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清胆红素与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年龄及疾病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女性AMI患者108的临床资料,按照发病年龄分为老年组(n=41)及高龄组(n=67),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先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胆红素与AMI患者年龄的关系;按照不同疾病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69)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39),先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胆红素与AMI患者类型的关系。结果 老年组及高龄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AMI部位、合并疾病、吸烟史、饮酒史、空腹血糖、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组相比,高龄组有脑血管疾病病史比例较高、间接胆红素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脑血管疾病病史、间接胆红素水平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疾病病史及间接胆红素水平与老年女性AMI患者的年龄相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性别差异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入住该院心内科的老年STEMI患者354例,其中女性99例(28.0%)。观察老年女性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死亡及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与老年男性患者比较,老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比例较高(P0.05)。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和血清总蛋白水平较高,而血红蛋白浓度较低(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老年女性患者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较差(P0.05),更倾向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治疗,但接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比例低于老年男性组(42.4%vs 72.5%,P0.001)。老年女性患者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男性患者组(30.3%vs 15.7%,P=0.017)。在所有MACE中,老年女性患者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发现女性、高龄、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女性STEMI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女性、高龄、低LVEF和冠脉多支病变是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急诊同期行PCI的179例老年AMI患者(老年组)和115例非老年AMI患者(非老年组),分析两组基础资料特征,即刻手术成功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为主,但梗死部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老年组多支病变(88.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3.5%,P=0.000),老年组PCI成功率、术后TIMI 3级血流、病死率、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老年组心力衰竭、再发性心绞痛比例(14.8%、12.5%)显著高于非老年组(4.4%、5.3%,P=0.021、0.012)。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手术成功率与非老年患者相似,不增加死亡率,且患者近期预后良好,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75岁以上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与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在心力衰竭(心衰)预警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5岁以上老年男性急性NSTEMI患者80例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平均年龄(85.4±3.2)岁;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老年男性3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84.8±2.9)岁。测定2组患者GRK2、血清sST2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AMI组患者在发病后3、6、12、24个月时进行随访。结果AMI组患者GRK2的表达、血清sST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60 vs 0.72,(30.63±1.36)μg/L vs (26.87±0.55)μg/L,P0.01],LVEF低于对照组[(50.87±4.58)%vs (55.15±5.87)%,P0.01]。AMI组GRK2在发病后3、6、12、24个月随访时逐渐增高(P0.05,P0.01),sST2水平在发病后6、12、24个月随访时显著增高(P0.05),LVEF在发病后6、12、24个月随访时显著降低(P0.01)。结论 75岁以上老年男性急性NSTEMI患者GRK2对AMI后心衰的预警作用优于sST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2月从社区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高龄老年患者400例,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9例,年龄80~100(85.88±4.05)岁。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硬化组200例和非硬化组200例,所有患者进行相关生化检测,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非硬化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799,r=-0.785,r=-0.781,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OR=0.48,95%CI:0.29~0.68,P=0.000),而年龄和收缩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1.16,95%CI:1.08~1.31,P=0.002;OR=1.23,95%CI:1.18~1.42,P=0.004)。结论高龄老年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并且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高龄患者肌钙蛋白检测现状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就诊患者69 757例,其中60岁患者46 404例(非老年组),60~84岁患者20 122例(老年组),≥85岁患者3231例(高龄组)。2018年9~12月高龄组肌钙蛋白检测313例,其中肌钙蛋白阳性组120例,肌钙蛋白阴性组193例。肌钙蛋白阳性组又分为AMI组47例,非AMI组73例。采集入选患者病史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及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高龄肌钙蛋白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肌钙蛋白检测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比较肌钙蛋白在不同年龄组中对AMI诊断的价值。结果高龄组肌钙蛋白阳性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和老年组(18.5%vs 8.4%、14.9%,P0.01),且基础肌钙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和老年组[(0.10±0.74)μg/L vs (0.03±0.25)μg/L、(0.05±0.39)μg/L,P0.05]。肌钙蛋白阳性组发病6h、胸痛、高血压、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肌钙蛋白阴性组,恶性肿瘤、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低于肌钙蛋白阴性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6h、eGFR、NT-proBNP水平是影响高龄组肌钙蛋白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胸痛、初始肌钙蛋白、空腹血糖与高龄组肌钙蛋白阳性诊断AMI相关(P0.01)。高龄组肌钙蛋白诊断AMI的敏感性100.00%、特异性72.56%、阳性预测值39.17%,ROC曲线下面积0.65,较非老年组和老年组下降。结论高龄患者肌钙蛋白阳性率较高,但其在AMI中的诊断价值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304例,60岁以上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诱因、基础心脏疾病、症状体征、相关化验检查及并发临床情况。将304例心力衰竭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60~79岁为老年组,≥80岁为高龄组。对以上资料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了解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体征。结果:1高龄组导致心力衰竭的首要病因是冠心病,但较老年组冠心病所占比例低(38.1%vs.62.8%,P=0.001);高血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无基础心脏疾病比例较老年组明显增加,(分别为29.5%vs.19.1%,P=0.013;37.1%vs.10.1%,P=0.000;7.6%vs.2.0%,P=0.016)。2心力衰竭发作诱因中,高龄组首位是呼吸道感染,较老年组增加(43.8%vs.23.6%,P=0.001),输液快、外科手术及无明显诱因较老年组比例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高龄组心力衰竭类型及临床特点与相应的基础疾病及诱因相关。4老年心力衰竭并发多种临床情况,低蛋白血症和贫血在高龄组中比例明显增高比例(分别是38.1%vs.14.1%,P=0.000;20.0%vs.11.6%,P=0.046)。结论:高龄心力衰竭患者诱因首位是呼吸道感染,另外诱因多样或诱因不明显;部分患者基础心脏病史不明确;舒张功能不全为主的心力衰竭比例偏高;症状不典型;合并有多种临床情况,尤其低蛋白血症、贫血、胸腔积液及栓塞比例增加;肺部X线检查、心脏彩超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PCI的30d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STEMI行直接PCI的患者870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92例(≥80岁)和对照组778例(45~79岁),对比2组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药物治疗以及30d预后,分析30d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结果高龄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3dvs 10d,P=0.000),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55%vs59%,P=0.007),心源性休克;急性肾损伤和30d全因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8.5%vs 6.0%,22.8%vs8.6%,19.6%vs 5.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80岁是所有STEMI患者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HR=1.898,95%CI:1.030~3.497,P=0.040);而女性(HR=4.894,95%CI:1.572~15.234,P=0.006)和急性肾损伤(HR=10.155,95%CI:3.140~32.837,P=0.000)是高龄组30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STEMI患者即使接受了直接PCI,其30d全因死亡率仍高于年龄<80岁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随机连续入组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21例,根据入院时有无心力衰竭症状分为两组:发生心力衰竭组49例,未发生心力衰竭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RBP4、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无心力衰竭组比,心力衰竭组的患者RBP4水平、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而LVEF值下降(均P 0. 05)。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RBP4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 67,P 0. 01),RBP4与LVEF呈负相关(r=-0. 39,P 0. 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4与LVEF独立相关(β=0. 50,P 0. 01)。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RBP4升高,RBP4可能成为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生心力衰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97例老年AMI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PC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AMI患者根据血清PCT水平分为正常组(<0.5μg/L)23例、轻度升高组(0.51.9μg/L)41例和明显升高组(≥2.0μg/L)33例。随访患者30d心源性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4±1.59)μg/L vs(0.15±0.04)μg/L,(95.21±20.17)mg/L vs(11.32±9.30)mg/L,P<0.01]。与正常组和轻度升高组比较,明显升高组心源性死亡和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0%和7.3%vs 24.2%,13.0%和22.0%vs 45.5%,P<0.05)。血清PCT与hs-CRP呈正相关(r=0.4721,P=0.032)。血清PCT可预测老年AMI患者30d心源性死亡和MACE发生率(OR=5.011,OR=4.312,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血清PCT水平升高,对预测近期心源性死亡和MACE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同期或择期再行PCI对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且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多支病变的老年女性STEMI患者273例,根据梗死相关动脉(IRA)于急诊处理时non-IRA是否行急诊PCI分为择期组149例和同期组124例。择期组non-IRA 5~10 d处理,同期组non-IRA于急诊PCI时同时处理。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PCI相关临床指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择期组住院时间、KillipⅡ~Ⅳ级、SYNTAX评分、IRA术后TIMI 2级、non-IRA置入支架数、non-IRA复杂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同期组,KillipⅠ级、IRA术后TIMI 3级比例及急诊造影剂用量明显低于同期组(P0.05,P0.01)。2组MACE及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择期组LVEF明显低于同期组[(50.37±4.20)%vs(54.46±6.79)%,P=0.018]。术后1年,2组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择期组LVEF明显低于同期组[(53.62±4.24)%vs(57.92±5.38)%,P=0.007]。结论对老年女性STEMI多支病变高危患者non-IRA行择期PCI相对安全,对低危患者non-IRA可急诊同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情况,分析其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CCU病房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16例,年龄49~84(63.6±3.4)岁。将患者分为两组:高同型半胱氨酸组(Hcy10.8μmol/L,H组,n=49);对照组(Hcy10.8μmol/L,C组,n=51)。检测患者入院时Hcy、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以及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T(Tn T)峰值等。记录入院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结果 H组的HCY水平明显高于C组[(17.4±1.4)μmol/L vs.(8.2±0.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两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病率进行比较,H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C组(43.7%vs.12.5%,P0.001)。入院时心功能分级为KillipⅠ级(没有心力衰竭的相关症状)的患者81例,H1组38例,C1组43例。结果显示,H1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C1组[(17.4±1.6)μmol/L vs.(8.2±0.3)μmol/L],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率也显著高于C1组(28.9%vs.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高于10.8μmol/L的血清HCY(HR=7.175,95%CI:1.152~44.707)是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而较高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连续收入的老年STEMI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性别分为男性组63例和女性组4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PCI及院内预后情况。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发病年龄显著升高[(75.13±7.27)岁vs(69.81±9.16)岁,P<0.01],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62.39±27.34)ml/(min·1.73m2)vs(77.37±26.36)ml/(min·1.73m2),P<0.05)]。女性组典型胸痛比例、LVEF显著低于男性组,而B型钠尿肽、左心室舒张末内径、CRUSADE评分显著高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3支病变比例更高(69.2%vs 35.0%,P<0.01),支架直径偏细[(2.81±0.28)mmvs(2.97±0.29)mm,P<0.05];而再灌注治疗后,女性组平均住院天数更长,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反复发作心力衰竭比例显著升高[(10.60±3.61)d vs(7.67±2.44)d,P<0.01;15.6%vs 3.2%,P<0.05;26.7%vs 3.2%,P<0.01]。结论老年女性STEMI患者年龄偏大,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变较重,心功能更差,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增多,且出血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微小RNA-214(miR-214)、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和尾加压素Ⅱ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和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巴彦淖尔市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180例,其中AMI组110例,冠心病组7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AMI组患者又分为无心力衰竭组53例和心力衰竭组57例。检测各组miR-214、sLOX-1和尾加压素Ⅱ水平以及心功能情况。分析miR-214、sLOX-1和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miR-214、sLOX-1水平明显升高,尾加压素Ⅱ、LVEF和心排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心病组比较,AMI组miR-214、sLOX-1水平明显升高,尾加压素Ⅱ、LVEF和心排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心力衰竭组尾加压素Ⅱ水平明显高于心力衰竭组,miR-214和sLOX-1水平明显低于心力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214、sLOX-1水平升高是AM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而尾加压素Ⅱ水平升高是AM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P0.0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MI组miR-214与LVEF和心排血量呈负相关(r=-0.602,P=0.000;r=-0.543,P=0.000),sLOX-1与LVEF和心排血量呈负相关(r=-0.466,P=0.000;r=-0.581,P=0.000),尾加压素Ⅱ与LVEF和心排血量呈正相关(r=0.619,P=0.000;r=0.525,P=0.000)。结论 miR-214、sLOX-1和尾加压素Ⅱ水平与AMI的发生以及其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miR-214、sLOX-1和尾加压素Ⅱ水平可对AMI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同时对AMI患者的心力衰竭风险进行早期判断和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2年调脂药物的应用现状及依从性。方法纳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中2013年1月1日~2014年9月30日108家医院入选的AMI患者共26 625例,年龄缺失30例,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11 574例和中青年组(年龄≤65岁)15 021例,患者出院后1、6、12、18和24个月时进行随访,比较2组住院期间、出院时及出院后2年内调脂药物的应用和依从性。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体质量指数更低、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既往脑卒中史、外周血管疾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比例更高(P=0.000)。老年组高脂血症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但一直治疗和应用他汀类药物比例高于中青年组(6.3%vs 9.4%,23.4%vs 15.1%,29.7%vs 21.6%,P0.01)。老年组急诊再灌注治疗比例明显低于中青年组(37.7%vs 51.1%,P0.01)。住院期间,老年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88.4%vs 90.5%)、他汀类负荷率(28.0%vs 30.8%)和非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率(1.5%vs 2.0%)均低于中青年组(P0.01)。出院后,老年组他汀带药率低于中青年组(87.5%vs 90.4%,P0.01)。1、6、12、18和24个月随访时,老年组规律服药比例均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2组均以患者自停为主(比例80%);2组非他汀类调脂药物使用率低(比例≤0.6%)。结论老年AMI患者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为主,但用药比例低于中青年患者,且用药依从性随病程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应加强老年AMI患者的一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表达水平。方法纳入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其既往病史,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n=30)和非心肌梗死组(n=30),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心脏结构和心功能,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浆Gal-3水平,比较两组Gal-3水平差别,并分析Gal-3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患者Gal-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心肌梗死组[(28.88±9.78)ng/ml vs.(22.57±4.5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LVEF显著低于非心肌梗死组[(51.38±9.75)%vs.(58.90±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Gal-3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r=0.612,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389,P0.05)。结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血浆Gal-3的表达水平更高,血浆Gal-3表达水平与其左心房内径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sST2)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入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的患者249例,AMI组为首次诊断AMI的166例患者,对照组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83例患者。测定患者血清sST2、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并收集心脏超声中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相关的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MI组血清sST2、PⅢNP、NTpro BNP水平及LVESV、LVEDV值均高于对照组,LVEF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AMI组中,LVEF50%亚组血清sST2水平高于LVEF≥50%亚组(P=0.031)。AMI组中血清sST2与PⅢNP呈正相关(r=0.181,P=0.02),与LVEF呈负相关(r=-0.179,P=0.021)。AMI组中血清sST2、NT-pro BNP及sST2+NT-pro BNP诊断AMI后心力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8、0.683和0.732。结论血清sST2参与AMI后心肌纤维化过程,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有关。血清sST2水平对AMI后心力衰竭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H)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AMI患者在发病第24小时、第14天及38例正常人(作对照组)血清TH浓度,AMI患者还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MI患者血清TH浓度无论在心力衰竭组或无心力衰竭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而且心力衰竭组显著低于无心力衰竭组(P<0.05).AMI患者TH浓度与LVEF(r=0.48,P<0.05)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TH参与了AMI后心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简称内脂素)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脏功能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作为观察组(AMI组,n=30),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54.77±10.09岁,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进行评估;另选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30),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4.07±11.07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术前及AMI组术后24 h血清内脂素水平;应用心脏超声测量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 AMI组各时间点血清内脂素水平(术前:80.82±7.63μg/L,术后24 h:91.96±7.37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32±4.37μg/L),且AMI组术后24 h血清内脂素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血清内脂素水平分别为:单支:72.85±2.56μg/L,双支:82.24±5.77μg/L,多支:88.22±6.07μg/L;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清内脂素水平分别为:轻度:74.58±4.40μg/L,中度:80.13±4.71μg/L,重度:87.57±6.39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I组LVEF明显降低(P0.01),LVEDD无显著差异。AMI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754,r=0.672,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459,P0.01)。结论血清内脂素水平可以作为推测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CI对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老年AMI合并糖尿病患者135例,分为女性组46例,男性组89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GRACE评分、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高脂血症显著升高(80.43%vs 62.92%,P=0.037),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偏低(4.35%vs 20.22%,P=0.027);GRACE积分高危比例显著升高(45.65%vs25.84%,P=0.019);术后TIMI 3级血流和心肌灌注3级显著偏低(P<0.01);置入支架的直径显著偏细、长度显著偏长[(2.8±2.3)mmvs(3.1±0.4)mm,(28.5±3.7)mmvs(21.4±4.3)mm,P<0.05]。女性组平均住院时间、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Ⅲ级心功能和30d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P<0.01)。结论老年女性AMI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低,并发症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