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高危剖宫产妇血液常规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某三甲医院妇产科收治的高危剖宫产妇100例,其中自体血组50例(回收式自体输血),匹配异体血组50例(异体输血)。比较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血液常规检测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并将自体血回输量与术后血液指标和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自体血组失血量与回输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产妇一般资料和估计失血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而自体血组异体红细胞用量显著低于异体血组(P<0.05);异体血组术后RBC、Hb、HCT水平较自体血组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间术后PT、APTT、Fib、TT无明显差别(P均>0.05);自体血组回输量与术后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而与失血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Y=0.4X(P<0.001)。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适用于高危剖宫产妇,可节约异体血的使用,并且比异体血输注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自体血液回收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术中出血量超过1000ml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回输组(n=20)和非回输组(n=20)。记录每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输入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取2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24h的静脉血,测定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回收组平均每例回输血液1528ml,输入异体浓缩红细胞量186ml,显著少于非回收组的1120ml(P<0·05)。2组各对应点时间RBC、Hb、Hct、PLT、PT、APTT无显著差异。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手术中异体血的输入量,且此技术对机体的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在产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产科手术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前置胎盘是术中自体输血的适应证。所有产妇均进行了术中自体输血L(135~3 215 ml),无不良反应发生。平均失血量为1 512 ml(586~32000 ml);22例(55%)产妇失血超过2 000 ml。31例(77.5%)产妇没有输注同种异体血,出血量超过2000ml的产妇有13例产妇未输注异体血。出血量与输血量呈线性关系。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可有效应用于产科手术,能减少此类患者输注库存异体血的概率;且能快速补充患者的血容量,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顾客大手术患者42例,随机分为回收式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分别取抽取患者术前、输血1 h后以及输血24 h后的静脉血,测定样品的血常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即APTT),凝血酶原时间(即PT),纤维蛋白原(即FIB)以及活化凝血时间(即ACT),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回收式自体输血组与异体输血组患者在输血1h后,其APTT、PT、ACT指标均有所延长,FIB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内,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似,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均在正常范围内,在临床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自体组和异体组,每组各37例。自体组患者接受回收式自体输血;异体组接受异体输血。术后1 d和术后5 d时,测定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炎症反应指标。结果:术后1 d和术后5 d时,自体组患者APTT、TT、PT水平及D-D、FDP含量与异体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6+CD56+NK细胞的含量均低于手术前,TLR2+细胞、TLR4+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中s CD40L、CINC-1、TNF-α、IL-6的含量均高于手术前且自体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6+CD56+NK细胞的含量显著高于异体组,外周血中TLR2+细胞、TLR4+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中s CD40L、CINC-1、TNF-α、IL-6的含量显著低于异体组。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在不影响凝血功能的基础上改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黄毅  姜学高  黎建华  唐杰  龚月勇  郑源   《四川医学》2021,42(3):263-266
目的 探讨自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急诊开颅术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8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两组患者均行全麻下急诊开颅术及去骨瓣减压术,A组41例行回收式自体输血,B组41例采取稀释式自体输血.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创伤性颅脑损伤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9例,按是否使用自体输血分为自体血组108例和异体血组9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以及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自体血组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少于异体血组,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冷沉淀少于异体血组(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PT、PT-INR、APTT、FIB、TT计数均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输血不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骨科手术患者凝血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机体凝血状态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骨科大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回收式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分别取术前、输血后1h及输血后24h的静脉血,测定血常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活化凝血时间(ACT),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输血后第1天、第5天两组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并计算CD4^+/CD8^+值。结果输血后1h两组APTT、PT、ACT均延长.FIB和血小板计数均降低(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比较,异体输血组输血后第1天和第5天CD3^+、CD4^+、NK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回收式自体输血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与异体输血相似。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韵枝  韩琪  郭庆聪 《海南医学》2022,(22):2896-2899
目的 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联合急性高容量稀释性血液回收(AHH)对良性脑肿瘤患者血气、电解质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良性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使用回收式自体输血,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AHH进行输血。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麻醉诱导前(术前)、手术后10 min (术后)的静脉氧分压(Pv O2)、静脉二氧化碳分压(Pv CO2)、钾离子(K+)、钙离子(Ca2+)、钠离子(N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回输量分别为(540.83±84.16) m L、(220.82±56.33) m 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52.96±127.10) m L、(321.05±81.36) 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节省资源,保证输血者的安全健康,我国提倡自体血回输。自2000年-2004年,我院自制简易方法,外科手术中回收自体输血9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10-113
目的分析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择期行颈椎手术估计术中出血量在400 mL以上的患者50例,依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直接机器处理,试验组采纳先简易回收再机器处理,对比两组自体血洗涤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Hct)、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自体血红细胞畸形率、回收率、免疫功能指标、携氧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4天血红蛋白、红细胞、Hct、2,3-D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组间对比(P0.05),术后第4天组间对比(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4天IL-1β、IL-8、IFN-γ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与第4天组间对比(P0.05);两组患者自体血红细胞畸形率、回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4天的IgM、IgA、Ig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与第4天组间对比(P0.05);试验组术后第1天与第4天PaO2、SaO2、pH值、RB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组间对比(P0.05),术后第4天组间对比(P0.05)。结论简易自体血液回输技术对颈椎手术患者血红细胞的形态、携氧功能影响较小,不影响自体血红细胞畸形率、回收率,术后患者机体炎症反应较轻,免疫功能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79-82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金华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复发性流产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正常生育期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及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值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均高于对照组(t=2.403,7.050,1.024,0.308,0.168、P=0.017,0.000,0.307,0.758,0.867);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值中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凝血形成速率(Angle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指数(CI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t=11.408,7.553,15.925,4.059,15.292、P=0.000);观察组患者中,R值与APTT呈正相关、R值与DD呈负相关、K值与FIB、PLT均呈负相关、Angle角、MA值、CI值均与FIB、PLT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处于高凝状态;血栓弹力图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与血小板计数存在相关性。监测血栓弹性成像有助于指导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3.
王瑞娟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743-744
目的:探讨本地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治现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02~2006年53例产科相关性DIC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其转归分为两组进行比较,A组(n=10)经治疗无效死亡者;B组(n=43)经治疗治愈出院者。就病因特点、逆转时机、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在职业、就医条件、分娩方式、诊治时机和方法上存在差异(P<0.01)。结论:提高孕产妇及家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正确、及时处理DIC,是减少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致死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对脊柱外科患者炎性反应、凝血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预计出血量超过600 ml, 全麻下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6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自体血液回输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记录2组患者自体或异体输血前、输血后1 h(T2)、24 h(T3)、48 h(T4)、72 h(T5)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 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观察术后感染、切口愈合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A组自体血液回输后T2~T5时点IL-6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1), 而IL-10均低于B组(P<0.01);2组输血后不同时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无任何相关输血并发症的发生, 切口愈合良好, 手术后住院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脊柱手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可明显减轻IL-6和IL-10等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变, 减少患者手术后并发症, 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6):73-77
目的 探讨老年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差别。方法 选择2017年4月到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急性阑尾炎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40)和开腹组(n=40),开腹组患者采用开放性阑尾切除术,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对比两组的手术相关情况指标及对比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均小于开腹组;PLT、PT、APTT、TT在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PLT、PT、APTT、TT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为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PT、APTT、TT为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腹腔镜组的PLT、PT、APTT、TT与开腹组的数据处理因素与时间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FIB、DD在不同时间点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FIB、DD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均为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FIB、DD的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数据处理因素与时间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腹腔镜组血栓发生率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阑尾炎患者使用腹腔镜下切除手术可取得显著效果。但腹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手术造成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风险较高,需要在围手术期对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冰冻病毒灭活人血浆(S/D血浆)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接受四肢和脊柱手术、估计失血量在500ml以上的择期手术病人,年龄18~60岁。将其随机分为S/D血浆组(SDP组,n=20)、普通新鲜冰冻血浆组(FFP组,n=20)、10%羟乙基淀粉组(HES组,n=20)。术中连续监测直接桡动脉血压、心电图和间断监测中心静脉压。在失血量达400~500ml时开始按分组输注上述不同血浆,输注量为8~10ml/kg,60min内输注完毕,术中根据红细胞压积(Hct)考虑是否输注红细胞。各组在输注血浆前、输注完毕后60、120min采集血样,检测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变形指数(DI)、红细胞刚性指数(RI)、红细胞压积。结果(1)HBV、LBV结果FFP组输注前后HBV、LBV均无明显改变(P>0.05);SDP组于输注后120min较输注前HBV、LBV明显降低(P<0.05);HES组输注后60、120min,其HBV、LBV明显低于输注前(P<0.05)。(2)PV结果各组在输注前后PV均无明显改变(P>0.05)。(3...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轻、中度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回顾人选患者在急诊科的治疗方案,将纳入病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5例,对照组30例。在急诊科诊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液体复苏方案,并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采用液体复苏方案。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受伤时间、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和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治疗前。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时间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可改善轻、中度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高凝状态,纠正休克后期的凝血功能紊乱,以减少休克后期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利芹  曹利萍 《海南医学》2014,(9):1279-1281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变化对盆腔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诊断及预后价值,为其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共纳入40例我院妇科盆腔术后并发LEDVT患者(A组)及40例未并发LEDVT患者(B组),同时随机抽取门诊健康患者40例(C组),详细记录相关信息。于术前、术后24 h、7 d空腹抽取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三组间PT、APTT及TT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B组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PT、APTT及TT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A组FIB及D-dimer均明显增高(P〈0.05),B组及C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FIB及D-dimer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dimer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4 h比较,A组与B组FIB、D-dimer水平明显下降(P〈0.05);三组间PT、APTT、TT、FIB、D-dimer水平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盆腔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术前及术后早期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尤其是FIB、D-dimer水平检测,并对检测异常患者及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可降低其发生LEDVT的风险,同时凝血功能检查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的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1月本科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109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2008年国际严重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治疗,其中在治疗组中加用乌司他丁。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分别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rnbin time,PT),同时分别于1、3、5及7 d检测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Cr)、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ys-C)及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urine N-acetyl-glucosaminid,NAG),对两组患者发生肾损害和需要连续肾替代治疗情况连续观察7 d,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30 d生存率。结果:治疗组患者FIB及PLT均明显升高,APTT和PT均显著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Cr、第3天血BUN、Cys-C及NAG下降(P<0.05),而第5、7天时血BUN无显著下降(P<0.05),总体发生肾功能损害降低(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且近期生存率较好(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脓毒症患者的肾功能损害,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21-124+12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的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择期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氨甲环酸+生理盐水组和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和手术情况;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次日晨8:00(T2)和术后24 h(T3)凝血功能;手术24 h后的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组间各时间点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b,g/L)、红细胞压积(Hemo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PLT,×10~9/L)、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g/L)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Hb、PLT、INR水平在T1、T2、T3水平和T0时有显著差异(P0.05);APTT水平在T2、T3水平和T0时有显著差异(P0.05);FIB水平在T1、T2水平和T0时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单次输注氨甲环酸相比,术中持续输注氨甲环酸不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