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老年及高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ACS患者479例,随机分为老年氯吡格雷组(A组)172例、老年替格瑞洛组(B组)161例、高龄老年氯吡格雷组(C组)79例和高龄老年替格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在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中心进行急诊PCI的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剂量不同随机分为低剂量组62例和常规剂量组58例。2组PCI术后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序贯治疗,低剂量组给予替格瑞洛45 mg 2次/d,常规剂量组给予替格瑞洛90 mg 2次/d,记录2组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低剂量组治疗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18.1±5.6)%vs(10.8±5.3)%,P<0.05]。低剂量组随访1年小出血和总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12.9%vs 27.6%,P=0.019;14.5%vs 31.0%,P=0.018)。结论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应用低剂量替格瑞洛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不增加MACE发生,同时可降低出血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和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观察CR患者在药物剂量增加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 选择156例ACS患者,分为老年组(116例)和非老年组(40例),所有患者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 mg/d,治疗7天后采用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选取血小板聚集率变化≤10%的CR患者,1次给予氯吡格雷300 mg口服,观察24 h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38例患者发生CR,糖尿病患者发生CR比例较高,占43.3%,将药物剂量增加至300 mg后,有21例CR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10%.结论 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老年人CR发生率为23.3%,CR与糖尿病和药物剂量有关,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使用氯吡格雷能否较术前临时用药进一步改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将拟行早期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用药组和对照组。早期用药组272名患者于入院临床诊断明确后立即开始服用氯吡格雷(首次给负荷量300mg,后以75mg/d维持)。对照组共入选265名患者,于冠脉造影后决定选择PCI治疗时开始用药,首次服用氯吡格雷300mg,术后以75mg/d维持。比较两组在PCI术后30d内死亡、支架血栓、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等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病情、冠脉病变及支架置入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0d内早期用药组死亡、支架血栓、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等联合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PCI术前早期使用氯吡格雷能够明显减少NSTE-ACS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PCI术后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PCI手术的ACS患者45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22例和氯吡格雷组23例,分别在PCI术前12h内给予替格瑞洛片180mg和氯吡格雷片600mg口服,采用术前和术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MR)、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进行微循环功能评价。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CI术前两组FFR、IMR和CF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疗前数值为协变量,替格瑞洛组疗后IMR、CFR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而FFR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CI术前口服替格瑞洛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日间、夜间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率昼夜变化的影响,确立冠心病患者更有效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交叉试验设计,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别设立为日间服药组(日间组)及夜间服药组(夜间组),于药物达稳态浓度后,用全血阻抗法以ADP及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检测24 h内5个时间点血小板聚集率.之后,两组交换,药物达稳态浓度后以相同方法再次测定24 h内5个时间点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日间组10:00时最高[(7.96±3.64)欧姆],00:00时最低[(6.12±3.29)欧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组20:00时最高[(7.86±4.28)欧姆],10:00时最低[(5.46±3.93)欧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日间组10:00时最高[(9.93±5.73)欧姆],16:00时最低[(9.14±5.13)欧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组20:00时最高[(9.40±5.39)欧姆],10:00时最低[(7.37±4.12)欧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之间比较,2种诱导剂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在10:00时日间组均明显高于夜间组(P<0.05),其余4个时间点之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日间服药与夜间服药血小板聚集率呈现不同的昼夜变化规律,夜间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抑制晨起血小板聚集高峰,夜间服药优于日间服药.  相似文献   

7.
<正>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基石。现已明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抑制PCI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1]。然而,尽管接受规范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的缺血事件[2-4]。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证实与相关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糖耐量异常、肥胖等因素相关[5-8]。近来,人们对氯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的双联抗血小板组合用于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住院的≥75岁的ACS且非血运重建患者109例,60例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为对照组,49例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为试验组。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1、6及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一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随访期间累计MACCE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9.0%vs 70.0%,P=0.03),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12.2%vs 11.6%,P=0.93)。试验组2例(4.1%)出现呼吸困难,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用于高龄老年ACS非血运重建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氯吡格雷低反应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9.
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91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应用氯吡格雷)和B组(65例应用噻氯匹定),对比观察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监测凝血指标),随访有无心血管事件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比较,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的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和随访的心血管事件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08)。结论氯吡格雷在PCI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PCI术后国产氯吡格雷(泰嘉,Talcom)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Plavix)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58例行择期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国产氯吡格雷组和进口氯吡格雷组,各79例。随访12个月以上,观察两组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进口氯吡格雷组心源性死亡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1例、脑卒中1例。国产氯吡格雷组心源性死亡0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2例、脑卒中1例。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5.06%比5.06%,P〉0.05)。药物不良反应:进口氯吡格雷组胃肠道反应5例、出血1例、血小板减少1例。国产氯吡格雷组胃肠道反应7例、出血1例、血小板减少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8.86%比12.66%,P〉0.05)。结论:与进口氯吡格雷相比,国产氯吡格雷应用于PCI术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年龄75岁PCI患者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年龄75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和对照组6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PCI术后随访1年,比较2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性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结果观察组PCI术后1年无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心肌梗死2例,心绞痛5例,死亡3例。对照组PCI术后1年支架内血栓形成4例,心肌梗死3例,心绞痛6例,死亡4例。观察组PCI术后1年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vs 6.7%,P0.05)。观察组轻微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vs 0%,P0.05)。结论替格瑞洛可有效预防年龄75岁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不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8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3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23例。经右桡(股)动脉穿刺,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病变后,沿指引导管插入0.014英寸导丝,选择合适的球囊预扩张后,再置入合适的支架。结果98例患者,病变血管共135支,单支病变68例、双支病变23例、三支病变7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4例。介入干预病变血管105支,置入支架109枚,全部成功(TIMI血流均为3级)。结论PCI是ACS患者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ACS合并DM患者100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每组50例。PCI术后24~48 h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最大血凝块幅度(MAADP)。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组AA抑制率[(72.3±26.6)%vs(54.0±31.4)%,P=0.041]和ADP抑制率[(76.5±22.1)%vs(43.4±28.7)%,P=0.016]均显著增高,MAADP幅度显著降低[(33.2±10.5)vs(48.2±13.6)mm,P=0.024]。替格瑞洛组AA抑制率50%(14.0%vs38.0%,P=0.006)和ADP抑制率30%(6.0%vs28.0%,P=0.003)的患者数量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显著降低(8.2%vs 22.9%,P=0.045);两组出血事件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CS合并DM患者,PCI术后服用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氯吡格雷中间代谢类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6-01-2018-06入住我院接受PCI的氯吡格雷基因检测为中间代谢类型的老年ACS患者132例,氯吡格雷组72例,替格瑞洛组60例。替格瑞洛组给予180 mg负荷剂量嚼服后90 mg bid维持1年;氯吡格雷组给予300/600 mg嚼服后75 mg qd维持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5 d血小板抑制率和随访12个月内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5天,替格瑞洛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P<0.01)。12个月内两组MACE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总出血事件分别为10例(16.7%)和3例(4.2%)(P<0.05);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出血;轻微出血为7例(11.7%)和2例(2.8%)(P<0.05);呼吸困难分别为例8例(13.3%)和1例(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轻度呼吸困难为6例(10.0%)和1例(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7 41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1 665例)和氯吡格雷组(5 752例)。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和心肌梗死溶栓(TIMI)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后,替格瑞洛组的MACCEs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4.9%比6.5%,HR=0.71,95%CI:0.50~0.97,P=0.043)。其中,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均为P<0.05)。替格瑞洛组的TIMI总体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氯吡格雷组(6.7%比4.7%,HR=1.84,95%CI:1.28~2.50,P=0.017)。结论 在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中,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降低MACCEs的发生风险,但增加小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PCI围术期血糖状态与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及中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接受PCI的ACS患者480例,根据血小板反应性分为非高反应组382例,高反应组98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用Cox回归分析PCI围术期血糖状态与血小板反应性和中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高反应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PCI史、术前SYNTAX评分、3支病变、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TG、LDL-C明显高于非高反应组,HDL-C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非高反应组(P<0.05,P<0.01)。糖尿病(95%CI:1.107~4.066,P=0.024)、血小板计数(95%CI:1.218~4.726,P=0.011)、空腹血糖(95%CI:1.238~6.225,P=0.013)、糖化血红蛋白(95%CI:1.306~5.525,P=0.007)、LDL-C(95%CI:1.255~5.611,P=0.011)是影响血小板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1年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0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拟接受择期CABG患者76例,排除7例,共计纳入69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7例,B组(替格瑞洛+阿司匹林)32例。随访期间患者失访4例,A组3例,B组1例,共计65例患者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A组34例,B组31例。评估2组桥血管通畅性,并随访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65例CT血管成像复查患者中,共计桥血管173根(胸廓内动脉63根,大隐静脉110根),其中A组92根(胸廓内动脉33根,大隐静脉59根),B组81根(胸廓内动脉30根,大隐静脉51根)。A组与B组桥血管通畅率及胸廓内动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5%vs 91.4%;93.9%vs 93.3%,P0.05);A组大隐静脉通畅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6%vs 90.2%,P0.05)。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桥血管狭窄风险(OR=0.319,95%CI:0.107~0.951,P=0.040)。2组术后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主要出血事件和小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ABG患者术后1年,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能更好的降低静脉桥血管狭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对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NSTE-ACS患者145例,采取密封信封抽样形式分为A和B两组,在标准药物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调脂药以及其他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合用泮托拉唑(72例)而B组合用奥美拉唑(73例)。观察1年内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卒中、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血运重建。结果 A和B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全因死亡(6.9%比5.5%)、心原性死亡(4.2%比5.5%)、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16.6%比15.0%)和血运重建(11.1%比12.3%),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6%比5.5%,P>0.05)。结论本研究入选的NSTE-ACS患者中,两类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重要措施。为了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研究出了多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理想的血小板功能检测应该能够:(1)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2)预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3)评估出血风险。现就目前常用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国产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与进口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人选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人术的患者共210例,随机分为泰嘉组103例,波立维组107例。所有入选患者术前1天均应用阿司匹林300mg,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首次300mg,以后75mg,1次/d,1年,术后如为三支血管病变,硫酸氢氯吡格雷服用150mg,1次/d,2周后改为75mg,1次,d,至少服用1年。研究主要终点为随访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以及一般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及一般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硫酸氢氯吡格雷(泰嘉)作为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6个月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的药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