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疗效的影响.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增城区120指挥中心调度转运至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应用信息化优先定向转运之前救治的急性STEM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最佳优化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所有STEMI患者,根据接诊方式分为:胸痛专车组,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其中胸痛专车组是我院胸痛中心的核心组,该车的设备及人员配备与导管室形成院前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连接,简化了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使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缩短到最短,从而优化近远期治疗及预后,形成了我院全新的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本研究对比观察该组与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FMC至抗栓溶栓时间、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血浆NT-pro BNP、Hs CRP浓度、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中胸痛专车组的发病至FMC(2.59±0.74)min、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7.38±0.92)min、FMC至抗栓溶栓时间(6.36±0.91)min、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最短(29.38±0.92)min,与其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患者血浆NT-pro BNP及Hs CRP浓度与发病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正相关(R~2值分别为0.454、0.290)。结论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明显缩短了STEMI患者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优化了抢救流程,有效提高了早期救治率并改善了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STEMI患者55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75例和对照组2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STEMI患者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率,降低医护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通过不同方式来院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门球时间,进一步探索出最佳来院方式,缩短STEMI患者的门球时间(D-to-B),提高对此类患者的救治效率。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4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痛中心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总共28例,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一般情况、心血管高危因素、D-to-B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及心血管高危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低于其他转院方式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基层医院转运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D-to-B时间明显低于其他方式来院的病人,提示积极建设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的成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救护理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17年5月—2018年4月40例STEMI病人作为观察组,同样随机抽样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前2016年5月—2017年4月40例STEMI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进大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急诊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急诊救治期间病人病死率和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胸痛中心为STEMI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缩短了病人急诊滞留和D-to-B时间,使其能够尽早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规范病人救治流程,提高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做好转运前风险评估,环环相扣,降低了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降低了院内病死率,让病人、家属及社会满意。  相似文献   

7.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类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治疗难度大,起病急,病死率高。胸痛中心(CPC)的成立使STEMI患者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但缺乏完整的诊疗体系使得目前多数STEMI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就诊。因此,该文就胸痛中心成立对STEMI患者救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区域协同救治联合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的作用。方法入选2015年1月~2017年4月,由本院120院前急救团队和加入本院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8家乡镇卫生院转运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12例。体系建立前为对照组,64例;体系建立后为实验组,448例。比较2组STEMI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FMC)后救治护理的时间节点及救治效率。结果区域协同救治联合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体系建立后,本院120院前急救团队和非PCI医院的FMC至首份心电图时间从平均(31±13)min缩短至(9±5)min,10 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的患者比例达84.7%;FMC至服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的时间从平均(60±13)min缩短至(20±3)min;对于溶栓患者,FMC至开始溶栓时间从平均(74±38)min缩短至(30±2)min;对于转运PCI患者,FMC至开始转运时间从平均(123±59)min缩短至(52±28)min,门-球时间从平均(119.4±23.6)min缩短至(60.7±21.5)min,2组患者时间节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系建立后,平均住院时间有(11.9±3.2)d降至(8.4±2.8)d,人均住院费用减少(38582±9186)元降至(30479±8213)元,院内病死率从9.3%明显降低至0.7%,2组患者救治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协同救治联合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干预体系显著缩短了本院120院前急救团队和非PCI医院对STEMI患者的早期救治护理的时间,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是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缝链接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63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无缝链接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和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进门至开始溶栓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治疗后血栓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实施无缝隙链接急救护理模式,减少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和院内救治过程中时间的浪费,缩短了STEMI患者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胸痛中心建设以来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PCI)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急性STEMI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胸痛中心建设初期的33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胸痛中心建设后期的39例STEMI患者为研究组。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有再灌注指征,即刻启动绿色通道,启动导管室,予以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氯吡格雷300 mg,接受PPCI者尽快送入导管室行PPCI,比较两组球囊扩张(D2B)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D2B中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7.3 min vs 99 min,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设最大限度地缩短D2B时间,尤其是将是D2B缩短到60 min之内,降低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胸痛中心建设是现阶段STEMI救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胸痛中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模式对STEIM的救治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进入临床路径的80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IM)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胸痛中心成立后,2016年7月-2017年7月进入临床路径的86例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IM)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按照正常STEMI模式进行抢救,观察组患者实行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模;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分诊时间、检查时间、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 time,D2B time)、救治成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成立胸痛中心后,观察组患者进行急诊分诊的时间和检查时间显著少于胸痛中心成立前的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救治模式对STEIM的救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过我院进行院前、院内急救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实行STEM]单病种质量控制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院前急救的STEMI患者,把救治的时间窗口前移至院前,院前急救医师接诊STEMI患者后,立即严格实施STEMI单病种质量控制,通知心血管内科医师、导管室医师在急诊科等待患者来院。患者来院后根据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情况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法,直接把患者送入导管窄或CCU,行PCI或静脉溶栓治疗。结果:通过我院进行院前、院内急救的STEMI患者,急诊科积极参与STEMI单病种质量控制后,患者住急诊科停留时间、DTN时间、DTL时间、DTB时间缩短(P〈0.01),再灌注成功率提高(P〈0.05)。结论:对院前急救的STEMI患者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后,缩短了STEMI患者发病后接受冉灌注治疗的时间,提高了再灌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林捷  颜彦  施鸿毓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767-770
目的:检测胸痛中心的建设是否有助于急性心梗救治效率的提高,及对预后产生有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01—2018-12期间通过胸痛中心规范化胸痛救治流程收治并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为CPC组,2015-01—2016-12期间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作为非CPC组(对照组)。研究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PC组对患者的救治更加及时,救治效率得到了显著性的提高,患者的病死率降低,住院病死率由之前的4.6%减少到3.2%且改善了患者的预后,1年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由15.8%降低到了10.5%,术后血压心率等指标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胸痛中心建设能够显著提高急性心梗救治效率,并对病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运行后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胸痛中心收治的胸痛患者为研究组,以胸痛中心国际标准为参照,比较远程传输比例、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ECG)时间、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STEMI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结果:与胸痛中心国际标准相比,STEMI患者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8.88±14.10)min虽短,但无明显差异(P0.05);远程传输比例(95.60±4.07)%、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ECG时间(6.34±28.03)min、D to B时间(74.06±35.81)min、导管室激活时间(13.70±13.45)min、肌钙蛋白获得时间(15.61±2.35)min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的运行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胸痛患者容易延误的难题,特别为STEMI患者争取时间和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门-球囊(D-to-B)扩张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急性STE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6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胸痛中心成立时间分为成立前(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85例和成立后(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8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胸痛中心成立后STEMI患者D-to-B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成立前,住院费用明显少于成立前(P0.05),D-to-B达标情况明显高于成立前(P0.05)。胸痛中心成立后心源性休克、死亡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成立前(P0.05)。结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有助于缩短急性STEMI患者Dto-B扩张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从胸痛中心数据平台获取数据资料,连续入选某院胸痛中心认证前(2018年6月—2019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48例,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37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流程,观察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处置情况[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病人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导丝通过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和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观察组病人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1)。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STEMI病人的总缺血时间,降低病人院内死亡率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采用的绕行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痛中心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采用绕行模式分为绕行组60例、非绕行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绕行组门-球时间、发病到球囊扩张血管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再灌注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采血时间均短于非绕行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非绕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住重症病房时间、总住院时间、总医疗费用、死亡率与非绕行组数值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采用的绕行模式有助于缩短STEMI患者救治所需时间,降低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诊断困难、可救治时间短等特点.胸痛中心的建立可使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下降50%.在整个胸痛救治过程中,胸痛中心急救网点的建立,早期启动和快速安全转运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也是胸痛中心建设的难点.本文就胸痛中心急救网点的建立及胸痛患者快速转运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42例均行静脉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2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流程进行护理,分析比较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PCI成功率及院内死亡率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满意度远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可有效降低住院费用,节省住院时间和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愈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化院前急救干预在胸痛中心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胸痛中心进行急救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干预;选取2019年7月1日~2020年12月1日胸痛中心进行急救的患者30例为研究组,实施四化院前急救干预。比较两组各项急救质量指标水平、急救临床结局及各项救护操作时间。结果:研究组出诊反应耗时、院前急救耗时、转运入院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研究组血管再通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分诊评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及肌钙蛋白结果等相关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胸痛中心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四化院前急救干预,可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缩短急救过程中各项检查和操作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