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智慧  张菊青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4):3426-3428
目的:探讨宫颈癌DNA含量和宫颈癌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正常宫颈、宫颈炎、C IN、宫颈癌组织和脱落细胞DNA含量。结果:正常宫颈S期和G2期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升高,没有发现DNA异倍体。宫颈癌组织中DNA异倍体含量和G2期细胞较其它组织明显增高,组织和脱落细胞结果无明显不同。结论:DNA异倍体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DNA倍体分析在宫颈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宫颈糜烂患者500例,由妇科医生留取标本,用麦克奥迪(厦门)全自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对标本行Feulgen染色后进行DNA定量分析系统自动扫描分析;对有异常者进一步作阴道镜检查或活检确诊。结果:500例中发现有异常者60例,其中1~2个异倍体细胞的36例,≥3个异倍体细胞的24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正常者4例,宫颈炎19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15例,CINⅡ8例,CINⅢ11例,宫颈癌3例,DNA倍体分析系统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3%(56/60)。结论:全自动DNA倍体分析系统可以作为辅助方法,对宫颈及其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宫颈细胞DNA倍体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90例患者的液基细胞学检测后剩余细胞行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其中非典型鳞状上皮增生(ASCUS)120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LSIL)90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HSIL)60例、鳞状上皮癌(SCC)20例。结果:①异倍体在ASCUS组、LSIL组、HSIL组、SCC组中检出率分别为3.3%、31.1%、85.0%、96.7%。②LSIL、HSIL、SCC 3组的异倍体率与ASCU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SIL、SCC 2组的异倍体率与LSIL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HSIL、SCC 2组的异倍体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NA倍体分析可以作为宫颈病变早期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弘  张菊青  任雁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71-4173
目的:通过检测卵巢肿瘤细胞DNA倍体及Fas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于卵巢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免疫技术,对34例卵巢癌组织和19例良性卵巢肿瘤及9例正常卵巢组织的卵巢细胞进行DNA倍体分析及Fas蛋白的表达测定。结果:①卵巢癌患者组中,卵巢组织细胞内DNA异倍体率明显高于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组及正常组。②卵巢癌异倍体率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③卵巢癌Fas表达低于良性卵巢肿瘤。④卵巢癌Fas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无关。结论:应用FCM进行卵巢癌细胞中的DNA倍体分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卵巢癌组织中Fas表达下调与肿瘤细胞长期存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DNA倍体分析方法诊断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方法:19 621例妇女用宫颈刷取材,液基薄层制片2张,1张进行巴氏染色作TBS诊断,另1张进行Feulgen染色,并经全自动DNA图像分析系统做DNA倍体分析,此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623例宫颈活检病例中,病理证实401例正常,98例CIN1,66例CIN2,43例CIN3/CIS及15例宫颈浸润癌。在623例中,常规细胞学诊断483例正常或AS-CUS,81例LSIL和59例HSIL。DNA倍体分析发现106例正常,368例有1~2个(5C的异倍体细胞,149例有3个或3个以上(5C的异倍细胞。如果常规细胞学以LSIL和HSIL作为活检标准,发现CIN2及其以上级别病变76例,其敏感性为61.2%,特异性为87.2%;如果以3个或3个以上(5C的异倍细胞作为活检标准,发现CIN2及其以上级别病变的87例,其敏感性为70.2%,特异性为87.6%。结论:DNA倍体分析方法与常规细胞学检查相比,可提高诊断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NA倍体分析在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4例良性胸腔积液和39例恶性胸腔积液中细胞核DNA倍体并进行分析,并同时与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良、恶性胸腔积液中,FCM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33%(2/24)、64.10%(2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学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17%(1/24)、53.85%(2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胸腔积液中,FCM、细胞学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64.10%(25/39)、53.85%(21/39),特异度分别为91.67% (22/24)、95.83%( 23/24),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对于良、恶性胸腔积液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树瑞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1794-1795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普查中采用宫颈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50例进行宫颈癌普查妇女的一般资料,所有受检者行常规妇检后进行宫颈刷片,均采用液基薄层制片技术将每份样本制作为2张细胞薄片分别进行巴氏染色和FeulgenDNA染色,巴氏染色由细胞学临床医师进行常规细胞学病理诊断,FeulgenDNA染色则应用全自动的DNA倍体定量分析系统进行自动诊断。观察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病理结果及标本满意率。结果 3450例患者中DNA倍体定量分析指数>2.5细胞或异倍体细胞峰为55例,诊断阳性率为1.59%,其中30例患者见大量DNA倍体异常细胞,25例患者见少量DNA倍体异常细胞;巴氏染色中组织学诊断阳性结果29例,诊断阳性率为0.84%。两种检测方法比较,DNA倍体定量分析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巴氏染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宫颈癌普查中应用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可以显著地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提高细胞学检查的质量,为临床及时发现宫颈早期病变、给予有效的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也是防治宫颈癌发生的有力措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NA倍体、S期比值(SPF)、增殖指数(PI)在结直肠癌演变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正常黏膜组)、12例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组)、40例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及40例癌旁组织(癌旁组织组)DNA倍体、SPF、PI,并进行比较.结果 结直肠癌组DNA二倍体7例,DNA异倍体33例,癌旁组织组分别为35、5例,癌前病变组分别为10、2例,正常黏膜组分别为10、0例,结直肠癌组的DNA倍体分析结果与正常黏膜组、癌前病变组、癌旁组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组SPF为35.36±7.45,PI为42.92±6.81,癌旁组织组分别为20.82±5.51、31.34±4.88,癌前病变组分别为21.13±5.07、31.70±5.59,正常黏膜组分别为19.93±3.73、32.01±4.99,结直肠癌组SPF及PI较癌前病变组、癌旁组织组及正常黏膜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组中,DNA倍体类型与肿瘤的Dukes分期(P=0.027)及分化程度(P=0.030)有相关性.结论 检测DNA倍体、SPF、PI可为结直肠癌的生物学特性的判断、评估预后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NA倍体技术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538例待筛查者,先进行DNA倍体分析之后进行病理活检检查,比较DNA倍体分析结果与病理活检检查的差异。结果:本组共取材1538例样本,DNA倍体分析阴性者1425例,阴性率92.7%,51岁及以上阳性率最高,其次为31~40岁者,病理检查确诊宫颈癌或者癌前病变者55例,DNA倍体分析存在2例漏诊,其诊断率达到96.4%。结论:DNA倍体分析对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及筛查,诊断符合率高,取材方便,检查简单无创,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技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oma virus,HPV)和DNA倍体分析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7年10~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397例阴道镜下宫颈组织学活检患者,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及以上为阳性,计算TCT、高危型HPV及DNA倍体3种检测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病理符合率,同时比较三者统计学差异。结果在397例患者中,114例病理检查结果为CINⅡ及以上,其中CINⅡ57例、CINⅢ42例、宫颈癌15例。以TCT、高危型HPV和DNA异倍体作为观察指标,发现CINⅡ+的敏感性分别为:93. 00%(106/114)、93. 9%(107/114)、65. 80%(75/114)。前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后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特异性分别为:32. 20%(91/283)、18. 70%(53/283)、95. 40%(270/283),3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5. 60%、31. 80%、85. 20%,前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后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 90%、88. 30%、87. 40%,3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9. 60%(197/397),40. 30%(160/397),86. 90%(345/397),3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3种检测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TCT及高危型HPV的敏感性最高,DNA倍体分析在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病理诊断符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率,探讨细胞凋亡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取20例宫颈癌患者标本,同时取10例正常宫颈组织、20例CINⅠ~Ⅲ级为对照组,采用AV-FITC/PI(膜联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吡啶)双染色方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凋亡细胞。结果:①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到CINⅠ级、CINⅡ/Ⅲ级细胞凋亡率呈增高趋势,从CINⅡ/Ⅲ级发展至宫颈浸润癌阶段凋亡率呈下降趋势,并于浸润癌时维持较低水平。②癌旁组织中凋亡率高于癌组织,而坏死细胞数低于癌组织。③比较宫颈鳞癌组与腺癌组组织学分级中、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盆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颈癌发病早期,细胞凋亡可能在某个环节起作用。宫颈癌的病理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也许对评估临床预后与治疗效果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DNA倍体分析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门诊进行宫颈癌筛查的862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宫颈DNA倍体分析、新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DNA倍体分析或TCT结果呈阳性者,均进行阴道镜检查,并取宫颈组织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结果作为诊断宫颈病变的"金标准",计算宫颈DNA倍体分析、TCT及2种方法联合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这3种筛查方案的准确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组862例受试者的宫颈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为:正常宫颈组织为655例(76.0%)、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3级分别为109例(12.7%)、45例(5.2%)及39例(4.5%),宫颈癌为14例(1.6%),CIN2+(宫颈病变≥CIN2)检出率为11.4%(98/862)。宫颈DNA倍体分析结果的阳性率为32.5%(280/862),CIN2+检出率为10.9%(94/862)。TCT结果的阳性率为31.6%(272/862),CIN2+检出率为10.8%(93/862)。宫颈DNA倍体分析联合TCT筛查结果的阳性率为35.7%(308/862),CIN2+检出率为11.0%(95/862)。②宫颈DNA倍体分析、TCT及2种方法联合筛查CIN2+的敏感度分别为95.9%(94/98)、94.9%(93/98)与96.9%(95/98),特异度分别为75.7%(578/764)、76.6%(585/764)与72.1%(551/76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3.6%(94/280)、34.2%(93/272)与30.8%(95/308),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3%(578/582)、99.2%(585/590)与99.5%(551/554)。宫颈DNA倍体分析与TCT联合筛查CIN2+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均分别高于这2种方案单独筛查。 结论宫颈DNA倍体分析与TCT联合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可提高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因本研究仅为回顾性研究,这2种方案联合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价值,仍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DNA倍体分析联合HR-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宫颈癌筛查中,联合应用DNA倍体分析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为临床宫颈癌疑似病例、病理诊断有疑义病例的鉴别诊断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对239例细胞学筛查有异常的病例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随后再次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Feulgen染色,做细胞核DNA倍体分析。对有HPV感染的病例,将其检查结果与DNA倍体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39例患者中114例进行了HPV检测,其中HR-HPV感染病例55例,出现异倍体69例,二者阳性检出率均与宫颈病变程度相关;HR-HPV感染病例中发现大部分有异倍体产生,二者均不受年龄影响。结论:HR-HPV感染可能导致DNA异倍体的出现,细胞核DNA倍体分析和HPV检查结果又均与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可为疾病的筛查、预后的判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检测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判断宫颈病变阶段的可行性。方法:在行宫颈癌筛查的妇女中收集73例HPV16阳性标本,采用重硫酸盐-焦磷酸测序方法对HPV16型基因组L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以及上游调控区(URR)的甲基化位点进行分析,甲基化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分析HPV16型甲基化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HPV16基因的31,37,43,52和58位点在正常标本中存在中度甲基化,宫颈上皮内瘤变1度(CIN1)~CIN3标本存在低度甲基化,而宫颈癌(CA)标本表现为高度甲基化。正常标本、CIN标本以及CA标本各位点甲基化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CIN1,CIN2以及CIN3间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V16基因的3887,3927,3941和5602位点甲基化水平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深而升高,并且正常标本、CIN、CA间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P均<0.05);5608,5709,5611,5617,5762,6367,6389位点甲基化水平在正常标本、CIN1、CIN2和CIN3标本间无统计学差异。正常标本与CA标本、CIN标本与CA标本间比较,甲基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PV16型基因组的甲基化与宫颈病变程度存在相关性,临床上通过检测HPV16型DNA的甲基化可对宫颈病变进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DNA定量分析法联合阴道镜在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 577名妇女的宫颈细胞采用DNA定量分析系统和常规细胞学进行检查,常规细胞学诊断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及以上级别或DNA定量分析异常者在阴道镜下行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50名妇女做了病理活检,病理诊断宫颈癌及CIN 2以上病变共27例,其中DNA定量分析方法异常25例(92.6%),常规细胞学异常6例(22.2%),阴道镜异常22例(81.5%),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NA定量分析及阴道镜检查筛查子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常规细胞学。结论:DNA定量分析方法联合阴道镜在早期诊断宫颈癌及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方面有更高的敏感性,适合在基层单位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