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血清酶与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在常见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黄疸性肝炎(acute icterohepatitis,AI H)、慢性活动性肝炎(chronic active hepatitis,CAH)、慢性迁延性肝炎(chronic persisitent hepatitis,CP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癌(HCC)及胆道疾病(dis-ease of biliary tract,BTD)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和血清酶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健康者及140例肝胆疾病患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胆碱酯酶(CHE)活力。结果:各型肝病组TBA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及非肝病组(P<0.01);急性黄疸性肝炎组TBA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及肝硬化组(P<0.01),与血清ALT和AST几乎平行升高;慢性肝炎组及肝硬化组TBA显著高于ALT和AST,但与ALT和AST不完全平行,部分患者病情加重时ALT和AST升高而TBA反而在正常参考值范围。结论:TBA测定对于急性肝炎患者具有高度灵敏性,对ALT和AST正常的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但单独应用对判断病情有一定的局限性,与ALT、AST、GGT及CHE联合检测能全面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
孙庆梅 《当代医学》2013,(21):58-59
目的探讨血清酶联合血清总胆汁酸在诊断肝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28例肝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入院的6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均采取空腹静脉采血后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ALT、AST、AKP、GGT、TBA的含量。分析在不同肝脏疾病中血清酶及血清总胆汁酸的变化情况。结果 ALT在急性肝炎中含量增高显著优于其他血清酶及总胆汁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梗阻性黄疸患者中ALT、GGT、ALP、TB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肝脏系统疾病均可见血清酶有程度不同的升高,以GGT、ALT、ALP升高较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行血清酶检测及总胆汁酸检测,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肝病类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酶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并评价其对肝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用德国RANDOX公司提供的试剂盒在BE-CKMANCX5Δ全自动生化仪上检测了40例健康人及各种类型肝病患者95例血清总胆汁酸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总胆汁酸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轻度慢性乙型病毒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转氨酶呈正相关,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认为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是反应肝实质性损伤一项较灵敏的指标,结合转氨酶及白蛋白水平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各型肝炎。  相似文献   

4.
尹娟  李荔  路琳君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5):3356-3356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E)和总胆汁酸(TBA)联合检测在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方法:采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0例阳性标本和30名正常健康人进行CHE和TBA的检测。结果:实验组的CHE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B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胆碱脂酶和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对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1例肝胆疾病患者同时检测血清丁BA、ALT、ALP、GGT、DBIL,综合分析各指标在肝胆疾病时阳性率差异.结果 肝胆疾病患者TBA阳性率达94.3%,阳性率和升高幅度均高于ALT、ALP、GGT、DBIL,经u检验,P<0.01.结论 TBA是反映肝细胞损伤、胆道梗阻的良好指标,其灵敏度、特异性都优于常规肝功能检测项目,对肝胆疾病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在肝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交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及总胆汁酸(TBA0检测的地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法检测36例慢性肝炎(轻度),66例慢性肝炎(中度),36例慢性肝炎(重度),46例肝硬化,32例肝癌患者的血清HA,PCⅢ,CⅣ,TBA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除慢性肝炎(轻度)组血清CⅣ含量升高差异没有显著性外,其余HA,PCⅢ,CⅣ,TBA的含量均随病程的  相似文献   

8.
9.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重型乙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 (TBA)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对照组、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80例好转患者治疗前、后 ,存活组、死亡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结果 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TBA水平与Alb呈负相关 ,与ALT、TbiL、PT呈正相关 ;重型乙型肝炎死亡组血清TBA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 (P <0 .0 0 1)。 80例好转患者血清TBA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低 (P <0 .0 0 1)。结论 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 ,对了解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是反映肝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在慢性重型肝炎中的变化及意义,目前研究不多。本研究测定8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TBA水平,探讨其对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重型肝炎血清总胆汁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的TBA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TbiL、PT相关性。结果重型肝炎血清胆汁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PT呈正相关,且随着胆红素上升而上升,但在疾病终末期时随着胆红素继续上升,TBA反而下降。结论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对了解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 32 1例 (肝功能均正常 ) ,其中血清 HBs Ag、HBe Ab(+/ - )、HBc Ab阳性 2 10例为小三阳组 ,HBs Ag、HBe Ag、HBc Ab均阳性 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 3d~ 5 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 M)检测。结果 :两组乳汁中 HBs Ag、HBe Ag、HBc Ab、HBV- DNA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产妇初乳中 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 (HBs Ag、HBe Ag、HBc Ab阳性 )不宜哺乳 ,初乳中单纯 HBs Ag阳性、而 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但应给予正确的哺乳指导。  相似文献   

13.
戊型肝炎重叠乙型肝炎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HEY)重叠乙型肝炎感染的状况及戊型肝炎病毒对乙肝患者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HEV-RNA,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EV与HBV重叠感染组(Ⅲ组)和单纯HBV感染组(Ⅰ组)的HBV DNA含量,比较HEV对HBV复制有无影响,检测三组病人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差异,并对他们预后时间作了比较。Ⅲ组与Ⅰ组HBV DNA含量基本一致,ALB、GGT在三组病人中均无显著性差异。ALT、AST、TBIL及一部分临床症状、体征在三组病人间有显著性差异。HEV对HBV的复制无影响.但HEV感染会加重乙肝患者肝脏损害和临床症状,并可推测HEV对乙型肝炎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联合免疫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阳性(双阳性)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及注射HBIG方法不同对双阳性孕妇的HBV宫内感染阻断作用.方法 将228例双阳性孕妇分为4组:A组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20 μg,共3次;B组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共3次;C组于妊娠26周、30周和34周时分别肌肉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20 μg,共3次,同时于妊娠28周、32周和36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共3次;D组(对照组)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4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6 h内和2周注射HBIG 200 U,满月起按l、2、7月龄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随访.结果 A、B、C、D 4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14.0%、7.7%、29.0%,A、B、C组新生儿的HBsAg阳性率在出生时、出生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均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性率在出生后12个月时分别为86.3%、82.0%、89.2%和62.9%,而A、B、C组的抗-HBs阳性率在出生后6个月及12个月均高于D组(P<0.05).4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选择注射乙肝疫苗、HBIG或乙肝疫苗联合HBIG注射能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胆石症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汁酸(TBA)测定在胆石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酶法测定107例胆石症病人和39例正常人血甭TBA,并与ALT和AL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胆石症病人血清TBA升高,伴发炎症或胆汁淤积时差异显著:TBA在反映胆道炎症和胆汁淤积症方面分别与ALT、ALP有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TBAI 胆石症诊治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了11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空腹血清结合胆酸值,讨论了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清结合胆酸值变化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韩聚强 《医学综述》2011,17(21):3240-3242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肝炎可能是肝脏细胞免疫防御反应病毒入侵的结果。B1细胞是新近认识的一种B细胞亚群,CD5分子是其特征性分子标志。CD5+B1细胞是机体防御肝炎病毒入侵的重要天然免疫细胞。CD5+B1细胞与机体内HBV感染的慢性化密切相关。CD81与CD5间通过分子串话机制直接参与HCV对宿主细胞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配偶间传播的免疫方案。方法随机抽取全省13个市县在婚前医学检查中筛查出HBsAg阳性、HBeAg阳性且肝功能正常的255例携带者的配偶为研究对象,其肝功能正常且乙肝血清标志物均阴性。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3组:联合免疫组、单纯乙肝疫苗免疫组和对照组,对各组采取不同的免疫方案,12个月后分别检测研究对象的肝功能和乙肝血清标志物,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2个月后,联合免疫组和单纯乙肝疫苗免疫组HBsAb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联合免疫组与单纯乙肝疫苗免疫组HBsAb阳性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HBsAb阳性率及HBsAg阳性率男、女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除联合免疫组外,单纯乙肝疫苗免疫组和对照组的HBsAg阳性率城乡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农村被检者HBsAg阳性率高于城市。结论全程单纯接种乙肝疫苗或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注射能使大多数人产生乙肝表面抗体(HBsAb),可有效阻断HBV在配偶间的传播。HBIG在保护那些在完成免疫全程前已结婚或婚前短时间同居的配偶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岳君 《中外医疗》2016,(12):98-99
目的:探讨和分析血清前S1抗原(Pres1)在乙肝感染患者临床检测中的检测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所收治的乙型肝炎感染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患者的血清前S1抗原和乙肝病毒5项指标,并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来检测患者的HBV-DNA指标,然后分析血清前S1抗原和HBV-DNA和HBeAg指标的阳性。结果经检测,以HBV-DNA阳性为标准,患者血清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96.9%和98.5%,患者的该两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以血清 HBsAg指标阳性结果为标准,患者血清前S1抗原和HBeAg指标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8.5%和96.6%,患者的该两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2,P>0.05)。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可以较好地反映出HBV的复制状况,对于乙肝感染者开展血清前S1抗原检测,能够明显地降低单纯血清学检验中的假阴性率,并降低误诊和漏诊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文亮  高丽 《中国医学创新》2013,(21):135-136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