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与肝纤维化标志物(PCⅢ、Ⅳ-C、LN、HA)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10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和肝纤维化标志物(PCⅢ、Ⅳ-C、LN、H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显著上升(P〈0.05);在肝硬化不同级组之间,血清ALT、AST、TBIL水平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高而逐渐上升,其水平为C级组〉B级组〉A级组,各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PCⅢ、Ⅳ-C、LN、HA)水平显著上升(P〈0.05);ALT、AST、TBIL与肝纤维化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20~0.797,P=0.000~0.017)。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LT、AST、TBIL及PCⅢ、Ⅳ-C、LN、HA水平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评估病情以及预后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拉米夫定(LAM)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D共4组,分别口服ETV、ADV、LAM联合ADV、对照组.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后HBV DNA、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结果 4组患者基线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4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ALT、AST、TBIL、Child-Pugh评分下降,白蛋白、PTA上升,A、B、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HBV DNA水平、ALT、AST、TBIL、Child-Pugh评分降低,白蛋白升高,HBV DNA阴转率比较,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B组(P〈0.05).结论 ETV、ADV、LAM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能抑制病毒,改善肝功能,安全性好.治疗48周,ETV、LAM联合ADV治疗疗效相似,均优于单用ADV.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恙虫病器官损害与血浆降钙素原(PCT)之间的临床联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我院的恙虫病患者5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对两组血浆PCT水平进行检测。根据血浆PCT水平将恙虫病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A组(PCT<0.5ng/mL,正常范围)、B组(0.5ng/mL≤PCT<2.0ng/mL,轻度升高)、C组(2.0ng/mL≤PCT<10.0ng/mL,中度升高)、D组(PCT≥10.0ng/mL,重度升高),观察4组患者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个数以及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PCT水平为(1.1±0.7)ng/mL,高于对照组(0.2±0.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浆PCT正常、轻度升高、中度升高、重度升高的比例分别为14.0%、58.0%、20.0%、8.0%,对照组血浆PCT均处于正常范围。D组患者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个数为(4.06±0.81)个,明显高于A组(1.05±0.09)个、B组(2.12±0.21)个、C组(3.26±0.50)个,临床治愈率25.0%低于A组100.0%、B组96.6%和C组70.0%,死亡率75.0%高于A组0.0%、B组3.4%和C组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PCT水平对于临床确诊恙虫病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恙虫病器官损害与血浆PCT水平密切相关,血浆PCT水平越高,往往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流细菌感染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PCT)和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某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96例血流细菌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按SIRS评分将患者分为A、B、C 3组;选择同期84 例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PCT水平,并对PCT水平和SI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实验组96例血流细菌感染患者,死亡7例(7.29%),其中B组死亡4例,C组死亡3例;对照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A、B、C组PCT水平分别为(0.28±0.09)ng/mL、(0.63±0.13)ng/mL、(3.68±1.01)ng/mL、(7.45±1.53)ng/mL,各组间PC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血流细菌感染组患者PCT水平与SIRS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0.874(P<0.001),可认为患者血清中PCT水平与SIR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流细菌感染患者血清中PCT水平与SIRS评分呈正相关,患者血清PCT水平和SIRS评分可作为血流细菌感染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评估有意义的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过常规护肝治疗和联用脂必泰治疗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影响。方法将96例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用药前比较总胆固醇T C、甘油三酯T 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C、谷丙转氨酶A L T、谷草转氨酶A S 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4 8例,运用能量合剂与甘平口服治疗1 2周,B组4 8例,运用上述治疗联合脂必泰口服治疗1 2周。结果A组TC、TG、LDL-C、HDL-C及ALT、AST无明显变化(P〉0.0 5);B组TC、TG、LDL-C及ALT、AST有显著性降低,并提高了血脂HDL-C水平(P〈0.0 5);经过1 2周治疗后,B组患者TC、TG、ALT、AST明显下降到目标水平,与A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运用常规治疗联合口服脂必泰治疗,可以有效的促进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肝硬化患者177例,慢性肝炎患者61例,选择同期70例健康体格检查者为对照组。比较GP7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门静脉主干直径在肝硬化患者、慢性肝炎患者及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比较肝硬化各亚组GP73水平的差异;分析各组GP73与ALT、AST、ALB、TBIL、PT及门静脉主干直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肝硬化组的GP73 水平较慢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01)。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P < 0.001);Child-pugh B级与Child-pugh C级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Child-pugh A级肝硬化组(P < 0.05)。肝硬化组GP73水平均与血清AST、ALT、TBIl、PT及门静脉主干直径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GP73在肝硬化组表达升高,与肝功能损伤指标密切相关,血清GP73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永忠 《现代保健》2010,(18):79-80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激活素A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肝硬化组40例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方法分为A级组10例,B级组29例,C级组11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激活素A。结果肝硬化组血清激活素A的水平(2.87±1.75)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0.32±0.17)ng/ml(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Child—PughA、B、C级组肝硬化患者血清激活素A分别为(1.31±0.12)ng/ml、(2.05±0.76)ng/ml和(3.13±082)ng/ml,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肝硬化组血清激活素A与ALT、AST呈显著正相关(rs=0.537,0.546,均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激活素A水平升高,血清激活索A升高与肝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患者短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CSHB患者的病历资料:57例采用抗病毒治疗+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组1),26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组2),观察2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的好转情况。结果经过2~4周的治疗,组1患者ALT、TBIL、PTA、HBV DNA的下降值等与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的治疗好转率为78.95%(45/57),组2为57.69%(15/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在组1中,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2种药物治疗好转率分别为69.57%(16/23)和68.42%(1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CSHB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可改善早、中期CSHB患者的预后;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均可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记物(HBV-M)、乙肝病毒DNA(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监测在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40例慢性乙肝患者,对患者HBV-M、HBV-DNA、ALT及AST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HBV-DNA阳性的患者为369例(68.33%),HBV-M和HBV-DNA联合检测结果表明,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的A组和B组患者HBV-DNA阳性率较高,可达90%以上,HBsAg和HBeAg均为阴性的G组和H组患者HBV-DNA阳性率极低,A、B组和G、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为阳性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分别为(84.01±21.65)和(66.44±16.41)IU/L,而HBVDNA为阴性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1.52±10.06)和(31.87±7.44)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同时检测HBV-M、HBV-DNA、ALT和AST能够为慢性乙肝临床诊断、疗效及预后的判定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与Pringle法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n=43)和B组(n=37)。A组采用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治疗,B组采用腹腔镜下Pringle法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肝功能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低于B组(P <0.05)。术后7 d,两组的ALB水平降低,TBIL、 ALT、 AST水平均升高,但A组ALB水平高于B组,TBIL、ALT、 AST水平低于B组(P <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低于B组的35.14%(P <0.05)。结论 与腹腔镜下Pringle法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优势明显,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降低患者术中输血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孙希平  赵利 《现代保健》2009,(19):11-13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HBVDNA≥10^4拷贝/ml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7例,对照组38例给予一般保肝、利尿、白蛋白等基础治疗,治疗组39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100mg/d。观察两组患者ALT、TBIL、ALB、PTA、HBVDNA定量、门静脉血流动力学、Child—Pugh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和存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ALT、TBIL、ALB及HBVDNA水平12周后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Child~Pugh评分下降≥2分者22例(73%),对照组Child—Pugh评分下降92分者12例(10%),治疗3年后两组Child—Pugh评分均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年后肝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的累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存活率87.1%(34/39),明显高于对照组60.5%(23/38)(P〈0.05)。结论HBVDNA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服用拉米夫定治疗能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门静脉直径,改善门静脉血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2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各12例。两组均给予基础综合治疗;替比夫定组加用替比夫定600 mg/d,口服。疗程为12 w。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HBV-DNA并记录患者症状。结果治疗12 w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有所改善,替比夫定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但其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患者TBIL、ALT、AST及PTA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显著,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替比夫定组治疗后血清HBV-DNA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替比夫定可明显抑制重型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基础综合治疗措施联合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黄蛰虫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9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HBV感染且HBVDNA阴性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将合并HBV感染且HBVDNA阳性患者设为c组,A组采用常规护肝治疗,B、c组均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蛰虫丸抗纤维化治疗,疗程均为5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Child-pugh评分及肝脏B超影像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治疗后ALT和TBil水平均有明显改善(t=3.011、3.821、3.152和3.672、3.760、3.234,P〈0.05)。B组治疗后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门静脉内径及门静脉血流量分别为(283.6±56.2)ng/mL、(145.9±57.2)ng/mL、(156.8±48.6)ng/mL、(I.27±0.42)cm、(0.48±0.21)L/min,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6、4.254、3.012、3.411、3.152,P〈0.05);B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与A、C两组(F=3.951、3.758、3.282、3.169、3.054,P〈0.05)。而A、C两组肝纤维化及B超指标均无明显改善。B组采用大黄蛰虫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组3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及出现重型肝炎表现。结论大黄蛰虫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且HBVDNA阴性患者安全有效,但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且HBVDNA阳性患者无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水平,探讨其早期预测和鉴别胰周感染的价值。方法对102例SAP患者,根据入院后2周内是否发生临床胰周感染分为感染组(IPN组,n=18)和非感染组(NI组,n=84)。每日定量(放射免疫法)和半定量(PCT QUEST试纸)检测血清PCT水平,并记录二者感染前最高值。结果血清PCT定量检测结果示IPN组为(17.78±3.61)ng/mL,显著高于NI组(11.74±3.25)ng/mL(t=7.19,P<0.01);以15 ng/mL为标准,其敏感度为83.33%,特异性为77.38%。PCT半定量检测亦示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以++为标准,其鉴别感染的敏感度为94.44%,特异性为39.29%(χ2=6.17,P<0.05);以+++为标准,其鉴别感染的敏感度为61.11%,特异性为96.43%(χ2=36.73,P<0.01)。结论PCT对SAP胰周早期发生感染具有较高的预测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保肝、减黄、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死亡率、HBV-DNA阴转率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I)、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死亡率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42%(X2=4.523,P=0.036),HBV-DNA阴转率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7%(X2=16.408,P=0.000)。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LB、TBIL、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ALT、TBI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ALB、PTA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HBV-DNA阴转率,促进肝脏生化功能提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别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不同类别细菌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PCT区分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 菌感染的价值。方法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66例全身重症细菌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G+菌组和G-菌组,分别检测2组患儿血清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并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身重症细菌感染患儿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以PCT≥2.0 ng/mL为阳性,G-菌组阳性率(92.36%)显著高于G+菌组(76.23%)(χ2=13.45,P<0.001);当PCT≥10.0 ng/mL时,G-菌感染可能性更大。而常规感染指标CRP、WBC计数及Neu%,G+菌组阳性率与G-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PCT水平作为区分G+菌和G-菌感染指标有一定价值,能为重症感染患儿早期使用相应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Slit2蛋白水平,以及其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某院感染病科2014年2—7月住院及门诊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慢性肝炎组)患者、病毒性肝炎慢性重型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纳入研究,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再细分为恢复组和未恢复组,比较血清中Slit2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7例(其中慢性肝炎组93例、慢性重型肝炎组64例)和健康志愿者10例(健康对照组),3组之间Slit2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96,P=0.004),慢性肝炎组和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中Slit2蛋白分别为(4.90±1.07)ng/mL、(3.09±1.00)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10±0.60)ng/mL](均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Slit2蛋白水平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慢性重型肝炎未恢复组患者血清Slit2蛋白水平为(1.88±0.67)ng/mL,低于慢性重型肝炎恢复组[(2.96±1.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P=0.0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lit2蛋白水平与PTA呈正相关(r=0.33,P0.05);与TBIL水平、ALT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0.32,均P0.05)。结论血清Slit2蛋白水平是反映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低水平Slit2预示着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乙肝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降钙素原(PCT),肝素结合蛋白(HBP),白细胞介素-7(IL-7)表达水平对肝功能,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金华广福肿瘤医院2017年1月一2019年7月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48例为研究组,单纯腹水患者7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腹水PCT、HBP、IL-7水平,并分析研究组患者腹水PCT、HBP、IL-7不同表达水平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肠道屏障功能[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D-乳酸(D-Lac)]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腹水PCT、HBP水平分别为(1.04±0.28)ng/ml,(90.26±21.47)ng/ml均高于对照组,IL-7(788,43±176.52)pg/ml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腹水PCT HBP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AST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IL-7水平与ALT,AST呈负相关,与ALB呈正相关(均P<0.05);腹水PCT,HBP水平与肠道屏障功能指标DAO、ET,D-Lac呈正相关,IL-7水平与DAO、ET、D-Lac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腹水PCT、HBP、IL-7与肝功能,肠道屏障功能密切相关,有助于临床及时确诊﹐为判断病情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