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应用低管电压结合低流速造影剂注射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入选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有症状疑诊冠心病患者446例,根据排除标准最终纳入患者4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10例(管电压100kVp,流速4ml/s),对照组210例(管电压120kVp,流速6ml/s)。比较2组患血管强化的CT值、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以及造影剂外渗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0.9)分及(4.1±0.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升主动脉、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对比度噪声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0.5±8.4)mGy vs (31.4±10.1)mGy,251.7±21.5 vs 324.5±20.7,(3.5±1.1)mGy vs (4.5±1.6)mGy,P0.01]。试验组造影剂外渗1例(0.5%),对照组造影剂外渗10例(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低管电压联合低流速造影剂与高管电压联合高流速造影剂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无差异,但低流速降低造影剂外渗的风险,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第三代双源CT(FORCE CT)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的复杂心率病人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试验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CTA检查;对照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其中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头颈部动脉CTA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评估并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结果两组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CNR、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一致性Kappa值为0.823,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与头颈部血管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低,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患者120例,其中采用Double Flash扫描方式组60例(A组),常规螺旋扫描方式组60例(B组).入选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心率均<70次/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且体质量<100 kg.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为图像质量极好,2分为图像质量好,3分为图像质量一般,4分为图像质量差),并记录两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及总剂量长度乘积.结果 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8) mSv vs.(8.6±1.3) mSv,P<0.05];总剂量长度乘积也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8±13.5) mGy·cm vs.(621.4±129.8)mGy.cm,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心率<70次/min的患者时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CCTA)检查中使用迭代重建(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技术后,针对肥胖人群使用低管电压(100kV)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共有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性受试者(男性112例)入选本前瞻性研究。受试者年龄43~77岁,平均(56.2±9.5)岁,体质量指数(BMI)范围:30~35 kg/m2。采用飞利浦公司256层螺旋CT扫描(Brilliance iCT,Philips Healthcare),回顾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及心电图相关管电流调节模式联合应用。按扫描方案分为高低管电压组(L组:100kV/800mAs;H组:120kV/800mAs),1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入组。L组采用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图像(Idose4,level 4),H组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图像主观评价法:使用4分单盲评法(1=不能诊断,4=图像极好)评价图像质量,并比较两观察者一致性。图像客观评价法:比较两组冠状动脉4大主干(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管腔内的CT值、感兴趣区噪声、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噪声比。结果:两组CNR分别为[(31.5±3.2)vs.(30.3±2.5,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价均为好。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电压100kV方案与高电压120kV方案辐射剂量分别为(4.3±0.6)mSv[CTDIvol:(15.7±0.4)mGy]、(7.6±0.4)mSv,[CTDIvol:(26.3±0.3)mGy](P0.001)。结论:在迭代重建技术辅助下,可在CCTA检查中对肥胖受试者(BMI:30~35 kg/m2)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所得图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100kV方案较常规120kV方案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的应用。方法:60例临床疑似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为试验组,扫描管电压为80kVp,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mg/mL)35mL及30mL0.9%氯化钠溶液。B组为对照组,扫描管电压为120kVp,对比剂采用碘海醇(300mg/mL)70mL及0.9%氯化钠溶液30mL。测量肺动脉主干至双侧亚段肺动脉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CT实际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五级评分。结果:A组CDTIvol、DLP、ED分别为(6.21±0.89)mGy,(239.28±1.78)mGy·cm,(3.46±0.87)mSV。B组CDTIvol、DLP、ED分别为(12.07±1.38)mGy,(451.42±2.98)mGy·cm,(6.31±1.06)mSV。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明显比B组降低46%。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造影剂在CTPA中是完全可行的,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明显降低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于我院进行诊治的134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早期肺癌。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CT扫描和常规剂量CT扫描,对比分析以上两种扫描方式的肺癌检出率,图像质量、放射剂量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低剂量扫描组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90.3%,常规剂量扫描组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91.8%,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均全部合格,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6±0.7)分,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7±0.8)分,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图像噪声大于常规剂量组(P0.05),但并不影响对图像的分析诊断。两组对肺部病灶各种不同征象的诊断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权重CT剂量指数(CTDIw)分别为(1.6±0.4)m Gy和(7.1±1.2)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42±9)mGy·cm,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87±15)mGy·cm(P0.01);低剂量组的最大有效辐射剂量为(0.78±0.13)mSv,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4.15±0.81)mSv(P0.01)。结论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两者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低剂量CT扫描可明显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低管电压、低对比剂浓度及低造影剂流速条件下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全段及分支一站式CT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有效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不同浓度造影剂下完成一站式血管扫描的60例患者,按不同的扫描条件和造影剂浓度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管电压80 kV,管电流250 mA,碘浓度300 mg/mL,流速3.5 mL/s; B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00 mA,碘浓度320 mg/mL,流速5 mL/s。将两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比较两组图像的血管(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全段主干分支)CT值、对比度噪声比(CNR)、图像噪声(PN)和辐射有效剂量。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A组与B组冠状动脉各主干CT值及其PN(PN1),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CT值及其PN(PN2),主动脉各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CNR(CNR1)、肺动脉CNR(CNR2)、主动脉PN(PN3)和主动脉CNR(CNR3)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血管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辐射有效剂量分别为(3.7±0.7)mSv和(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AIDS合并PCP体质量低者中的应用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将69例AIDS合并PCP体质量低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管电压固定为120kV,常规剂量(自动mAs)与低剂量扫描,低剂量扫描管电流分别采用40mAs,30mAs,20mAs,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进行分析,得出AIDS合并PCP体质量低患者的最优低剂量扫描方案。结果常规剂量扫描与低剂量扫描获得图像均能达到影像诊断要求。采用管电压固定为120kV,管电流为常规剂量、40 mAs、30 mAs、20 mAs组获得的平均辐射剂量CTDIvol分别为:6.65mGy、2.06 mGy、1.54 mGy、1.03 mGy,管电流20 mAs组最低,为常规剂量的15.5%。结论采用管电压kV值固定为120kV,管电流20mAs胸部低剂量CT扫描在AIDS合并PCP体质量低患者中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宽体探测器CT应用双低扫描模式行一站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和头颈部CTA扫描对患者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与核医学科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CTA一站式扫描患者60例,根据扫描条件及碘造影剂浓度分为常规组30例和双低组30例。常规组冠状动脉管电压为120 kVp,头颈部为100 kVp,碘造影剂浓度为370 mgI/ml;双低组冠状动脉管电压为100 kVp,头颈部为100 kVp,碘造影剂浓度为320 mgI/ml。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对患者心脑血管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比较2组目标血管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记录患者剂量报告生成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值,计算并比较2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双低组主动脉根部对比噪声比明显低于常规组,左前降支信噪比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双低组冠状动脉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组[(16.5±3.2)mGy v...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160例作为前瞻组。将相同扫描参数输入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程序,获得扫描剂量数据作为回顾组。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 2名放射科医师在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方面均有良好的一致性。160例患者除8例图像有严重血管错层伪影、2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共显示1449个冠状动脉节段。1~3分以上的1431个节段(98.76%)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组与回顾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1.17)mSv vs (22.09±6.72)mSv,P0.01]。结论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 Double-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心率≤65 次/min的73例CABG受检者进行CT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CTCA)。将受检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普通模式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35例),B组为Double-Flash模式组(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38例);检查过程中分别记录A、B两组中两种扫描模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使用量。结果两组CABG血管共151支,平均随访(13.3±9.7)年。普通扫描模式A组82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5±0.4)分;Double-Flash扫描模式B组69支,图像质量评分为(1.6±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ED)和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16.14±3.51)msv和(39.51±6.81)mGy,B组分别为(2.91±0.87)msv和(4.43±0.71)m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对比剂一次性注射量分别为(81±14)ml与(60±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 Double-Flash扫描模式在CABG冠脉造影中,与普通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同时,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80kV-CTPA与120kV-CTPA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明确80kV-CTPA应用于体质量指数≤26 Kgg/m2、体质量≤80Kg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4年12月体质量指数≤26 Kg/m2、体质量≤80Kg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B两组管电压分别设置为80kV和120 kV。管电流设置基于体质量指数。评价并对比A、B两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A组右肺下叶动脉分支平均显示级数为8.90±1.52,B组为8.55±0.88,t=0.890,P=0.3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诸肺动脉节段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0.47 vs.3.69±0.48,Z=-1.409,P=0.159)。肺动脉干CT值与噪声值A组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肺动脉干SNR A组略低于B组约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41±3.10 vs.14.16±3.22,t=-2.758,P=0.009)。肺动脉干CNR 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9±2.98 vs.11.75±3.54,t=-1.704,P=0.097)。有效剂量A组显著低于B组(2.28±0.46mSv vs.5.72±2.08mSv,t=-7.225,P=0.000)。结论低管电压CTPA应用于特定病人中可以有效减低辐射剂量,同时保持图像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对肝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6-06/2017-06间在宁波明州医院行肝脏CT增强扫面和重建检查的6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滤波反投影技术进行重建,A组使用自动曝光技术,B两组采用自动曝光联合迭代重建模式(迭代次数3次).比较3组患者CT图像中不同部位的CT值、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3组患者CT图像中肝实质、门静脉和椎旁肌等部位的CT值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CT图像的图像噪声、小解剖结构的可视性、像素化表现和整体诊断信心等主观质量评价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的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A组和B组患者CT图像噪声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B组较A组更为显著(P0.05).A组和B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分别为8.57 mSv±0.86 mSv和6.92 mSv±0.51 mSv,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32 mSv±1.01 mSv(P0.05).结论在肝脏CT检查中应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过增加padding的方法,评估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相对快心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率>65/min患者30例(病例组),通过增加padding至180ms,重建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45%相位窗,28.3%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改善,其中7例患者(23.3%)的12支血管(10.0%)图像质量由不能诊断改善为可以用于诊断;病例组平均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mSv vs 10.1mSv,P<0.01)。结论前门控轴扫增加padding用于相对快心率患者,可改善图像质量,避免用辐射剂量更高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单能量成像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技术在兔VX2肝癌模型中的图像质量及对他的检出价值.方法:采用CT引导下穿刺法将VX2肝癌移植瘤植入24只新西兰大白兔肝左叶,于种植后14 d行能谱CT腹部增强扫描,采用40%ASiR重建动静脉期70 keV单能量图像,得到A组和B组图像.24 h后再对此批兔子行常规100kV腹部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图像使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重建,得到C组和D组图像.由两名放射学家对4组图像质量采用5分评分制法进行主观评分,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测量4组图像背部肌肉标准差作为图像噪声,测量肝脏肿瘤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A组与C组、B组与D组间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并记录两次扫描的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和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22只大白兔种植成功,种植14 d后两种CT扫描均检出肿瘤24个.GSI模式扫描组有效辐射剂量较常规扫描组降低约27%(1.30 mSv±0.09 mSv vs 1.78 mSv±0.13 mSv,P=0.021).动脉期图像A组主观评分高于C组(4.09分±0.71分vs 3.80分±0.67分,P=0.049).静脉期图像B组主观评分高于D组(4.16分±0.67分vs 4.75分±0.65分,P=0.005).动脉期A组图像噪声低于C组(7.52 HU±1.12 HU vs 10.83 HU±2.17HU,P0.001).静脉期B组图像噪声低于D组(8.25 HU±1.74 HU vs 11.55 HU±2.86 HU,P0.001).A组肝肿瘤SNR和CNR均高于C组(P0.05).B组肝肿瘤CNR高于D组,两组间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兔VX2肝癌模型中,能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ASiR技术与常规扫描相比可降低辐射剂量,并提供良好的图像质量和肝癌病灶显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模式降低256排螺旋CT腹部扫描中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对66例怀疑肝脏疾病的患者进行腹部CT扫描成像,将患者分为常规管电流扫描组和自动管电流扫描组,每组33例.常规组采用300 mAs管电流扫描,自动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然后对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对比度噪声比和有效剂量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14.21±2.18)和(14.05±2.40),无统计学差异(P=0.78).两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6.28±1.07)和(6.31±1.22),无统计学差异(P=0.92).两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6.98±0.42)mSv×cm和(6.41±0.41)mSv×cm,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与常规管电流比较,自动管电流模式腹部CT增强扫描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射线剂量降低约8.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可行性,并与相对时相采集对照。方法:连续入组92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其中A组46例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R波后200~400ms),B组46例采用相对时相收缩期采集(R-R间期:30%~50%)。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为(1.56±0.25),B组为(1.62±0.2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两组之间可诊断的冠状动脉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A组有效剂量5.76(3.20,8.63)mSv;B组有效剂量9.27(4.74,12.65)mSv,两组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绝对时相采集比相对时相采集降低辐射剂量约38%。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具有可行性,该方案比相对时相采集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640层容积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拟行冠脉CT动脉造影(CTA)检查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A组41例、B组45例。A组注射碘克沙醇(320 mg I/m L)0.6m L/kg、CT扫描采用管电压100 k V,B组注射碘克沙醇(320 mg I/m L)0.7 m L/kg、CT扫描采用管电压120 k V。对两组冠脉15个血管节段的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记录并比较两组辐射剂量。结果 A、B组CTA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6±0.5)、(4.6±0.5)分,两组相比,P>0.05。A组主动脉(AA)、左主干(LM)、第一对角支(LADD1)、第二对角支(LAD-D2)、左回旋支近段(LCXP)、左回旋支远段(LCXd)节段CT值高于B组(P均<0.05),且A组所有血管节段CT值均大于250 HU,满足诊断要求。A组后降支(PDA)、LAD-D1、LAD-D2节段信噪比高于B组,A组LAD-D1节段噪声比高于B组(P均<0.05)。A组容积CT剂量指数为(29.6±17.1)m Gy、剂量长度乘积为(472.8±274.8)m Gy·cm、有效剂量为6.6±3.8,B组分别为(46.8±25.7)m Gy、(676.8±374.1)m Gy·cm、9.4±5.2,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采用640层容积CT进行冠脉CTA检查时,给予碘克沙醇(320 mg I/m L)0.6m L/kg、采用管电压100 k V能保证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64排与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老年肺栓塞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64排与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图像质量、扫描时间及病人的辐射剂量.方法 对62例怀疑肺动脉栓塞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采用64排螺旋CT,B组采用256层螺旋CT,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客观评价包括信号噪声比及对比度噪声比,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扫描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及B组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为(56.35±16.11)和(56.29±1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99).两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48.09±16.41)和(47.93±14.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A组及B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5.77±0.82)mSv和(4.85±1.5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7,P<0.001),A组及B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7.33±1.24)s和(3.26±1.4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P<0.001).结论 与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相比较,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没有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扫描时间提高了55.5%,射线剂量降低约15.9%.  相似文献   

20.
赵国华  徐冰  唐萍萍 《心脏杂志》2015,27(2):198-201
目的:探讨双源CT应用100 k V管电压扫描方案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管电压100 k V组(低剂量组,35例)与120 k V组(常规组,35例)。其他条件一致,分别对两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评价。入组条件:体质量指数(BMI)为20~24,窦性心率。结果:两组冠脉成像图像质量无显著差别,而100 k V辐射剂量较120 k V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应用双源CT做冠脉CT血管造影,给予100 k V管电压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