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CHA2DS2-VASc评分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8月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科接受直接PCI的老年STEMI患者117例,根据TIMI血流和心肌呈色分级分为复流组92例,无复流组25例。又根据D-二聚体水平分为高D-二聚体组75例(D-二聚体>1.01 mg/L),低D-二聚体组42例(D-二聚体≤1.01 mg/L)。比较复流组和无复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CHA2DS2-VASc评分,分析两者对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结果无复流组D-二聚体及CHA2DS2-VASc评分明显高于复流组(1.72 mg/L vs 0.48 mg/L,P=0.001;4.00分vs 3.00分,P=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无复流的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683~0.870,P=0.001),较两者单独预测无复流效果更好。高D-二聚体组血栓抽吸和无复流比例明显高于低D-二聚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CHA2DS2-VASc评分是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无复流现象较单用D-二聚体水平或CHA2DS2-VASc评分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后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因STEMI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行PPCI治疗的患者288例,依据术后TIMI血流分为无复流组(TIMI血流≤2级)49例、复...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20余年里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通过溶栓、血管成型术对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4.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较成熟,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时,仍面临慢血流和无复流的问题,我们治疗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预测中SYNTAX评分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8年6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39例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例,根据系统使用方法 不同将采用双系统评分患者划分为双系统评分组(47例),将采用SYNTAX评分患者划分为SYNTAX评分组(92例),比较两组评价各项技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签字到开通时间、 耗材、耗时、预测死亡等各项技术、心肌梗塞率、假阴性率、堵塞血管放支架后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与SYNTAX评分系统相比,双系统评分系统签字到开通系统的时间短,定位耗时短,堵塞血管放支架后恢复情况比例高、再堵塞定位耗时和预测死亡时间较长、双系统评分系统心肌梗塞率低,假阴性率稍高.  相似文献   

6.
对处于时间窗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最有效的再灌注方式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STEMI急诊救治的最优选项.然而,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高血栓负荷患者经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8-08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急诊PCI治疗的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279例,其中80例经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血栓抽吸组),62例通过指引导管冠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冠脉溶栓组),65例行血栓抽吸后通过血栓抽吸导管靶血管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联合治疗组),72例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观察4组患者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与慢血流或无复流相关的临床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后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组患者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低于另外3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灌注时间(OR=2.986,95%CI:2.160~4.129,P0.001)、BMI(OR=1.698,95%CI:1.416~2.036,P0.001)及直接PCI(OR=7.255,95%CI:2.492~21.123,P0.001)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OR=0.224,95%CI:0.061~0.829,P=0.025)是慢血流或无复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血栓抽吸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可降低STEMI高血栓负荷患者急诊PCI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无复流现象对心肌梗死后心肌存话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直接PCI患者132例,应用心肌显色分级(MBG)方法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MBG0~1级)和有复流组(MBG2~3级),于PCI后即行左心室造影,测定心室容积、舒张末压和室壁运动积分(WMS);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参数;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行心室造影和核素心室造影及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AMI后1W时行静息及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 SPECT,以极坐标靶心图定量法测定缺血范围记分(ES)和缺血程度记分(SS)。结果AMIPCI后6个月随访时,无复流组LVESVI、LVEDVI、WMS和LVEDP均较有复流组明显增高(P均〈0.05);核素心室造影参数比较,无复流组LVEF、PER和PFR各参数均较有复流组明显降低(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PCI后1W硝酸甘油介入后,有复流组Es较无复流组降低37.73%(P〈0.05),有复流组SS较无复流组降低24.24%(P〈0.05)。相位分析示无复流组左室收缩同步性参数PS和PSD亦高于有复流组(P〈0.05)。在6个月随访期内,无复流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有复流组。结论MBG可准确判定直接PCI后的无复流现象,反映梗死相关区域的心肌存活,预示着心脏功能的恢复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持续闭塞后,通过溶栓疗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的建立和推广,使急性阻塞的冠状动脉多能及时再通,缺血的心肌重新获得血液供应。但是,再灌注之后可能使原有的心肌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即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表明,微血管损伤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相互作用,对血液流变学、微血管口径及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即产生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冠状动脉无复流与炎症反应相关。白细胞,一些炎症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均参与了冠状动脉无复流过程且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fractalkine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潍坊市人民医院行PCI的195例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标准分为无复流组(47例)和正常血流组(148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相关临床指标,采用ROC曲线评价fractalkine对无复流的预测价值,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无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无复流组患者陈旧心肌梗死比例、肌钙蛋白I(cTnI)峰值、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以及fractalkin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血流组,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正常血流组(均P<0.05)。Fractalkine预测无复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临界值为945.77 pg/ml,对应敏感度为78.7%,特异度为91.9%。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陈旧心肌梗死、CRP、NLR以及血清fractalkine水平是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ractalkine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贝那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影响及对无复流的防治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贝那普利组[3 mg/(kg.d)]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将冠状动脉结扎60 min、松解120 min,制备AMI再灌注模型。梗死前、后和再灌注后,用导管法进行血液动力学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及心肌组织中ET-1的水平,最终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贝那普利组能明显降低兔AMI再灌注后血浆ET-1的水平(P<0.01);而心肌组织中ET-1的含量仅复流区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贝那普利可促进AMI后心功能的恢复,减少无复流的面积[对照组为75.3%结扎区(LA),贝那普利组为35.9%LA,P<0.01]。结论贝那普利能有效降低血浆及心肌组织中ET-1的水平,具有内皮保护作用;能有效地防治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无复流现象是指堵塞的心外膜动脉开放性重建后部分心肌组织不能灌注的现象。无复流可能妨碍梗死的愈合及药物输送至梗死区,并影响未来侧枝循环的形成。大面积的无复流预示着梗死的膨展和左心室的舒张功能下降。无复流现象可能是多因素造成的。内皮损伤,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堵塞,动脉粥样硬化性微栓塞均可导致无复流的发生。心肌对比超声及多普勒导丝等诊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无复流的检出率。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低体温,缺血预处理及远端保护装置可减少无复流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无再流现象的定义、发生机制、后果、检查方法、相关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孙雷  孙冬冬  王海昌 《心脏杂志》2016,28(5):608-610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有部分患者在心外膜梗阻解除的情况下,心肌组织仍然呈低灌注状态,这一现象被称为“无复流”。无复流的确切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有多种可能的机制导致无复流的发生,主要机制有内皮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氧自由基释放。发生无复流的患者预后常常较差,目前尚无治疗无复流的标准方法,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栓抽吸、远端保护装置及缺血预处理。本文将对介绍无复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无再流现象与入院血糖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930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入院血糖的四分位数6.9,8.5,10.2 mmol/L分为Q1组(n= 232),Q2组(n=238),Q3组(n=229)及Q4组(n=231)4组,分析急诊PCI中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30例患者中82例发生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率为8.8%。随着入院血糖水平的升高,慢血流(从Q1组= 2.2%到Q4组=10.4%)、无再流(从Q1组=2.2%到Q4组=6.5%)、糖尿病(从Q1组=10.8%到Q4组=53.7%)、Killip分级≥Ⅱ级(从Q1组=6.7%到Q4组=26.4%)的发生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并呈线性趋势(P<0.01)。血糖水平与年龄(r=0.48,P<0.05)及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呈正相关(r=0.59,P<0.05)。入院血糖水平、缺乏梗死前心绞痛、急诊PCI术前0级血流及Killip分级≥Ⅱ级是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预测因素。随着血糖的增高,发生慢血流-无再流的危险性增大。结论:入院血糖水平是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再流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我院2010-2013年入院的700例老年STEMI患者按照术后有无出现无复流现象(TIMI≤Ⅲ级者为无复流者)分出无复流组(190例,占27.14%)与复流组(510例,占72.86%)。收集两组临床资料、PCI与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与复流组比较,无复流组的TIMI 0-1级者(61.17%比82.11%),冠脉侧支血流分级0级者(64.12%比74.21%),PCI前血栓评分5分者(58.83%比80.00%)显著增多;入院收缩压[(111.2±24.6)mmHg比(101.7±25.9)mmHg]显著降低,P均<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收缩压<101mmHg,PCI前侧支血流0级者,PCI前血栓评分5分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OR=1.006~4.398,P<0.05或<0.01)。结论:对于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危险因素者应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无再流现象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现象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近年来,有斑块切除及远端保护装置、扩血管、抗血小板、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白细胞黏附、减轻再灌注损伤等多种治疗方法用于无再流的防治,但无再流现象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现就无再流现象的概念、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无复流现象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再通治疗的成功率,因此如何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已成为当今心脏内科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无复流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对无复流现象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NR)现象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19例AMI行急诊PCI支架术的患者,分成NR组和血流正常组,评估NR现象的发生率,比较这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13.4%的患者急诊PCI术后出现了NR。两组平均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合并高血脂、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心功能Killip≥2级、白细胞计数(WBC)计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金属蛋白酶(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MI急诊PCI术后NR现象的出现与有高血脂病史、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入院时心功能分级高(Killip≥2级)、WBC高、CK-MB水平、MMP-9、hs-CRP及cTnI浓度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