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曹珍  高霞  季亚玲 《工企医刊》2014,27(5):1022-1023
目的 探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门诊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1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结论 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与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3):373-37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9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观察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联合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体温恢复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疱疹消退时间、食欲好转时间、出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0%(P<0.05);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3.
张婉琴 《中国卫生产业》2012,(20):74+76-74,76
目的 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3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予以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对照组53例予以喜炎平治疗.5d后评估其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患儿皮疹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痊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皮疹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痊愈时间,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蔡忠捷  陈侃  林少萍 《现代保健》2011,(31):148-149
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门诊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6例。对照组利巴韦林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同时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喜炎平注射液o.2~o.4ml/(kg·d)+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1~2次/d,其余方法相同。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退热和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炎平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明显缩短发热和皮疹消退时间,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行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手足口病患儿行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经质量评价后采用Meta分析法选取合格文献纳入研究。结果:经Meta分析后有10个文献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利巴韦林的皮疹、退热以及口腔疱疹消退效果明显不及喜炎平(OR=3.0,95%CI为2.4、4.2);喜炎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巴韦林(OR=0.4,95%CI为0.2、0.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行喜炎平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利巴韦林,但为使结果更具信服力,今后研究尚需完善样本量。  相似文献   

7.
倪淑军 《现代养生》2014,(20):294-29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行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手足口病患儿行喜炎平与利巴韦林治疗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经质量评价后采用Meta分析法选取合格文献纳入研究。结果:经Meta分析后有10个文献纳入研究,结果显示利巴韦林的皮疹、退热以及口腔疱疹消退效果明显不及喜炎平(OR=3.0,95%CI为2.4、4.2);喜炎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巴韦林(OR=0.4,95%CI为0.2、0.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行喜炎平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均明显优于利巴韦林,但为使结果更具信服力,今后研究尚需完善样本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4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均<0.05);肝功能恢复率、肌钙蛋白转阴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病毒转阴率达到了100.0%。结论喜炎平注射液用于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柯映春 《中国卫生产业》2013,(9):139-139,142
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在小儿手足口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对该院在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小儿手足口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儿在体温恢复的时间和皮疹消退的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应用于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患儿产生的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喜炎平配合双歧杆菌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效果。方法:对本院于2014年4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6例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患儿划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53例。参照组患儿接受补液+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参照组患儿的基础上,接受喜炎平+双歧杆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大便次数、治疗有效率均显著由于参照组患儿,相应数据组间差异满足P<0.05,即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病毒腹泻临床治疗中,在对患儿行补液+利巴韦林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喜炎平、双歧杆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保证患儿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效果。方法将某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20例HFM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肠道病毒EV、EV71、柯萨奇病毒A16(CA16)的病毒转阴率分别为87.0%、85.7%、93.1%,对照组分别为64.0%、69.8%、78.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4.5±1.3)d,短于对照组的(6.2±1.2)d;各症状(发热、口腔炎、皮疹)控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按有无合并症进行分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各项指标、C反应蛋白(CRP)、WB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组HFMD患儿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对照组,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肠道病毒71型致手足口病合并脑炎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肠道病毒71型(EV71)所致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外周血EV71 DNA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的81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患儿均有发热,48例抖动,45例惊跳,42例呕吐。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升高53例;血糖升高10例,降低20例;肌钙蛋白无异常;脑脊液白细胞升高73例。81例患儿均采用甘露醇减轻神经系统水肿,其中32例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控制炎症,27例采用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除1例发生左上肢迟缓性瘫痪,其余80例均临床治愈。结论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均有发热、精神差表现,部分患儿合并抖动、惊跳、呕吐;治疗上应积极降颅内压,酌情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1年郑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以及病原构成。方法利用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郑州市报告手足口病例为5 729例,重症409例,死亡9例。发病率为66.42/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4.44%,1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重症和死亡病例集中在低年龄组儿童的特点更为明显。0岁组儿童发生重症的比例和病死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加各年龄组重症比例和病死率依次降低。不同类型病例的病原构成存在差异,相对于普通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肠道病毒EV71型检测阳性的比值比为6.64。结论 5岁及以下儿童是发病主要人群,年龄越小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越高,13~19 w是发病高峰,EV71为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辽宁省本溪市手足口病流行现状及病原学特征,及时掌握手足口病流行规律和趋势。方法 对2012-2015年本溪市手足口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逆转录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2-2015年本溪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 276例,年均发病率为33.23/10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高发期在6-9月份;发病年龄主要为1~5岁,病例以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性高于女性。2012-2015年共检测1 105例手足口病标本,检出阳性标本659例,阳性检出率为59.64%。阳性标本中,CoxA16型、EV71型、Cox A16型和EV71型混合感染及其他肠道病毒的构成比分别为28.83%、21.40%、2.73%和47.04%,病原构成呈动态变化。结论 2012-2015年本溪市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时间、地区、年龄、性别和职业差异,发生的手足口病主要由CoxA16和EV71型病毒引起,是EV71型和CoxA16型为主混合型感染地区,目前逐渐向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混合型感染地区转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上海市杨浦区2006—2015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探讨手足口病流行现状, 掌握其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杨浦区2006—2015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6—2015年,杨浦区累计手足口病发病11 239例,4—7月为发病高峰期。在杨浦区的11个社区中,病例数较多的社区为江浦社区和殷行社区。患者以5岁及以下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2010—2015年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比例不断升高,超过了EV71及CA16感染。结论杨浦区手足口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特征, 建议在高峰季节对易感儿童做好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3-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手足口病病原学流行特征,探索病原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市县哨点医院采集的患者手足口病标本进行real-time PCR、肠道病毒培养和基因测序型别鉴定;将标本病原鉴定结果和病例流行病学资料相结合,描述不同病原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2013-2014年共检测阳性病例标本1703份,其中CAV16阳性814份(47.8%),EV71阳性479份(28.1%),其他EV阳性410份(24.1%)。CAV16为宁夏2013-2014年优势病毒,2013年以其他EV为第二主要病原,2014年以EV71为第二主要病原。宁夏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年份和地区的病原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宁夏手足口病病原以EV71、CAV16和其他EV为优势病原交替流行,而且2013-2014年其他EV型别构成变化较大,提示在做好EV71和CAV16防控工作的同时,要更多关注其他EV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20例儿童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FRE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008年5-9月收住院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发病年龄以<5岁者为主,男多于女;发病集中于5~7月份,多有与手足口病者密切接触史;发热发生率为60.83%,所有患儿均出现皮疹,分布于手、足、口、臀、躯干及肛周,皮疹消退时间为(4.59±1.36) d;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等并发症;重症病例4例(3.33%),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仅1例合并严重病毒性脑炎者转院,其余均达到临床治愈,住院时间为(6.36±2.53) d。48例患儿行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型阳性占12.50%,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占66.67%,未检出病原体者占20.83%。结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流行强度大,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对患儿早期诊治及采取隔离、消毒等有效措施,可控制传播。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若无严重并发症,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手足口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婴幼儿为主要发病人群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传播速度快。本文回顾该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同时,重点阐述了疫苗研制、健康教育、早期诊断方法、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处理等三级预防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患病情况、病原构成以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全国手足口病监测试点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1 489例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进行研究,对基本信息、就诊及治疗情况、临床严重程度及病原构成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多项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重症病例治疗结果的危险因素。结果 1 489例重症病例中有7例死亡病例。960例(72.9%)年龄<3岁,937例(62.9%)为男性,病例大部分居住于农村(63.9%)。494例(33.2%)患者首次就诊时选择村级和乡镇级机构。重症病例的发病-就诊、发病-诊断为手足口病和发病-重症诊断的时间间隔分别为0(0~1) d、1(0~2) d和2(1~4) d。并发症有无菌性脑膜炎(51.9%,773例)、非脑干脑炎(25.3%,377例)、脑干脑炎(17.5%,260例)、脑脊髓炎(0.4%,6例)、急性弛缓性麻痹(0.1%,1例)、肺水肿/肺出血(0.3%,4例)和心肺功能衰竭(4.6%,68例)。1 217例纳入病原分析的重症及死亡病例的病原构成依次为肠道病毒(EV)71(52.8%,642例)、其他肠道病毒(21.5%,261例)、柯萨奇病毒(Cox) A16(3.0%,36例)、EV71和Cox A16合并感染(0.1%,1例)。并发症(Z=3.15,P=0.002)和发病-重症诊断的时间(Z=3.95,P<0.001)为治疗结果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以农村男童为主,并发症以无菌性脑膜炎、非脑干脑炎和脑干脑炎为主。EV71是重症及死亡病例的重要病原构成。确诊的及时性以及并发症类型对于治疗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