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导航在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骨折术中置钉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实时导航下手术46例(A组);传统X线透视法手术40例(B组)。通过术中影像、术后椎弓根层面CT扫描、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两组进行分析。结果 A组198枚椎弓根钉,全部螺钉均位于椎弓根内,置钉准确率100%;B组182枚椎弓根钉,176枚位于椎弓根内,6枚突破皮质,置钉准确率96.7%,两组均未造成神经血管并发症。A、B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8±38)ml、(158±42)ml,出血量分别为(307±60)ml、(412±82)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导航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置钉准确率高,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3例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患者,20例采用导航辅助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A 组),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B 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伤椎后凸 Cobb 角、置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 VAS 评分 A 组明显少于 B 组(P <0.05)。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P >0.05)。术后 CT 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位置,参考 Richter 分类标准,A 组置钉准确性优良率高于 B 组(P <0.05)。结论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导航辅助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置钉迅捷、安全、准确,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伤椎短钉固定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应用该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9月后路手术治疗的10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A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6岁(252012年9月后路手术治疗的10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A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6岁(2563岁);B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1岁(2263岁);B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1岁(2264岁)。其中A组伤椎置短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即在后路跨伤椎4枚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在伤椎完整椎弓根上附加万向型短椎弓根钉164岁)。其中A组伤椎置短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即在后路跨伤椎4枚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基础上,在伤椎完整椎弓根上附加万向型短椎弓根钉12枚。伤椎短钉长度为椎弓根长度约30 mm左右,不进入椎体。伤椎置钉钉尾高度与上下椎体螺钉钉尾高度尽量一致。B组跨伤椎椎弓根4枚螺钉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2枚。伤椎短钉长度为椎弓根长度约30 mm左右,不进入椎体。伤椎置钉钉尾高度与上下椎体螺钉钉尾高度尽量一致。B组跨伤椎椎弓根4枚螺钉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15.8个月。[结果]A组术后矫正率97.1%±2.2%,术后椎管面积改善率42.1%±1.4%,远期丢失率1.2%±1.1%,内固定失效率0;B组术后矫正率85.6%±5.7%,术后椎管面积改善率27.4%±2.2%,远期丢失率8.6%±3.4%,内固定失效率8%。A组在各方面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伤椎置短钉固定能减少复位丢失及内固定松动断裂失效,能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保持长期有效的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陈志刚  周广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1):804-806
目的比较后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单节段骨折40例,按置钉椎体情况分为传统椎弓根固定组(四钉固定组)和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组(六钉固定组),分别从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面Cobb角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面Cobb角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六钉固定组的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四钉固定组(P〈0.001)。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更好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及伤椎前缘高度,使骨折块复位,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经骨折椎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2月~2008年4月收治的4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组,A组27例单纯行跨骨折椎的4钉固定术,B组21例行经骨折椎椎弓根6钉固定术。随访6-56个月,平均16.6个月。依据患者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败率(断钉、断棒及退钉等)及腰背痛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加重患者。2组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神经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中腰背疼痛及内固定失败率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组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重度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导航辅助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运用计算机影像导航技术引导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的准确性。方法2003年5月-2007年5月,29例患者接受116枚计算机影像导航技术引导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手术治疗,T10-T1250枚胸椎弓根钉,L1-L3 66枚腰椎弓根钉。术中记录椎弓根钉植入所需时间及C-臂透视工作次数,椎弓根钉植入完成后,即行C-臂正侧位摄片并与导航路径进行比较测量。术后CT进行椎弓根层面扫描,根据椎弓根钉与椎弓根皮质问关系分为四级:A=在椎弓根内;B=突破皮质,〈2mm;C=突破皮质,2-4mm;C=突破皮质,〉4mm。结果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显示:A级101枚(87.07%);B级10枚(8.62%);C级2枚(1.72%);D级3枚(2.59%)。1枚椎弓根钉植入平均所需时间:2.73±0.64min(1.15~4.02min)。下胸椎9枚(7.75%)胸椎弓根钉突破皮质,上腰椎6枚(5.17%)腰椎弓根钉突破皮质,且临床观察未发现与椎弓根钉突破皮质相关的神经血管等并发症。植入的椎弓根钉C-臂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吻合比较,进钉点均差2.6mm(最大3.1mm),角度均差3.3°(最大5.4°)。结论计算机影像导航辅助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提供二维、多平面实时显示,保证了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明显减少放射线的暴露强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带预警装置椎弓根螺锥在胸腰椎手术应用中的优越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需进行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的胸腰椎疾病30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16例,胸腰椎骨折10例,椎体滑脱4例。在减压解除神经压迫或复位椎体的同时利用带预警装置椎弓根螺锥行椎弓根钉固定。结果共置入160枚螺钉,术中及术后X线片评估椎弓根钉置钉准确度为100%,术后三维影像评估螺钉位置准确率为94.4%,螺钉平均置入时间(4.5±0.7)min/枚,未出现螺钉置入相关的近期并发症。结论在胸腰椎手术中应用带预警装置椎弓根螺锥行椎弓根钉置入,可有效提高置钉的精确性、安全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放射线的暴露强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轻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2—05收治的3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资料,包括A组14例行经伤椎单侧椎弓根钉5钉固定术.B组19例行经伤椎椎弓根钉6钉固定术。结果33例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比较各组内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CT椎管占位、腰背部疼痛评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内固定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单侧非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轻度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单纯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0年10月20例单节段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无神经受压情况,分别行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实验组,n=10)和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组,n=10)。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1周和3个月骨折复位情况(Cobb角),以及3个月后骨折复位再丢失情况。结果2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实验组术中出血量(58.0±19.3)ml显著少于常规组(80.0±14.1)ml(t=-2.911,P=0.009),手术时间(58.0±7.1)min显著短于常规组(65.0±6.2)min(t=-2.348,P=0.030),术后VAS评分(5.6±1.0)分显著少于常规组(7.1±0.7)分(t=-3.886,P=0.001)。实验组术后1周、3个月Cobb角以及丢失Cobb角分别为(13.5±5.8)°、(15.8±5.6)°、0°(0°~10°),常规组相应指标分别为(12.5±7.2)°、(15.0±3.3)°、0°(0°~10°),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单纯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常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临床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O形臂导航辅助、C形臂辅助与常规徒手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12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辅助融合治疗的129例胸腰椎置钉患者术后CT资料,其中胸腰段以下脊柱骨折41例,退行性疾病88例。常规开放手术直视下徒手置钉(徒手组)42例,C形臂辅助下经皮置钉(C形臂组)46例,开放手术O形臂导航辅助下置钉(O形臂组)41例。从螺钉长度、横断面进钉角度、矢状位进钉角度、椎弓根内侧壁、椎弓根上下壁、椎弓根外侧壁6个方面,采用10分制定量评估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记录得分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置钉712枚。徒手组置钉准确性评分为7.79±0.93,满分比例为7.7%(16/208);C形臂组评分为9.13±0.59,满分比例为51.0%(101/198);O形臂组评分为9.27±0.65,满分比例为62.1%(190/306)。C形臂组和O形臂组置钉准确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均高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形臂辅助经皮置钉和O形臂导航辅助置钉的准确性优于传统徒手置钉,C形臂辅助经皮置钉与O形臂导航辅助置钉准确性相当。  相似文献   

11.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单纯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6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4例。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结果 2组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VAS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3年4月5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植骨术,随机分为观察组(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对照组(后正中入路)各25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比较术前、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VAS评分、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伤椎植骨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1月,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n=25):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在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程度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6月~2011年12月,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伤椎上下邻椎置钉(A组)及上下邻椎置钉加经伤椎置钉(B组)治疗,每组25例。以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与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术前与术后的侧位Cobb角、腰背部疼痛发生情况、内固定失败率等方面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在椎体高度及Cobb角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个月及内固定取出后上述2项评价指标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椎体高度保持良好,腰背痛发生率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无明显增加,是一种安全可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中36例行传统跨伤椎的4钉固定(A组),22例行经伤椎椎弓根5钉固定(B组)。结果 58例均获随访,时间7~32(13.5±5.4)个月。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恢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椎管正中矢状径两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神经功能评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较传统跨伤椎固定能更好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伤椎置钉治疗26例T11~L2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住院天数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矢状面指数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0~90(64.9±8.5)min;术中出血量30~120(64.6±23.0)ml;住院天数6~11(8.6±1.5)d;术后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2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4~30(21.7±4.3)个月。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位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指数维持良好,随访期内无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对伤椎直接复位及固定、在即刻固定、改善和维持伤椎前缘高度、后凸畸形方面有明显优势,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精准度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3—7月未经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3例,其中11例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机器人组),22例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常规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根据术后CT复查螺钉的位置予以Gertzbein-Robbins分级以评估置钉精准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 ~ 7个月,平均5.31个月。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机器人组术后3 d ODI和VAS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复查CT,按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估置钉精准度,机器人组可接受螺钉占比89.13%(41/4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06%(107/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虽手术时间长于常规手术,但置钉精准度高、安全有效,且手术微创,术后患者能快速康复,是值得推广和进一步发展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