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赵川  许利军  唐坤伦  李毅  周红 《西部医学》2012,24(10):1955-1957
目的通过分析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住院治疗的16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均有明显的免疫缺陷,CD4+T淋巴细胞平均值为0.033×109/L。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中枢感染症状及体征,尤其颅内高压症状突出。脑脊液中均查见新型隐球菌,而脑脊液炎性反应相对较轻。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一种或多种机会性感染,主要有细菌性肺炎,霉菌性口腔炎、败血症(其中1例为新型隐球菌性败血症)。抗真菌治疗有效,但病死率仍高。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病情复杂且较危重,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抗真菌治疗,以及适时开展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测指标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05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3例确诊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分别采用墨汁染色镜检法、乳胶凝集法、真菌培养法检测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及符合率。并根据405例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水平进行组间隐球菌感染率的对比分析。结果 53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中,真菌培养法阳性23例(43.4%),墨汁染色法阳性25例(47.2%),乳胶凝集法阳性53例(100.0%)。以真菌培养法为标准,墨汁染色法符合率为69.6%(16/23),乳胶凝集法符合率100.0%(23/23)。405例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水平在100/μl、101~349/μl及349/μl3组的隐球菌感染率分别为19.5%(39/200),8.4%(11/131),4.1%(3/7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7.4%的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结论艾滋病患者伴随CD4+T细胞水平的减低,隐球菌感染的危险性增高。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抗原是隐球菌脑膜炎早期的敏感、特异的检测指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转归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 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的18例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临床表现的 患者均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现意识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是造成CTD合并隐脑预后不良的相关因 素(P<0.05)。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病死率为61.11%,治疗有效率为38.89%。结论: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死 亡风险高。出现意识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与疾病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阐述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9年9月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共30例,与我院同期非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共32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结果、转归进行比较.鳍艾滋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非艾滋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相对照,具有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且与非艾滋病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结果相比,具有平均细胞数偏低、蛋白含量偏低的特点,艾滋病组脑脊液检查细胞数(37.93土11.93).非艾滋病组脑脊液检查细胞数(108.26±48.12).P0.05;艾滋病组脑脊液氯化物含量平均(108.01±0.91).非艾滋病组脑脊液氯化物含量平均(110.7±2.1).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无法根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3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为首发的艾滋病(AIDS)进行临床分析,有助于引起公众对艾滋病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关系的重视,以利于及时发现、确诊艾滋病.方法:对1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住院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18例,其中13例被确诊为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T细胞亚群检测13例,CD4<100/mm3 11例,CD4 101~200/mm3 2例,CD4<100/mm3占84.6%,平均CD4 36.8/mm3,1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好转2例,恶化6例,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死亡5例,死亡率38.4%.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免疫力低下是引发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因素,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人应常行HIV检查.  相似文献   

6.
《北京医学》2012,34(6)
目的 总结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测指标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05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3例确诊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分别采用墨汁染色镜检法、乳胶凝集法、真菌培养法检测脑脊液中的隐球菌,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及符合率.并根据405例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水平进行组间隐球菌感染率的对比分析.结果 53例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患者中,真菌培养法阳性23例(43.4%),墨汁染色法阳性25例(47.2%),乳胶凝集法阳性53例(100.0%).以真菌培养法为标准,墨汁染色法符合率为69.6%( 16/23),乳胶凝集法符合率100.0% (23/23).405例艾滋病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水平在<100/μl、101-349/μl及>349/μl 3组的隐球菌感染率分别为19.5%(39/200),8.4%(11/131),4.1%(3/7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7.4%的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结论 艾滋病患者伴随CD4+T细胞水平的减低,隐球菌感染的危险性增高.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抗原是隐球菌脑膜炎早期的敏感、特异的检测指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疾病的转归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和非AIDS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及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7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根据是否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将其分为AIDS组(17例)和非AIDS组(10例),分析两组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临床和影像学的差异。所有患者均经脑脊液培养或墨汁染色证实为隐球菌感染,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结果 AIDS组和非AIDS组男女比例分别为15∶2和3∶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组和非AIDS组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主要表现为血管周围间隙(VRS)增宽、脑膜炎、脑膜脑炎、隐球菌肉芽肿、胶样假囊,有部分患者合并有脑积水。VRS增宽:AIDS组10例,非AIDS组5例。脑膜炎:AIDS组3例,非AIDS组6例。脑膜脑炎:AIDS组3例,非AIDS组4例。胶样假囊:AIDS组5例,非AIDS组1例。隐球菌肉芽肿:该征象发生率较低,AIDS组和非AIDS组各1例。脑积水:AIDS组4例,非AIDS组5例。两组脑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RS增宽、脑膜脑炎、胶样假囊、隐球菌肉芽肿、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MRI表现包括VRS增宽、脑膜炎、脑膜脑炎、胶样假囊、隐球菌肉芽肿,部分伴有脑积水改变。AIDS组主要表现为VRS增宽,非AIDS组主要表现为脑膜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免疫状态患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2年8月-2012年8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患者中,入选免疫健全组20例,免疫缺损组19例.所有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均为阴性.首发症状依次为咳嗽、咳痰和发热,其中13例(33.3%)无明显症状.免疫缺损组的CD3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免疫健全组(P=0.048).影像学检查显示,免疫缺陷组的双肺弥漫混合性病变构成比显著高于免疫健全组(P=0.022).1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3例行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22例予抗真菌单药治疗,1例予氟康唑联合抗肿瘤治疗,2例未行治疗即出院.随访资料完整者27例,均获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及病灶吸收.结论 肺隐球菌病可发生在免疫健全宿主,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与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诊断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免疫状况进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王元琴 《大家健康》2016,(4):217-217
目的:探究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方式。方法:对2005年10月到2015年10月10年间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情况分析。结果:经过护理后,43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34患者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发生不良反应9例。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护理,能够降低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颜建辉  农莉晓 《广西医学》2007,29(3):424-425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引起的最严重的免疫抑制性临床综合征.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常可并发各种致命性的机会性感染,其中并发隐球菌脑膜炎也较为常见,而且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临床上依据国内病例资料报告不多见.我院2001年10月至2006年5月间共收治HIV/AIDS病人625例,其中发现AIDS并发隐球菌脑膜炎(隐脑)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肺隐球菌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经肺叶切除标本病理确诊的2例PC进行光镜、特染、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首发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1例伴有头痛等,光镜下病灶见非干酪性肉芽肿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多量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小体,周围见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AB特殊染色隐球菌细胞壁呈蓝色、PAS特殊染色隐球菌细胞壁呈红色.结论 PC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真菌病,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特征及特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状态下大鼠侧脑室注射新型隐球菌菌悬液较理想的浓度和剂量,建立稳定的大鼠脑感染模型。方法将40只免疫抑制的Wistar大鼠分成A、B两组,分别向颅内注射0.1ml和0.05ml新型隐球菌菌悬液。每组再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5只,分别注射1×103cfu/ml、1×104cfu/ml、1×105cfu/ml、1×106cfu/ml浓度的菌悬液,每日观察。未死亡大鼠在7d、14d、21d、28d行MRI扫描,全部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观察病变处病理变化。结果(1)一般情况:1×103cfu/ml和1×104cfu/ml注射浓度时两组未见大鼠死亡。(2)MRI表现:大鼠7d时可见脑膜轻度线样强化,14d时见脑实质内感染病灶,21d时可见脑室扩大。(3)病理检查:脑膜及脑实质内病变处可见隐球菌菌体,局部见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免疫抑制状态下在大鼠侧脑室内注射浓度为1×104cfu/ml,剂量为0.1ml新型隐球菌菌悬液,可以建立比较稳定的大鼠脑感染模型,并用于新型隐球菌脑感染的MRI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生隐球菌的磷脂酶活力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不同孵育条件、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磷脂酶的活力情况。方法 :分别在 30℃和 37℃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不同来源的 4 0株新生隐球菌菌株 ,测量其产生沉淀圈的大小 ,计算 PZ值来比较其磷脂酶活力的不同。 结果 :4 0株菌中有 39株能在其菌落周围产生明显沉淀圈 ,PZ值在 30℃和 37℃培养条件下分别为 (0 .5 2 9± 0 .12 1)和 (0 .5 2 3± 0 .14 3)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在 37℃培养条件下 ,血清 A、B、AD和 D型菌株的 PZ值分别为 (0 .5 4 1± 0 .116 )、(0 .5 18± 0 .0 36 )和 (0 .4 72± 0 .0 5 1) ,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临床株和环境株 PZ值分别为 (0 .5 0 1± 0 .0 4 9)和 (0 .5 6 5± 0 .131)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温度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活力没有影响 ;不同来源的新生隐球菌菌株的磷脂酶活力差异较大 ,其中临床分离株比环境分离株磷脂酶活力强 ;而不同血清型菌株的磷脂酶活力无差别。  相似文献   

14.
氟康唑体外诱导新型隐球菌耐药株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索体外诱导真菌耐药突变菌落的经济、简便的方法,为进行耐药性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对所收集的34株新型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其氟康唑最低抑菌浓度(MIC),选出2株敏感株(MIC=4μg/ml)_HS17061、HS6532和1株标准株BLS109作为实验原始菌株,经在不同浓度氟康唑的培养基中连接传代培养  相似文献   

15.
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志娇  肖农 《重庆医学》2008,37(24):2824-2825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结果 院外误诊15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13例;治愈、好转7例;死亡2例.结论 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以发热和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特点,反复进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超明  吴秋汉  顾育静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660-1660,1674
1临床资料1.1病例1,男性,17岁。因头痛20余天,发热2周,失明1周入院,伴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鸽子接触史。病后曾在外院给予抗结核、抗菌、抗病毒治疗10d,病情加重且出现失明。入院时查体:神志清,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6mm,对光反射消失,无光感。眼底视乳头无水肿。咽反射减退,心肺(-),四肢肌力Ⅲ~Ⅳ级。双侧巴彬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阳性。头颅MR:双侧枕叶长T1长T2信号,考虑为炎性改变。胸片:左下肺斑片状阴影。血常规:WBC15×109/L,中性粒细胞75%。入院次日腰穿检查脑脊液(CSF)压力>400mmH2O,糖0.5mmol/L,氯化物100mmol/L,墨汁染色可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年2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结果 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采用二性酶素B(AMB)、氟康唑和(或)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64.3%。10例无效患者中7例死于脑疝。结论 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1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对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14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单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B,AmpB)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fluconazole,FCZ)治疗5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5-Fu治疗2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鞘内注射治疗1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氟康唑+5-Fu+鞘内注射治疗2例。脑脊液真菌转阴后,改用氟康唑(fluconazole,FCZ)口服巩固维持治疗。治愈3例,好转3例,死亡1例(死于脑疝),余7例自动出院。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较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董耘  朱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2):1371-137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9岁,因"停经23~(+4)周,发现胎死宫内2 d"于2007年12月1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定期行产前检查未发现异常,2007年12月13 自觉胎动消失,次日到我院门诊就诊,行B超检查提示"宫内死胎".追问病史,患者近日无腹痛等不适,无阴道流血、流水等.  相似文献   

20.
报道7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头痛、恶心、呕吐,查体有脑膜刺激征、视乳头水肿等,由于本病临床上与结脑、化脑、重型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表现相类似,故本组病例初诊误诊率为100%,后经临床上多次做CSF涂片查找到新型隐球菌而确诊。提示临床上遇到有头痛、呕吐、低热、脑膜刺激征阳性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注意进一步查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