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东莞台心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未合并心房颤动)和观察组(合并心房颤动),每组7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血转化情况,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a SICH)。根据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21例和非出血转化组54例,结合相关文献报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10例(13.3%),其中SICH 3例(4.0%)、a SICH 7例(9.3%);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转化21例(28.0%),其中SICH 9例(12.0%)、a SICH 12例(16.0%)。观察组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率、SICH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率、糖尿病病史阳性率、高血压病史阳性率、高脂血症史阳性率、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阳性率、抗血小板治疗率、溶栓治疗前1d舒张压、溶栓治疗前1 d血小板计数、溶栓治疗前1 d纤维蛋白、溶栓治疗后1 d收缩压、溶栓治疗后1 d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1 d收缩压、溶栓治疗前1 d血糖、溶栓治疗前1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早期颅内缺血改变发生率、溶栓期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溶栓期间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前1 d收缩压〔OR=11.324,95%CI(1.567,68.235)〕、溶栓治疗前1 d NIHSS评分〔OR=2.613,95%CI(1.082,4.423)〕、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OR=92.075,95%CI(7.411,177.896)〕、早期颅内缺血改变〔OR=1.574,95%CI(1.159,3.324)〕、溶栓期间收缩压变异系数〔OR=18.710,95%CI(1.426,65.758)〕、溶栓期间舒张压变异系数〔OR=22.021,95%CI(1.519,56.368)〕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生率较高,溶栓治疗前1 d收缩压、溶栓治疗前1 d血糖、溶栓治疗前1 d 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早期颅内缺血改变、溶栓期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溶栓期间舒张压变异系数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高龄AIS患者326例。根据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51例)和无HT组(275例)。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高龄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HT组的心房颤动、尿蛋白阳性、溶栓后24 h收缩压、血糖、国际标准化比值、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明显高于无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后24 h收缩压(OR=1.935,95%CI 1.226~4.162)、血糖(OR=2.240,95%CI 1.638~5.237)、溶栓前NIHSS评分(OR=2.435,95%CI 1.805~5.726)、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OR=3.381,95%CI 2.216~7.250)及发病至溶栓时间3 h(OR=2.703,95%CI 1.914~6.116)是高龄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溶栓后24 h收缩压、血糖、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时间3 h是高龄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56例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有无HT分为HT组及无HT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HT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HT组比较,HT组继发心房纤颤患者较多(P=0.028),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较多(P=0.009),溶栓前NIHSS评分较高(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高(OR=1.108,95%CI:1.027~1.195,P=0.008)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高龄AIS患者326例。根据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51例)和无HT组(275例)。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高龄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T组的心房颤动、尿蛋白阳性、溶栓后24h收缩压、血糖、国际标准化比值、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24h NIHS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时间>3h明显高于无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后24h收缩压(OR=1.935,95%CI 1.226~4.162)、血糖(OR=2.240,95%CI 1.638~5.237)、溶栓前NIHSS评分(OR=2.435,95%CI 1.805~5.726)、溶栓后24h NIHSS评分(OR=3.381,95%CI 2.216~7.250)及发病至溶栓时间>3h(OR=2.703,95%CI 1.914~6.116)是高龄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溶栓后24h收缩压、血糖、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4h NIHS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时间>3h是高龄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16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高龄AIS病人(年龄≥75岁),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脑CT复查病人是否发生HT分为非HT组(129例)和HT组(36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构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H-L拟合度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有效性、区分度。结果:HT组病人糖尿病史比例、心房颤动史比例、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HT组(P<0.05);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7.977,P=0.43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5分的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的危险因素及长期预后。方法选择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0例,根据溶栓后36h内头颅CT或MRI复查SICH患者13例(SICH组),无SICH患者67例(非SICH组)。分析溶栓后SIC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2组患者90d随防预后及终点死亡事件。结果与非SICH组比较,SICH组入院血糖、溶栓后最高收缩压、发病至溶栓3h、心房颤动及前循环梗死比例明显升高,后循环梗死比例明显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OR=2.423,95%CI:1.342~7.450,P=0.023)、溶栓后最高收缩压(OR=1.159,95%CI:1.028~2.240,P=0.029)、心房颤动(OR=3.715,95%CI:1.649~8.370,P=0.002)、发病至溶栓3h(OR=4.604,95%CI:1.952~10.860,P=0.001)、前循环梗死(OR=4.779,95%CI:1.903~12.004,P=0.001)是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SICH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分别为3例(23.1%)、10例(76.9%),其中死亡3例(23.1%)。非SICH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分别为23例(34.3%)、44例(65.7%),其中死亡9例(13.4%)。结论溶栓后发生SICH,提示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行静脉溶栓患者3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24 h内复查头颅CT的情况判断是否合并出血转化,比较非出血转化与出血转化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生化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因素。结果 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49例(12.8%)。溶栓后预后良好292例(76.4%),预后不良90例(23.6%)。与非出血转化组相比,在出血转化组中,H型高血压(69.3%比31.2%,χ2=26.012,P<0.05)、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更高,年龄、脉压更大,美国国立卫生部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收缩压、C反应蛋白(CRP)水平更高,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更低(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H型高血压、NIHSS评分、CRP与溶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独立相关[OR(95%CI)分别为5.145(2.299~11.514)、2.356(1.858~2.987)、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溶栓前血清钙、尿酸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228例,分为非HT组198例和HT组30例.分析2组溶栓前血清钙、血尿酸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 H...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以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m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的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至今惟一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方法。虽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理论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针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不同机制,许多药物在动物试验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白细胞粘附抑制剂、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等;但所有这些治疗方法均没有被严格的临床试验证实有明显的疗效或其疗效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闭塞部位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脑卒中症状开始3 h之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纳入该研究。根据治疗后病人出现临床症状改善的起始时间分为早期反应组,即静脉溶栓治疗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4分或以上;延迟反应组,静脉溶栓治疗2~24 h内NIHSS评分改善4分或以上;无反应组,治疗后NIHSS评分改善在4分以下者。根据动脉闭塞部位分为近端组(闭塞部位位于颈内动脉和邻近大脑中动脉M1区)和远端组(闭塞部位位于大脑中动脉M1区远端和M2区)。结果共有87例[平均年龄(66.4±5.67)岁,52例(59.8%)为男性,NIHSS评分中位数为12(9~15)分]纳入该研究。其中43例(49.4%)属于近端血管闭塞组,44例(50.6%)为远端血管闭塞组。31例(35.6%)为早期反应,30例(34.5%)为延迟反应,26例(29.9%)无反应。应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近端血管闭塞[OR值6.11,95%可信区间1.35~27.75,P=0.019]和治疗无反应(OR值3.19;95%可信区间2.37~4.93;P=0.009)是提示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端血管闭塞和对溶栓治疗无反应是静脉溶栓治疗病人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后早期轻度临床症状改善能够有效提示长期临床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97例,根据预后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77例)和预后不良组(20例),记录并比较其一般资料、发病至溶栓时间(ONT)、门诊到溶栓开始时间(DNT)、溶栓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AI...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年来对国外几组较大范围选用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Alteplase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综述。Alteplase与链激酶比较,并发症较少,应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尽早进行。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前必需经CT与临床确诊。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早期颅内出血增加,除NINDS外,多数报道死亡率增高。NINDS于治疗3个月后随访观察,在存活病例中没有残废或轻度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股动脉联合静脉溶栓组(观察组)及单纯静脉溶栓组(对照组),各50例。记录观察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动脉置入鞘管至到达病变血管时间,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术后出血总发生率及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mRS)评估。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时间3~8 (5.45±1.89)min,动脉置入鞘管至到达病变血管时间3~9(6.71±2.78)min。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点推移,两组mR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较单纯静脉溶栓对病人预后的改善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评分计算公式预测出血风险。方法 选取行静脉药物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出血情况分为无出血组和有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评分计算公式。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独立危险评分对老年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的预测效能。结果 无出血组年龄较有出血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无出血组高血压史、房颤史显著少于有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血小板体积、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有出血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出血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有出血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同型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分为恶化组24例,非恶化组11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年龄、糖尿病、既往脑梗死、近端血管狭窄/闭塞、溶栓前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溶栓后4h纤维蛋白原、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较非恶化组明显升高,抗血小板治疗比例较非恶化组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血管狭窄/闭塞、溶栓前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是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6.986,95%CI:1.331~36.678,P=0.022;OR=2.186,95%CI:1.481~3.227,P=0.000;OR=1.500,95%CI:1.158~1.942,P=0.002),而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保护因素(P=0.02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有诸多相关危险因素的存在,其有助于识别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绿色通道流程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1月至8月本科室收治的静脉溶栓患者70例为对照组,2019年5月至12月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绿色通道治疗流程后收治的患者7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急诊至抽血检验时间、急诊至CT完...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出血转化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其会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提前预测患者出血转化风险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2019年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出血性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因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的80例病人,按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正常水平组(血清白蛋白35~55 g/L)与低水平组(血清白蛋白<35 g/L)。溶栓后7 d内通过CT或磁共振(MRI)确诊出血性转化。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入院时及溶栓后24 h评估脑卒中严重程度、恢复情况,应用Barthel指数(BI)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在溶栓后第7天和第90天评估两组病人功能结果。结果低水平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17.9%,正常水平组发生率为3.8%,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溶栓后24 h两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7 d及90 d两组Barthel指数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0.05),mR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因子,且病人的功能恢复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28例和非END组90例,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类肝素药物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分型、梗死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