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室乳头肌室早/室速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其与起源于左室其他部位(例如分支、冠状窦口、流出道和二尖瓣环)室早/室速的形态相似,应用体表12导联心电图准确定位相对较困难.最近,Brice(n)o等提出的V1单导联定位法,有助于快速识别左室乳头肌室早. [定义]上述方法主要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早呈类右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2.
探讨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对 7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 ,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 ,同时对 1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成功消融房室旁道后行主动脉瓣上及瓣下起搏 ,记录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对比分析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QRS波图形特点。结果 :7例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 6例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内 ,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右瓣下方 ,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 10例在主动脉瓣下起搏(其中 6例同时在主动脉瓣上起搏 )获得同步 12导联起搏心电图。两组病例体表心电图共同特点为 :QRS波额面电轴向下 ,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 ,QRS波在V2 或V3 前移行为Rs或R型。结论 :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早、室速发生部位之一 ,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共12例特发性室速/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室速/室早均消融成功,并证实均起源于三尖瓣环附近,7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侧,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侧.三尖瓣环游离壁侧室速/室早QRS波平均时限长于三尖瓣环间隔侧室速/室早;游离壁侧室速/室早比间隔侧室速/室早QRS终末部更多见切迹.间隔侧室速/室早比游离壁侧室速/室早V1导联更多见QS型.结论 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速/室早是特发性室速/室早的一个亚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术前判定室速/室早具体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室假腱索相关的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和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早患者,术中运用心腔内超声导管的患者对其中伴有左室假腱索的室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纳入本研究。术中运用激动标测及起搏标测确定室早靶点,所有患者均使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术中若发现假腱索,则进一步明确假腱索与室早起源的关系。结果 共入选10例左室假腱索室早,其心电图特征表现为:所有室早均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形态,前区导联移行在V2和V6之间。QRS波表现为电轴左偏,I和aVL导联QRS波为rS或RS型,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为rS型,或者QRS显示电轴右偏,I和aVL导联QRS波为rS型,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为R或qR型。室早的起源位于假腱索与乳头肌,左室间隔或左室心尖的连接处。根据假腱索在心腔内的连接分为4型。1型:假腱索连接左室间隔至左后乳头肌基底部(5例);2型:假腱索连接左室间隔至左前乳头肌基底部(2例);3型:假腱索连接左室间隔至心尖(2例);4型:假腱索连接左室间隔至左后乳头肌头端...  相似文献   

5.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35例该类患者的室速和频发室早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简称左冠窦)的30例、无冠状动脉窦3例和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2例。左冠窦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rS或QS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2或V3导联,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1.29±0.36。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起源的心电图特点:和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基本相同,但V5、V6导联有S波。无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或R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3导联。34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65~120min,X光曝露时间12~30min。1例出现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随访2~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速和/或频发室早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左心室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因其体表心电图与左后分支参与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一样,都表现为心电轴左偏,伴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被误认为分支室早。为了明确二者起源点的异同,我们采用术中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来实时监测消融靶点的确切解剖位置。方法选择3例频发室早患者(男2例,女1例),平均24h室早30000多次,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心脏结构异常。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XP)指导下,跨主动脉瓣逆行送入3.5mm冷盐水磁定位标测电极导管于左心室,以激动标测构建左心室内膜图。以室早时提前最多;起搏时能得到12/12导联一致的QRS波以及放电20S内室早逐渐减少和消失作为理想靶点标准。在理想靶点确认后,经ICE确认消融导管在左心室内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和分析其局部双极电位图。以既往消融成功的经典左后分支室速作为对照,比较两者之间心电图的异同,为以后的标测和消融提供真实可靠的参照。结果ICE证实该3例室早靶点均位于左心室后乳头肌根部或中段,其解剖位置与左心室特发性室速靶点明显不在同一位置,其消融位点较特发性室速更靠心尖部;其局部双极电位在窦性心律时偶尔也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但在早搏时都不能记录到浦肯野电位,说明其为肌源性起源,而特发性室速靶点无论窦性心律下还是室速时均可记录到清晰的浦肯野电位;体表心电图尽管可鉴别的特征不多,但后乳头肌起源的室早较特发性室速胸前导联(V:~V。导联)QRS时限明显增宽(前者平均124ms,后者仅86ms),R/S≤1移行也早于特发性室速(后乳头肌室早在V,导联移行为R/S≤1,特发性室速在V,导联才移行为R/S≤1)。消融10余小时后,室早复发。1个月时复查动态心电图,24h平均室早10000余次,二尖瓣功能未受到任何影响。结论通过实时ICE证实,后乳头肌室早无论起源位置、体表心电图形态还是局部靶点电图均与特发性室速有区别,这类室早消融效果较差,易复发。如何在增强消融强度、扩大消融范围和避免乳头肌损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该类室早消融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起源点邻近房室瓣环附近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室速/室早)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共19例特发性室速/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19例室速/室早术中均消融成功.10例起源于二尖瓣环附近,包括前侧壁(5例)、后侧壁(3例)、后间隔(2例).9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附近,包括游离壁侧5例、间隔侧4例.对各组瓣环室速/室早心电图做进一步分析,可概括出系列心电图判断指标用以估计消融靶点的部位.结论 起源点邻近房窜瓣环附近的室速/窒早是特发件室速/室早的一个亚组,射频消融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判定室速/室早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58例患者中室速10例,室早48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43例,左室流出道(LVOT)15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LSV)12例。5例RVOT室速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的。结果 (1)58例患者中55例成功,3例失败,9例复发。(2)其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3)起源心室流出道的室速和室早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其中Ⅱ、Ⅲ、aVF导联单向R波是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共同特点。(4)V1或V2导联的R波时限指数与R/S波幅指数可作为区别LSV与RVOT室速和室早的有效指标。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非接触标测系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早或室速已成为心电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原因有二: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右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早及特发性室速最多发生的部位;②起源于该部位的室早或室速一旦明确诊断,经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因右室流出道与左室流出道及主动脉窦的解剖位置毗邻,使体表心电图有时很难确定室早或室速起源于哪侧心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经导管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的一种独特的心电图特征。方法截取一段时间内在我中心行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的连续性病例168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特征与相应成功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全部4例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消融成功的病例,其室早心电图V1导联形态高度一致,均呈qs型。因此仅就本组资料而言,若以V1导联呈qs型来预测室早消融位点位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则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达100%。结论对V1导联呈现独特qs型的流出道室早的射频消融,应首选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标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成功的起源及其左、右室流出道(LVOT or RVOT)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心电图的形态、复极化时间及转换导联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15例射频消融成功的、起源于LVOT、RVOT及主动脉窦室早患者的心电图,测量QRS时限,JT间期(J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及心电图胸前导联R/S值,R/S波转换部位,分析室早心电图与起源部位的关系。结果 85例起源于RVOT患者与30例起源于LVOT患者的性别、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和室早数量没有差别。RVOT与LVOT室早在V1V3导联上R/S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转换于V1V3导联上R/S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转换于V1V2导联患者24例,其中LVOT22例,其特异性97.6%,灵敏度73.3%;转换于V3导联患者36例,RVOT占30例,RVOT室早与LVOT室早在V3导联的R/S值有显著差异(P=0.016);转换于V4V2导联患者24例,其中LVOT22例,其特异性97.6%,灵敏度73.3%;转换于V3导联患者36例,RVOT占30例,RVOT室早与LVOT室早在V3导联的R/S值有显著差异(P=0.016);转换于V4V6导联患者52例,RVOT占50例,其特异性93.3%,敏感性61.0%;RVOT室早比LVOT室早QRS时限更短(P=0.028),TpeakTend更短(P=0.021),QT和JT间期相似(QT:P=0.512;JT:P=0.546)。结论室早转换在V1V6导联患者52例,RVOT占50例,其特异性93.3%,敏感性61.0%;RVOT室早比LVOT室早QRS时限更短(P=0.028),TpeakTend更短(P=0.021),QT和JT间期相似(QT:P=0.512;JT:P=0.546)。结论室早转换在V1V2导联提示起源于LVO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转换在V4V2导联提示起源于LVO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转换在V4V6导联提示起源于右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室早不仅有不同的心电图特点,而且在代表复极阶段的TpeakTend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心室颤动初始节律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心室颤动(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否同源,为消融室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择室颤高危患者记录动态心电图,比较室颤初始心搏与室早或室速各导联QTS形态的一致性,形态一致者起源点相同,作初步定位。结果 96例患者中,28例检出60例次室颤,55例次发作初始的3~53个心搏为有序的快速室速或扑动样节律,平均周长(185±36.4)ms。12例次自行终止,持续1.2-21.6(6±8.4)s;40例次电击终止;8例未终止死亡。1例次初先室颤,中转为室速,后又转为室颤。室颤自行终止与非自行终止者相比,初始节律的周长差异无显著性[(202±42.6)ms与(182±38.6)ms,P=0.066]。50例次室颤可见与其初始QRS形态一致的单发、成对室早或室速。48例次初始心搏为R-on-T。42例次初始QRS无伪差干扰,起源点呈聚集而非随机分布,18例次对应于右室前乳头肌区,6例次对应于右室流出道,11例次对应于左室前乳头肌区,7例次对应于左室后乳头肌区。9例多次室颤,7例有2-5种QRS形态。22例可见与室颤初始QRS态不同、未触发室颤的室早或室速。结论 室颤与某些室早或室速同源,起源点聚集分布,好发于乳头肌周围,以室早或室速起源为消融靶点有望消除室颤。自行终止的短阵室颤并不少见,及时识别有着生命攸关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献报道部分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的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可在主动脉瓣上Valsalva窦内消融成功,多数病例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左冠状动脉窦内^[1],极少数位于无冠状动脉窦内^[2]。现报道在右冠状动脉窦内消融成功的频发室早和短阵室速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道经导管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射频消融成功的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的一种独特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截取一段时间内在我中心行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成功的连续性病例168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特征与相应成功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全部4例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消融成功的病例,其室早心电图V1导联形态高度一致,均呈qS型.因此仅就本组资料而言,若以V1导联呈qS型来颅测室早消融位点位于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则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达100%.结论 对V1导联呈现独特qS型的流出道室早的射频消融,应首选在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窦之间标测.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附近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性早搏(室早)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在主动脉左冠状窦附近消融可以获得成功。在此部位消融出现冠状动脉损伤少见报告,现报告在左冠状窦内消融频发室早导致严重心绞痛及心电图缺血改变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室乳头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s)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和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左室乳头肌起源VA患者6例,全部接受EPS+RFCA治疗,消融成功后结合消融靶点对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同期选取另6例左后分支起源VA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结果 6例左室乳头肌VT/PVC组均消融成功,5例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的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出现在V3导联以后,额面电轴左偏I AVL呈q R Rs q Rs R型主波向上II III AVF呈r S型主波向下,QRS宽大畸形平均时间(150±13)ms;1例起源于左室前乳头肌为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出现在V3导联,额面电轴右偏I AVL呈r S型主波向下II呈RS型III呈R型AVF呈Rs型主波向上,QRS宽大畸形时间150 ms;对照组6例左后分支VT/PVC组均消融成功,心电图特点为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逐渐加深,额面电轴左偏I AVL呈Rs RS R型主波向上II III AVF呈r S型主波向下,QRS时间(120±17)ms相对较窄。结论左室乳头肌起源VA体表心电图有其固有一定的特点,随着电生理技术不断发展,导管消融技术治疗这类心律失常被证实安全有效,即使这些患者合并结构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室早技术的不断提高,对室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起源于心内膜室早的消融要比心外膜起源室早的消融更易成功。一些研究提出,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起源于心外膜的室早或室速共有六条心电图诊断标准。(1)体表心电图的假性δ波时限34ms;(2)类本位曲折时间85ms;(3)RS时间间期≥121m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基本心电图特征及左室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频发室性早搏(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临床PVCs/VT发作时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以术中消融治疗成功靶点作为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析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总体特征以及左室不同起源部位PVCs/VT的体表心电图各QRS波群形态特点。结果共纳入237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78例起源于左室(78/237,32.9%)。左室起源的PVCs/VT在V_1导联绝大多数呈rsR′或R形(72%),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特点,少部分V_1呈rS或RS形(23.5%);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_3导联之前(73.5%),移行在V_3导联之后者少见(7.3%),移行在V_3导联者为19.1%。其中V_3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占绝大多数(92.3%)。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与主动脉瓣下起源者下壁导联及V_5-V_6导联均呈高R形(87.5%);主动脉瓣上起源者特点为:V_1导联多有S波呈rS/RS或QS形(84.2%),V_1导联主波向下(84.2%)。主动脉瓣下起源者V_1导联多呈R/rsR′形(80%),无S波,V_1导联主波向上呈右束支阻滞图形(80%),主动脉瓣下起源者所有胸前导联均呈高R波(80%)。左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前壁起源者下壁导联呈高R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V_1导联呈R/rsR′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100%)。左前分支及左前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上为100%(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导联呈qR形),且Ⅰ、aVL导联100%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Rs形(100%)。左后分支及左后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下(100%呈rS/QS形),且Ⅰ、aVL导联100%呈qR形、V_5-V_6导联呈rS/RS形(85.2%)。心尖部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方向向下且均呈rS/QS形、V_5-V_6导联呈QS形(100%),其中Ⅰ导联均呈QS形。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V_3导联移行指数,可以明确PVCs/VT起源于左室;根据下壁导联、Ⅰ、aVL导联、V_1导联、V_5-V_6导联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PVCs/VT在左室的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9.
对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型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进行分析 ,以了解哪些因素可以预测此类患者从右室流出道行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对 2 6例特发性室速的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手术 ,全部患者室速时的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结果 :2 6例中 ,2 2例于右室流出道进行了成功消融 ,成功和未成功消融的患者临床特征和电生理无明显区别 ,成功消融的患者中胸前V1 导联心电图呈rS型 (1 2例 )和QS型 (1 0例 ) ,而 4例未成功者 ,V1 导联均呈rS型 ,其中 2例经主动脉于左冠状窦消融成功。在成功与未成功消融患者中 ,V1 导联有无R波无明显区别 ,但V1 导联无R波预示室速可以从右室流出道成功消融 ,成功消融的室速患者胸前导联的平均移行区在V4导联 ,而未成功患者胸前导联的移行区在V3 或V2 导联。结论 :某些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 ,且额面电轴正常或右偏的特发性室速患者不能成功从右室流出道消融 ,V1 导联有r波且移行区在V3 导联或之前者提示此类心电图特征的室速可能非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部分可能起源于左室流出道  相似文献   

20.
右3左1法则     
<正>室速与室上速伴差传均为宽QRS波心动过速,两者的鉴别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应用特征不同的心电图图形进行两者的鉴别已经广泛应用,本文介绍右3左1法则。[定义]鉴别室速与室上速的心电图图形标准(morphologic criteria)是指心电图某些导联的QRS波形态只在室速时出现,而室上速伴室内差传时不可能存在。因此,一旦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存在这些图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