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分析。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新发RLS患者20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前进行国际不宁腿严重程度量表(IRLS-R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脑梗死3个月后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RLS的发生率为12.5%,男8例,女12例,脑梗死后出现RLS时间为1~3d。头颅MRI检查急性脑梗死部位:大脑皮质3例(15.0%),基底节区8例(40.0%),脑桥4例(20.0%),丘脑3例(15.0%),内囊2例(10.0%)。一侧脑梗死病灶,表现为双下肢的RLS症状15例(75.0%);表现为对侧下肢的RLS症状5例(25.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IRLS-RS分级明显减轻(P=0.000),情感障碍和睡眠障碍比例明显降低(20.0%vs 85.0%,20.0%vs 85.0%,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合并RLS发生率高,女性稍多于男性,而且出现时间早;基底节区、脑桥梗死病灶易出现RLS,也可见于皮质、丘脑、内囊,以双侧下肢症状多见;易并发焦虑、抑郁的情感障碍及睡眠障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为主,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后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脑干梗死患者208例,平均年龄(62.24±9.43)岁。采用2012国际不宁腿研究小组诊断标准评估不宁腿综合征,不宁腿严重程度采用国际不宁腿严重程度量表(IRLS-RS),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测评神经功能,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主观睡眠质量,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不宁腿综合征梗死部位。结果脑干梗死后发生不宁腿综合征22例,占10.5%;IRLS-RS评分(29.24±4.86)分;其中13例发生在患侧下肢,9例双侧下肢均受累但以患肢为重。病灶部位腹侧20例,背侧2例。冠心病是脑干梗死后不宁腿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OR:4.076, 95%CI:1.897~43.815,P=0.017);脑干梗死后3个月时不宁腿组与对照组PSQI评分比较[(11.28±3.16)分vs(7.47±2.88)分,P=0.039]、NIHSS评分比较[(4.18±1.86)分vs(2.51±2.69)分,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梗死后不宁腿发生以患侧下肢为主,病灶多位于脑干腹侧。冠心病史是脑干梗死后不宁腿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病3个月时不宁腿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神经功能恢复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桥梗死的临床与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危险因素,分析临床与MRI特点。结果首发临床表现复杂多样,96例患者中,头晕或眩晕79例(82.29%),肢体活动不便76例(79.17%),构音障碍54例(56.25%),中枢性面瘫49例(51.04%),感觉障碍31例(32.29%),中枢性舌瘫25例(26.04%)等表现最常见;多表现为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瘫和(或)舌瘫合并肢体瘫和(或)无感觉障碍,而经典脑桥综合征3例(3.13%);病灶在脑桥上段21例(21.88%),中段62例(64.58%),下段13例(13.54%);腹内侧41例(42.71%),腹外侧22例(22.92%),中部16例(16.67%),背内侧11例(11.46%),背外侧6例(6.25%)。结论脑桥梗死常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眩晕,肢体活动受限,构音障碍,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中枢性舌瘫。交叉症状或体征在脑桥梗死患者中并不常见,经典的脑桥综合征病例少见。脑桥梗死以中段最常见,尤其是腹内侧。MRI对脑桥梗死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干腹侧部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1例脑干腹侧部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7例孤立性脑干病灶与4例合并后循环其他部位病灶患者,6例老年与5例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四肢瘫痪为主要特点;病灶累及延髓1例,延髓脑桥交界区1例,单纯累及脑桥3例,同时累及中脑和脑桥4例,单纯累及中脑2例;3例死亡,3例持续性意识障碍,5例好转。孤立性脑干病灶与后循环多发病灶患者高脂血症、吸烟史和出院改良的Rankin量表≥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老年患者意识障碍、合并肺感染、死亡或未愈比例较中青年患者高(P0.05,P0.01)。结论脑干腹侧部中线旁对称性脑梗死是椎基底动脉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常见病因为椎基底动脉穿支闭塞,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老年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选择首发脑干梗死患者52例,将28例典型脑干梗死作为典型脑干梗死组,24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不典型脑干梗死组,对2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头颅影像学表现相对照。结果 52例患者中,脑桥梗死36例,占69.23%;高血压40例,占76.92%。不典型脑干梗死组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典型脑干梗死组患者(62.50%vs 28.57%,P<0.05),病灶位于脑桥比例明显高于典型脑干梗死组(95.83%vs 46.43%,P<0.01)。结论脑干梗死部位多见于脑桥;对于表现为大脑半球病变临床症状,特别是伴有糖尿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应考虑到脑桥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一个半综合征”(one-and-halfsyndrome)由Fisher[1]于1967年首次提出,是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侵犯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 paramedian pontine reticular formation, PPRF )脑桥侧视中枢或展神经核,同时累及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 median longitudinal fasiculus, MLF),造成双眼向病灶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双眼向病灶对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内收,但对侧眼球可以外展。“十五个半综合征”由Bae和S o ng [2]于2005年首次提出,是指“一个半综合征”合并双侧面神经核或束受损引起双侧第七对脑神经(面神经)麻痹,即“一个半+七+七”。不宁腿综合征( 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双下肢的极度不适感,迫使患者不停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以改善症状,夜间尤为明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近年来,缺血性卒中尤其是脑干卒中继发RLS 越来越受到重视[3]。临床表现为“十五个半综合征”且合并RLS 的双侧脑桥梗死罕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脑桥梗死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探讨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脑桥梗死患者45例(脑桥梗死组),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弥散加权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根据MRI所见责任病灶将脑桥梗死分型,对不同类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的比例进行分析。另取非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桥梗死危险因素。结果脑桥梗死高危因素logistic显示,高血压(P=0.029)、糖尿病(P=0.002)、颈动脉硬化(P=0.000)是脑桥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脑桥梗死中旁正中动脉梗死(A型)和分水岭区梗死(D型)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9例(42.2%)和16例(35.6%)。主要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无力(73.3%)、构音不良(55.6%)和偏侧肢体痛觉减退(28.9%)等。53.3%的患者缺乏脑干受损的表现,而类似大脑半球梗死。D型脑桥梗死合并基底动脉主干硬化、狭窄比例明显高于A型(P=0.004)。结论脑桥梗死主要以旁正中动脉和分水岭区梗死为主,仅根据临床表现定位易发生偏差,需行头颅MRI加以辨识;脑桥分水岭区梗死常提示可能基底动脉主干硬化和狭窄,旁正中动脉梗死则多为小动脉闭塞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7例,根据颅脑MRI结果,将患者分为脑干梗死组(延髓、脑桥及中脑)和非脑干梗死组,比较两组的卒中危险因素;根据颅脑CE-MRA结果分析脑干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结果 (1)脑干梗死组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率及三酰甘油(TG)水平高于非脑干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干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无狭窄者37例(37.7%),轻度狭窄者19例(19.3%),中重度狭窄者42例(43.0%)。7例中脑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6例(85.7%),79例脑桥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44例(55.7%),12例延髓梗死中椎基底动脉狭窄者11例(91.7%)。结论脑干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非脑干梗死,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及高TG多见于脑干梗死;脑干梗死多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脑干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脑干梗死与后循环血管狭窄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老年脑干梗死住院患者42例,均行头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采用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助组(NASCET)狭窄测量标准,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血管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狭窄率50%~70%),重度狭窄-闭塞(狭窄率70%)。结果 CTA共检测病变血管51条,中脑梗死5例(11.9%),病变血管主要分布于大脑后动脉;(脑桥梗死28例(66.7%),病变血管主要分布于基底动脉,以轻-中度狭窄组为主;延髓梗死9例(21.4%),病变血管主要分布于椎动脉,以重-闭塞组为主。结论中脑梗死常伴有后循环其他部位梗死,大脑后动脉微栓塞可能是中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基底动脉分支闭塞可能是脑桥梗死的主要原因;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低灌注可能是延髓梗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晕、构音障碍、四肢瘫痪,2例伴眼球活动障碍,2例出现嗜睡及感觉障碍,1例曾怀疑"脑干脑炎"。MR扩散加权成像示延髓及脑桥层面新发梗死,矢状面T2像示病灶均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区,血管检查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结论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为罕见的卒中类型,其在MRI上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病情危重,早期易误诊。  相似文献   

11.
脑桥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干梗死类型,占全部脑干梗死的73.3%~81.8%。脑桥梗死既可与其他部位梗死(如延髓、中脑、小脑等)同时存在,也可孤立发生。孤立性脑桥梗死(isolated pontine infarction,IPI)约占所有后循环卒中的15%。其具体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而异,但以纯运动型偏瘫多见,常合并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症状,具有重要的病灶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与大脑半球梗死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并分析定位错误的原因.方法 对22例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和42例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进行对照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结果 22例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患者中,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14例,单纯运动性瘫痪19例,头晕9例,中枢性面舌瘫8例,偏瘫伴感觉减退1例;经核磁共振证实,病灶在脑桥20例,中脑1例,延髓1例.42例大脑半球梗死患者中,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20例,单纯运动性瘫痪4例,中枢性面舌瘫35例,偏瘫伴感觉减退38例,头晕3例;经核磁共振证实,病灶均位于幕上,其中基底节区29例,大脑皮层(顶叶、额叶)13例.结论 对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起病有头晕、临床表现为单纯运动性瘫痪的患者,要注意病灶可能在脑干,应尽早做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Av ellis 综合征于1891年由德国喉科医师Av ellis率先报道,其受累病灶主要位于疑核上部和脊髓丘脑侧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喉和会厌麻痹,声音嘶哑,言语不清,病灶对侧肢体分离性感觉障碍,以及病灶对侧面部痛温觉减退等[1-3]。 Av ellis 综合征的相关病例报道主要集中于延髓梗死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椎基底动脉和延髓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的急性脑缺血密切相关[4],但国外也有报道头部外伤、鼻翼神经营养性溃疡、Borrelia疏螺旋体感染、全身性血管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引起该综合征的病例[5-8]。疑核上部受损可引起严重的咽喉麻痹,其严重程度可能与延髓外侧缺血性病变范围有关[9]。当病灶位于疑核上部时,Avellis综合征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临床表现更为明显;脊髓丘脑侧束受损时,可出现对侧手臂、躯干和腿浅感觉减退;腹侧三叉神经丘脑束(包括腹侧三叉神经核上行纤维)受损则出现病灶对侧面部浅感觉减退[10]。由于腹侧三叉神经核上行纤维临近延髓外侧的脊髓丘脑侧束,若同时损伤上述2个部位则会出现相应叠加的临床表现[11]。 Avellis 综合征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在国内鲜有报道,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一侧脑桥旁正中基底-被盖部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例一侧脑桥旁正中基底-被盖部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影像所见以及治疗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14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合并糖尿病5例、曾患脑梗死3例.14例均表现病灶对侧偏瘫,对侧中枢性面瘫11例、构音障碍10例、头晕7例(其中3例伴眩晕)、对侧偏身感觉障碍6例、舌瘫4例、好笑2例.14例均无偏盲或视野缺损.CT和(或)MRI显示一侧脑桥旁正中区梗死灶呈椭圆形或长圆形,平均18.9 mm×9.8 mm.出院时,7例临床治愈,5例明显进步,1例无明显好转,1例"闭锁"状态.结论 一侧脑桥旁正中基底一被盖部梗死位于脑桥内侧2/3区域,主要由基底动脉硬化和穿支动脉血栓形成引起,以头晕、构音障碍、梗死灶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为特征,预后较好.依据临床体征不易与幕上半球性偏瘫区别.  相似文献   

15.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GW  Xiong XL  Lin Y  Li YS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5):393-396
目的 了解后循环梗死常见临床症状、体征及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梗死且资料完整的216例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头颅MRI检查,证实在后循环供血区存在责任病灶.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后循环临床表现的特征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 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偏侧肢体无力(81.9%)、口齿含糊(46.3%)、头晕(33.8%)、偏侧麻木(31.0%);最常见的体征足偏侧运动障碍(81.9%)、中枢性面舌瘫(61.1%)、构音障碍(46.3%)、偏侧感觉障碍(31.0%)及共济失调(30.1%);交叉性瘫痪发生率低(2.8%),单独的眩晕极少(1.4%);延髓麻痹、意识障碍、视力障碍及记忆障碍等症状有助于定位;经典的脑干综合征具有定位意义.结论 后循环梗夕匕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特征性临床表现和临床综合征有助于后循环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模式与病因学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确定病灶分布模式,分析病灶模式与病因学分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总共纳入146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单侧梗死138例,双侧梗死8例.DWI病灶模式分析显示,旁正中梗死98例,前外侧梗死11例,被盖部梗死18例,多发性梗死19例;在各病因学分型中,基底动脉分支病变(basilar artery branch disease,BABD)所占比例最高(72例,49.3%),其次是大动脉闭塞性疾病(32例,21.9%)、小动脉闭塞性疾病(25例,17.1%)和其他病因/病因不明(12例,8.2%),心源性栓塞最少(5例,3.4%).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DWI病灶分布模式与病因学分型存在显著相关性(C=0.516,P<0.001).其中,60例旁正中梗死(χ2=16.915,P<0.001)、1例前外侧梗死(χ2=7.701,P=0.006)、1例被盖部梗死(χ2=17.401,P<0.001)与BABD显著相关;9例旁正中梗死(χ2=12.534,P<0.001)、6例前外侧梗死(χ2=24.365,P<0.001)、10例被盖部梗死(χ2=18.312,P<0.001)与小动脉闭塞性疾病有关.结论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病灶模式与其病因学机制存在显著相关性,早期可通过DWI显示的梗死灶分布特征来预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病因.  相似文献   

17.
脑干梗塞的临床与影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脑干梗塞的早期临床特征,对28例脑干梗塞的影像学改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延髓和中脑梗塞均具备交叉性麻痹。脑桥梗塞则有不同的临床征象,其中交叉性麻痹8例,四肢瘫3例,纯偏身感觉障碍4例,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而无脑神经麻痹3例。脑桥梗塞肢体共济失调可为同侧,亦可表现为对侧。提示MRI是诊断脑干梗塞最有意义的检查,阳性率82.6%,阴性结果与扫描时间过早过晚有关。CT不能确诊脑干梗塞,但有助于排除脑干出血。  相似文献   

18.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为一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多项研究显示,RLS和帕金森病(PD)密切相关~([1-2]).我们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7月对驻京部队干休所的老年男性RLS患者114例进行认知功能的调查,并与非RLS的老年男性患者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程度RLS对老年男性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利于临床医生的临床诊治工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 2014年3月通辽市医院神经内科以脑桥旁正中入院患者20例作为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及发病机制.结果: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查常规血生化并经头颅影像学确诊,其中肢体无力18例,0-5级不等,存在病灶对侧中枢性面瘫12例,言语笨拙4例,头昏患者11例,偏身麻木9例,饮水呛咳6例,构音障碍5例,面部麻木4例,单侧Babinski征阳性13例.治疗后临床治愈11例,明显进步7例,2例无明显好转怀疑与延迟就诊有关.结论:一侧脑桥旁正中梗死多位于脑桥内侧区域,主要由基底动脉深穿支动脉病变引起的;在临床中发现一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伴有头晕、构音障碍和饮水呛咳的患者均要考虑到脑桥旁正中梗死的可能,及时做MRI/MRA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20.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 常由排尿困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导致卒中相关性尿潴留, 发生率为21%~47%[1,2]。前脑、脑干和脊髓组成的神经网络共同协调控制膀胱的排尿功能, 但引起卒中相关性尿潴留的机制尚不清楚。脑干梗死可引起排尿障碍, 正常情况下脑桥被盖部背侧的脑桥排尿中枢(pontine micturition center, PMC)协调排尿反射[3], 脑桥水平以上病变常出现膀胱储存功能障碍, 脑桥及脑桥水平以下病变常出现膀胱排空功能障碍[3]。延髓梗死约占脑干梗死的7%[4], 该部位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以延髓外侧梗死最常见。延髓外侧由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直接供血, 该部位梗死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 其次是椎动脉或PICA夹层、穿支动脉疾病, 心源性栓塞较少, 临床常表现为头晕、步态不稳、声音嘶哑、呃逆、霍纳综合征、感觉障碍等, 部分患者出现呼吸暂停或费力, 而尿潴留、直立性低血压、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障碍少见[5]。约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