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HADS2评分及CHA2DS2-VASc评分预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意义。方法调查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老年医学科216例老年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CHADS2评分(0~6分)及CHA2DS2-VASc评分(0~9分)进行卒中风险评分,分为3组,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和高危组(2~9分),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佳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CHADS2评分及CHA2DS2一VASc评分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206例(95.3%)患者,其中CHADS2评分0、1、2~6分组各31、83、92例,CHA2DS2-VASc评分0、1、2~9分组各24、78、104例,预后良好89例(43.2%),预后不佳117例(56.8%)。预后良好与预后不佳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史、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23,95%CI:1.07~1.54,P=0.01)、CHADS2评分(OR:1.36,95%CI:1.17~2.36,P=0.00)和CHA2DS2-VASc评分(OR:3.24,95%CI:1.32~6.98.P=0.00)为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年龄、CHADS2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是老年NVAF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老年NVAF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病情改善的预测作用,CHA2DS2-VASc评分优于CHADS2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评价脑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方法(CHADS2评分)对社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在2006~2007年度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健康体检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者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每两年体检一次。每隔半年观察一次队列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情况。依据CHADS2评分分为0、1、2、3、≥4分组,对其进一步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0分)、中危(1分)、高危(2~6分)组。依据CHADS2评分计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不同CHADS2评分分组及分层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结果共390例非瓣膜性房颤或房扑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在平均5.1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39例,死亡137例。总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1/100人年。CHADS2评分为0、1、2、3、≥4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3.4、5.7、8.5、14.5、20.8)/100人年;随着CHADS2评分每增加一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1.48(1.27~1.72)倍。CHADS2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3.4、5.7、12.0)/100人年;中危组和高危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校正风险比(95%CI)分别是低危组的1.56(0.88~2.77)和2.98(1.70~5.22)倍。结论 CHADS2评分能有效预测社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6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房颤组),收集同期不伴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4例(非房颤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现状。结果房颤组在年龄、女性、意识障碍、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大面积脑梗死、多发性梗死灶、梗死后出血转化、下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下肢静脉血栓、营养障碍、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泌尿系感染、脑疝、死亡及出院后90d复发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和预后良好比例明显低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房颤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慢性心力衰竭及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OR=5.206,95%CI:2.906~9.040,P=0.016)、慢性心力衰竭(OR=15.026,95%CI:7.460~30.020,P=0.003)、冠心病(OR=8.920,95%CI:4.200~12.906,P=0.030)及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2.020,95%CI:0.406~1.020,P=0.042)是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抗凝治疗比例明显低于抗血小板治疗(25.3%vs 74.7%,P0.01)。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高龄老年、女性为主,意识障碍为主要首发症状,脑梗死病灶多发、面积偏大且出血转化较多,慢性心力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为显著的危险因素,抗凝现状有所改善,新型抗凝药物选择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女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首次就诊且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或多导心电图确诊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3例,其中老年男性组96例,老年女性组107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HADS_2评分与CHA_2DS_2-VASc评分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分别予CHADS_2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按照评分分为三个亚组: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者(≥2分),比较两种评分体系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598例,CHADS_2评分低危组56例(9.36%)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低危组24例(4.01%),CHADS_2评分低危组IS发生3例(5.36%),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组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DS_2评分中危者130例(21.74%)高于CHA_2DS_2-VASc组中危者62例(10.37%),CHADS_2评分中危组IS发生10例(7.69%)亦显著高于CHA_2DS_2-VASc评分组2例(3.23%),(P0.05);CHADS_2评分高危者412例(68.89%)显著低于CHA_2DS_2-VASc组高危者512例(85.61%),而两组IS发生率相当[67例(16.26%)vs.78例(15.20%),P0.05]。结论 CHA_2DS_2-VASc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优于CHADS_2评分体系,尤其在评分低中危患者中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回顾性调查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抗凝治疗实际应用情况。方法:选择出院诊断为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的老年住院患者626例,应用CHA2DS2-VASc评分评估脑卒中危险,结合CHA2DS2-VASc评分调查各分层的住院期间抗凝治疗情况,并按年龄分为非高龄组(65~74岁,n=316)和高龄组(≥75岁,n=310),比较两组的抗凝治疗情况。结果:626例老年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CHA2DS2-VASc评分均>2分,平均(5.48±1.27)分,其中仅35.3%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而51.6%使用抗血小板治疗,13.1%未使用上述两种药物治疗,高龄组的患者抗凝比例明显小于非高龄组的患者(28.4%vs.42.1%,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老年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住院患者抗凝治疗比例偏低,应使用指南推荐的CHA2DS2-VASc评分制定抗凝策略以提高抗凝比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凝血因子的检测,观察不同临床因素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慢性非瓣膜性老年心房颤动患者79例,并设立窦性心律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由专人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判断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按有无心房颤动进行分组,比较两组PT、APTT、FG、DDI水平。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PT、APTT、FG、DD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LVEF及HbAlc是DDI的预测因素;LVEF是FG的预测因素。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明显处于血栓前状态,应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治疗情况和影响因素,为抗凝药物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光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出院诊断中含有NVAF的25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抗凝治疗情况分组:抗凝治疗组(n=75)和非抗凝治疗组(n=175)。对比分析2组临床特征,分别使用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估患者血栓栓塞、出血风险,分析不同血栓栓塞风险、出血风险患者抗凝治疗情况,总结患者未抗凝原因。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老年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因素。结果 250例老年NVAF患者中男性135例,女性115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7.9±9.0)岁;其中年龄≥75岁152例(60.80%), BMI>28.0 kg/m2 23例(9.20%),吸烟45例(18.00%),饮酒36例(14.40%),持续性房颤186例(74.40%),病程<2年124例(49.60%),合并心功能不全184例(73.60%),因NVAF就诊时使用抗凝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AD及NT-proBNP联合CHA2DS2-VASc评分系统[congestive heart failure,hypertension,age>75 (doubled),diabetes,stroke(doubled),vascular disease,age 65-74,and sex category(female),CHA2DS2-VASc]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北京航天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NVAF患者989例,进行10年随访,按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226例)和非卒中组(763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NV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CHA2DS2-VASc评分及CHA2D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房颤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2011年6月到2013年8月住院的206例老年NVAF合并ICS患者,应用CHA2DS2-VASc进行评分,分为低危组(24例,0分)、中危组(78例,1分)和高危组(104例,2~9分)。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患者的预后,根据mRS得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9例,0~2分)和预后不佳组(117例,3~6分)。分析患者3个月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中危和高危组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卒中、血管疾病史比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或0.01)。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佳组年龄[(72.81±7.68)岁比(81.56±8.03)岁]、高血压(58.4%比71.8%)、卒中史比例(9.0%比29.9%)、NIHSS评分[(2.97±1.42)分比(7.67±3.92)分]和CHA2DS2-VASc评分[(1.70±1.63)分比(4.03±2.53)分]显著升高,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高危:OR=1.78,95%CI:1.27~2.56,P=0.001)、CHA2DS2-VASc评分(高危:OR=3.24,95%CI:1.32~6.98,P=0.001)和年龄(高危:OR=1.23,95%CI:1.07~1.54,P=0.01)是老年NVAF合并ICS患者3个月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CHA2DS2-VASc评分与NVAF合并ICS早期病情改善有关,年龄、NIHSS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是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长宁区3个社区中年龄≥65岁的常住居民,入选通过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n=218),对所有患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包括基本情况、疾病史以及用药情况,并计算CHADS2评分。结果:入选患者中,卒中高危患者(CHADS2评分≥2)有167例,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仅23例(13.8%)。对未抗凝治疗原因分析显示,医生未实施抗凝治疗高达63.2%,是抗凝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结论:社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卒中高危患者抗凝治疗率低,需规范房颤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AMe-TT_2R_2评分、CRUSADE评分对高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经抗凝治疗后患者主要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将在我院经抗凝治疗且随访2年的221例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院内及远期主要出血事件,计算患者SAMe-TT_2R_2评分和CRUSADE评分,运用ROC曲线分析比较两种评分方法对患者主要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院内共发生主要出血事件15例,随访期间共发生43例。对于院内出血风险,SAMeTT_2R_2评分和CRUSADE评分AUC分别为0. 67(P 0. 01),0. 54(P 0. 05),De Long检验显示SAMe-TT_2R_2评分AUC显著高于CRUSADE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0. 04,P 0. 05);对于远期出血风险,SAMe-TT_2R_2评分AUC为0. 55(P 0. 05),CRUSADE评分AUC为0. 49(P 0. 05),De Long检验显示两种评分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0. 04,P 0. 05)。SAMe-TT_2R_2评分预测院内和远期主要出血事件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分和2分。结论 SAMeTT2R2评分和CRUSADE评分均可预测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凝后院内及远期出血风险,但SAMe-TT_2R_2评分预测能力显著优于CRUSADE评分;患者SAMe-TT_2R_2评分分别高于5分和2分时,院内和远期主要出血风险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4.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抗栓策略目前尚存争议,部分患者面临高缺血和/或高出血风险。现有指南大多推荐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于早期接受三联抗栓治疗,推荐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单联口服抗凝药物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但缺血与出血事件的有效平衡仍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替代治疗可同时减少缺血和出血事件,或可改变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格局,现就这一领域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非瓣膜性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7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抗凝治疗,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4例应用达比加群治疗(每次110mg,2次/日),对照组36例应用华法林,维持患者国际正常化比率2.0~3.0,随访2年。观察组左房血栓形成包括云雾状改变、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57%,对照组分别为17.86%、8.33%(P〈0.01);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3.57%,对照组则为4.17%(P〉0.05)。结论:达比加群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和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80例,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轻度肾功能不全组(Ccr=50~70 ml/min,n=40)和中度肾功能不全组(Ccr=31~50 ml/min,n=40),分别予利伐沙班20 mg/d、15 mg/d抗凝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凝血和肾功能指标、出血事件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0.01);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0.01);治疗前后相比凝血酶原活动度、内生肌酐清除率、国际标准化比值及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脑卒中、血栓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结论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肾功能不同给予不同剂量的利伐沙班,其抗凝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老年脑卒中患者首发脑卒中前认知功能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540例,伴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7例(房颤组),无房颤患者453例(对照组)。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并于入院或就诊后2d内完成神经心理学量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简化版老年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测评,比较2组资料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54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77例(14.3%))脑卒中前有认知功能障碍,9例(1.7%)达到痴呆。房颤组年龄、糖尿病、血管疾病,抗凝药、NIHSS评分、IQCODE评分、IQCODE≥3.44分、IQCODE≥4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抗血小板药、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房颤和糖尿病为脑卒中前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P0.01),房颤组患者年龄和持续性房颤为脑卒中前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OR=1.144,95%CI:1.039~1.259,P=0.006;OR=6.843,95%CI:1.936~24.195,P=0.003)。结论房颤患者脑卒中前认知功能已有损害,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房颤是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要重视对房颤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18.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血栓栓塞2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2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血栓栓塞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特点以及抗凝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9.
非瓣膜性持续心房颤动患者抗血栓治疗临床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院从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住院的535例非瓣膜性持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逐项调查,分析房颤病因、抗血栓治疗及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情况。结果:病因以高血压最常见(38.5%),其次为冠心病(34.6%)。使用华法令52例(9.7%),维持INR在2.0~3.0范围,无1例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及严重出血。使用阿斯匹林331例(61.9%),用量为平均75mg/d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76例(占23%)。未使用任何抗血栓治疗者152例(28.4%),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36例(23.7%)。结论:华法令能明显减少房颤相关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小剂量阿斯匹林则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既往AF管理侧重于AF相关栓塞预防以及心室率和节律的控制。近年来,AF综合管理的理念逐渐普及。AF综合管理强调在做好AF相关栓塞预防及症状控制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合并症的管理,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症状管理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