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补肾中药为骨伤科常用药,但对不同有效成分用于骨愈合的比较研究尚缺乏.目的:观察不同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对骨损伤大鼠骨愈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股骨干骨折模型并分别用提取的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菟丝子总黄酮、柚皮甙、槲皮素,以及橙皮甙对造模大鼠进行灌胃治疗.21 d 后取血及骨标本,检测大鼠骨愈合程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结论:不同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均对骨愈合有益,且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效果优于其他4 种药物.骨碎补总黄酮和淫羊藿总黄酮可有效抑制低剪切速下大鼠的血液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P < 0.05),但对红细胞变形性无显著作用.说明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可促进骨损伤的愈合,且对血液流变学有一定作用,以骨碎补总黄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背景:补肾中药为骨伤科常用药,但对不同有效成分用于骨愈合的比较研究尚缺乏。目的:观察不同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对骨损伤大鼠骨愈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股骨干骨折模型并分别用提取的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菟丝子总黄酮、柚皮甙、槲皮素,以及橙皮甙对造模大鼠进行灌胃治疗。21d后取血及骨标本,检测大鼠骨愈合程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结论:不同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均对骨愈合有益,且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效果优于其他4种药物。骨碎补总黄酮和淫羊藿总黄酮可有效抑制低剪切速下大鼠的血液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P〈0.05),但对红细胞变形性无显著作用。说明补肾中药有效成分可促进骨损伤的愈合,且对血液流变学有一定作用,以骨碎补总黄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模拟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的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明确骨碎补总黄酮对CIA大鼠关节局部骨破坏的改善作用,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皮下注射牛Ⅱ型胶原诱导Wistar大鼠发病,建立CIA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灭菌用水治疗组(10只)、骨碎补总黄酮治疗组(10只)。每只大鼠均在炎症分值达到2分及以上时开始治疗,分别在治疗4周和8周,取胫骨上段做硬组织切片,观察胫骨上段骨小梁变化及骨量变化情况。结果骨碎补总黄酮具有明显抑制CIA大鼠关节周围骨量丢失的作用,且其抑制骨量减少主要是通过抑制骨小梁数量减少来实现的,与抑制骨小梁宽度丢失关系较小。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明显抑制CIA大鼠关节侵蚀及关节周围骨丢失。  相似文献   

4.
背景:自体髂骨移植一直被认为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其来源有限。目的:验证应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建立双侧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骨修复材料+骨碎补总黄酮组采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灌胃修复大鼠颅骨缺损:骨修复材料+去离子水组采用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去离子水灌胃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羟基磷灰石+去离子水组采用羟基磷灰石结合去离子水灌胃修复大鼠颅骨缺损,1次/d,持续8周。于建模后2,4,8周取颅骨标本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羟基磷灰石组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速度较慢;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组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较羟基磷灰石组快,利于血管及纤维组织长入;骨碎补总黄酮灌胃可以促进血管及纤维组织长入材料,促进成骨。与羟基磷灰石相比,可注射骨修复材料结合骨碎补总黄酮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可促进新骨形成,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索不同浓度骨碎补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rhizoma drynariae)对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2020年3月—2021年8月黑龙江省医院检验科初步筛选出适宜浓度的RDTF,三代分离、培养SHEDs,通过流式细胞术及茜素红染色分别对细胞表面标志物和成骨分化潜能进行鉴定。实验分为4组(0时段为对照组,24、48、72 h组),每组设置3个复孔,采用不同浓度RDTF处理SHEDs后钙钴法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其成骨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结果显示,所获取的细胞为具有成骨分化能力的SHEDs。与对照组相比,24、48、72 h内各浓度组均对SHEDs增殖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5、25 mg/L RDTF组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及骨钙素(OCN)的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其中25 mg/L RDTF组对Runx2表达的促进效果最明显(249.681±14.653),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6.
背景:PI3K/Akt通路可能在骨碎补总黄酮促成骨分化作用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牙髓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并对PI3K/Akt通路在其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组织块消化法获得大鼠牙髓细胞,克隆化分离培养大鼠牙髓干细胞并进行鉴定。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01,0.05,0.1g/L)的骨碎补总黄酮,观察各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及钙结节形成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磷酸化Akt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分离得到的牙髓干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CD44和CD29呈阳性表达,而CD34表达呈阴性。骨碎补总黄酮组牙髓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钙结节形成能力和磷酸化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随骨碎补总黄酮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表现出一定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说明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牙髓干细胞成骨分化具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可能是依赖PI3K/Akt通路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PI3K/Akt通路可能在骨碎补总黄酮促成骨分化作用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牙髓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并对PI3K/Akt通路在其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组织块消化法获得大鼠牙髓细胞,克隆化分离培养大鼠牙髓干细胞并进行鉴定。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01,0.05,0.1g/L)的骨碎补总黄酮,观察各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及钙结节形成情况,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磷酸化Akt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分离得到的牙髓干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CD44和CD29呈阳性表达,而CD34表达呈阴性。骨碎补总黄酮组牙髓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钙结节形成能力和磷酸化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随骨碎补总黄酮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表现出一定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说明骨碎补总黄酮对大鼠牙髓干细胞成骨分化具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可能是依赖PI3K/Akt通路所介导的。  相似文献   

8.
刘素 《全科护理》2016,(16):1668-1670
[目的]总结骨搬移治疗四肢长骨缺损及骨不愈合病人的护理。[方法]20例四肢长骨缺损或骨不愈合病人均应用骨搬移手术治疗,分析和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结果]20例病人均获得手术成功,术后住院时间38.69d±5.52d,骨愈合时间为3.93个月±0.55个月,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加强骨搬移治疗四肢长骨缺损及骨不愈合病人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达雪萍 《现代护理》1998,4(10):16-17
骨折后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治疗是骨科临床的重点课题,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4年10月至1997年6月采用局部注射骨折愈合刺激素治疗内固定术后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患者20例,经随诊6个月以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撤资料20例病人,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2岁;开放性骨折为6例,闭合性骨折为14例。骨不愈合:锁骨骨折1例,肱骨骨折3例,尺骨骨折2例,胜唯骨下段骨折5例;骨延迟愈合:肽骨骨折3例,烧骨骨折1例,胶骨下段骨折3例,筋骨骨折2例。内固定方法为四孔钢板及充氏针钢丝张…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碎补促进骨损伤愈合疗效确切,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冲洗兔股骨和胫骨骨髓腔获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体外纯化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测定不同浓度骨碎总黄酮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经骨碎补总黄酮体外诱导后,行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银染色了解细胞钙化情况。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扩增和纯化;含骨碎补总黄酮血清培养后,四甲基偶氮唑蓝测定结果显示,骨碎补总黄酮浓度为10-6mmol/L时可明显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经骨碎补总黄酮诱导液诱导,扫描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样形态和钙结节形成;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和VonKossa银染色均呈阳性,提示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出现应力遮挡影响骨折愈合。目的:观察动态应力钢板(CO钢板)与普通应力钢板(AO钢板)治疗羊股骨干骨折愈合的效果。方法:24只山羊制备股骨干骨折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2组,AO钢板组和CO钢板组分别用AO、CO钢板内固定,分别在1,2,3周取出股骨,常规行X射线与磁共振扫描。结果与结论:X射线显示1周时,两组钢板骨折断端均未见明显变化,骨折线清晰可见;2周AO钢板组骨折断端无明显变化,骨折线明显,CO钢板组骨折断端骨密度增高,骨折线开始变模糊;3周AO钢板组骨折断端骨密度增加,CO钢板组骨折断端骨密度继续增高,出现云絮状外骨痂。MRI显示1周时,两组钢板骨折断端T1WI呈高信号,T2WI压脂序列上呈低信号,但AO钢板组骨折断端PDIR-TSE呈低信号,CO钢板组呈高信号。2周时两组骨折断端T1WI呈等或高信号,在T2WI压脂序列上呈等或低信号,AO钢板组PDIR-TSE呈低信号,CO钢板组呈高信号。3周AO钢板组可见骨折线明显,骨折断端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在T2WI压脂序列上呈等低信号,PDIR-TSE呈低信号;CO钢板组骨折断端可见骨折线模糊,骨折断段在T1WI上呈等或高信号,在T2WI压脂序列上呈等或低信号,PDIR-TSE呈等或高信号。提示CO钢板组骨折断端的血液循环、骨痂含量均优于AO钢板组骨折断端。  相似文献   

12.
骨水泥阻塞兔骨干髓腔后远侧骨干骨内压和骨血流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骨水泥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骨腔内的植入必然涉及受区骨髓腔的长期闭塞和髓内血管的破坏,由此而产生的髓内压和血流的变化是材料本身的影响所致,很有研究价值.目的:观察骨水泥阻塞兔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远侧骨干骨内压和骨血流的改变.设计:对照观察.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材料:实验于2002-07/2003-04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3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摸球法取24只为模型组,其余8只不造模,作为对照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TJ骨水泥由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提供.方法:模型组采用兔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骨水泥进行造模.采用髋后外方入路,从股骨后外方肌间隙进入,在第3转子上方仅切除大转子外侧部分而不打断股骨颈,暴露转子间窝,找到骨髓腔入口,扩髓(深度为股骨长度的1/2),反复冲洗创面,冲出破坏的骨髓组织,沙布条沾干.按粉、液比2:1比例调配骨水泥,首先将一小块面团状骨水泥作为髓腔塞填入髓腔内至股骨中段狭窄处,待10 min骨水泥基本固化后,继续填入调配好里面团状骨水泥,直至填满为止.待骨水泥完全固化后,缝合关闭切口.将24只模型组兔再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段随机分成术后当天、4,8,16周4个时间点,每时间点6只.主要观察指标:①使用生理测压仪,测量对照组和模型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动物双侧股骨远端骨内压,并进行比较.②采用核素骨显像方法,对模型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动物双侧股骨远端动态和静态显像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3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骨内压:正常兔股骨远端双侧骨内压差异不显著(P>0.05):各时间点实验侧骨内压高于对照侧(P<0.01).模型组对照侧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实验侧处于持续骨内高压状态,术后4周高于术后16周(P<0.05),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②核素骨显像:术后当天及术后4周实验侧核素计数均比对照侧明显降低,术后8,16周实验侧均超过对照侧,术后16周最高:各时间段实验侧,对照侧核素计数比值中除术后当天及术后4周比较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核素骨动态和静态显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结论: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严重破坏了骨内和髓内的血液循环状态,引起了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股骨远端的骨内压和骨血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使骨内压持续升高并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股骨峡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常用的模板测量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高.有研究表明股骨峡部髓腔在髋关节置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股骨假体的安置和置入后的稳定.目的:观察CT峡部测量股骨峡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例尸体股骨的CT影像及额状解剖面,分析股骨假体与股骨峡部紧密压配及与皮质骨的接触情况.CT测量50例(55侧)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股骨峡部最长髓腔内径、最小髓腔内径及皮质厚度;利用最小髓腔内径预测假体型号.采用模板测量法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3例尸体股骨假体可在股骨峡部紧密压配接触到骨皮质.55例的峡部最长髓腔内径大小为8.2~22.4 mm,平均(14.2±3.1)mm;峡部最小髓腔内径为6.1~17 9 mm,平均(10.2±2.9)mm;皮质厚度2.7~12.7 mm,平均(7.5±1 8)mm.利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假体存在较高优秀率(50.9%).与对照组预测假体型号之间的优秀率存在明显差异(P<0 05);而优良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当年龄≤65岁时,CT峡部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3.9%;当峡部最长髓腔内径与最小髓腔内径的比值≥1.4时,CT峡部测量法的优秀率为70%.提示股骨假体在股骨峡部的紧密压配对股骨假体的稳定起重要作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型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stablish whether interferential currents (IFC)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healing time for fractures of the tibia and thereby prevent nonunion. Males between the ages of 12 and 86, who had sustained fractures of the tibiae, were entered into this double blind clinical trial. According to strict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a final sample of 227 cases (208 subjects) were entered by block randomization into two groups; an experimental group (n=41) and placebo group (n=35). A further group was entered retrospectively – control group (n=151). IFCs were appli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via suction electrodes for 30 minutes per day for 10 days, using a beat frequency of 10 – 25 Hz and a swing mode of 6 ∫ 6. The placebo group had only suction electrodes applied, the intermittent mode produced a rhythmical massage effect; subjects in this group commented on pain relief which resulted in the addi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as a check on the possible effect of intermittent suctio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intervention. The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hich resulted in a finding of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ime taken to union for the three groups. This means that to date there is no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FCs (using the parameters of this trial) can reduce the healing time for new fractures of the tibia or prevent nonunion. Howeve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s recommended. Copyright © 1997 Whurr Publishers Lt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重症股骨干骨折术后患者负性情绪、骨折愈合时间及生存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重症股骨干骨折术后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个体化组,每组4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ICU护理,个体化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  相似文献   

16.
王永刚  裴国献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5):90-92,i0004
目的:为组织工程骨构建及修复负重长骨缺损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本实验于2004-10/2005-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和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完成。①测量成年新西兰大白兔5只10具股骨干标本相关解剖数据并据此改进兔股骨固定方法。②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制备10mm,15mm,20mm的股骨干中段骨和骨膜缺损,普通钢板螺丝钉及钢丝固定。③术后4,8,12周分别摄X射线侧位片进行定性分析、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骨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各时间点每组各取2只标本做组织学检查。结果:23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股骨测量结果:股骨长度(94.1&;#177;3.01mm;股骨干中点横径(7.4&;#177;0.4)mm,矢状径(5.8&;#177;0.41mm;骨皮质平均厚度(1.2&;#177;0.1)mm;髓腔平均直径(4.1&;#177;0.2)mm。②大体观察:4周时各组骨缺损均为纤维组织填充;8周时10mm骨缺损组已经见到骨痂连接;12周时10mm骨缺损组骨痂坚实,无异常活动,而15mm,20mm骨缺损组均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去除内固定后有异常活动度。③X射线观察缺损区骨生长情况:10mm骨缺损组第12周时骨缺损区图像与4周时相比有明显的新骨形成;而15mm,20mm骨缺损组各时间段均无骨性填充影像;DEXA测量结果显示10mm骨缺损组在12周时新生骨已达临近骨组织密度的一半,而15mm,20mm骨缺损组各时间段的骨密度均为零。④组织学检查:12周时10mm缺损组由新生骨和软骨组织填充,部分髓腔再通;15mm,20mm骨缺损组在12周的观察期内只有骨断端和钢板螺丝钉周围有少量骨痂生长。以上各项检查显示:10mm骨缺损组均于8~12周出现骨性愈合;15mm和20mm骨缺损组直到12周仍未见骨愈合现象。结论:钢板螺丝钉固定的兔股骨干15mm以上的实验性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可用于组织工程骨的血管神经同步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