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55例A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7例)采用传统潮气量(10~12 ml·kg-1)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n=28例)采用小潮气量(6~8 ml·kg-1)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指标(PaO2、PaCO2、pH、HCO-3、BE)变化及气压伤发生率、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儿经机械通气治疗后血气指标(PaO2、PaCO2、pH、HCO-3、BE)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H、Pa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aC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HCO-3、BE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气压伤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可明显降低ARDS患儿气压伤发生率及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联合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到2017年4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AECOPD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无创机械通气联合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氧疗,记录两组预后效果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和88.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PaO2值明显上升,PaCO2值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O2与PaCO2值与对照组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VC与FEV1值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VC与FEV1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腹胀、鼻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联合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氧疗在AECOPD患者的应用能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提高肺功能,提高治疗总体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2月江西省湘雅萍矿合作医院收治的中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Bi PAP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72 h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及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及SaO2)。结果两组治疗前FEV1%和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和P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PaO2、PaCO2及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和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Bi PAP治疗中重症支气管哮喘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迅速纠正低氧及CO2潴留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的疗效及对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B型尿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ECOPD并肺心病患者15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气促/胸闷、嗜睡及心率加快改善率,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pO2)及血浆CRP、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气促/胸闷、嗜睡及心率加快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PaCO2、SpO2及血浆CRP和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和SpO2高于对照组,PaCO2及血浆CRP和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AECOPD并肺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指标,降低患者血浆CRP、BNP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气分析指标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0月于陕西省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高频振荡通气基础上加用猪肺磷脂注射液。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24 h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及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 H值〕,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1.789,P=0.037)。治疗前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24 h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低于对照组,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PaO2、PaCO2、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6、12、24 h观察组患儿PaO2、p H值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2例患儿、观察组3例患儿出现轻度二氧化碳潴留。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时不同呼出气潮气量水平对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伴Ⅱ型呼吸衰竭的住院患者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沙利文多功能双水平无创正压呼吸机(VPAPⅡST-A BI-LEVEL)辅助通气,观察患者呼出气潮气量,并根据呼出气潮气量将患者分为A、B、C三组,监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h后的动脉血气、心率和呼吸频率变化.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h的动脉血气分析和临床指标基本无变化(P>0.05),PaCO2下降幅度小,仅下降1.02%,并有4例患者PaCO2不降反升,病情加重,给予气管插管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B组与C组患者,辅助通气2h后动脉血气分析和临床指标明显改善,尤以PaCO2下降明显(P<0.01),下降幅度超过20%.结论 监测NIPPV治疗时患者呼出气潮气量,可以直接、及时反映通气效果,并指导通气参数的设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对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呼吸情况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该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9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抗心衰药物、硝酸酯类以及利尿剂和镇静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经鼻导管行高流量吸氧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指标、血气指标、心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而动脉血CO2分压(Pa CO2)、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每搏量(SV)和射血分数(EF)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中心静脉压(CVP)显著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冠心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疗效较好,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和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ARDS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5例)采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n=2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CBP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死亡率等情况,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NF-α、IL-6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指标(PH、PaO2、PaCO2、PaO2/FiO2)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L-6及TNF-α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BP治疗ARDS患儿可明显改善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治疗和住ICU时间,降低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振动排痰机联合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例)给予常规药物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观察组(n=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振动排痰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pH、PaO2、PaCO2)变化、排痰总量、无创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pH、PaO2、PaCO2)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排痰总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无创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振动排痰机联合无创通气治疗AECOPD疗效显著,可促进排痰和改善动脉血气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危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在机械通气下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高危肺栓塞患者49例, 其中男19例, 女30例, 年龄(57.8±14.5)岁。根据是否行有创机械通气分为机械通气组22例及自主呼吸组27例, 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状态下PaCO2水平, 比较机械通气组患者插管前、后及溶栓后PaCO2变化, 比较两组患者的14 d全因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插管前PaCO2均低于正常,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两组患者PaCO2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机械通气组患者插管后11~147 min出现PaCO2升高, 溶栓后PaCO2基本恢复正常, 插管前、后及溶栓前、后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组患者14 d病死率为54.5%(12/22), 而自主呼吸组患者全部存活。结论机械控制通气情况下, 急性高危肺栓塞患者可表现为高碳酸血症, 溶栓治疗成功后PaCO2恢复正常。对于机械通气患者, 若出现突发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 应警惕高危肺栓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压力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衰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29例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患者,高压力无创通气组(16例)及低压力无创通气组(13例)进行家庭无创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VC、PaO2、PaCO2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FEV1、FVC、PaO2、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压力通气组上述4指标及低压力通气组PaC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力无创通气能更好地改善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的肺功能,提高PaO2,改善二氧化碳潴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共有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老年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50例,对照组:老年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50例,对观察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鼻导管高流量吸氧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PaO2、PaCO2、SV、EF)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指标(PaO2、PaCO2、S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PaCO2、SV、EF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aO2、PaCO2、SV、EF指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对急诊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老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通气方案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34)。研究组采用ASV方案,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方案,均同时机械通气直至撤机。观察对比两组成功撤机率及总通气时间,记录其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检测结果差异。结果两组成功撤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治疗期间,两组除每分钟通气量(MV)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研究组呼吸频率(f)、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t)、吸气阻力(Rinsp)、呼气阻力(Rex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潮气量(V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p H、动脉氧分压(Pa 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率(H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V模式相较于通气模式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更高,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自主呼吸功能,还可降低机械通气刺激致炎症反应发生风险,治疗安全性更高,患者预后更理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复张策略对防止纤支镜治疗后肺泡塌陷的效果.方法:将机械通气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肺复张策略,对照组行常规机械通气.比较2组动脉血气和氧代谢、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PaO2(114.25±24.75) mmHg,PaCO2 (32.56±7.73) mmHg,肺复张30 min后PaO2(112.12±20.41) mmHg,PaCO2(31.56±6.63) mmHg,PaO2及PaCO2肺复张前后无明显差异(均P >0.05);对照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PaO2(116.11±26.53) mmHg,PaCO2(30.12±5.53) mmHg,常规机械通气30 min后PaO2(86.21±16.23)mmHg,PaCO2(31.56±6.63) mmHg,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前后PaO2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PaCO2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后采用肺复张策略能复张塌陷的肺泡,减少低氧血症对机体的危害,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与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比较,观察自动三水平正压通气(Auto-Trilevel PAP)模式对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HS)合并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17例OHS合并中、重度OSAS患者,采用SOMNOvent auto-S型无创呼吸机(Weinmann Inc,Germany)治疗,比较3种不同通气模式的疗效,3种模式中吸气相气道正压(IPAP)值在每例患者中一致,均根据PaCO2滴定出,但呼气相气道正压(EPAP)不同,模式1和模式2均为固定的BiPAP模式,模式1的EPAP为能消除睡眠期鼾声的最低正压,而模式2的EPAP较模式1高3 cm H2O.模式3为Auto-Trilevel PAP模式,EPAP的初期压同模式1,但EPAP末期压(EEPAP)为自动调节升压,每种模式均给予一夜间8h的治疗,不同模式治疗间间隔两夜未给予治疗,分别比较与治疗前和不同模式治疗之间患者的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脉氧饱和度(MiniSpO2)、微觉醒指数、睡眠效率、治疗毕清晨PaCO2和治疗次日的ESS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三种模式治疗中AHI值和微觉醒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而MiniSpO2和睡眠效率均明显增高(P<0.01).此外治疗毕的清晨PaCO2和治疗结束当天的白日ESS评分也均明显降低(P<0.01).但三种模式问比较显示模式3治疗时的睡眠效率最高,治疗毕的白日ESS评分最低.与模式1相比,模式3治疗时的AHI更低、MiniSpO2更高(P值均<0.01),但治疗毕的清晨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式2相比,模式3治疗时的AHI和Mini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治疗毕的PaCO2显著降低(P<0.01).结论 治疗OHS合并中、重度OSAS时Auto-Trilevel PAP模式在同时有效消除残余呼吸暂停低通气事件、纠正高碳酸血症、提高睡眠质量和降低白日嗜睡方面上较BiPAP模式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无创正压通气模式(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stage of th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榆林市星元医院收治的 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成比例辅助通气(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PAV)模式,对照组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模式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各指标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呼吸舒适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 HR、RR、PaCO2均下降,pH、PaO2、SaO2均上升,差异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通气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呼吸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正压通气模式对于 AECOPD 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PAV模式具有更佳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对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价值.方法 22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予抗感染、祛痰、平喘、鼻导管吸氧等;治疗组除上述方法外,加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每日上机两次,每次2h.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h、24h和6天动脉血气中PH、PaO2、PaCO2及临床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2h,24h和6天动脉血气中PH、PaO2逐渐上升、PaCO2逐渐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动脉血气中PH、PaO2、PaCO2及临床症状虽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与治疗组同期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辅助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6例COPD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面(鼻)罩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水平。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BiPAP治疗组插管率和病死率较低。BiPAP治疗组治疗1 h~2 h、72 h后及出院前较治疗前PaO2升高,PaC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T proBNP均有改善,但BiPAP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IPPV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合理应用BiPAP模式治疗不仅可改善COPD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病人PaO2、PaCO2、NT proBNP等生理学参数,还能使血清NT proBNP峰值下降提前出现,更快起效,从而减少气管插管率,降低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鼻导管吸氧法治疗,观察组(n=3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呼吸、PaO2、PaCO2、SaO2、pH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PaO2、PaCO2、SaO2、HR及RR等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pH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无创机械通气在重症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安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50例,根据患者是否伴意识障碍分为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0分〕24例和对照组(GCS≥10分)26例。两组患者均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和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包括PaO2、PaCO2和pH值。结果两组患者无创机械通气救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1%比80.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PaCO2及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和pH值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对重症呼吸衰竭伴或不伴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类似,可以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