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马璟曦  蔡敏 《重庆医学》2013,42(16):1835-1836,1840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单独治疗(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普罗布考0.25g,每天2次,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P<0.05),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TC、LDL-C、TG及颈动脉IMT明显降低(P<0.05),HDL-C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降脂和降低颈动脉IMT作用,能有效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HDL-C、IM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以起到较好的降脂、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1):1019-102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ACS患者90例,其中45例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45例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辛伐他汀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TC/HDL-C比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脂改善显著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LDL-C降低幅度与TC、TG、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及TC/HDL-C值无相关性(P>0.05)。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78%(17/45)和73.33%(33/4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ACS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8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血脂患者予晚上临睡前服阿托伐他汀,剂量20 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动脉硬化指数(TC-HDL-C)/HDL-C、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治疗后为(0.68±0.18)mm,与治疗前(1.26±0.02)mm比较,P<0.05,降低TC、LDL-C、TG、(Tc-HDL-C)/HDL-C、LP(a)水平(P<0.05),升高HDL-C水平,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7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62例)和联合治疗组(75例),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情况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TC、TG与LDL-C变化与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降压药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伴IMT≥0.9 mm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予以降压方案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周期为18个月,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以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斑块的变化,并检查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HDL-C水平变化不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IMT、斑块长径及厚度均较治疗前略有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MT、斑块长径及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均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降压药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血脂,稳定斑块并使其退缩,降低IMT厚度,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益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入院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常规治疗组)、Ⅱ组(20 mg阿托伐他汀组),各30例.治疗12周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12周后Ⅱ组颈动脉斑块IMT与Ⅰ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Ⅰ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除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宫玉霞  刘金万 《广西医学》2016,(10):1389-139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HDL-C)、hs-CRP、Hcy水平及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Hcy、颈动脉IM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延缓或阻止动脉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效果,检测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78.05%(32/41)](P<0.05);治疗后,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TC、TG、LDL-C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1.
焦岩  徐江涛 《重庆医学》2012,41(6):550-55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减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面积,调节血脂,预防卒中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并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住院患者8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记录两组的血清胱抑素C(Cys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两侧颈动脉内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以上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CysC、TC、HDL-C、两侧IM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C、HDL-C、两侧IMT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相关性;观察组的CysC和两侧颈动脉IMT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IMT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相关性,CysC的升高和HDL-C的降低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化痰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肾活血化瘀胶囊,疗程均为24周。分别观察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c-CRP)及血脂,包括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hs-CRP、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hs-CRP、TC、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肾活血化痰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PSA)三联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SA组、SA组、A组各60例,PSA组给予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治疗,S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A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脂代谢、颈动脉结构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PSA组、SA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A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高于A组(P<0.05),PSA组TG、TC、LDL-C均明显低于SA组,HDL-C明显高于SA组(P<0.05);PSA组、S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A组,管腔直径明显大于A组(P<0.05),PSA组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SA组,管腔直径明显大于SA组(P<0.05);PSA组、SA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V)均明显高于A组,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A组(P<0.05),PSA组SV、DV明显低于PSA组,RI明显高于PSA组(P<0.05)。结论 PSA三联疗法有助于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代谢,改善颈动脉结构,提高颈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5.
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CVD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脂康组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x-LDL水平明显下降,颈动脉IMT、RI明显变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调脂治疗对ICVD患者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程度,测定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24h尿白蛋白。分析血尿酸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关系。结果 血尿酸四分位组分析显示,随分位数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血尿酸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血尿酸与斑块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空腹血糖及24h尿白蛋白的自然对数。结论 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正相关,血尿酸升高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独立于年龄、性别、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血脂、血肌酐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肾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7.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莉  张鸿举  丁少娟 《当代医学》2010,16(36):140-141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一日10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及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后6个月,患者TC、TG、LDL-C、CR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降低hs-CRP水平,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文蕾  李辉  王丽 《疑难病杂志》2014,(6):579-58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石)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134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64例,仅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TNF-α、IL-1、IL-6水平及IMT、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TNF-α、IL-1、IL-6、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对照组TG、TC、TNF-α、IL-1、IL-6均下降(P<0.05),而LDL-C、HDL-C、IMT及斑块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TG、TC、LDL-C、TNF-α、IL-1、IL-6均下降,IMT及斑块面积均缩小,HIDL-C升高(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及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调脂治疗的颈动脉超声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CVD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HDL-C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及RI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调脂治疗对ICVD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抵抗素、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硬化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 mg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2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脂、抵抗素、脂联素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个月后总胆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抵抗素水平、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联素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MT与TC、TG、LDL-C抵抗素呈正相关(r=0.18、0.24、0.16、0.21,P均<0.05),而与脂联素、HDL-C呈负相关(r=-0.26、-0.23,P均<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抵抗素水平,有效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