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动脉取栓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76例AIS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动脉取栓治疗,观察组术中经动脉鞘管注射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术后血流分级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变化及动脉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IS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取栓操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动脉再通率为76.32%,与对照组的65.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312)。两组术后24 h、术后2周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两组术后2周NIHSS评分均较术后24 h降低,观察组术后2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为(1.05±0.18)分,低于对照组的(1.98±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50.00%,高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89%,与对照组的1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治疗中,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较单纯动脉取栓在不增加出血风险前提下可减少取栓操作次数,提高血管再灌注,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对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昌乐县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的85例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均为发病6 h~72 h内入院,超出动静脉溶栓时间窗,随机将患者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去除自由基、脑细胞保护以及支持疗法,处理组在此基础上局部给予替罗非班。检测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Barther指数。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评分无统计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2.45±0.67 vs.3.79±0.75),P0.05。与对照组相比,Fugl-Meyer与ADL评分显著升高,分别为68.21±6.24 vs.40.49±5.12和63.25±5.84 vs.46.52±5.41,P0.05。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治疗组的基底动脉、左右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学指标显著升高,分别为35.27±5.16 vs.23.63±4.12,68.94±5.21 vs.49.56±5.37和63.68±6.11 vs.49.88±6.38,P0.05。结论经动脉导管局部给予替罗非班对于超出动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0月解放军北部战区空军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全身系统性出血、颅内出血情况,比较2组预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组病情进展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发病14 d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2,8)分vs 8(2,12)分,P=0.038],治疗3个月良好预后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0.0%vs 32.0%,P=0.014)。2组治疗7 d内均无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结论 急性进展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能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对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桥接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桥接组给予溶栓治疗,桥接机械取栓;对照组直接行机械取栓,比较2组预后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桥接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TMA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54±1.23)分vs(7.12±0.98)分,(2.12±0.34)分vs(2.87±0.44)分,P<0.01]。2组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桥接组术中取栓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2.43±0.33)次vs(2.98±0.41)次,P<0.01]。2组治疗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治疗后mRS评分0~1分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2.50%vs 27.50%,P<0.05)。结论 溶栓治疗桥接机械取栓可显著改善老年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84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低龄组44例(≤60岁)和高龄组40例(61~85岁)。两组患者均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0.9 g/kg),治疗1d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持续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溶栓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低龄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高龄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龄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高龄组(P0.05)。高龄组患者溶栓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低龄组(P0.05)。结论与高龄AIS患者相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低龄AIS的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对神经功能和预后的改善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90 d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AIS患者229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44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85例(mRS评分2分)。对2组基线资料及血清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PLR对AIS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PLR明显升高,淋巴细胞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127.49的AIS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风险显著增加(OR=4.358,95%CI:2.166~8.76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LR预测AIS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7(95%CI:0.572~0.723,P0.01),敏感性为58.8%,特异性为69.4%,最佳临界值为127.49。PLR和NIHSS评分联合预测AIS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0.753~0.871,P0.01),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79.2%,其诊断效能较单一指标提高。结论 PLR对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中重症脑梗死患者179例的临床资料,均为发病4.5 h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至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种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支架置入)。根据患者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2分作为预后良好组(71例),3≤mRS≤6分作为预后不良组(108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ASPECTS)等,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率为39.7%(71/179)。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年龄、病前1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NIHSS评分和溶栓前ASPECT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2±14)岁比(71±11)岁,8.4%(6/71)比1.9%(2/108),(16±6)分比(19±6)分,(9.5±1.0)分比(8.5±1.9)分,均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间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24 h颅内出血转化率、脑实质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3)分比(15±7)分,7.0%(5/71)比28.7%(31/108),0比12.0%(13/108),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7,95%CI:1.014~1.081,P=0.005)、入院时ASPECTS评分(OR=0.382,95%CI:0.233~0.627,P0.01)、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OR=1.121,95%CI:1.050~1.196,P=0.001)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和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为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治疗后即刻NIHSS评分越高,中重度脑梗死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预后越差;入院时ASPECTS评分越高,对预后的保护性越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频超声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注射剂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低频超声治疗。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并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vs 80.9%,P=0.02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7和14d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分vs 4分,P0.05;1分vs 2分,P=0.03)。2组治疗后14和90dm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68%vs 42.55%,P0.05)。结论低频超声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能更好的提高溶栓效果,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症状,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预后营养指数(PNI)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短期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收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AIS患者312例,分析患者血液学资料,计算PNI,评估营养状况。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100例(mRS评分>2分),预后良好组212例(mRS评分≤2分)。又根据PNI最佳截断值分为高PNI组144例(PNI≥48.95)和低PNI组168例(PNI<48.9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NI与短期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组PNI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44.7(41.6,47.6)vs 49.9(45.8,53.9),P<0.01]。低PNI组3个月mRS评分明显高于高PNI组[3.0(1.3,4.0)分vs 1.0(1.0,2.0)分,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出血转化、体质量指数、低PNI与短...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60例APCI患者,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采取替罗非班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和不良反应。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0% vs 81.25%)、预后良好率(91.25% vs 80.00%)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患者治疗3、7、14d的NIHSS评分、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1.881,95%CI:1.113~3.181)、糖尿病(OR=1.657,95%CI:1.117~2.457)、颈动脉内粥样斑块(OR=2.208,95%CI:1.285~3.792)均是影响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替罗非班联合尤瑞克林治疗APCI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及各TOAST亚型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2021年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轻中度AIS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150例。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别分为小动脉闭塞型(SAO)、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其他已知原因型+不明原因型(其他)亚组,其中常规SAO亚组70例、常规LAA亚组45例、常规CE亚组30例、常规其他亚组5例,替罗非班SAO亚组60例、替罗非班LAA亚组51例、替罗非班CE亚组33例、替罗非班其他亚组6例。常规组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 h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及各常规亚组与替罗非班亚组入院时、治疗7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治疗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安全性指标[颅内出血(IH)、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组与替罗非班组治疗7 d后NIHS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脑梗死(ACS)138例(ACS组),后循环脑梗死(PCS)40例(PCS组),通过患者入院时及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良好率,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的给药时间、既往心房颤动史、脑卒中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转归方面,PCS组90dmRS评分和3个月死亡显著高于ACS组[(3.28±1.87)分vs(2.37±1.88)分和20.00%vs 5.80%,P0.05],预后良好显著低于ACS组(40.00%vs 62.32%,P0.05)。接受rt-PA溶栓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与年龄、基线NIHSS评分及24hNIHSS评分呈正相关;90d内死亡与前后循环、24h 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rt-PA静脉溶栓患者中ACS临床疗效较PCS相对较好。PCS是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急诊PCI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GIB)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5年12月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行急诊PCI的老年患者622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GIB分为GIB组45例和对照组577例,分析影响住院期间GIB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GIB组年龄[(73.2±9.7)岁vs(69.5±10.6)岁,P=0.014],女性(46.7%vs 30.2%,P=0.029)、肾功能异常(24.4%vs9.5%,P=0.045)、用替格瑞洛(42.2%vs 27.0%,P=0.038)及替罗非班(31.1%vs 17.2%,P=0.026)、住院时间[(5.9±2.1)d vs(5.1±1.4)d,P=0.012]、停用抗栓药(24.4%vs 9.2%,P=0.004)及院内病死率(6.7%vs1.2%,P=0.029)升高。年龄每增长10岁、女性、肾功能异常、用替格瑞洛及替罗非班是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出现GI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导致老年急诊PCI后GIB,应高度关注这些高危患者,及时处理,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临床症状不稳定的穿支动脉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24 h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临床症状不稳定的穿支动脉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24 h内接受(替罗非班组)或不接受替罗非班(非替罗非班组)治疗。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为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即在溶栓后48 h内出现责任动脉再闭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2分或NIHSS肢体分增加≥1分]或症状波动;溶栓后症状波动次数占发病后总波动次数的百分比;脑卒中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为0~1分(良好预后)及0~2分(功能预后)的比例;安全性评价指标为颅内出血。结果 连续纳入的499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181例头颅影像证实为穿支动脉梗死,其中34例临床症状不稳定;替罗非班组16例,非替罗非班组18例。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替罗非班组END、溶栓后症状波动次数百分比与非替罗非班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替罗非班组相比,替罗非班组再闭塞率较低、90 d良好功能预后率及较好功能预后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的穿支...  相似文献   

15.
背景出血转化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其会加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提前预测患者出血转化风险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2019年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治疗后24 h有无出血转化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27例和无出血转化组33例,根据溶栓治疗后3个月预后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2分]39例和预后不良组(m RS评分> 2分)21例。收集所有患者出血转化和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24 h收缩压> 140 mm Hg [OR=2.356,95%CI(1.337,4.151)]、基线空腹血糖> 5.6 mmol/L[OR=3.525,95%CI(2.190,5.676)]、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 3 h[OR=4.773,95%CI(1.586,14.36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7分[OR=4.609,95%CI(2.258,9.407)]、溶栓治疗后2 h NIHSS评分> 7分[OR=1.241,95%CI(1.047,1.472)]是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基线空腹血糖> 5.6 mmol/L[OR=2.394,95%CI(1.666,3.440)]、溶栓治疗后2 h NIHSS评分> 7分[OR=2.620,95%CI(1.173,5.851)]是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溶栓治疗后24 h收缩压> 140 mm Hg、基线空腹血糖> 5.6 mmol/L、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 3 h、基线及溶栓治疗后2 h NIHSS评分> 7分是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基线空腹血糖> 5.6 mmol/L和溶栓治疗后2 h NIHSS评分> 7分是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结合常规序列扫描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首次诊断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伴脑梗死患者62例,分为不明时间窗组22例和明确时间窗组40例。对不明时间窗组患者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3DASL等检查,2组先行静脉溶栓,后续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采用脑梗死溶栓实验(TICI)分级,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843)。治疗后,2组血管再通均达到TICI分级2b或3级,2组TICI分级、治疗7dNIHSS评分、治疗90dmRS≤2分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不明时间窗组和明确时间窗组治疗7dNIHSS评分明显降低[(7.3±4.1)分vs (18.2±4.2)分,(6.3±5.7)分vs (16.6±6.5)分,P0.05]。结论 3DASL-DWI与FLAIRDWI双不匹配技术对不明发病时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条件下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38例,其中高压氧条件下静脉溶栓治疗18例(观察组),常规静脉溶栓治疗2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发病3 h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溶栓完成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及发病90 d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16,P<0.01),溶栓治疗后2 h、24 h、7d及发病90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957、-3.975、-2.184、-1.296,均P<0.01),发病90 d的mRS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1.960,P<0.01)。 结论高压氧结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AIS发病早期阶段具有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不同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MH)的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合并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6例,采用Fazekas量表评估WMH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90 d预后,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247例)和预后不良组(mRS 2分,7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相关生化指标及溶栓前NIHSS评分,将年龄、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WMH、溶栓前NIHSS评分纳入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年龄[(65±12)岁比(70±12)岁,t=-2. 984,P=0. 003)],既往心房颤动史[10. 1%(25/247)比21. 5%(17/79),χ~2=6. 928,P=0. 00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8. 1%(20/247)比21. 5%(17/79),χ~2=10. 717,P=0. 001]、溶栓前NIHSS评分[6(4,10)比12(8,19)分,Z=-7. 183,P 0. 01]及WMH[无WMH、轻度WMH、中度WMH、重度WMH:5. 3%(13/247)、55. 9%(138/247)、24. 3%(60/247)、14. 6%(36/247)比0、36. 7%(29/79)、34. 2%(27/79)、29. 1%(23/79),χ~2=17. 631,P 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H (OR=2. 145,95%CI 1. 17~3. 49,P=0. 014)及溶栓前NIHSS评分≥9分(OR=1. 131,95%CI 1. 08~1. 18,P 0. 01)是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合并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WMH和溶栓前NIHSS评分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同程度WM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和趋化因子CXCL12水平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AIS患者92例作为AIS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83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比较两组血清A-FABP和趋化因子CXCL12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判断其意识情况。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IS组血清A-FABP[(20.92±2.63)μg/L比(35.63±5.72)μg/L]和趋化因子CXCL12[(4.25±0.61)ng/ml比(24.31±3.46)ng/m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中小面积梗死组、NIHSS评分≤15分组、GCS评分≤8分组、预后良好组比较,大面积梗死组、NIHSS评分15分组、GCS评分8分组和预后不良组的血清A-FABP[(32.89±5.34)μg/L,(31.72±4.15)μg/L,(30.68±4.21)μg/L,(32.17±3.72)μg/L比(38.24±5.86)μg/L,(39.58±4.28)μg/L,(40.97±4.24)μg/L,(38.92±4.35)μg/L;趋化因子CXCL12[(21.38±3.18)ng/ml,(21.03±2.45)ng/ml,(20.78±2.42)ng/ml,(21.54±2.67)ng/ml比(28.26±3.37)ng/ml,(27.18±2.94)ng/ml,(27.51±2.89)ng/ml,(27.23±3.15)ng/ml]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老年AIS患者的血清A-FABP和趋化因子CXCL12水平与AI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可以作为其早期诊断、病情监控及预后评估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例),应激性高血糖组(49例)及血糖正常组(43例)。比较溶栓后24 h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前,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2±5.1)、(12.8±5.6)、(13.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分别为(14.7±6.0)、(11.9±4.9)、(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组再通良好率分别为54.3%(19例)、57.2%(28例)、67.4%(29例),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4.3%(5例)、6.1%(3例)、2.3%(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90d 3组mRS评分显示,血糖正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2.1%(31例),显著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51.0%(25例)和糖尿病组的28.6%(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均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和短期预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