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
脾系主要包括脾及与之相关联的口、唇、四肢、肌肉、胃等.通过规范常见症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意见征询,确立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基础证的概念、证候(包括病位特征与病性特征),对临床常见的病位兼证与病性兼证作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
肺系主要包括肺及与之相关联的鼻、咽喉、皮毛、大肠等.通过规范常见症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意见征询,确立肺系病位特征及肺系基础证的概念、证候(包括病位特征与病性特征),对临床常见的病位兼证与病性兼证作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3.
SHEN Wei-xing WU Cheng-yu WU Cheng-yan QUAN Jian-feng SHI Hue-yue ZHU Chong-tian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
肾系包括肾、膀胱、骨、髓、耳、二阴、腰府、命门、天癸、唾、齿、发等.通过规范常见症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意见征询,确立肾系病位特征及肾系基础证的概念、证候(包括病位特征与病性特征),对临床常见的病位兼证与病性兼证作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4.
WU Cheng-yu DING Yi-yan WU Cheng-yan XU Zheng FU Lei LUO Wen-bin GAO Yu ZHANG Ling-ling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
心系主要包括心及与之相关联的血脉、面、舌、脑络、小肠等.通过规范常见症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意见征询,确立心系病位特征及心系基础证的概念、证候(包括病位特征与病性特征),同时对临床常见的病位兼证与病性兼证作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5.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因为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肝损害.ALD在我国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目前酗酒已经成为我国继病毒性肝炎之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ALD的致病因子明确,即与大量酗酒有关,然而其发病机制却相当复杂.本文就近年来ALD的诊断标准,ALD发病机制在遗传、酒精的直接毒性作用、营养失调以及细胞因子分泌调控紊乱对肝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理近10年的文献资料,从病证考正、证候分布、证素组合等文献研究领域,及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和临床研究领域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了肺系病证候学研究进展,提出了文献研究缺乏动态性、、基础研究分析不够及临床研究标准不一等问题,并就大数据和网络生物学等方法技术应用于肺系病证候学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8.
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肝衰竭的MELD预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通过观察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 (MEL D)对人工肝治疗终末期肝病预后的预测作用 ,探讨其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及人工肝支持系统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4 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其进行 MELD评分 ,并对治疗组进行人工肝后评分 ,观察 3个月后的残废率。结果 :治疗组中 4例治疗前 MELD评分大于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10 0 % ,17例治疗前评分30~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5 3% ;对照组中 6例 MELD评分大于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10 0 % ,16例治疗前评分 30~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87% ,与治疗组相比 P<0 .0 5。结论 :MELD评分可以引入临床推广应用 ,人工肝治疗 MEL D评分在 30~ 4 0分的终末期肝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药物性肝病救治中选择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因药物性肝病于该院治疗的66例患者,对其随机分组,治疗组34例常规护肝药物加人工肝支持治疗,对照组32例常规疗法,比对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病例有效率94.12%(32/34),对照组病例有效率75.00%(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救治时,选择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8例NAFLD患者,按1:2比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12例)和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组(B组,26例),观察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酶学、腰围、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以及HOMA胰岛素抵抗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转氨酶均下降,B组转氨酶复常率高于A组(75%对56%,P<0.05);体重指数(BMI)在A组从26.0±3.4降至3个月的24.8±3.3和6个月的24.3±3.1(P<0.05),B组从26.5±3.3至25.4±2.5和25.0±2.3(P<0.05);腰围在观察期间2组均下降(幅度2cm至4cm);6个月治疗后空腹、糖耐量试验2h(OGTT-2h)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脂浓度均明显下降,下降幅度B组高于A组(P<0.05);代表胰岛素抵抗的指标HOMA-IR在2组均明显改善(P<0.05),B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对NAFLD患者予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在改善肝酶学的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方面疗效优于单用二甲双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研究表明天然免疫在其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肝脏天然免疫细胞主要为NKT细胞、枯否细胞、NK细胞。肝脏天然免疫通过调节细胞因子产生及炎症信号传递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程发展,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各种因素,建立适合我国肝病特点的预后判断模型.方法 选择2001年3月至2006年6月确诊为重型肝炎的527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和随访资料,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生存模型.用400例病例进行验证,评价模型判断能力.结果 COX同归分析结果显示消化道出血、年龄、腹水程度、丙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胆固醇、血清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验证结果显示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好于CTP、MELD评分.结论 本预后判断模型适合我国以病毒性肝炎为主的特点,对评价我国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及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果显示25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中15人抗-LSP阳性(60.0%),其抗-Lsp平均滴度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1年后随访证实部分晚血患者之抗-Lsp持续阳性。肝活检确诊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者9例中,4例抗-Lsp阳性(44.4%);确诊为混合性肝硬化者4例中,3例阳性(75.0%)。进一步证实部分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体内的确存在针对肝脏的自身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15.
16.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目前对于HP的致病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胃肠相关疾病的领域,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以及胃淋巴瘤等。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在慢性肝、胆疾病及肝癌患者的肝组织中检测到HP的存在,提示HP可能是导致肝脏病变独立的或辅助的致病因素。现主要对HP感染与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酒精性肝病大鼠肝脏中的动态变化,以进一步研究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45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大鼠采用乙醇灌胃法制备酒精性肝病大鼠模型.实验进行4、8、12周末分批处死动物,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Gieson氏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bFGF在酒精性肝病过程中的定位及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bFGF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呈弱表达.至实验进行12周,实验组大鼠bFGF表达明显增强,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外、窦周细胞和纤维间隔内浸润细胞的胞浆及汇管区、纤维间隔区的细胞外基质中.Westo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12周末bFGF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酒精性肝病的病程进展,bFGF表达量逐渐增强,它是一种促纤维化因子.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Wistar大鼠、正常人及肝细胞肝癌(HCC)病人的肝脏同工铁蛋白的性质。HCC病人的肝脏同工铁蛋白的铁与蛋白质比值为0.021,约为正常人的1/12。正常人及HCC病人的肝脏同工铁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20.5及21.5kd。鼠肝及HCC病人的肝脏同工铁蛋白的PAGE呈现一条区带,正常人肝为两条区带。正常人及Wistar大鼠肝脏及马脾同工铁蛋白的双向免疫扩散存在交叉反应。电镜观察到HCC病人肝脏同工铁蛋白颗粒疏松,大小不均。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患者无过量饮酒史但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部分患者甚至可进展为肝癌。近年来,对NAFLD的机制研究是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并且取得丰硕成果。该文对胰岛素抵抗、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的激活和内质网应激对NAFLD的影响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