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神经肿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了18例经MRI检查并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视神经肿瘤的病例。结果:视神经脑膜瘤8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1例,梭形肿块5例,软组织肿块2例。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胶质瘤6例,表现为视神经梭形增粗2例,椭圆形肿块4例,MR 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视神经转移瘤4例,3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累及视神经,MRI表现为眼球内病变侵犯视神经和视交叉,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1例为乳腺癌转移至视神经,MRI表现为视神经椭圆形增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结论:MRI是检查和诊断视神经肿瘤的重要检查手段,对大多数病变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视神经肿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视神经肿瘤的CT、MRI表现。方法 对病理学或临床证实的30例视神经肿瘤患者行CT、MR检查。结果 脑膜瘤17例,表现为视神经增粗3例,梭形肿块11例,不规则眶内肿块3例;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中等或低信号,T2W2呈中等或高信号;肿瘤钙化5例,肿瘤内“轨道征”10例,均有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及颅内段3例,同时发现肿瘤有流空血管影5例。视神经胶质瘤8例,3例表现为视神经弥漫性增粗,5例表现为梭形肿块;CT为软组织密度;MR T1W1呈低信号,T2W2呈高信号,均明显强化;累及管内段、视交叉6例,2例伴发神经纤维瘤病。视神经转移瘤5例,4例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侵及视神经,l例肺癌转移至视神经。结论 CT、MR检查不仅可以推测视神经肿瘤的性质,还可以明确肿瘤侵及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眶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眼眶病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该类疾病的MRI表现。结果:眼眶病变29例,包括肿瘤10例。炎症10例,血管性病变3例,眼肌病变6例。其在MRI表现各具有影像学特征,眼眶肿瘤多表现为位于眼眶内、外的局限性软组织肿块,MR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多见;炎性假瘤则表现为眶内局限性软组织肿块或弥漫性异常信号.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常伴有眼肌肥大或眼环增厚,泪腺肿大等。结论:MRI检查能显示眼眶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胸膜以外部位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泉桦  黎军强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67-1169
目的:探讨胸膜以外部位孤立性纤维瘤(ESFT)的CT和MRI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ESFT的CT和MRI表现度病理学表现.结果:本组ESFT的主要CT表现为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主要MRI表现为T1WI上肿瘤呈低信号~稍高信号,T2 WI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示早期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19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结果 20例肿瘤位于后纵隔,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突向肺野,边界较清楚.CT平扫示肿瘤密度较均匀12例,密度不均匀7例,15例肿瘤内伴有钙化.13例行增强检查,7例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8例MRI检查T1WI示肿瘤呈等或稍低信号,与胸壁肌肉相近,T2 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3例肿瘤内伴出血、囊变呈混杂信号.结论 儿童患者,CT或MRI检查发现后纵隔肿物,特别是其内伴钙化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神经母细胞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现。结果:10例中4例位于上肢,4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腹壁。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实性软组织肿块(肌内型6例,肌间型2例,皮下型2例),CT平扫示肿块密度稍低于肌肉密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MRI检查:病灶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病灶边缘可见囊变区,3例病灶中央可见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一重度强化,边界清。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两种方法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瘤7例,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2例的CT和MRI表现.结果肿瘤常呈半圆形或椭圆形,纵径比横径或前后径长,边缘锐利,1例神经节细胞瘤呈哑铃形.CT示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低于胸壁肌密度,囊变部分的密度比脑脊液稍高.T1WI示肿瘤等或稍低于胸壁肌信号,囊变部分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肿瘤纵径长于其它径是重要征象,CT和MRI能显示肿瘤形态特征,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8.
鼻腔及鼻旁窦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鼻腔和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水平.资料与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8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2例,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良性4例,恶性4例.肿瘤原发于鼻腔4例,上颌窦3例,筛窦1例,无一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肿块在CT上多呈较均匀中等密度,3例密度不均;MRI T1WI呈中等信号,T2WI示中等或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或边缘强化.结论 鼻腔、鼻旁窦神经鞘瘤的CT与MRI表现无显著特异性,均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及骨质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9.
视神经胶质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视神经胶质瘤CT和MB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视神经胶质瘤16例,其中CT检查15例,MRI检查6例,CT MRI检查4例。结果16例中肿瘤位于眶内段13例,眶内段累及视神经管内2例,其中1例涉及颅内,另1例位于视神经管内。肿瘤表现为眼球后肌锥内肿块占位,梭形8例,条索状与椭圆形各3例,梨形及结节状各1例。CT检查15例,2例平扫与脑实质呈等密度,14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与视神经无法区分,增强后(13例)肿瘤大多呈轻至中等强化,1例CT扫描示视神经管扩大。MRI检查6例,3例肿瘤位于眶内段,2例涉及视神经管内,其中1例蔓延至颅内显示为视交叉前视神经增粗,另1例肿瘤位于视神经管内呈结节状;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肿瘤可强化,1例肿瘤内伴有囊性变。结论 CT与MRI均能显示眶内段视神经胶质瘤,但MRI较CT能够获得更多的肿瘤内部信息,为管内及颅内视神经胶质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慧彬   《放射学实践》2010,25(6):620-623
目的:探讨MRI诊断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5例均作眼眶MRI扫描,对其MRI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5例眼眶孤立性纤维瘤为单发、边界清楚肿块,大小1.6-3.8 cm。发生于泪腺1例,肌锥内间隙2例,肌锥外间隙2例。平扫T1WI肿瘤呈等、稍低信号,T2WI信号不均匀,2例呈等、稍低信号,2例呈等、稍高信号,1例呈高信号。增强扫描4例呈明显较均匀强化,1例呈轻度至中度强化。结论:眼眶孤立性纤维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明确诊断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11.
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CT检查7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增强后轻度强化。MRI检查8例,信号明显不均,以正常肾皮质信号为基准,6例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低信号改变。2例呈T1WI、T2WI混杂高信号改变,其镜下表现为广泛出血坏死灶。结论:乳头状肾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 T2WI混杂低信号改变有助于乳头状肾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MRI、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6例PLB患者的MRI、CT表现资料。结果MR检查病灶信号强度在T1WI上与肌肉类似;2例行T2WI,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低于脂肪;在脂肪抑制T2WI上呈高信号,其中信号较均匀4例;2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呈明显高信号。MRI上4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未见骨皮质破坏,CT检查1例,未见骨质破坏;另2例骨皮质明显破坏,均行CT检查,1例骨皮质部分性中断,1例骨皮质明显破坏。骨皮质内条状高信号1例。结论PLB信号较均匀,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皮质破坏较轻,较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自发性眶内出血的影像表现,探讨不同影像技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证实的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超声、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或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0例中18例经手术证实,其中单纯性血囊肿6例,静脉性血管瘤伴血囊肿形成10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7例,眼外肌3例),静脉曲张伴血囊肿形成2例(畸形血管位于肌肉圆锥内、眼外肌各1例),另12例由穿刺证实.30例自发性眶内出血在超声上均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囊性结构伴轻度可压缩性,且内部无血流.所有病例在CT平扫上均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缺乏特征性,但病灶的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下降趋势,其中发病1~3 d者4例,CT值为82.0~89.0 HU,发病4~20 d者20例,CT值为69.0~82.0 HU;发病21 d至2个月者6例,CT值为30.0~37.0 HU.在MRI上,病灶具有典型的血肿信号特征及演变规律,发病1~3 d(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明显的低信号;发病4~10 d(10例),T1WI上病灶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上仍呈低信号;发病11~20 d(10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发病21 d至2个月(6例),T1WI和T2WI上均呈高、低混杂信号表现.超声、CT平扫和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诊断的临床符合率分别为96.7%(29/30)、26.7%(8/30)和100%(30/30),但均难以区分单纯性和继发性眶内血肿.结论 MRI对自发性眶内出血的诊断以及对血肿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的评价作用均优于超声和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侵及颈静脉孔区的原发性中耳癌的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及颈静脉孔区原发性中耳癌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6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1例行常规CT增强扫描,7例均行MR平扫+增强.结果 HRCT显示鼓室、鼓窦、外耳道深部及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病灶伴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涉及颈静脉孔(7例)、咽鼓管骨性段(7例)、面神经管(4例)、颈动脉管(4例)、外耳道前后壁(3例)、听小骨(2例)及前庭窗、水平半规管(1例)等结构的破坏.4例病变密度较均匀,CT值约30~55 HU,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CT增强显示中度较均匀强化.MR平扫示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其中5例信号较均匀,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T1WI、T2WI低信号灶,增强扫描5例呈中度较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区.MRI显示4例侵及颈内动脉,1例侵及乙状窦.结论 原发性中耳癌可广泛侵及颈静脉孔区,易造成误诊.HRCT可准确显示中耳癌骨质破坏特点及范围,咽鼓管骨性段破坏可帮助减少误诊;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范围,肿瘤信号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7.
面神经瘤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面神经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瘤均行CT检查,6例还进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CT表现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的优缺点。结果:10例面神经瘤中6例面神经鞘瘤和4例面神经纤维瘤,8例累及面神经水平段,6例累及膝部,4例累及乳突段,2例累及迷路段,3例累及内听道段,2例累及腮腺段,1例累及脑池段。主要CT表现:面神经管扩大9例;鼓室内软组织影7例;听小骨破坏5例;乳突蜂房内软组织肿块4例。主要MRI表现:6例均表现面神经增粗,其中2例显示鼓室内=乳突内和颈静脉窝软组织肿块,2例显示鼓室内软组织肿块;3例肿块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例肿块与面神经呈等信号,信号均匀,呈均匀强化;2例面神经瘤累及内听道段面神经,平扫未显示,增强后呈明显强化而显示。比较CT与MRI表现后,发现2例累及面神经内听道段者MRI显示而CT未显示,1例累及面神经鼓室段起始部者MRI亦显示而CT未显示;对于较小的面神经瘤,MRI能直接显示增粗的面神经本身,而CT仅显示面神经管扩大和(或)破坏。结论:CT和MRI,尤其是MR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面神经瘤的形态、部位、范围和内部结构,有助于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为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确定手术入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软组织巨细胞瘤(GCT-ST)的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硬膜外GCT-ST的平扫CT、平扫和增强MRI表现并行文献复习。结果颅底CT平扫显示左侧颞部多囊性低密度影,呈分叶状,内部见高密度分隔,邻近左侧颞骨局部骨质变薄、毛糙。MRI显示左侧颞部囊性肿物,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 FLAIR呈等信号,其内见低信号分隔;增强检查可见病变边缘及分隔强化。结论颅内硬膜外GCT-ST罕见,其临床和影像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