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式接触镜矫正高度近视患者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可植入式接触镜(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表面麻醉下对18例(3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将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术后屈光度、眼压与术前屈光度、眼压进行对比。观察ICL在眼内的位置及有无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8例(32眼)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除两例(2眼)术后2?h出现一过性高眼压,1例(1眼)术后10?d出现眼压升高,经局部降眼压对症治疗及停用激素眼药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UBM显示:眼内ICL镜片与晶状体前表面有一定的间隙。随访期间,视力、屈光度、眼压稳定。无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慢性色素膜炎等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术安全可靠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本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6例(71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 d、1周及1、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Obscan-Ⅱ角膜地形图、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6例(71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8±0.02、0.62±0.29;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9±0.30、0.72±0.28;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3.56±4.25)D,术后最后一次随访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85±0.36)D,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 D以内者65只眼(91.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平均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80±206)μm,术后最后一次随访前房深度减少到(2863±217)μm,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UBM观察术后各随访时间点ICL拱高均在理想范围内,ICL在眼内位置稳定。4例(6眼)术后1周内发生高眼压,经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1例(2眼)术后发生局限性晶状体前囊下混浊,随访期间病变无进展,术后视力无下降,无需手术治疗。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术前精确的数据测量是决定术后效果及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30例43只眼进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球面等量光度-7.00~-20.00D,术前检查散瞳前后的屈光度、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房角、眼压以及裂隙灯下观察角膜、前房、瞳孔、晶状体的情况,检眼镜查看眼底。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43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明显改善,迅速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明显降低,随访期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后无明显差异。手术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迅速,预测性好,无屈光回退,无严重并发症,不失为一种治疗近视的高度近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禤中宁  雷进民  张家  林辉跃 《广西医学》2002,24(9):1343-134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眼轴≥26mm的48例55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的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39眼(70.5%);术中2眼后囊膜破裂,术后6个月有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降低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及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较大切口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5.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和探讨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28例56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为-7.0~-22.50D,平均(-12.42±3.50)D。散光0.37~6.5D,平均(1.92±1.32)D。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术后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前部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等值球镜,0.25~1.50D,平均(0.534±0.408)D。散光度0.25~1.50D,平均(0.564±0.289)D。术后并发症:4例7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3~4天后眼压正常。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效果确切,预测性好,手术安全。高度近视,尤其是超高度近视以及角膜薄不适合准分子激光矫正的患者是理想的治疗对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方法63例68眼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反眉状隧遂道式自闭性切口行超声乳化摘除术,5.5mm切口植入人工晶体,眼轴26mm-30mm者38眼,>30mm者30只眼。随访0.5年-2年,观察超声能量、时间、术后不同眼轴视力和并发症。结果:眼轴26mm-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34只眼,占89.5%;>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15只眼,占50.0%。后囊膜破损并玻璃体溢出3只眼(4.4%)半年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只眼(2.9%),角膜水肿11只眼(16.1%)。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但>30mm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术后随访3-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ICL,14只眼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4.52±-6.43)D,(-0.01±0.28)D;裸眼视力分别为0.08±0.06,0.6±0.3;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0.2,0.7±0.2;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眼压为(16.21±2.84)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7.03±1.95)mmHg;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3 028±289)个/mm2,术后为(2 912±2 51)个/mm2;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3.69±0.31)mm,术后为(3.57±0.29)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矫正高度近视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临床观察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后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43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记录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视力,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屈光度数与预留屈光值接近,平均绝对屈光误差≤±1D;裸眼视力≥0.3者占72.09%,有46.51%术眼裸眼视力≥O.5。随访中无视网膜脱离等致盲性并发症。结论通过术前精确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屈率,超声乳化+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安全性高,预测性较好,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9.
杨路  陈曦  曾庆森  余腾  田川  胡东瑞  朱雁捷 《浙江医学》2010,32(6):813-814,818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选取近年来在我院接受ICL治疗的23例(46眼)高度近视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7d及1、3、6个月以及1~2年对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等效球镜、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73±0.40)较术前(0.075±0.096)明显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987±0296)较术前(0.625±0.309)也明显提高(t=12.975,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2.18±170)D]较术前[(-18.64±5.01)D]显著改善(t=29.083,P≤0.01);术后等效屈光度和术前预测等效屈光度符合率达93.5%以上。术后眼压平稳,无并发症出现,患者总体满意度达100%。结论ICL矫治超高度近视具有稳定、有效、安全及可预测的特性,在适应证和关键技术能得到合理掌握的基础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超声乳化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不同程度的白内障患者32例(36只眼).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24眼),年龄(59.70±7.26)岁.临床前期21例(25眼),急性发作期3例(3眼),缓解期8例(8眼)。术前眼压(22.36±8.55)mmHg(范围14~30.11mmHg),经保守治疗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2mmHg以下),房角粘连闭合在1/2圆周以内,视力在0.3以下。对以上患者行单纯性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至18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的改变和并发症。结果术后36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在10~18mmHg(15.68±3.90mmHg),房角均有增宽,部分患者前房开放,前房深度正常,未发现术后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对房角粘连在1/2圆周以内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可提高视力,控制眼压及开放房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0~2004年部分慢性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5例(58眼),合并晶状体浑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半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与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眼压低于术前,部分前房角开放。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术即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避免青光眼发作,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观察22例(23眼)手术结果随访1—12个月。结果:术后视力≥0.5者72%。并发症主要为人工晶体偏心和倾斜。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对于无后囊膜或后囊膜破裂者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所设计的个性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案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无角膜屈光手术适应证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三组:1年龄小于40岁不合并有白内障的高度近视患者,这部分病人接受有晶状体眼的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0例40眼),进行术后早期及远期视觉质量评价、术后远期并发症评估等;2合并有白内障的超高度近视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5例37眼),进行临床效果评价;3合并有白内障而近视度数较低的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rray 25例31眼,IQ Restor13例26眼),完成术后视力、对眼镜依赖程度评估等。结果 Artisan植入组术后裸眼视力提高,视觉效果良好,远期观察安全;Bigbag植入组患者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的其他低度数人工晶状体;低度数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应用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视觉效果良好,临床满意度优秀。结论个性化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使不同条件的高度近视患者在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兼具了安全稳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Secondary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after cataract surgery done in University Hospital between 1983 to 1993 were reviewed. Thirty three patients (37 eyes) underwent secondary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wenty four eyes had secondary anterior chamber lens implantation while 13 had posterior chamber lens implantation. There was no case of secondary posterior scleral fixation lens implantation. Visual acuity of 6/9 or better was seen in 25 of 37 eyes (67%) in the series. Eyes seeing as good or better than before secondary implantation procedure were noted in 34 of 37 eyes (92%). Vision of 6/9 or better was seen in 9 of 13 eyes (70%) with posterior chamber implants and 16 of 24 eyes in (67%) with anterior chamber lenses.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bullous keratopathy, uveitis and glaucoma were seen with anterior chamber implants of the rigid type resulting in poorer visual acuity than before the secondary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00~2004年部分慢性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5例(58眼),合并晶状体浑浊,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半年,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与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眼压低于术前,部分前房角开放。结论 超声乳化吸除术即可提高视力,又可控制眼压,避免青光眼发作,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进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 对21例(21眼)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采用颞侧巩膜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21眼(100%),眼压正常(2.03±0.50kPa)。结论 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经颞侧巩膜隧道式切口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视力,保持滤过泡功能。此法无需复杂设备,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廖荣丰  刘晓庆 《安徽医学》2013,34(11):1587-1590
目的比较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和Lasik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及术后视觉质量。方法收集在我科行Lasik术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一年的高度近视患者。分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组(ICL组,17例,34眼)和Lasik组(21例,35眼),随访1年,观察两组病例术后1年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对比敏感度及并发症,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Lasik组有效性指数平均值为(93.32±15.69),ICL组为(104.78±18.73),ICL组明显优于Lasik组。Lasik组安全性指数平均值为(100.61±11.62),ICL组为(108.89±17.75),ICL组明显优于Lasik组。Lasik组术后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频段均较ICL组低,在白天空间频率段1.5cpd、3cpd、6cpd、12cpd和夜晚1.5cpd、3c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人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及对比敏感度优于Lasik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高度近视矫正方法,术后视觉质量优于Lasik。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术中使用两种不同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40例60眼,采用MI60人工晶体19例31眼为A组,MA60MA人工晶状体21例29眼为B组,对比2组病人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病人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1),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眼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房深度增加值大于B组(P<0.05).2组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术中采用MI60人工晶体相较于MA60MA人工晶体能够维持更深的前房深度,减少后囊膜皱褶和后囊膜混浊的发生,降低对玻璃体视网膜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2眼,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入院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结果术中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术后眼压稳定,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提高。术后1d、1周、3个月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具有显著的降压和增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80只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硬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力情况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月~2年.结果 术后8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眼压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