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这一外科领域的新技术在适应证方面和trocar穿刺部位及小切口部位肿瘤复发方面的争议。结直肠良性肿瘤和早期结直肠癌被认为是本术式的最佳适应证;对进展期的结直肠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一项较大样本的长期随机性前瞻性对照研究来比较此术式与传统的开腹手术;但普遍认为当肿瘤已侵出浆肌层时不适宜用此手术。对于trocar穿刺部位及小切口部位的肿瘤复发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此项手术技术并没有增加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结肠直肠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腹腔镜技术对109例结肠直肠肿瘤病人进行手术,并对手术操作、术后情况以及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109例病人中转开腹手术11例,占10.1%。98例采用腹腔镜方法完成手术切除,其中结肠直肠腺瘤3例,结肠直肠癌95例。95例结肠直肠癌行姑息性切除5例,根治性切除90例;术式为Miles手术31例,右半结肠切除27例,乙状结肠切除18例,前切除16例,降结肠切除2例,横结肠切除1例。本组病人术中无其他脏器损伤、大出血、气体栓塞等发生,术后无因出现并发症而行再手术治疗者,无一例死亡。在进行根治性切除并达到术后半年以上的病人中,目前有局部复发1例,肝和肺转移各1例,术后复发转移率为5.7%。目前尚未发现有腹壁切口和穿刺孔转移。结论:腹腔镜结肠直肠肿瘤切除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估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LCR)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1月间36例行LCR的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LCR获得成功,其中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乙状结肠切除术4例,Miles手术9例,Dixon手术15例,全结肠切除术1例。手术时间120~280(平均160)min,术中出血5~150(平均80)ml。中转开腹Dixon手术2例,术后并发肠梗阻2例,输尿管瘘1例,尿储留1例。术后随访15.7(1~36)个月,肿瘤复发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1例,局部复发加肝内转移和门静脉瘤栓1例,右半结肠DukesC期术后1年腹腔内广泛转移1例。未发现穿刺孔种植。结论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是可行和安全的、且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腹腔镜辅助下行结直肠手术6例,其中乙状结肠癌根治术2例,直肠中上段癌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式)3例,直肠下段癌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Mile’s术式)1例。结果: 4例手术获成功, 2例中转开腹,无死亡病例,手术平均时间200min,术中平均失血60ml( 40 ~100ml),术后2 ~4d(平均2 4d),肠蠕动恢复。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的结直肠手术具有患者创伤小,胃肠道功能干扰少,康复快等优点,安全可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充分准备术前各种仪器设备是完成此类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 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施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在腹腔镜下完成右半结肠分离,辅助小切口,于腹腔外行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淋巴清扫、右半结肠切除和吻合。无手术死亡,中转开腹2例,中转率5.7%(2/35)。平均手术时间181min,平均出血量94ml,辅助切口平均长5cm,平均术后住院日9d,术后早期肠梗阻1例。33例患者术后随访1~48个月,1例DukesC2期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4个月发现双肺及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全组患者的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适合于各期的回盲部和升结肠肿瘤。只要手术医师遵守肿瘤处理原则、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就能顺利地完成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7.
术中纤维结肠镜业甲蓝染色定位,肿瘤位于结肠肝区,将大网膜和横结肠推向头侧,小肠推向左侧腹腔,暴露肠系膜根部,提起回盲部,沿肠系膜上静脉方向超声刀剪开后腹膜,分别于根部结扎回结肠动静脉和右结肠动静脉,同时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于结扎血管处进入Toldt间隙,暴露并切断胃网膜右血管,清扫幽门下方淋巴结.沿结肠外侧自髂窝至结肠肝曲,切开后腹膜,将升结肠从腹后壁游离,右下腹取7 cm切口,保护切口.体外切除右半结肠包括肿瘤、结肠系膜和足够的肠段(回肠末段、盲肠、升结肠和右半横结肠).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缝合横结肠系膜与回肠系膜的系膜裂口 放置引流,查无出血后,关腹.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n=78)行保留左结肠动脉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对照组(n=73)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行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的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总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体质量指数、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135.3±18.1)min vs.(141.2±20.5)min,P=0.062]、术中出血量[(105.3±10.1)mL vs.(102.5±9.8)mL,P=0.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清扫数量[(8.1±2.2)枚vs.(7.4±2.1)枚,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48.7±8.3)h vs.(54.2±8.6)h,P=0.001]、住院总时间[(8.3±1.8)d vs.(9.1±2.1)d,P=0.012]短于对照组。根据术中情况,观察... 相似文献
10.
患者取仰卧分腿位,扶镜手站在患者两腿之间,术者站在患者左侧,助手站在患者右侧。腹腔镜观察孔位于脐下10 cm。首先,腹腔镜探查肝脏及腹盆腔,没有发现明确转移灶。先沿Toldt’s线打开升结肠侧方解剖间隙,游离回盲部,以利于更好地牵拉右半结肠。随后,打开回结肠血管与肠系膜下血管之间的系膜,显露肠系膜下静脉,并以此作为标志,自下向上、自中间向右侧进一步解剖并扩大手术平面。良好的游离后,首先分离、夹闭并切断回结肠静脉和动脉,随后处理右结肠血管和结肠中血管,此过程中清扫胰腺前方淋巴脂肪组织。因为肿瘤位于结肠肝曲,我们将幽门下区淋巴结一并切除。完成游离后,脐上方取6 cm纵行切口,将病变肠管提出腹腔外完成切除和回结肠端侧吻合。术后病理回报:p T4b N2b M0(Ⅲc期)。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第8天出院。 相似文献
11.
王权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9,13(5):449-449
手术摘要:患者男性,72岁,因间断腹胀2个月入院。既往开腹阑尾切除手术史。辅助检查肠镜:距肛门70 cm环周肿物;活检:结肠腺癌。结肠增强CT:结肠肝曲处肠壁增厚,考虑结肠癌,符合T4aN1M0。诊断:结肠癌(cT4aN1M0)。手术: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D3),右腹大网膜、腹壁、右半结肠粘连,首先采用外侧入路分离粘连及右半结肠系膜外侧达结肠肝曲;再采用内侧入路沿肠系膜上静脉由回结肠血管向头侧游离清扫,最后上腹辅助切口完成回结肠端侧吻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右下入路法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28例结肠癌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采用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右下入路法,即先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建立融合筋膜间隙(Toldt’s间隙)外科平面,再以肠系膜上静脉为标记,建立胰腺十二指肠前筋膜间隙外科平面的手术入路与手术路径进行手术。结果 28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术中未发生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输尿管、生殖血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量(89±17)ml,手术时间(158±21)min,清扫淋巴结(19.6±1.8)枚,术后排气时间(64.4±10.2)h,术后住院时间(8.9±1.7)d。术后无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腹腔脓肿等并发症。28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7.2月,均未发现吻合口复发、穿刺孔或小辅助切口种植转移、远处转移等。结论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右下入路法能快速准确地进入Toldt’s间隙和胰腺十二指肠前筋膜间隙,减少肠系膜上静脉损伤机会,既能保证肿瘤的根治性,又能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多发性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多发疾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的全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2例,息肉癌变2例,结直肠多发癌3例,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2例,慢性顽固性便秘2例。结果:11例腹腔镜辅助下全结肠切除术均成功,手术时间约(348±47)m in,术中出血量约(187±68)m 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65±18)h,辅助切口3~5 cm,术后无腹腔出血、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随访6~24月,大便5~12次/d;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和开腹大肠切除技巧的前提下,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56例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手术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中转开腹2例、中转率3.57%(2/56),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168±42)min,平均出血量(75±45)ml,辅助切口平均长(6±1.5)cm,术后平均住院日(9±3)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70%(2/54),其中术后肠梗阻1例(发生率1.85%、1/54)、肺炎1例(发生率1.85%、1/54)。54例患者术后随访3~63个月,3例远处癌转移(复发率5.77%、3/52),2例死亡,全组患者的腹壁穿刺孔及辅助小切口无肿瘤种植。结论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结肠切除始于1991年[1],由于此种手术集合了腹腔镜外科的微创、恢复快、痛苦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发展很快。但因手术操作复杂、费用高、手术时间长,加之腹腔镜手术对癌肿治疗的效果尚有争议,使该手术的普及推广受到限制。较早期的腹腔镜结肠切除术多用于良性肿瘤切除[2],而后开始试用于早期或晚期癌肿切除,Monson等还将此手术用于各种结肠疾病而需特别的选择[3]。现手术范围已包括全段结肠及直肠上段病变的切除和癌肿清扫、根治。手术采用全麻。操作步骤与传统手术类似。因结扎不易,分离时尽量采用电凝锐性分离,遇血管以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行腹腔镜辅助下全结肠切除术10例,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4例,息肉癌变2例,结直肠多发癌1例,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3例。建立气腹后,超声刀游离病变肠管系膜,并用可吸收夹夹闭主要血管后,Endo—GIA离断直肠下端,辅助切口4~6cm,取出切除标本,用管形吻合器行直肠-回肠吻合。结果10例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64±37)min,术中出血量(200±59)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68±18)h,住院时间14~20d。术后无腹腔出血、内脏器官损伤等并发症。10例随访6~36个月,大便3~13次/d,3例结、直肠癌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在熟练掌握腹腔镜结直肠部分切除术前提下,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将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收治的160例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分腹腔镜组(68例)和开腹组(92例)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者。腹腔镜组中有4例(5.8%)中转开腹。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4±52)min和(141±31)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80±20)ml和(120±40)ml(P<0.05);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2±1.2)d和(3.4±1.0)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7%和20.6%(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2%和5.1%(P>0.05)。两组在肿块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TME治疗低位直肠癌能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肿瘤根治性效果,并具有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腹腔镜外科技术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方法对39例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30例,中转手术1例;腹腔镜辅助Miles手术9例。无手术死亡,术中盆底静脉丛破裂出血1例(发生率2.6%)。平均手术时间185min,平均出血量85ml,平均术后住院日为8.5d。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尿潴留1例。39例患者术后随访1~28个月,仅1例DukesC1期的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12个月盆腔局部肿瘤复发。全组患者的trocar穿刺孔及腹壁切口无肿瘤种植。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正确应用腹腔镜技术就能完成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肛门单孔腹腔镜直肠肿瘤微创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06月-2013年06月,直肠内肿瘤6例,肿瘤距肛缘8~15 cm,其中5例为广基直肠管状腺瘤,另1例为管状腺瘤局部癌变,利用单孔腹腔镜经肛门直肠肿瘤微创切除术。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经肛门单孔腹腔镜肠腔内直肠肿瘤切除术,切缘干净,创面愈合好,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利用单孔腹腔镜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和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一样具有优良的术野显露和宽敞的操作空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患者全身麻醉后,5孔法建立气腹,术者左侧站位。探查腹腔未见转移,行腹腔镜辅助中央入路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步骤:充分显露右半结肠系膜,辨认回结肠血管,沿肠系膜上静脉投影切开右半结肠系膜根部,进入Toldt’s间隙。分离显露回结肠血管并清扫淋巴结,进而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向头侧拓展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并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显露右结肠、中结肠血管,清扫其根部淋巴结。结扎离断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及中结肠血管右支。向头侧及外侧拓展Toldt’s间隙,分离回肠系膜根部,最后从外侧游离升结肠与内侧贯通,完成右半结肠游离。修整回肠,距回盲部10 cm离断血管弓。采用5 cm上腹正中辅助切口,完成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并移除标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