介素18是多效能前炎性因子,诱导干扰素γ的合成与释放,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增量调节许多细胞因子,对于粥样斑块不稳定、促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起重要作用,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阻断IL-18/IL-18受体相互作用,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保持斑块稳定,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洋 《医学综述》2011,17(19):2985-298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当今工业化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血小板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以及ACS患者的治疗中,抗血小板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环氧化酶抑制剂、ADP受体抑制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各类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时ACS患者的预后有所区别,选择最佳的药物组合以及新药的研究都将不断改善ACS的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环节,作为ADP受体抑制剂之一,氯吡格雷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随着一系列关于抗血小板循证医学实验结果的披露,其他新型的ADP受体抑制剂(如替卡格雷、普拉格雷等)在抗血小板方面显示出与氯吡格雷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黏附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因子等炎症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预后评价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衰弱是人体各项功能衰退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机体多系统损害、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及抗应激能力减退;心血管疾病是老年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常见表现类型之一。衰弱合并ACS的发病率高、预后差,与高额医疗保健支出相关,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衰弱与ACS具有共同的发病途径,二者相互影响,极大增加了老年患者不良预后及多发并发症风险,是老年AC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衰弱评估可纳入老年ACS病情危险分层,早期识别ACS患者衰弱状况有助于医务人员制定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不良预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更好地实现临床诊疗和老年慢性病管理工作,故统一衰弱评估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衰弱概念、评估工具,以及衰弱合并老年ACS的发病情况、发病机制、衰弱对患者不良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莲  郭志军 《医学综述》2007,13(18):1416-1417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C-反应蛋白升高不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而且是预测心血管高危事件的重要标志。高C-反应蛋白的心血管危险可经某些药物治疗而减少。因此有效的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将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与预防的又一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与炎症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发现,既往关于冠心病痰瘀证实质的研究多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角度论及,而少有从免疫炎症角度论述。本研究试图针对ACS痰瘀证研究的空白,从免疫炎症的角度出发,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的实质,并分析了炎症因子与血脂分组间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痰瘀证组(55例)及非痰瘀证组(35例),另设健康对照组70例。分别检测CRP、FIB、IL-6、TNF-α及D-二聚体在痰瘀证及非痰瘀证组中的数值,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痰瘀证与炎症相关因子的关系。检测痰瘀证组、非痰瘀证组间TC、TG及LDL-C的数值变化。结果:急性冠脉综合症痰瘀证组CRP、TNF-α及D-二聚体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P<0.05、P<0.05、P<0.01),痰瘀证组FIB、IL-6虽高于非痰瘀证组,但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ACS痰瘀证组TC数值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P=0.025),其余TG及LDL-C在两组间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本研究显示CRP、TNF-α及D-二聚体等炎症因子介导的免疫炎症活动与ACS痰瘀证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ACS痰瘀证形成的始动因素;而高血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痰瘀证形成的物质基础;CRP、TNF-α、D-二聚体等免疫、炎症因子有可能成为ACS痰瘀证划分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艾阳 《医学综述》2011,17(17):2671-267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常见且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传统的血液中生化标志物在对ACS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等临床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作为新兴的血液中生化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应用于ACS测定心肌损伤及危险分层。现对IMA的概述、形成、生物学特性及其与ACS的关系(包括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