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252例,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CHD+DM组)150例和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组(CHD组)102例,1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变化。结果 CHD+DM组的QTd值及QTcd值较健康对照组及CHD组明显延长(P0.01);CHD+DM组中同时合并肾病、眼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者QTcd及QTd值较健康对照组和CHD组明显延长(P0.01);QTcd与血糖(r=0.290,P0.01)及血脂(r=0.167,P0.05)明显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加重心室肌复极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及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对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58例,根据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并发恶性心律失常,n=120)和观察组(并发恶性心律失常,n=38)。比较两组患者QTd、Tp-Te间期及血清CTGF水平;绘制ROC曲线以评价QTd、Tp-Te间期及血清CTGF水平对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QTd及Tp-Te间期大于对照组,血清CT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QTd诊断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13[95%CI(0.167,0.981)],Tp-Te间期为0.561[95%CI(0.354,0.836)],血清CTGF水平为0.652[95%CI(0.214,0.973)];血清CTGF水平诊断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的AUC大于QTd和Tp-Te间期(P<0.05)。结论 QTd、Tp-Te间期及血清CTGF水平对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均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血清CTGF水平对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炎患者复极跨壁离散度的特点,分析T波峰末(Tp-Te)间期与前脑钠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实验组,收集性别、年龄、肌钙蛋白(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前脑钠肽(BNP)等数据,测量心电图的心率、QT间期、Tp-Te间期。另外收集与实验组性别、年龄几乎匹配的78例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时未发作)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对照组上述数据。结果两组QT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Tp-Te间期延长(P<0.05),BNP较对照组高(P<0.05)。另外,对急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心律失常亚组分析,心律失常组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相比,Tp-Te间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BNP水平差异显著(P<0.05);Tp-Te间期与BNP无相关性(r=0.201,P=0.254)。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Tp-Te间期延长,BNP水平升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BNP水平更高,但两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盐负荷及补钾对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的影响.方法 选取64例28~60岁血压正常者参与为期3周的慢性盐负荷及补钾试验,包括基线调查3 d(基线期),低盐饮食(低盐期)、高盐饮食(盐负荷期)和高盐补钾饮食(高盐补钾期)各7d.各期均测量体质量、血压,记录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d、校正QTd (QTdc)及Tp-Te.结果 低盐期QTd、QTdc、Tp-Te均<基线期(QTd,45.6± 15.6对52.1 ±23.4,P<0.05;QTdc,55.6±19.4对61.6±23.6,P<0.05;Tp-Te,79.8±8.5对85.0±10.6,P<0.01);盐负荷后QTdc、Tp-Te>低盐期(QTdc,60.3±19.4对55.6±19.4,P<0.05;Tp-Te,83.0±10.1对79.8±8.5,P<0.01);在高盐摄入的基础上大剂量口服补钾QTd、QT-dc、Tp-Te均较高盐期缩小(QTd,42.6±15.1对47.4±19.0,P<0.05;QTdc,52.2±18.0对60.3±19.4,P<0.05;Tp-Te,79.1 ±8.5对83.0±10.1,P<0.01).结论 盐负荷可升高血压并使QTd、QTde及Tp-Te增加,补钾可以减低高盐对QTd、QTdc、Tp-Te的影响,提示补钾可通过缩短心肌复极时间,降低心脏复极不均一性,对心律失常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Lorenz-RR间期散点图指标和时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指标对HRV异常的检出率。方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与8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HRV Lorenz-RR间期散点图指标和时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HRV指标对HRV异常的检出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的时域指标SDNN、SDANN及Lorenz-RR散点图指标长度(L)均显著下降,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均P0.001)。在对照组与冠心病组,Lorenz-RR间期散点图长度L与SDNN、SDANN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Lorenz-RR间期散点图宽度(W)与rMSSD、PNN50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Lorenz-RR间期散点图HRV异常检出率为90%,明显高于SDNN的63.75%(P0.001)。结论:Lorenz-RR间期散点图指标较时域指标更能体现HRV的功能,可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并探讨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9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心电图V2导联Tp-Te间期,并采用心率校正得出槡Tp-Te/RR。比较患者与健康组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的差别;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与否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组V2导联Tp-Te间期、槡Tp-Te/RR平均值较存活组均明显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Tp-Te间期延长,Tp-Te间期变化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对患者Tp-Te间期进行研究有助于患者临床预后的判定。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反应心室跨壁复极离散(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相关指标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和T波峰-末间期/QT间期比率(Tp-Te/QT)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105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记录所有入选者的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以及心率、年龄、BNP等相关临床指标。按照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将病例组分为低危组(NYHA I-II)及高危组(NYHA III-IV),将高危组中治疗后BNP下降≥30%的患者纳入治疗有效组。分别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正常人相较,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之间相较,以及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前后相较,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的差异。结果 (1)心功能不全患者与对照组相较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均明显增加(P<0.05);(2)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较低危患者的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明显增大(P<0.05);(3)高危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较Tp-Te间期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p-Te/QT比率有所降低(P<0.05)。结论 Tp-Te间期及Tp-Te/QT比率可作为反应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临床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3~6个月患者心电图QTd、Tp-Te和Tp-Te/QT与对照组之间有无差异。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9月行心电图检查的心梗后3~6个月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2±11.94)岁;收集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4±9.45)岁,测量各组心电图QTd、Tp-Te间期并计算Tp-Te/QT值。结果心梗组Tp-Te和Tp-Te/QT比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梗组Tp-Te:101.9±14.5ms;Tp-Te/QT:0.287±0.04;对照组Tp-Te:75.7±12.4ms;Tp-Te/QT:0.193±0.03;p<0.05);QTd在两组之间无差异(心梗组:40.5±3.9ms;对照组:37.9±3.8ms;p>0.05)。结论心梗患者Tp-Te,Tp-Te/QT比值增高,可反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在潘生丁试验(PET)中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50例诊断为冠心病者(A组)作PET并测量其QTd,与45例健康人(B组)比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A组:随机选择1998年1月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已收治的140例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内科住院患者,按照心律失常类型分为三组,室性心动过速组42例,室性早搏组72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26例,分析比较各组Tp-Te间期及Tp-Ted情况。结果三组之间性别、年龄、BMI、Killip分级、吸烟、饮酒、高血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FPG、Tp-Te、Tp-Ted高于恢复期(P<0.05);急性期与恢复期之间TG、CHOL、LDL-C、K+、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Te间期和Tp-Ted可用于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类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Tp-Te间期对室性心律失常、左室重构及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73例A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室速组、室早组和无心律失常组Tp-Te、Tp-Te离散度;以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重构组和非重构组Tp-Te、Tp-Te离散度;电话随访比较不同结局患者Tp-Te、Tp-Te离散度。结果与无心律失常组相比,发生心律失常者Tp-Te、Tp-Te离散度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室速组Tp-Te、Tp-Te离散度高于室早组(P<0.05);与非重构组相比,重构组Tp-Te、Tp-Te离散度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随访发现,室速组不良结局37例(24.18%),室早组5例(8.33%),无心律失常组0例,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6,P=0.000);与无心律失常组相比,各不良事件组Tp-Te、Tp-Te离散度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Te间期对心梗后左室重构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较强预测价值,其临床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患者的T波峰一末间期(Tp-Te间期)TL心率校正的Tp-Te/√R-R间期,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正常组和左室肥大组.比较正常组与高血压左室肥大组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的差异.结果:正常组男性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长于女性(P<0.05);左室肥大组男、女性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均比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P<0.01).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患者的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比正常人明显延长,可能成为预测此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根据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A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41)和B组(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n=64)。分析所有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出现ST段异常94例(89.5%),T波异常91例(86.7%),QT间期离散度(QTd)为(74.57±10.69)ms,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为(84.63±12.79)ms,Tp-Te间期为(114.46±22.57)ms。(2)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1例(39.0%),其中快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5例、严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其他7例。(3)A组患者中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者所占比例高于B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复极异常心电图表现主要包括ST段异常、T波异常、QT间期延长及Tp-Te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9.0%;ST段异常、T波异常、QTd70 ms、QTcd80 ms、Tp-Te间期≥100 ms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校正后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的相关性,寻找预测CS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的指标。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怀疑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存在CSF的老年患者,随机选择71例为实验组,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且血流正常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及心肌电活动各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心率、糖尿病、体重指数(BMI)、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利钠肽(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QTc、QTd、Tp-Te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体表心电图提示QTc、QTd、Tp-Te延长时,表明CSF患者可能存在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性和更明显的电不稳定性,早期干预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CSF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阿立派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Tp-Te间期的影响。方法收集35例应用抗精神病药阿立派唑和26例应用氯氮平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组给予氯氮平200~400mg口服,阿立哌唑组给予阿立哌唑20~30mg口服,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对Tp-Te间期进行手工测量,计算校正的TP-TE间期(Tp-Te/√RR),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氯氮平组的Tp-Te间期及Tp-Tec间期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延长,且与阿立哌唑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氮平相比,阿立哌唑对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c间期的影响较小,安全性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与心电图磁QRS波时限及T波峰-末(Tp-Te)间期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院前心力衰竭急救患者按心功能分级分为观察A组(n=40)、观察B组(n=3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取常规心力衰竭处理措施,观察组进行心电图QRS波时限、Tp-Te间期和血浆脑钠肽(BNP)检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治疗抢救措施,对比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指标及3组院前生存率、住院生存率和出院后6个月复住率。结果观察A组的血浆BNP水平、心电图QRS波时限和Tp-Te间期均显著低于观察B组(P0.05);观察A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观察B组的院前生存率和住院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复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作为心力衰竭的分层和预后的重要指标,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随着血浆BNP的增加逐渐延长,血浆BNP、心电图QRS波时限及Tp-Te间期的变化能够为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QTc间期及QT离散度(QTd)变化的机制与临床意义.方法 116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对照组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c及QTd,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观察腹水和肝性脑病情况.结果 肝硬化组的QTc延长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1.4%Vg 4.0%,P<0.01),肝硬化组QTd显著高于对照组(48.7±18.6ms Vg 34.6±11.1ms,P<0.05),QTc延长的发生率与Child分级、Tbil、腹水量呈正相关,与PTA、Alb、肝性脑病无相关性.结论 肝硬化患者QTc延长及QTd增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QTc延长及QTd增加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因,可能也是肝硬化患者出现猝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TaTe间期与QTd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组别冠心病患者的TaTe间期和QTd之间的差异及其TaTe间期和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方法:入选315例住院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经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获得TaTe间期和QTd的资料.同时入院后予以Holter检查,将不同患者按照Holter检查结果分组,计算患者上述指标的数据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从而评估它们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TaTe间期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有预测价值,可以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早期干预依据.而QTd对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没有预测价值,难以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量化指标.对于单纯室性期前收缩(单形、单源)频发TaTe间期无预测价值.结论:与QTd相比,TaTe间期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心电图(ECG)检查QTc间期与其肝功能分级(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为其在诊断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心肌病变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BV感染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选取同期在贺州市人民医院接受体检的9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人员均进行ECG检查,根据Child-Pugh评分将100例HBV感染肝硬化患者分为A组(28例,Child-Pugh评分5~6分)、B组(40例,Child-Pugh评分7~9分)、C组(32例,Child-Pugh评分10~15分)。统计健康体检者与不同Child-Pugh评分HBV感染肝硬化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健康体检者、HBV感染肝硬化患者ECG检查QTc间期指标及不同Child-Pugh评分HBV感染肝硬化患者ECG检查QTc间期指标,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ECG检查QTc间期指标与HBV感染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健康对照组、A组、B组、C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