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下关节 (又称距跟关节 )不稳定常见于足外肌广泛瘫痪、先天性足部畸形、足部外伤后遗症等 ,引起距下关节骨间韧带松弛和关节外韧带失弛。偶见于先天性距下关节畸形。传统施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用骨刀切除距下关节 ,多数造成距舟关节移位 ,影响远期功能。笔者 1 993~ 1 998年间对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改进 ,采用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法 ,用环锯切骨锯芯植骨法 ,后期改用环锯锯芯骨旋转回植法 ,治疗 1 2例 ,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2例中 ,男 9例 ,女 3例。右侧 8足 ,左侧 5足 (其中 1例为双侧 )。年龄 1 2~ 4 4岁 ,平均…  相似文献   

2.
杨云峰  俞光荣  梅炯  朱辉  袁锋  张凯 《上海医学》2004,27(2):98-100
目的 研究后足的运动特点 ,了解距下关节的运动范围及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运动的影响 ,为临床后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青壮年新鲜小腿 足标本 8个 ,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 ,采用横穿跟骨体部的骨圆针标记跟骨 ,在固定距下关节的情况下测量跟骨在笛卡尔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 ,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 ,利用位移计算后足运动角度 ,分析距下关节固定对后足活动度的影响。结果 距下关节的活动范围分别为内翻 15 .99°± 2 .81° ,外翻 8.6 2°± 1.90° ,背伸 3.70°± 1.0 0°,跖屈 5 .87°± 1.39° ,内收 7.6 4°± 2 .0 4° ,外展3.99°± 1.78° ;距下关节固定后 ,后足矢状面运动保留 75 .33% ,冠状面 4 5 .19% ,水平面 5 9.80 % ,后足在 3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影响。结论 距下关节和踝关节共同构成后足的三维运动 ,两者间关系密切 ,临床治疗中应尽量保留距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7年1月~2013年5月37例距下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优良率及融合时间。行X线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及有无关节退变。结果37例患者均成功随访,平均(22.0±3.6)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12.1±0.4)周;6例(16.22%)患者可见踝关节轻度退变。AOFAS评分由术前的(52.38±4.9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0.25±4.36)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良11例,优21例,优良率为86.49%。VAS评分由术前的(5.3±1.5)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1±0.4)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术是微创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痛苦小、恢复快、对跟骨距骨血管损伤小、骨性融合率高、效果确切、可适当早期负重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科以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共14例14踝,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5.5岁。包括创伤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术中采用后侧入路,全镜下切除后距下关节软骨面及部分软骨下骨面。在骨面上微骨折后,透视引导下置入2枚直径7.0 mm的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术前及术后随访AOFA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1个月。术后8周X线片显示后距下关节均已获得骨性融合。AOFAS评分从术前53.8分改善至术后89.2分,VAS评分从术前7.8分降低至术后1.5分。结论全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测量40副距跟骨干骨标本和7只尸体足距下关节的运动,对距下关节的组成,关节面大小及角度和距下关节的运动有进一步认识。距下关节的运动是一种复杂的多元运动组合,距下关节的形态特点及跟距骨间韧带是控制距下关节运动的重要因素,距下关节的主运动轴与足同相交偏内成25 ̄30度角,跖倾5 ̄8度角。  相似文献   

6.
跟骨关节内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如果漏诊误治或治疗不当,患者远期往往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残留局部疼痛,行走困难,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距下关节融合术仍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首选方法.既往距下关节融合术多采用后外侧切口、弧形或L型切口,这些切口对软组织损伤大,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笔者采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该类患者,短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5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5足,均为男性,年龄29~50岁,平均39.25岁,跟骨骨折后9~36个月,平均23.4个月。按Zwipp跟骨畸形愈合分型均为Ⅲ型。结果 5例5足皮肤切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7.4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3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为42分,术后为81分,平均改善39分。结论手术选择合适病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距下关节 ,是足部的一个复杂关节 ,在人体站立和行走时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该关节的复杂性和检测方法学的限制 ,故至今对其运动范围、运动规律、与相邻关节的关系、以及在足 小腿复合体功能中所占的比重等都未得到充分认识。本文就近年来距下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1 距下关节运动轴距下关节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运动的复杂性。距骨和跟骨之间有三个关节面 ,在功能上 ,这三个关节面以整体进行运动 ,并有共同的运动轴[1] 。Root在Isman、Inman、Manter、wright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固定轴线的概…  相似文献   

9.
金驰  杨磊  单忠林 《现代医学》2014,(8):869-87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距下关节炎患者15例,采用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优良率、VAS评分及融合时间。结果:随访时间(22.3±3.8)个月。术前AOFAS评分、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5.6±4.5)分、(6.9±0.8)分,术后末次随访评分分别为(88.7±4.2)分、(1.5±0.4)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26,P=0.00;t=23.383,P=0.00)。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麻木、皮肤坏死、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关节融合时间为(9.4±0.5)周。结论: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对跟骨和距骨的血供破坏少,且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临床疗效较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上使用双螺钉内固定行距下关节融合已经被用来治疗由创伤、风湿病等引起的距下关节炎,我们旨在通过三维
有限元方法分析评估行距下关节融合的最优双钉配置。方法基于志愿者右足的三维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13.0、
Geomagic10.0、Solidworks等软件重建距下关节融合的三维有限元双钉模型:即距骨颈联合距骨顶前外、后外、前内、后内侧四种
双钉模型,最后将模型导入Abaqus6.9软件进行赋值、划分网格,对每个模型施加4N-m的内旋、外旋作用力,通过计算分析模型
应力后距下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来评估不同双钉配置的优劣。结果距骨颈联合距骨前外侧顶的双钉融合模型是最稳定的模
型。当对模型施加4N-m的内旋、外旋载荷时,距骨颈联合前外侧顶双钉模型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峰值分别是(41.67±0.49)、
(42.64±0.75)μm;而距骨颈联合后内侧顶双钉模型融合后距下关节的稳定性最差,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在内、外旋载荷下的峰
值分别为(61.76±1.00)、(62.32±0.90)μm。结论距骨颈联合前外侧顶双钉模型对距下关节融合具有最好的稳定性,是距下关
节融合最优的选择;而距骨颈联合后内侧顶双钉模型进行距下关节融合后稳定性最差,临床上应予以避免使用此双钉配置;三
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可以作为有效的术前分析工具,为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如螺钉数目和位置的确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入钉点、瞄定点、钉道角度及螺钉长度.方珐:观察和测量枕骨髁和寰椎干燥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标准内倾角为(20.3±2.0).,标准上倾角为(49.4±2.4).,螺钉在枕骨髁内的适宜长度为(13.94±0.96)mm,在寰椎内的适宜长度为(12.84±0.62)mm.结论: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解剖上可行,以寰椎后弓与侧块下关节突移行处中点作为入钉点,把握标准内倾角及上倾角,选择适宜长度的螺钉能有效完成寰枕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12.
Synovial chondromatosis is a rare, generally benign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cartilaginous nodules in the synovium of joints and occasionally on the tendon sheath or bursae. If the nodules are intra-articular, the condition is referred to as synovial chondromatosis; if extra-articular, tenosynovial chondromatosis. This space-occupying lesion can lead to chronic pain and limit the function of involved joints. We report a case of synovial chondromatosis involving the subtalar joint and tenosynovial chondromatosis involving the posterior ankle and review current definitions of this uncommon lower-extremity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3.
骶骨空心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骶骨空心螺钉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 2005~2008年收治骶髂关节骨折-脱位27例,其中18例在C-臂监视下行1~2枚6.5mm骶骨空心螺钉固定(2例为双侧);8例行2块标准AO 3.5mm前路重建钢板(4~5孔)固定;1例因复合伤及骶后方软组织大面积严重挫伤坏死行骨盆外支架稳定.结果 18例后路骶骨螺钉固定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但骨折不易复位,需术中C-臂监护,其中骶前血管损伤1例;8例前路钢板固定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出血较多,但直视下容易复位.采用Pohlemann骨盆骨折评分:优13例,良9例,可4例.结论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骶骨空心螺钉固定具有较大优势,两种内固定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融合器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01~2008-12收治且获得随访的行单纯椎间融合手术的144例腰椎滑脱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椎间植骨融合,n=54)和B组(cage椎间融合,n=9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A组融合率为92.5%,B组融合率为97.8%;A组优良率90.7%,B组优良率为94.4%,两组植骨融合率及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与随访末椎间隙高度差值分别为(2.25±0.46)mm和(0.49±0.27)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方面与单纯椎间植骨疗效及融合率相近,但椎间隙高度恢复方面要优于单纯椎间植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来判断皮质骨轨迹螺钉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与传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技术在后路胸腰椎手术中应用的优劣。方法 通过Pubmed、万方数据库搜索了2019年2月前所有CBT与PS的比较研究。纳入标准:1)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在后入路胸腰椎融合术的对比研究;2)均采用徒手操作,不涉及特殊导航系统;3)后路开放手术。排除标准:1)前后路联合手术;2)使用了特殊导航系统;3)使用了经皮置钉的技术。提取数据并整理到Excel表格,使用Revman 5.3.5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对象包括是否融合、术中估计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合并症、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12篇英文文献,1篇中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2篇,其余为队列研究。共计纳入人数为855人。1)末次融合:无充分证据认为两者在融合方面存在差异。2)术中出血量:CBT术中出血量低于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手术时间:在后路开放手术中,CBT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椎弓根螺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住院时间:相较于椎弓根螺钉手术,CBT手术住院时间较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合并症:皮质骨轨迹螺钉手术总体合并症发生率较椎弓根螺钉更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尚无充分证据支持二者的术中硬膜漏发生率有差异。6)末次随访ODI评分:无充分理由支持皮质骨轨迹螺钉与椎弓根螺钉术后末次ODI评分有差异。结论 皮质骨轨迹螺钉在术中估计出血量、合并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优于椎弓根螺钉,而在硬膜损伤、融合率、术后末次随访ODI评分方面尚无足够证据证实二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椎骨折伴齿状突骨折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椎骨折伴齿状突骨折2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26例均采用美国强生Depuy公司生产的后路Summit钉棒系统.万向螺钉直径3.5 mm,寰椎螺钉长26~30 mm,平均28 mm,枢椎螺钉长24~28 mm,平均26 mm.术后颈托外固定保护3个月.结果 患者寰枢椎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时间(126±26)min,出血量(350±107)ml.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内固定断裂、变形、松动.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椎骨折伴齿状突骨折具有可行性,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可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feasibility, approach, efficacy and indications of posterior fusion pl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mbination atlantoaxial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26 cases of Jefferson and dens fracture treated with 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from June 2008 to May 2010.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s verified an excellent position of all screws with a satisfactory atlantoaxial reduction. Operative time was (126 ± 26) min, and blood loss was (350 ± 107) ml. During an average follow-up period of 14 months (range:6 -28), it showed no spine cord and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or interfixation failure. Atlantoaxial alignment and stability were restored without any instrumentation-related complication. Conclusion Posterior atlantoaxial pedicle screw and rod fixation may provide immediate three-dimensional rigid fixation of atlantoaxial joint. This techniqu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other previously reported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8.
19.
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C  Wu JB  Zhao M  Dai WX  Wu DH  Wang ZH  Feng J  Liu C  Zhao QH  Tian JW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3):3062-3065
目的 探讨和评估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24例,男18例,女6例,其中齿突发育不良造成的寰枢椎不稳5例,顽固性寰枢椎旋转脱位4例,创伤性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6例,椎管内肿瘤4例,陈旧性齿突骨折5例,24例均采用美国强生Depuy公司生产的后路Summit钉棒系统(万向螺钉直径3.5mm,寰椎螺钉长26 ~30 mm,平均28 mm,枢椎螺钉长24 ~28 mm,平均26 mm).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和并发症防治,术前、术后采用JOA进行评分,根据术后随访X线及CT评价上颈椎结构的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5个月,平均23个月,全组病例未发生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73.1% ~93.6%,平均81.2%.复查X线片、CT未见上颈椎失稳及复位丢失征象,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齿突均骨性愈合,椎间融合率为100%.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具有可行性,操作简便,固定牢固,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刘清毅  黄南翔  林宏  王冰 《四川医学》2010,31(5):598-59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通过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7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植骨处均骨性愈合,复位无丢失,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临床疗效综合评价:优22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9.2%。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良好复位、坚强内固定、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