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Ge MH  Ling ZQ  Tan Z  Chen C  Zheng CM  Xu JJ  Zhu X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8):3426-3430
目的 探讨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中RUNX3基因启动子5'-CpG岛甲基化及其表达情况.方法 以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qMSP)检测ACC-2、ACC-3和ACC-M细胞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脱氧胞苷(5-Aza-dc)处理前后RUNX3基因5'-CpG岛甲基化状况,并分别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荧光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RUNX3的表达变化.结果 RUNX3在ACC-2和ACC-3细胞中弱表达,在ACC-M中表达缺失.经5-Aza-dc处理后,RUNX3在ACC-2和ACC-3细胞中表达增加,在ACC-M中恢复表达.激光共聚焦发现RUNX3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经300 nmol/L5-Aza-dc处理72 h后,在ACC-2和ACC-3细胞核中出现表达,而在ACC-M细胞中仍定位在细胞质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5'-CpG岛在ACC-2、ACC-M和ACC-3中均为部分甲基化,其甲基化程度分别为50%、75%和33%.5-Aza-dc处理后,RUNX3基因在三株细胞株中均呈现为非甲基化状态.结论 RUNX3甲基化是ACCs中RUNX3表达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RUNX3蛋白在ACCs细胞质中的异位表达,也可能与RUNX3蛋白的功能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克隆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应用mRNA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基因表达上的差异。结果:以高转移细胞ACC-M为测试子,低转移细胞ACC-2为驱赶子,获得高表达的基因序列有7个,均为已知序列同源基因。其中XAGE-1b基因为肿瘤睾丸抗原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基因。结论:与ACC-2相比ACC-M中部分基因的高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的获得有关,此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腺样囊性癌肿瘤转移分子机理以及肿瘤转移控制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Notch信号通路基因。方法对已构建的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株ACC-M、ACC-2基因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与Notch信号通路基因进行比对后,筛选出差异基因,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谱中有46个基因与Notch信号通路有关。验证发现,Notch-1,Notch-2,Notch-4,CHUK,FOXC1,FZD2,FZD3,GBP2和RUNX1在2个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Notch-1在发生转移的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的涎腺腺样囊性癌(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中的多个基因可能参与了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和发展;Notch-1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检测牙本质基质蛋白1(C-DMP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DMP1在涎腺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C-DMP1在30例涎腺良性肿瘤和30例恶性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多形性腺瘤组织中,导管外层肌上皮细胞和黏液软骨样细胞大部分胞核显示为黄色,C-DMP1呈弱阳性表达,个别细胞胞核显示为棕褐色,呈强阳性表达,强阳性表达率为6.6%;C-DMP1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表皮样细胞胞核显示为棕褐色,呈强阳性表达,部分中间细胞胞核显示为黄色,呈弱阳性表达,而黏液细胞胞核呈阴性表达,强阳性表达率为73.3%。C-DMP1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强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C-DMP1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有着不同表达变化及其分布情况,提示C-DMP1可能参与涎腺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黑色素瘤抗原-A1(MAGE-A1)和MAGE-A3基因mRNA为特异性标记物,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0例乳腺癌患者及20例非肿瘤患者的外周血,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MAGE—A1和MAGE-A3基因mRNA。同时用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上述MAGE基因的表达。结果:12.5%(5/40)和17.5%(7/40)乳腺癌患者的PBMC中可分别检测到MAGE-A1和MAGE-A3基因的mRNA,而相应乳腺癌组织中MAGE-A1和MAGE—A3的表达率分别为15.0%(6/40)和22.5%(9/40),在25.0%(10/40)的乳腺癌患者PBMC中至少可检测到一种MAGE基因mRNA,癌旁组织、乳腺癌组织中不表达MAGE基因的患者以及20例非肿瘤疾病患者的PBMC中均未测出MAGE基因mRNA。乳腺癌患者PBMC中两种MAGE基因mRNA的检出率与肿瘤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MAGE-A1和MAGE-A3基因mRNA可作为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用于检测乳腺癌患者PBMC中的乳腺癌细胞,巢式RT-P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其检测结果可能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53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方法以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SACC-LM、ACC-2、ACC-M和NACC为实验对象,将载有人野生型P53cDNA的重组腺病毒(Ad5CMV-P53)感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观察Ad5CMV-P53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5种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转染Ad5CMV-P53病毒后,均可以诱导其发生凋亡,使细胞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Ad5CMV-P53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TGF β1及其受体TGF β RI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TGF β1及其TGF β RI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TGF β1和TGF β RI的蛋白表达,并与正常唾液腺及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作定量比较。结果:(1)TGF β1和TGF β RI蛋白在正常唾液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中,腺泡细胞无表达;(2)TGF β1和TGF β RI蛋白在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呈腺管状、条索状及团块状排列的肿瘤上皮细胞中,其表达水平与正常唾液腺差异无显著性(P>0.05);(3)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组织中TGF β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TGF β R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TGF β RI蛋白的低表达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腺样囊腺癌独特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可能与TGF β1蛋白的过度表达以及TGF β RI蛋白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早期诊断和开展涎腺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用PCR TRAP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色法分析PCR产物 ,对人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和 2 0例涎腺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与自身正常涎腺组织相对照。结果 :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 M的端粒酶活性为阳性 ,相对端粒酶活性为 82 % ,涎腺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最高 (14/ 15 ) ,瘤旁组织次之 (4/ 2 0 ) ,正常对照及良性肿瘤组织最低 (2 / 2 5 )。其相对端粒酶活性 ,涎腺鳞癌端粒酶活性值最高 (87% ) ,涎腺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自身正常对照和瘤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 (P <0 .0 1) ,而瘤旁组织也高于相邻的正常组织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诊断的分子指标 ,也可作为阻断恶性转化形成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TGFβ1 及其TGFβRI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唾液腺腺样囊腺癌中TGFβ1 和TGFβRI的蛋白表达 ,并与正常唾液腺及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作定量比较。结果 :①TGFβ1 和TGFβRI蛋白在正常唾液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中 ,腺泡细胞无表达 ;②TGFβ1和TGFβRI蛋白在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呈腺管状、条索状及团块状排列的肿瘤上皮细胞中 ,其表达水平与正常唾液腺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③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组织中TGFβ1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1) ;TGFβR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TGFβRI蛋白的低表达在唾液腺腺样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腺样囊腺癌独特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可能与TGFβ1 蛋白的过度表达以及TGFβRI蛋白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从1873例涎腺肿瘤复查后确诊的43例涎腺肌上皮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该瘤的发病率约占涎腺肿瘤的2.3%,好发于腮腺(48.84%)和腭腮(41.86%),该瘤在病理上可分为五型:即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其实质细胞-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为一个连续变化的瘤细胞谱。各种形态的瘤细胞可以互相转化;免疫组化CK-18,actin染色显示上述各型瘤  相似文献   

14.
应用Ag-NORs技术对27例混合瘤和20例恶性混合瘤进行观察,结果发现Ag-NORs颗粒在正常唾液腺、混合瘤、恶性混合瘤三组中逐级增多。各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混合瘤复发病例主无复发病例,提示Ag-NORs技术可作为良、恶性混合瘤鉴别诊断及混合瘤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新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报告57例腭部的小唾液腺肿瘤,男25例,女32例,52例发生在后腭和软腭,针吸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的组织类型有单形体腺瘤,多形性腺瘤和癌。良性肿瘤在包膜外局部切除;局部浸润性肿瘤行局部扩大切除,但切缘要有足够的安全性,若深达骨面者可用骨钻去除骨皮质或腭板开窗;恶性肿瘤行手术,化疗,放疗的联合治疗可提高病存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原癌基因C-erbB-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病理间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37例涎腺恶性肿瘤、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0例涎腺非肿瘤组织中C-erbB-2及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阳性细胞进行图像分析定量测定。(2)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非肿瘤组织中HPV16、18型DNA。结果:涎腺恶性肿瘤组HPV16、18型DNA阳性率为27.0%,多形性腺瘤组阳性率为9.7%,而涎腺非肿瘤组织无1例阳性,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及PCNA阳性率均低于涎腺恶性肿瘤,但仅C-erbB-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bB-2的过度表达可能在涎腺组织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PCNA的异常表达在涎腺良、恶性病变存在一定差别,虽无统计学意义,却能反映其变化特点,有待增加更多病例加以证实。HPV16、18型感染与某些涎腺肿瘤的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16蛋白和P16mRNA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 5例正常涎腺和 6 4例涎腺肿瘤标本中P16蛋白和P16mRNA的表达 ,并分析了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P16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3.9%(17 2 3)和 4 3.9% (18 4 1) (P <0 .0 5 ) ;P16mRNA在良、恶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2 .6 % (19 2 3)和 4 8.8%(2 0 4 1) (P <0 .0 1) ;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均无相关性 ,但与恶性涎腺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P16蛋白表达和P16mRNA表达具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涎腺肿瘤中P16蛋白和P16mRNA均有表达下降 ;P16蛋白和P16mRNA表达下降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导管乳头状瘤是一组较少见的良性乳头状唾液腺肿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其中一个分型,常发生于小唾液腺,发生于大唾液腺极少且易被误诊。国内仅报道5例发生在腮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本例是国内首次报道的发生于下颌下腺的导管内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与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钙黏素(CDH)家族基因。方法对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能力不同的两个细胞株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可能与转移相关的CDH家族基因,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对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验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有差异的CDH基因在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表达谱中有14个CDH家族基因在两个细胞株中的表达有差异,实时定量PCR验证发现CDH4、CDH5、CDH12在两细胞株之间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发现CDH12在有转移的临床标本中的表达高于没有转移的标本((P〈0.05)。结论 CDH12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高转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与CuZnSOD的关系。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法对19例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组织;45例肺癌;72例唾液脾良、恶性肿瘤及正常肝、肺、唾液组织切片中CuZnSOD定位及初步定量。结果:CuZnSOD分布在阳性细胞质和(或)核内,肝癌中CuZnSOD阳性率(31.58%)及染色强度明显〈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肺癌阳性率为53.33%,肺鳞癌CuZnSOD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而肺腺癌主要分布在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