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G)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集非瓣膜性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NVAFIS)病例作为NVAFIS组,非瓣膜性NVAF无合并缺血性脑卒中作为NVAF组,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瓣膜性NVAF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NVAFIS组与NVAF组、对照组比较FG平均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D-二聚体(D-dimer)水平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病程(1年)、FG、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瓣膜性NVAF病人血浆FG浓度升高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早期进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小RNA221(miR-221)、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NVAF患者184例,根据是否合并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63例和NVAF组121例.对比2组血清miR-221、MIF、sTM水平.采用RO...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303例NVAF病人,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伴脑卒中组(n=134)和房颤不伴脑卒中组(n=16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素,并进一步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 房颤伴脑卒中组中75.4%的病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非脑卒中组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人比例为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CHA2DS2-VASc评分是NVAF病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2DS2-VASc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优于CHA2DS2-VASc评分。结论 在老年NVAF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CHA2DS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普陀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共426例。回顾NVAF患者脑卒中发生情况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心房颤动类型、基础疾病、辅助检查以及抗凝抗栓用药情况),比较NVAF并发脑卒中患者和NVAF无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筛选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有关危险因素。结果 1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6.43%(70/426),脑卒中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2单因素分析显示: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高血压、冠心病、CHADS2评分≥4分、左房直径≥40mm和未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V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75岁(OR=2.68,95%CI 1.22~4.37)、高血压(OR=1.77,95%CI 1.43~1.88)及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OR=2.16,95%CI 1.82~2.48)。结论年龄≥75岁、高血压及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是NVAF患者发生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调查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抗凝治疗实际应用情况。方法:选择出院诊断为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的老年住院患者626例,应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脑卒中危险,结合CHA2DS2-VASc评分调查各分层的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情况,并按年龄分为非高龄组(65~74岁,n=316)和高龄组(≥75岁,n=310),比较两组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626例老年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CHA2DS2-VASc评分均>2分,平均(5.48±1.27)分,其中仅35.3%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而51.6%使用抗血小板治疗,13.1%未使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高龄组的患者抗凝比例明显小于非高龄组的患者(28.4%vs.42.1%,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老年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住院患者抗凝治疗比例偏低,应使用指南推荐的CHA2DS2-VASc评分制定抗凝策略以提高抗凝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AD及NT-proBNP联合CHA2DS2-VASc评分系统[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75 (doubled),diabetes,stroke(doubled),vascular disease,age 65-74,and sex category(female),CHA2DS2-VASc]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北京航天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NVAF患者989例,进行10年随访,按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226例)和非卒中组(763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CHA2DS2-VASc评分及CHA2D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蛋白尿是否为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15年5月序列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53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影像学改变分为CMB组138例和无CMB组393例。对2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2组体质量、同型半胱氨酸、LDL、尿酸、高血压、吸烟、饮酒、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无CMB组蛋白尿比例(10.4%vs 30.4%)、肾小球滤过率水平[(88.54±22.69)mm/min vs(132.84±15.05)mm/min]和年龄[(61.3±15.66)岁vs(67.08±12.78)岁]低于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肾小球滤过率和蛋白尿是CMB的危险因素。结论蛋白尿是CMB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30例NVAF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就诊于本院的未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78例NVAF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估CHA2DS2-VASc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游离脂肪酸及其联合对NVAF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年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CHA2DS2-VASc评分、NLR、糖化白蛋白、游离脂肪酸、空腹血糖、补体C1q、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左心室直径(LVD)小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NLR、游离脂肪酸是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01至2009-01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1064例,按NVAF有无合并脑卒中分为NVAF无脑卒中组(n=924)和NVAF合并脑卒中组(n=140)。结果:1064例患者NVAF脑卒中的检出率为13.2%。NVAF合并脑卒中组的≥75岁年龄者、既往高血压史及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NVAF不合并脑卒中组升高,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异常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75岁高龄、高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与脑卒中显著相关(P<0.05)。结论:患者高龄(≥75岁)、高血压、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为NVAF合并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左心室射血分数为NVAF合并脑卒中的保护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越高患者越不易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住院并诊断为NVAF患者共325例,其中观察组共123例(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对照组共202例(单纯心房颤动且未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结合左房内径(LAD)对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北京市应急总医院干部医疗科、心内科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市朝阳医院综合科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首次诊断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患者共1216例进行同群队列研究,分为两组,一组为脑卒中组(366例),另一组为非脑卒中组(850例),收集相关资料,以缺血性脑卒中为终点事件,平均随访时间为(30±6)月,分析两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及二者联合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评估中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脑卒中组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5.23±1.58分)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2.96±1.52)分(P0.01)。脑卒中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42.39±5.79)mm与非脑卒中组(42.12±6.85)mm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评估中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0.524、0.856,95%CI分别为0.83~0.88、0.49~0.56、0.83~0.88。CHA2DS2-VASc评分+LAD二者联合ROC曲线下面积较CHA2DS2-VASc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HA2DS2-VASc评分对我国NVAF患者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良好;LAD对NVAF患者卒中风险预测有诊断价值,但较CHA2DS2-VASc评分相比,诊断价值不高;CHA2DS2-VASc评分联合LAD对预测NVAF患者卒中风险价值较单独应用CHA2DS2-VASc评分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脑微出血(CMB)及其分布与肾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2017年3月陆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83例,依据影像学资料分为CMB组154例及非CMB组429例,又依据CMB发生部位分为脑叶CMB 42例、深部CMB 73例及混合CMB 39例,对各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CMB组年龄、肌酐、尿素水平较非CMB组更高;肾小球滤过率、HDL水平较非CMB组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为CMB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P0.01);年龄是脑叶CMB发生的危险因素(B=0.152,P=0.019);男性是混合CMB发生的危险因素(B=1.216,P=0.017);高血压是深部CMB发生的危险因素(B=1.128,P=0.037);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是深部CMB及混合CMB发生的危险因素(B=4.123,P=0.001;B=3.361,P=0.001),是脑叶CMB发生的保护性因素(B=-0.647,P=0.001)。结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是CMB发生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深部CMB及混合CMB,监测肾功能相关指标,有助于CMB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NLRP3炎性小体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9月彭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NVAF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60例(观察组),另取160例NVAF无脑卒中病人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低危组(56例)、中危组(54例)和高危组(50例);将观察组病人按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136例)与死亡组(24例)。比较各组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炎性小体及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mRNA水平,分析其与NIHSS评分、脑卒中风险(CHA_2DS_2-VASc)评分、 CHADS_2评分的相关性,评价NLRP3炎性小体对NVAF并发脑卒中病人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炎性小体、CHADS_2评分及CHA_2DS_2-VASc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间NLRP3炎性小体水平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NLRP3炎性小体水平和NIHSS评分最高,中危组次之,低危组最低(P0.05);死亡组NLRP3炎性小体水平和NIHSS评分高于存活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LRP3炎性小体水平分别与NIHSS评分(r=0.761,P=0.019)、CHADS_2评分(r=0.695,P=0.025)及CHA_2DS_2-VASc评分(r=0.720,P=0.022)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NLRP3炎性小体曲线下面积(ACU)为0.842(0.751~0.932),其最佳工作点为1.43,此时判断NVAF并发脑卒中病人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0%和81.03%。结论 NVAF并发脑卒中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增加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作为一项有效的预测因子,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年龄≥70岁伴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PCI的临床特点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诊断ACS并行PCI的患者260例,根据诊断分2组,每组130例,试验组为既往伴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患者,对照组为既往无脑卒中史。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血管造影结果、置入支架数目、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院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试验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B型钠尿肽、肌酐水平、D-二聚体、肌钙蛋白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肌酐水平、ACS分型相关,而与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无关。结论既往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ACS患者行PCI可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6月入院的60例新发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 h入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60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梗死部位、颈部及血管彩超、血压、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与同期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60例)比较.结果 进展性卒中组既往有糖尿病史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例数及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5或P<0.01),收缩压水平低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1).结论 血压水平下降,高血糖,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升高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伴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及治疗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2~3月的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MRI检查分为CMB组23例和无CMB组77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组均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无CMB组口服拜阿司匹林,14 d后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有效率的评价。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既往脑卒中患病率高,服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比例高(P<0.05)。CMB灶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及脑白质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治疗14 d后,无CM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CMB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CMB组(P<0.05)。结论 CMB是由高龄、高血压及既往脑卒中等所致的血管壁病变。CMB可能在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的风险中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HADS2评分及CHA2DS2-VASc评分预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意义。方法调查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老年医学科216例老年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CHADS2评分(0~6分)及CHA2DS2-VASc评分(0~9分)进行卒中风险评分,分为3组,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和高危组(2~9分),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佳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CHADS2评分及CHA2DS2一VASc评分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206例(95.3%)患者,其中CHADS2评分0、1、2~6分组各31、83、92例,CHA2DS2-VASc评分0、1、2~9分组各24、78、104例,预后良好89例(43.2%),预后不佳117例(56.8%)。预后良好与预后不佳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史、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3,95%CI:1.07~1.54,P=0.01)、CHADS2评分(OR:1.36,95%CI:1.17~2.36,P=0.00)和CHA2DS2-VASc评分(OR:3.24,95%CI:1.32~6.98.P=0.00)为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是老年NVAF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老年NVAF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病情改善的预测作用,CHA2DS2-VASc评分优于CHADS2评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患者后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将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MB组38例和无CMB组71例,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给予梯度回波T_2~*WI或磁敏感加权成像,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平均随访(9.5±3.7)个月。结果与无CMB组比较,CMB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者兼有,单纯脑出血比例明显升高(7.9%vs 1.4%,P<0.05;10.5%vs 0,P<0.01)。CMB组共检出CMB 153个。在随访中,1 6例患者再发脑卒中,包括11例脑梗死,5例脑出血。5例脑出血患者中有3例服用阿司匹林,2例接受抗凝治疗。CMB组有2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CMB部位相同。结论 CMB是脑微小血管病变特征之一;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后期发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CMB对脑卒中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脂代谢状况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转化(HT)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选取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入院次日空腹测定血脂水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后1 w应用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或CT复查脑出血转化情况,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HT发生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245例脑梗死中合并HT 43例,非HT 202例。与非HT组比,HT组房颤、尿激酶溶栓、糖尿病史发生率高,脑微出血(CMB)、脑白质疏松发生率较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水平较高(均P0.05)。两组脑梗死分型存在统计学差异,HT组溶栓时间窗较长(均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心源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为缺血性脑卒中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DL-C为保护因子。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低水平LDL与HT相关。糖尿病史、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LDL-C是影响HT患者溶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否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源性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因心脏原因住院的98例NVAF患者进行评价,其中24例患者有缺血性卒中病史.分析空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与无缺血性病史者相比,具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NVAF患者的年龄显著更大(73.6岁±8.4岁对69.1岁±10.3岁,P=0.017),高血压患病率显著更高(83.3%对66.2%,P=0.01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显著更高(63.1%对45.9%,P=0.006),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增高(365 mg/dL±108 mg/dL对12 mg/dL±82 mg/dL,P=0.008).结论:在因心脏原因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病史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