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食管超声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患者作为血栓组,以同期收治的116例未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血栓组较对照组高血压、脑卒中比例增高(65.52%vs 51.72%,13.79%vs 5.17%,P<0.05),2组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比例、CHA2DS2-VAS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OR=5.721,95%CI:2.069~15.820,P=0.001)、NT-proBNP(OR=1.001,95%CI:1.000~1.002,P=0.002)、CHA2DS2-VASc评分(OR=2.021,95%CI:1.316~3.103,P=0.001),LAD(OR=1.104,95%CI:1.002~1.216,P=0.046)是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LAD扩大、NT-proBNP水平高、CHA2DS2-VASc评分高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左心耳流速、左房前后径及血清生物学标记物,探讨其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的诊断意义。方法:入选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NVAF患者,通过食管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无血栓组和血栓组,并测量左心耳流速,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的左房前后径及左室射血分数。计算CHA2DS2-VASc评分,检测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及脑钠肽前体。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CHA2DS2-VAS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血栓组患者左心耳流速减慢、左房前后径增大、LVEF减低(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流速、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在左心房血栓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③血栓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脑钠肽前体、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无血栓组。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流速(OR=0.83,95%CI:0.78~10.87,P0.001)、左房前后径(OR=1.09,95%CI:1.00~1.18,P=0.044)是左心房血栓诊断的重要指标。当左心耳流速截点值为25.5 cm/s时,诊断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45%,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左心耳流速联合左房前后径诊断左心房血栓形成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在二者基础上联合D-二聚体及脑钠肽前体诊断左心房血栓形成ROC曲线下面积为0.948。结论:左心耳流速减慢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左心耳流速联合左心房前后径及血清D-二聚体、脑钠肽前体,提高了对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的诊断能力,其敏感性及有效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LA)或左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或左心耳附壁血栓形成61例为血栓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和无附壁血栓形成278例为非血栓组(其中男性189例,女性89例),对两组的既往史、烟酒史、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左心房内径[(47.0±6.8)mm比(39.1±6.7)mm,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53.8±14.8)%比(60.6±9.9)%,P=0.001];服用阿司匹林[23.0%比48.9%,P=0.000],非阵发性房颤[41.0%比22.7%,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191,95%CI 1.126~1.261),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69,95%CI 0.941~0.997),服用阿司匹林(OR=0.308,95%CI 0.141~0.674),非阵发性房颤(OR=2.412,95%CI 1.097~5.304)是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房直径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是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服用阿司匹林对预防房颤血栓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病人血浆B型脑利钠肽(BNP)水平与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在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204例,男144例,女60例,年龄65~83(72.76±11.13)岁。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测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分为血栓阳性组与血栓阴性组。比较两组病人血浆BNP、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并绘制ROC曲线研究各指标对左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病人中,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比例、CHA2DS2-VASc评分、血浆BNP、D-二聚体水平和LAD左房血栓阳性组均显著大于血栓阴性组(P0.05),LVEF左房血栓阳性组小于血栓阴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BNP(OR=1.16,95%CI 1.05~4.24,P0.05)和CHA2DS2-VASc评分(OR=2.19,95%CI 1.55~6.45,P0.01)是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浆BNP 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 0.731~0.871,P0.01),最佳临界值为307.5pg/mL。结论血浆BNP水平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并且BNP可以作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发生左房附壁血栓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因非瓣膜性房颤行RFCA的老年患者83例,根据术后1年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24例和非复发组59例。收集所有入选者术前基本临床资料,检测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与miR-21水平,并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获取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和左心耳排空流速(LAAEV)。绘制ROC曲线评价不同指标及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非复发组比较,复发组LAD、miR-21、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LAAE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D(OR=1.304,95%CI:1.026~1.656,P=0.030)、LAAEV(OR=0.889,95%CI:0.804~0.982,P=0.021)和miR-21(OR=1.464,95%CI:1.143~1.877,P=0.003)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AD...  相似文献   

6.
Jin YY  Zhu XL  Wang CM  Li N  Ai H  Ma CS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0):836-838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按照经食道心脏超声(TEE)检查结果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4例分为:血栓组46例、非血栓组108例。检测血浆中CRP、D-二聚体的浓度及TEE检测左心房直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分数(FS)。将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血栓组患者在CRP[(5.77±6.37) mg/L比(1.73±2.39) mg/L,P=0.003]、LAd[(59.86±10.70)mm比(47.97±13.19)mm,P<0.001]、LVEF[(58.75±8.28)%比(64.10±6.75)%,P<0.001]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发现CRP≥1.33 mg/L(OR 2.856,95%CI1.235 ~6.600,P=0.014),LAd≥54.5 mm(OR 4.236,95% CI 1.877 ~9.562,P=0.001)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P升高、左心房扩大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心房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左心耳结构复杂性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295例,记录病史资料和化验指标,进行CHA2DS2-VASc评分。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了解左心耳有、无血栓形成,以此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42)和无血栓组(n=253)。应用CT影像后处理系统对左心房CTA影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取每例患者的左心耳形态,将左心耳形态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类。分析左心耳血栓形成与各项潜在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血栓组非阵发性心房颤动(76.2%vs 18.2%)、复杂型左心耳比例(66.7%vs 45.1%)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均<0.01)。此外,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心房颤动病程、左心房前后径、B型利钠肽、血尿酸、CHA2DS2-VASc评分均大于无血栓组(P均<0.05)。相对于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以及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杂型左心耳(OR=4.129,95%CI:1.413~12.069)、心房颤动病程(OR=1.021,95%CI:1.006~1.036)、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3.910,95%CI:4.563~42.406)与CHA2DS2-VASc评分(OR=2.580,95%CI:1.115~5.966)均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复杂型左心耳为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临床及心脏超声指标预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688例,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左心耳血栓组(38例)和无血栓组(65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筛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预测效力。结果:与无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检查时窦性心律比例和LVEF更低,合并心力衰竭比例、CHA2DS2-VASc评分、三尖瓣反流、IVST、LVPWT、LAD、RADz和RADl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和心脏节律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以LAD 43.55 mm为截值预测血栓形成的敏感度为92.1%,特异性为59.7%,曲线下面积0.805(P0.001,95%CI 0.751~0.859)。LAD联合心脏节律预测的曲线下面积达0.810(P0.001,95%CI 0.749~0.870)。结论:LAD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因素,LAD联合心脏节律可提高预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左心耳(LAA)参数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LAA血栓和/或自发显影(SEC)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并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LAA血栓和/或SEC的房颤患者34例为SEC组;同时,同期以1∶2的比例随机选取接受TEE检查但并未发现LAA血栓和/或SEC的房颤患者68例为非SEC组。收集患者既往病史资料,并测定其左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耳开口宽度(LAAW)、左心耳长度(LAAL)、左心耳血流排空速度(LFEV)、左心耳血流充盈速度(LFFV)、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LAA血栓和/或S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房颤类型(持续性房颤比例)、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病史、CHA_2DS_2-VASc评分、LAD、LAAW、LAAL、LVEF、LFEV、LFFV、LAA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其他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脑卒中/TIA(OR 22.894;95%CI 1.883~278.418;P=0.014),更大的LAAW(OR 1.205;95%CI 1.008~1.441;P=0.040)、LAAL(OR 1.203;95%CI 1.039~1.394;P=0.014)及更低的LAAEF(OR 0.964;95%CI 0.929~0.999;P=0.047)是房颤患者LAA血栓和/或S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LAA结构增大及较低的LAAEF提示LAA血栓和/或SEC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房自发声学显影(SEC)的形成机制.方法患者61例分为3组,其中健康对照组17例,非瓣膜性房颤组23例和瓣膜性房颤组21例.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房颤患者左心耳和肺静脉血流速度;应用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定量测定左心耳SEC.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房颤患者血浆Fg、vWF、DD、TAT和PAI-1显著升高(P<0.05),GMP-140差异无显著性(P>0.05);房颤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相关分析结果,瓣膜性房颤组左心房SEC与TAT正相关(r=0.64,P=0.0026),与肺静脉血流D波平均流速负相关(r=-0.49,P=0.044),其余无相关性;非瓣膜性房颤组左心房SEC与左心耳排空血流流速积分负相关(r=0.43,P=0.045),与肺静脉血流D波平均流速负相关(r=-0.43,P=0.048),其余无相关性.结论血液高凝状态和局部血流淤滞可能是瓣膜性房颤左心房SEC形成的主要机制;局部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能是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SEC形成的主要机制,血浆凝血标记物对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SEC的预测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及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对风湿性心脏病 (RHD)左心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同期 TTE检查的 469例和欲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闭式分离术、经 TTE检查未发现明确血栓而行 TEE检查的12 6例 RHD病人其左心房血栓 (LAT)及左心耳血栓 (L AAT)的检出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TTE:469例检出血栓者 2 1例。血栓位于左心房内 10例 ,左心房与左心耳并存者 7例 ,单纯左心耳部 4例。 TEE:12 6例中检出血栓者 3 2例 ,其中左心耳部血栓 2 4例 ,与左心房并存者 6例 ,单纯左心房内 1例。结论  TEE对 L AAT的检出率显著高于 TTE,特别是对左心耳内及左心房周边的小血栓、新鲜血栓及血栓形成前状态优甚于 TTE。心房颤动可促成血栓的形成。对伴有心房颤动的 RHD患者用 TEE检查对 L AT及 L AA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31例非瓣膜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经食管心脏超声(TEE)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n=38例)和非血栓组(n=93例)。收集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NLR与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预测左心房血栓的价值。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非阵发性AF比例、左心房内径(LAD)、CHA2DS2-VASc评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比积(HCT)、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NLR均较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淋巴细胞计数(LYM)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NLR第一四分位分组到NLR第四四分位分组,左心房血栓发生率逐渐升高,且四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P0.01)。Spearmen相关性显示,NLR与CHA2DS2-VASc评分、LAD、CRP呈正相关(P0.05),而与LVEF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NLR第四四分位分组水平(2.31)是非瓣膜性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95%CI:1.39~5.11,P=0.01)。NLR预测左心房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敏感度78.91%,特异度85.00%,最佳诊断截点为2.20。结论高水平NLR显著增加了非瓣膜性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可能是其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应当引起临床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经胸和经食管超声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PAF患者212例,以左心耳内有无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44例)和无血栓组(168例),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胸超声(TTE)参数:左房内径(LAD)、左房舒张末期容积(LAEDV)、左房收缩末期容积(LAESV)、左房射血分数(LAEF),经食管超声(TEE)参数:左心耳内血流速度(LAA-v)、 45°,90°,135°切面左心耳横径(LAA-W)、左心耳深度(LAA-D)。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别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中性别、年龄、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 LAA-W及LA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冠心病比例、LAD、LAEDV和LAESV血栓组大于无血栓组,LAEF及LAA-v血栓组小于无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EF(OR=1.163, 95%CI:1.043~1.296,P<0.01)及LAA-v(OR=29.82,95%CI:7.97~29.82,P<0.05)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AF患者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与LAEF及LAA-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动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60例)与非血栓组(157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患病时间、CHA_2DS_2-VASc评分、hs-CRP、血脂、凝血功能,尿酸、左心房前后径、LVEF、左心耳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心率、收缩压、CHA_2DS_2-VASc评分、尿酸、hs-CRP、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左心耳长径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LVEF、左心耳血液流速明显降低(P均0.05);血栓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比例显著低于非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以及未使用胺碘酮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胺碘酮对预防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钠肽(BNP)、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及门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及有明确外周动脉血栓栓塞(脑栓塞)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共22例为血栓组,经TEE检查未发现血栓且无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20例为房颤组,另选取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例为无房颤组。用ELISA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D-二聚体与BNP水平,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NP与D-二聚体水平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BNP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388,P<0.05)。结论:房颤患者BNP与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收治的房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左心耳血栓分为血栓组(n=49)和非血栓组(n=638)。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参数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血栓组相比,血栓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P=0.040)、阵发性房颤患者比例更低(P=0.007)、CHA2DS2-VASc评分更高(P=0.004)、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治疗比例更低(P=0.004)、维生素K拮抗剂(VKA)抗凝比例更高(P=0.022)、左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P=0.0001)、左房内径(LAD)更大(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年龄增加(OR=1.126,95%CI:1.006~1.259,P<0.001)、CHA2DS2-VASc评分升高(OR=2.15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对风湿性心脏病中重度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口面积为 0 92± 0 2 1cm2 )患者左心房和 (或 )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2 41例准备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的患者术前检查 ,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未发现或可疑左心房和(或 )左心耳血栓 ,并至少禁食 4小时后进行TEE。结果 :76 ( 32 % )例经TEE显示左心耳和 (或 )左心房内附壁血栓。以TEE为标准 ,TTE诊断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2 5 %和 94%。结论 :大多数二尖瓣狭窄病例左心房血栓发生在左心耳内 ,TTE探查左心耳血栓敏感性低 ,应该使用TEE探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与非瓣膜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入选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患者68例,其中左心耳血栓者(血栓组)23例,无左心耳血栓者(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测量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血栓组hs-CRP水平(1.66mg/L,0.49~2.60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83mg/L,0.47~1.32mg/L),在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左房大小、房颤类型等因素后,hs-CRP水平增高仍然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1.19,95%可信区间1.02~1.39,P=0.02)。结论炎症在非瓣膜房颤左心耳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LAA)结构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因NVAF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283例。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及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现具有预测能力的变量,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间体质量指数、心房颤动病程、CHA2DS2-VASc评分、持续性心房颤动比例、尿酸、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LAD)、左心耳容积(LAA-V)、左心耳长径(LAA-L)、左心耳第一弯曲度和左心耳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OR=1.898,95%CI 1.223~2.944)、LAD(OR=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LAT)和/或自发显影(SEC)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15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7.1±11.9)岁,男1046例,女498例,阵发性房颤1297例.根据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结果分为两组:LAT和/或SEC组(109例)和无LAT和/或SEC组(1435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发生房颤时间、合并疾病、超声心动图指标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AT和/或SE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AT和/或SEC组:LAT 53例(3.4%),血栓均位于左心耳;SEC 56例(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及长期持续性房颤(OR=1.7,95% CI 1.1~2.4)、女性(OR=1.7,95% CI 1.1~2.7)、心肌病(OR=2.8,95% CI 1.3~5.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0(OR=6.0,95% CI2.0~18.2)、左心房内径(LAD) ≥40 mm(OR=7.1,95% CI4.4~ 11.4)为LAT或SE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AD≥40 mm、LVEF≤0.40是LAT或SEC形成的最强独立预测因素,对预测房颤栓塞事件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