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IL-18基因修饰的小鼠CT26结肠癌细胞体内外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反应能力,^51Cr释放法检测脾细胞的NK活性及CTL杀伤活性。结果 IL-18基因修饰的CT26细胞能够在转染后4小时即可分泌IL-18,48小时达到高峰,96小时后开始下降。IL-18基因转染对CT26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与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IL-18基因修饰的CT26细胞与野生型的CT26细胞和LacZ转染的CT26细胞相比,在体内的致瘤性明显降低,平均生存期延长。IL-18基因修饰的CT26细胞在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与IL-18活化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伤活性有关。结论 IL-18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能够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但不足以完全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还需要与其他因素联合才能够有效地清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IL-18基因修饰的DC肿瘤融合瘤苗的抗肿瘤效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 1 8(Interleukin1 8,IL 1 8)修饰的小鼠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与Hep a1 6肝癌细胞融合后的瘤苗 (IL1 8 DC Hepa)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及对荷瘤小鼠的治疗效果 .方法 :应用T细胞与NK体内删除实验、4h51 Cr释放杀伤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 ,观察瘤苗对荷瘤小鼠免疫治疗作用及保护性免疫反应作用机制 .结果 :IL1 8 DC Hepa瘤苗组免疫治疗作用明显优于未转染IL 1 8的融合瘤苗组 (DC Hepa)和LacZ转染对照组 (LacZ DC Hepa) (P <0 .0 5 ) ,阻断CD4 + 、CD8+ T细胞都导致瘤苗免疫治疗作用明显降低 ,阻断NK细胞对抗肿瘤免疫应答具有一定影响 ,表明IL1 8 DC Hepa瘤苗的免疫治疗作用有赖于CD4 + 和CD8+ T细胞及NK细胞 .IL1 8 DC Hepa瘤苗体内诱导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明显高于DC Hepa和LacZ DC Hepa组 (P <0 .0 0 1 ) ,诱导脾淋巴细胞产生IL 2和IFN γ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DC Hepa和IL1 8 DC (P <0 .0 0 1 ) ,但各组瘤苗诱导脾淋巴细胞产生IL 4和IL 1 0能力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表明IL 1 8主要是通过诱导IL 2和IFN γ等Th1型细胞因子来增强DC融合瘤苗的抗肿瘤效应 .结论 :IL1 8 DC Hepa瘤苗进行体内免疫保护和治疗 ,能诱导出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为DC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脾内直接注射携带 IL- 2和 (或 ) IL- 1 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株对血 IL- 2和 IL- 1 2以及 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 h IL- 2和 (或 ) m IL- 1 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肝癌细胞 CBRH3注入大鼠腹腔 ,形成肿瘤 ,断颈处死 ,剖腹取出肿瘤组织 ,剪碎后接种于 5 0只 Wistar大鼠肝脏一叶 ,制备肝癌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空载体对照组、IL- 1 2基因治疗组、IL- 2基因治疗组及 IL- 2 / IL- 1 2联合基因治疗组 ,每组 1 0只。含 IL- 2和 (或 ) IL- 1 2基因的包装细胞于肝癌接种后 1、3、5、7d进行脾内注射转染脾细胞。 EL ISA法检测大鼠血 IL- 2和 IL- 1 2浓度 ,放射性活度测定法检测 NK细胞活性 ,并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IL基因治疗后 3d,IL - 2 / IL - 1 2联合基因组血清 h IL - 2与单基因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病理示治疗后肝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多。 IL治疗组 NK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0 .0 1 )。治疗后 3d血清 IL达高峰 ,以后逐步下降。 IL - 2 / IL - 1 2联合基因组较 IL单基因组增高 (P<0 .0 5 )。 结论 :脾内直接注射携带 IL -2和 (或 ) IL - 1 2基因的逆转录包装细胞株可明显增强 NK细胞活性 ,IL联合基因治疗优于 IL单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构建人白细胞介素18(IL-18)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HO-8910细胞株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将IL-18基因插入pCI真核表达载体,应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人卵巢癌HO-8910细胞株。转染分3组,空白组:人卵巢癌HO-8910细胞株+脂质体;对照组:卵巢癌HO-8910细胞株+pCI;实验组:卵巢癌HO-8910细胞株+pCI-hIL-18。以RT-PCR方法分别检测3组的IL-18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pCI-hIL-18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HO-8910细胞株,RT-PCR、ELISA显示转染pCI-hIL-18重组质粒组在转染的细胞内获得表达。结论:IL-18基因能够转染到HO-8910细胞株中并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5.
陈敏亮  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1):1068-1070,F004
目的:研究瘤体内直接注射脂质体包裹的人IFNα基因的抗肿瘤效果。方法:在鳞癌荷瘤裸鼠的瘤体内注射体外已制备好的用脂质体包裹的IFNα DNA,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及小鼠存活情况。结果:瘤体内注射脂质体包裹的人IFNα基因后,荷瘤裸鼠肿瘤的生长明显受抑,其中部分荷瘤裸鼠的肿瘤消失;荷瘤裸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部分荷瘤裸鼠可长期存活。病理结果显示,治疗后的肿瘤细胞形状不一,有多数细胞质崩解,破坏明显。结论:瘤体内注射脂质体包裹的IFNα基因后,可在瘤体内原位直接转染肿瘤细胞并破坏该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广东地区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168名健康体检者和120例RA患者的IL-6基因启动子-572和-174及IL-18基因启动子-607C/A和-137G/C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对照组和患者组IL-6基因启动子-572位点、-174位点和IL-18基因启动子-607C/A位点、-137G/C位点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IL-6-572位点、-174位点和IL-18-607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RA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IL-18-137位点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141),但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IL-6-572位点、-174位点和IL-18-137位点与RA有相关性(P<0.05).结论 广东汉族人群IL-6基因启动子-572和-17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RA可能相关,IL-18基因启动子-607C/A和-137G/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RA是否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与抗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MAP)组、1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SAP)组,分别于第1、2、5、10天进行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10、IL-18的测定,并对第1天IL-18与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10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MAP组与SAP组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IL-10、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初期MAP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SAP组(P<0.01).SAP组血清TNF-α、IL-18水平高于MAP组(P<0.01),第1天IL-18水平与APACHEII评分,血清TNF-α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2,P<0.01;r=0.74,P<0.01),与血清IL-10呈负相关关系(r=-0.58,P≤0.01).结论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与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参与了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过程,可以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肿瘤多肽致敏的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自发性肺转移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小鼠足垫注射3LLLewis肺癌细胞建立自发性肺转移癌模型,经骨髓来源的IL-18基因修饰、3LL特异抗原多肽Mut1体外致敏DC(DC-IL-18/Mut1)皮下免疫2次,观察荷瘤鼠肺脏重量、肺表面转移结节、存活期的变化及相应免疫指标等变化,实验分8组,组间差异行t检验,生存期行时序检验。结果与对照病毒组(DC-LacZ/Mut1)及未处理DC组相比,DC-IL-18/Mut1组肺脏重量最轻(215mg±20mg与398mg±23mg和987mg±45mg比较,t值分别为14.7及38.4,P均<0.01)、肺表面转移结节最少(0与7.8±2.7和49.4±4.3比较,t值分别为7.07及16.2,P均<0.01)、存活期最长(χ2分别为6.78、10.49,P均<0.01),其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活性(53.4±3.1与41.3±2.6和9.8±2.1比较,t值分别为7.3及28.5,P均<0.01)和天然杀伤细胞(NK)活性(35.8±2.4与15.6±2.8及13.6±2.5比较,t值分别为13.4及15.7,P均<0.01)最显著,且CD4+T、CD8+T及NK细胞比例增加。结论MHCⅠ类限制性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IL-18基因修饰的DC能通过诱导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对自发性肺转移癌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hTIMP-1)过表达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体外侵袭的作用。[方法]构建携载hTIMP-1全长cDNA的重组腺病毒AdhTIMP-1,转染HepG2细胞,利用MTT、细胞生长曲线及BoydenChamber检测hTIMP-1对HepG2细胞体外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并实现体外表达,转染HepG2细胞,对其体外增殖及侵袭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胞增殖率为49%,穿膜细胞相对百分率为(8.4±1.2)%(P<0.01)。[结论]hTIMP-1的过表达能有效抑制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体外侵袭,可望用于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6和IL-18水平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测定39例SLE患者血浆的IL-6和IL-18水平。结果血浆IL-6的水平在SLE患者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SLE患者的IL-6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之间呈正相关(r=0.74,P<0.01);SLE患者血浆的IL-18水平增高,且活动期组较非活动期组增高更明显(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SLE患者的IL-18水平与SLEDAI呈正相关(r=0.49,P<0.01)。结论SLE患者血浆IL-6、IL-18水平均显著增高,并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G PET)/CT在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1例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比较PET、PET/CT和甲胎蛋白(AFP)对复发、转移病灶的检测效能,并分析病灶18F-FDG摄取高低和PET检测阳性率与肿瘤分化、个体荷瘤数量及AFP水平的关系。结果 41例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中经临床证实肿瘤复发转移者38例,18F-FDG PET/CT诊断肿瘤复发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4.7%、66.7%。肝内复发者17例,PET和PET/C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8.8%和82.4%。肝外转移者36例,最常见部位为淋巴结(23例),其次为肺(17例)和骨(11例)。PET对肺转移灶及腹膜转移灶的检出率为70.6%、0.0%,而PET/CT均为100%;PET和PET/CT对其他部位肝外转移灶的阳性检出率相同(均为100%)。AFP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移植术后复发的诊断灵敏度为73.0%,低于18F-FDG PET/CT(94.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6,P<0.05)。PET对单发病灶复发的阳性检出率低于多发病灶者(P<0.05),而PET的阳性检出率与HCC的分化及AFP水平的高低无明显相关(P>0.05)。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个体荷瘤数量密切相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及AFP水平无关(P>0.05)。结论 18F-FDG PET/CT能灵敏地检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病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逆转录病毒介导PTEN基因抑制人肝癌细胞系的生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廷  窦科峰  孙强 《医学争鸣》2002,23(9):786-789
目的 研究外源性PTEN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系HHCC的细胞周期、增殖及裸鼠致瘤能力的影响,探索肝癌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 将携有PTE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染HHCC细胞,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并扩增培养,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基因的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电子显微镜、生长曲线测定等方法研究PTEN基因对肝癌细胞周期、超微结构、生长速率等特性的影响。结果 稳定转染PTEN基因的HHCC肝癌细胞中PTEN蛋白稳定表达,细胞周期明显改变,细胞从G1期到S期发生抑制,细胞超微结构有退行性改变,细胞增殖活性下降70.6%裸鼠致瘤能力抑制率72.2%。结论 转染外源性PTEN基因可阻止HHCC肝癌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肾癌相关新基因GYLZ-RCC18的全长,并探讨其功能。方法:应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GYLZ-RCC18的全长,应用逆转录PCR的方法检测其在肾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特点,以及与肾癌组织分级、分期的关系,通过转染GYLZ-RCC18的反诳寡核苷酸阻断其表达,观察其对肾癌细胞系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GYLZ-RCC18全长约3.5kb(基因号:BE825133)。GYLZ-RCC18在肾癌特异高表达,正常肾表达量极低甚至不表达,两表达量差别1-9倍之间;GYLZ-RCC18在高分级、高分期肾癌中表达明显高于低分级、低分期肾癌的表达。转染反义基因可明显抑制GRC-1的生长、降低其增殖活性、减少核分裂、并诱导其持续性凋亡。结论:本研究表明GYLZ-RCC18是肾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新的癌基因,它的表达与肾癌细胞的生存、增殖、抗凋亡发展密切相关,它的成功克隆为今后肾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中脾内直接注射IL-2和(或)IL-12基因对血清IL-2和IL-12,以及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全部肝癌大鼠(以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制备)48只分为4组(空载对照组、IL-2单基因治疗组、IL-12单基因治疗组、IL-2/IL-12联合基因治疗组),构建携带IL-2和(或)IL-1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其包装细胞,含IL-2和(或)IL-12基因的包装细胞于不同时间对诱发性肝癌大鼠进行脾内注射转染细胞,比较大鼠血清IL-2和IL-12浓度、T细胞活性和毒性反应.结果: IL单基因治疗后血清IL-2或IL-12明显增高,IL-2/IL-12基因联合治疗组中血清IL较单基因组显著增高(P<0.01),病理示肝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多.IL单基因治疗组T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IL-2/IL-12基因联合组T细胞功能较IL单基因组增强,且持续时间长.结论: 脾内直接注射IL-2和(或)IL-12基因可增强T细胞活性,IL基因联合治疗优于IL单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6.
小鼠肝癌细胞(H22)源外泌体的体内抗肝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在荷瘤动物模型观察小鼠肝癌细胞(H22)来源的外泌体(exosomes)激发宿主抗肝癌免疫应答的效应。方法用自行分离纯化的小鼠肝癌细胞H22源外泌体免疫小鼠,然后给小鼠皮下注射H22肿瘤细胞,观察肿瘤的生长状况。用MTT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情况和细胞毒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该外泌体使肿瘤出现时间延迟,肿瘤生长缓慢,小鼠生存率提高。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并增强其细胞毒活性,促进CD4^+和CD^8+T细胞活化。结论小鼠肝癌细胞(H22)源外泌体能诱导抗肿瘤应答,有效地诱导特异性的杀伤肿瘤细胞活性,有针对亲本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18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关系,研究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定血浆IL-18,对36例IT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的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ITP组血浆IL-18含量为(538.31±111.33)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含量为(489.44±49.07)pg/ml.IL-18含量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395,P<0.05).结论 ITP发病时患者血浆中的IL-18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IL-18与ITP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区分不同转移能力的鼻咽癌细胞亚群,对于探讨鼻咽癌转移的分子机制、脏器亲和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生物学意义。我们拟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来分析鼻咽癌细胞株5-8F-EGFP和肝转移亚群5-8F-H3B-EGFP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方法分别提取鼻咽癌细胞株5-8F-EGFP和肝转移亚群5-8F-H3B-EGFP的总RNA,逆转录成荧光标记的cDNA,与Af-fymetrix Human Genome U133A 2.0寡核苷酸芯片杂交(每株重复3次),用专业的软件和聚类分析法分析基因表达谱。结果得到差异表达基因3767个,其中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281个,进一步筛选出16个可能与鼻咽癌肝转移关系密切的基因16个。结论这16个基因能够很好的区分5-8F-EGFP和肝转移亚群5-8F-H3B-EGFP,为进一步寻找鼻咽癌肝转移的临床分子标志物、判断预后缩小了范围。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肝癌虽然可以作为肝移植的适应证之一,但是各个中心对选择肝癌肝移植的标准并不统一。国外在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掌握方面比较严格,目前参照比较多的有米兰标准、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和匹兹堡标准。米兰标准和UCSF标准都严格限制肿瘤大小和数目,却未兼顾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程度等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标准(杭州标准),杭州标准超越了米兰标准,并在考虑了影响预后的多个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安全地拓展了米兰标准,使更多的肝癌患者能接受肝移植治疗,且取得了和符合米兰标准患者相似的长期生存率。另外,本文还总结了肝癌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为减少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提高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使肝移植真正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Experimentalstudiesontheimmuneregulationoffibroblastcellmediatedinterleukin-6genetherapyGuShen(顾申);CaoXuetao(曹雪涛);ZhangWeip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