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辉  曹素  董文君 《骨科》2017,8(4):313-316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方法与效果.方法 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骨科择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的平行对照原则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各5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改进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流程化运动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病人首次下地时间、最长步行距离、髋关节Harris评分、并发症和36条目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的情况.结果 改进组病人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术后2周改进组的最长步行距离比常规组长(均P<0.05).康复后,改进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6.5%优于常规组的61.5%(P<0.05).改进组康复期间的尿潴留、便秘、感染、褥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康复后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等方面,改进组的得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康复期下肢关节的运动功能锻炼能减少病人术后卧床时间,提高髋关节康复的速度,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术后病人康复更好,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不良情绪及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依据随机表法将2017-12—2019-08间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28例行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2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改善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的疼痛程度;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4周和8周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SDS、SAS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4 h和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及8周时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疼痛程度,为提升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规范化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将101例初次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1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疼痛管理小组给予规范化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术后72 h疼痛结局。结果两组术后不同时间静息疼痛及活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术后72 h干预组疼痛控制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实施规范化疼痛管理,可以改善疼痛结局,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桃红四物汤联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7 月—2020年 2月收治的 8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治疗选择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应用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常规治疗与桃红四物汤中药, 43例)和常规组(应用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常规治疗, 42例);评价两组术前及术后 12周的血清相关指标胰岛素生长因子 -1(IGF-1)、分泌型蛋白骨硬化蛋白( SOST)水平、骨密度(股骨颈、 Wards三角区、大转子)、髋关节功能 Harris评分、步行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 FMM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血清 IGF-1、 SOST水平、股骨颈、 Wards三角区、大转子三个部位的骨密度、 Harris评分、步行能力评分、 FMM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 12周,观察组血清 IGF-1水平、股骨颈、 Wards三角区、大转子三个部位的骨密度含量、 Harris评分及 FMM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观察组血清 SOST水平、步行能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桃红四物汤联合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仅能加快骨折的愈合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还能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比例,提升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的疼痛理念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JCI标准下疼痛理念的疼痛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和患肢康复情况。结果术后不同时间段观察组NR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出院时观察组髋关节屈曲、外展/内收时活动幅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将JCI标准下的疼痛理念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心肌锻炼对高龄髋部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THA)作用。[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0月,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龄髋部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核心肌组38例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锻炼,常规组37例仅行常规康复锻炼。比较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2周两组患者步长、步速和Harris评分均较术后1周显著增加(P0.05)。术后1周时,两组患者在步长、步速及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核心肌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Barthel评分均显著增加,术后4、8周和12个月核心肌组的Barthel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锻炼能够增加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提高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7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疼痛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和对护理整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应用疼痛管理,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系统康复治疗。采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问卷、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化版(WHOQOL- BREF),对两组人患者进行评分调查,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随着时间进展,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逐步改善,并且术后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Harris 髋关节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辅以分阶段系统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治疗,能进一步促进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高,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这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展居家模拟培训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按住院时间将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162例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采取骨科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由高级责任护士实施全程居家生活与出行路径的模拟培训。于入院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开展居家模拟培训有利于促进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田薇  杜杏利  李天丹  杨懿 《骨科》2016,7(5):368-371,374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同意配合调查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康复治疗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系统康复治疗。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后1周、3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化版(WHOQOL?BREF)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逐步改善;康复治疗组患者术后1、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3个月时的WHOQOL?BREF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辅以分阶段系统的康复训练及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倒刺缝线在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使用倒刺线缝合,对照组使用普通微乔线缝合.比较两组患者缝合时间、手术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缝合时间(6.64±1.15)min,对照组缝...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剜除术(TPKEP)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8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实施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腔内剜除术的作为观察对象(TPKEP组,n=44),将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TURP组,n=42),收集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数据和术后性功能状况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TPKEP组患者手术时间65.4±15.8 min、术中出血量231.3±77.5 mL及导管留置时间5.5±0.6 d,TURP组患者手术时间76.8±16.9 min、术中出血量346.2±81.4 mL及导管留置时间6.0±0.7 d,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KEP组患者术后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发生率低于TURP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射精痛和性欲下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URP相比,TPKEP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对BPH患者性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臂透视下股骨粗隆间骨折(IF)闭合复位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我院IF患者176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观察组(n=88)、对照组(n=88)。对照组行传统钉板类内固定术,观察组行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骨性愈合用时)、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骨性愈合用时较对照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优良率97.73%(86/88)较对照组79.55%(70/8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27%(2/88)与对照组6.82%(6/8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术治疗IF效果显著,能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恢复髋关节功能及运动功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家族成员4(PDIA4)基因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下载并分析CGGA数据库RNAseq数据;收集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U87和星形胶质细胞HA1800,用RT-qPCR法检测细胞系中的PDIA4表达水平;用siRNA转染U251细胞,沉默PDIA4的细胞株为si#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低温芒硝序贯疗法在预防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后血清肿发生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万安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与腹壁外科收治的120例行TAPP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电脑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予以腹股沟区创面200 m L 4℃生理盐水冲洗+术后腹股沟区冰敷2 h+术后芒硝外敷2 d的3种联合措施,对照组仅予以TAPP术后常规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切口疼痛、VAS评分、恶性呕吐、尿潴留及肠梗阻发生率和远期随访指标包括慢性疼痛、补片感染、疝复发等。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肿发生率分别为1.7%(1/60)、1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例属于Ⅰ型;对照组10例中,Ⅰ型6例、Ⅱ型2例、Ⅳ型2例;Ⅳ型血清肿予以B超引导下穿刺抽吸后逐渐缓解,Ⅰ型、Ⅱ型血清肿予以芒硝外敷处理后均好转。试验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率分别是5.0%、3.3%、3.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股沟疝疝囊局灶性增厚是否和细菌感染有关。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诊断为腹股沟疝患者68例(男56,女12),腹腔镜直视下观察并记录疝囊形态。根据疝囊有无增厚分为增厚组(37例)和光滑组(31例),观察比较两组标本的组织结构成分和炎性细胞计数,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细菌DNA。结果 疝囊内侧面增厚的出现率为66.1%(37/68),与病程(病程<1年39.1%,病程1~5年46.1%,病程>5年84.2%)和既往嵌顿史(75% vs. 45.8%)、粘连(95% vs. 37.5%)相关。显微镜下观察增厚疝囊组织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厚,并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15.2±2.3 vs. 2.5±0.7,淋巴细胞35.3±1.9 vs. 12.8±1.4,浆细胞2.6±0.6 vs. 1.5±0.4,总计数53.1±1.3 vs. 16.8±1.2,P值均<0.05),毛细血管扩张(67.6% vs. 25.8%,P<0.05)。增厚组发现2例大肠杆菌DNA表达阳性,光滑组1例阳性。结论 腹股沟疝,尤其是病程长、有嵌顿史的可能存在局部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方式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108例,依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取跗骨窦小切口入路,对照组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协会足部功能评分系统(AOFAS)评价患者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应激水平的差异,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用时高于对照组(P<0.05),其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功能恢复有效率分别为91.07%和71.9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个月跟骨宽度、高度、Bohle角均明显升高,Gissane角显著下降(P<0.05)。术后1 d,两组的疼痛应激指标P物质(SP)、神经肽Y(NPY)水平,炎症应激指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术前提高明显(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5%和21.1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跟骨外侧L型入路相比,跗骨窦微创入路可明显减少跟骨骨折患者的手术创伤,促进其跟骨Bohle角、Gissane角的恢复,降低患者应激水平,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核医学科一线人员职业风险和心理弹性现状,探讨职业风险对于心理弹性的影响,为提高核医学科一线人员心理弹性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7月~11月运用方便抽样法对全国核医学科一线护理技术人员采用一般人口特征学资料调查问卷、职业风险评估表及心理弹性量表进行人口学特征、职业风险指数以及心理弹性水平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在284名调查对象中,职业风险的总分是(179.99±108.03)分,其中工作环境危害风险指数最高。年龄、婚姻状况、核医学工作时间以及基础疾病史在某些职业危险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弹性总分(88.84±14.16)分,力量维度得分最高,乐观维度得分最低。核医学科一线人员的职业危害风险得分与心理弹性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职务组对心理弹性具有正向作用(β=2.115,P<0.05);事故性因素危害对心理弹性具有负向作用(β=-0.084,P<0.05)。结论 核医学科的一线人员职业风险越高心理弹性越低,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核医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右美托咪定作为佐剂用于肝癌手术患者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60例,根据局麻药液中右美托咪定剂量的大小,随机分为R、D0.5和D1.0三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超声引导双侧肋缘下TAP阻滞,R组注入0.5%罗哌卡因40 mL,D0.5组注入等量的局麻药和右美托咪定0.5 μg/kg,D1.0组注入等量的局麻药和右美托咪定1.0 μg/kg。观察TAP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患者意识深度(NI)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术后苏醒速度、镇痛药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R、D0.5、D1.0三组TAP阻滞的起效时间分别为13.1±2.9 min、11.6±2.3 min、7.7±2.1 min,持续时间分别为10.7±3.0 h、13.6±3.1 h、17.3±4.2 h,以上指标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AP阻滞后,三组的NI、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趋势一致:D1.0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与局麻药混合后用于TAP阻滞能加快起效和延长作用时间,同时通过右美托咪定的缓慢吸收入血而发挥镇静和稳定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口方法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包绕组),40例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未包绕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虽然术后两组的胰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包绕组术后胰漏分级均为A级胰漏,未见B、C级胰漏,而未包绕组A级胰漏2例,B级胰漏5例,C级胰漏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包绕组出现2例胃排空延迟,而未包绕组出现1例胆漏,5例术后出血,3例胃排空延迟,除了1例术后腹腔出血需行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均予以保守治疗而治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术后住院时间(1.5±3.0天 vs. 17.4±6.8天,P<0.001)及住院费用(106442±16230 vs. 129831±35875元,P<0.001)包绕组较为包绕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采用大网膜包绕胰肠吻合口方法可以减轻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程度,促进术后胰漏愈合,未增加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胃排空延迟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可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且方法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