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非外伤性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7.45%,年发病率为5.1/10万,因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1-2]。现报道1例急性左侧颈内动脉串联闭塞,行大脑中动脉抽吸取栓及左侧颈内动脉C1段支架置入后出现右侧额叶cSA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治疗2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技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6例患者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依照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测量标准,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狭窄率>50%的患者置入自膨式支架,术中5例行球囊预扩张,3例应用保护装置。结果 26例支架置入均获成功,血管残余狭窄程度<30%。术后随访23例(10-22个月),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5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至于术后存在的血栓形成、再狭窄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7岁。因"反复头晕、肢体无力1月"于2013年10月20日收住入院。患者2年前因冠状动脉狭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常规阿托伐他汀、氢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有高血压病史,近1月反复出现头晕、肢体无力、视物模糊,发作时不能行走。入院体检:体温37.2℃,血压150/80mm Hg,脉搏80次/分,呼吸20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 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多发生于老年人,病情较重,多伴有昏迷,部分病人由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导致脑疝而行大骨瓣减压术,预后差.传统的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我们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2例,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或因小栓子脱落引起脑缺血症状.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中60%为颈动脉狭窄,及早发现和治疗颈动脉狭窄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发展到目前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技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我科室近年来已开始对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ICA)串联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55例经头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均行颅外段ICA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颅内血管MR血管成像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55例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分为单发内分水岭梗死(IWSI)组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C-IWSI)组,分析两种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ICA串联狭窄的关系。结果 (1)55例内分水岭梗死中,包括IWSI组24例(43.6%),C-IWSI组31例(56.4%)。病灶侧血管狭窄:ICA 20例(36.4%,其中颅外段11例,颅内段17例),大脑中动脉(MCA)44例(80.0%),ICA串联狭窄15例(27.3%)。(2)病灶侧ICA串联狭窄:IWSI组2例(颅内段ICA+MCA 2例);C-IWSI组13例(颅外段ICA+颅内段ICA+MCA 4例,颅外段ICA+颅内段ICA 1例,颅外段ICA+MCA 2例,颅内段ICA+MCA6例)。(3)与IWSI组相比,C-IWSI组患者病灶侧ICA狭窄、ICA串联狭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54.8%(17例)比12.5%(3例),41.9%(13例)比8.3%(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6),其中颅外段和颅内段ICA狭窄发生率均高于IWSI组[35.5%(11例)比0,45.2%(14例)比12.5%(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09)。结论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ICA串联狭窄发生率不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内动脉串联狭窄。  相似文献   

8.
经皮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近年来发展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有创伤性小、安全性高的特点,但是术中约有5%~10%脑栓塞发生〔1〕。本文拟回顾分析血管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5月到2011年6月老年颈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通过导管介入技术,对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有相应颈动脉狭窄的病人,用Wallstentz支架进行颈动脉成形术。结果10例病人症状均减轻或消失,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5.5%(65%-100%)下降到约19.5%(0~25%),脑内供血改善。术后随访3~10个月,无1例再发生脑卒中和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治疗正在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新技术。由于这一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在技术和理论上均存在许多争议。文章简要回顾了血管内治疗在颈动脉狭窄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病人卒中率可高达13%。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以其创少、痛苦少、易于被病人接受,至今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1],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规范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CAS 10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59~71岁,平均(55±9.1)岁,颈总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狭窄4例,颈总合并颈…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在内的治疗手段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开展。文章对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动脉狭窄多数由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层组织变性、钙化,管腔内继发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造成脑缺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可有效的预防脑缺血发作及动脉硬化斑快脱落引起的脑梗死,改善脑供血,提高生命质量。由于脑细胞对缺氧的敏感性和颈动脉支架置入前后引起的脑血流及颅内压的改变,使围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尤其重要。本研究旨在总结颈动脉支架置入患者围术期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14.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随着病程进展,可以引起血管壁增厚、狭窄甚至闭塞,但TA伴颈内动脉夹层仅见部分个案报道[2-4].我们报道伴颈内动脉夹层TA 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由于重度残疾和病死率极高,急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闭塞导致的卒中的处理仍然是一个难题。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颈动脉闭塞通常预后不良。对:于这类患者,早期血管再通能改善急性卒中的症状、防止病情恶化和降低远期卒中的复发率。已有零星的病例报道表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能使血管成功再通,但其在连续病例中的安全性、血管再通率和临床转归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应用于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已有10余年。Wholey等统计了涉及欧、美、亚洲53个医疗中心的资料,显示11243例患者接受了12392枚支架治疗,但颈内动脉狭窄长度超过40mm且伴有夹层的患者并不多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此类患者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操作技巧。方法 本组 2 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 ,对颈动脉颈段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成形 ,对位于颈动脉海绵窦段的狭窄则使用管状支架治疗。结果  2 0例患者术后的颈动脉狭窄段直径较术前扩大 ,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2例达到 30 %。 2 2例患者临床缺血体征术后明显改善 ,没有发生并发症。随访 2~ 2 4个月未见脑缺血发作。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方式之一。但是缓慢及准确的操作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有症状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收集35例有症状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静脉溶栓治疗组16例,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9例,接受颈内动脉闭塞处支架植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组血管完全再通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94. 7%vs 81. 3%,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血管内介入治疗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静脉溶栓治疗组(均P 0. 05)。3个月后随访,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mRS评分)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提高急性颈内动脉闭塞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是临床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研究认为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病因较多,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以及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多见〔1〕。有文献报道〔2〕,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不佳,2年的复发率高达  相似文献   

20.
颈内动脉狭窄与血管内压力差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两端血管内压力差及支架置入术对压力差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2月在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11例,将压力导丝头端送至狭窄远端3cm处测量远端平均动脉压,导引导管置于近狭窄处测量近端平均动脉压,计算狭窄两端压力差;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狭窄率与狭窄两端压力差的相关性,以Wicoxon检验比较术前的血管内压力差。结果1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得到完整的术前和术后压力差值,围术期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术前狭窄率、压力差分别为64%~95%(74.18±8.70)%、5~72(15.64±19.64)mm Hg(1mm Hg=0.133kPa),术后分别为0%~30%(12.64±11.07)%、0~9(2.64±2.69)mm Hg。术前与术后狭窄两端压力差和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狭窄率与压力差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在改善狭窄率的同时减低狭窄两端压力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