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建设对中山市博爱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方法:筛选中山市博爱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运行前后1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共51例,按时间顺序分为绿色通道组及胸痛中心组,其中绿色通道组16例,胸痛中心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总时间、医疗总费用、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慢性疾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胸痛中心组FMC、FMC2B、入住重症病房时间、总住院时间、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总费用以及病死率均比绿色通道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胸痛中心的建立能够缩短STEMI患者FMC时间、FMC2B时间,减少入住监护病房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及降低病死率,从而提高医疗获益。同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及提高的地方,后期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STEMI患者55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75例和对照组2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STEMI患者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率,降低医护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层胸痛中心(CPC)模式对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42例采用常规诊治的AHF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42例采用基层胸痛中心(CPC)模式的AHF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D2B)、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2B)及出院后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D2B、FMC2B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层CPC模式在AH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救治所需时间,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1日~10月31日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应用前的89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将2018年11月1日~2019年7月31日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应用后的92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护患矛盾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应用于胸痛中心急救患者中,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了护患、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后,各部门急救流程的持续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06例临床资料,将认证前收治的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认证后收治的10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研究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进门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总缺血时间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对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初次医疗接触至植入球囊扩张时间[84.5(73.0,96.0)min]、总缺血时间[205.0(159.8,307.0)min]、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72.5(58.3,83.8)min]较对照组[112.0(93.0,132.5)min、241.0(199.0,329.0)min、78.0(68.0,96.5)min]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患者开始发病至初次医疗接触时间稍短于对照组[124.5(77.3,201.0)min与130.0(76.3,216.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16.7%(18/108)与28.6%(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KillipⅢ、Ⅳ级(OR 2.618,95%CI 1.244~5.509,P=0.011)、开始发病到初次医疗接触时间>90 min(OR 4.562,95%CI 2.167~9.603,P<0.001)、进门到植入球囊扩张时间>60 min(OR 2.227,95%CI 1.087~4.563,P=0.029)是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痛中心流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使本地区内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有效地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减少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不同转运方案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STEMI患者,患者均在本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按照入院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院前自行转运入院治疗,观察组患者院前通过120急救转运入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比较两组发病至首次医疗处置、发病至确诊、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病至首次医疗处置、发病至确诊、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自行转运入院,120急救转运入院治疗可缩短STEMI患者的急救时间,利于提高抢救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运行后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在胸痛中心收治的胸痛患者为研究组,以胸痛中心国际标准为参照,比较远程传输比例、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ECG)时间、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STEMI患者)、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肌钙蛋白获得时间。结果:与胸痛中心国际标准相比,STEMI患者首份ECG完成至首份ECG确诊时间(8.88±14.10)min虽短,但无明显差异(P0.05);远程传输比例(95.60±4.07)%、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ECG时间(6.34±28.03)min、D to B时间(74.06±35.81)min、导管室激活时间(13.70±13.45)min、肌钙蛋白获得时间(15.61±2.35)min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山地区胸痛3D急救模式的运行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胸痛患者容易延误的难题,特别为STEMI患者争取时间和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院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最佳优化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所有STEMI患者,根据接诊方式分为:胸痛专车组,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其中胸痛专车组是我院胸痛中心的核心组,该车的设备及人员配备与导管室形成院前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连接,简化了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使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缩短到最短,从而优化近远期治疗及预后,形成了我院全新的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本研究对比观察该组与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FMC至抗栓溶栓时间、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血浆NT-pro BNP、Hs CRP浓度、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中胸痛专车组的发病至FMC(2.59±0.74)min、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7.38±0.92)min、FMC至抗栓溶栓时间(6.36±0.91)min、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最短(29.38±0.92)min,与其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患者血浆NT-pro BNP及Hs CRP浓度与发病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正相关(R~2值分别为0.454、0.290)。结论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明显缩短了STEMI患者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优化了抢救流程,有效提高了早期救治率并改善了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流程优化在基层胸痛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基层胸痛中心收治83例胸痛病人作为对照组,予常规急诊胸痛护理服务,将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62例胸痛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流程优化的护理服务,分析两组病人相关指标发展趋势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病死率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所有胸痛病人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STEMI病人从入院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FMCtoN)、转运PCI的STEMI病人从入门至转出时间(Door-inand Door-out)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人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层胸痛中心护理管理中实施临床护理流程优化可有效缩短急性胸痛病人急救抢救时间与转运时间,降低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而提高急性胸痛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从胸痛中心数据平台获取数据资料,连续入选某院胸痛中心认证前(2018年6月—2019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48例,设为对照组;胸痛中心认证后(2019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STEMI病人137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流程,观察组采用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比较两组病人的急救处置情况[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病人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导丝通过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和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报告时间、D2B时间、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首份心电图时间达标率、肌钙蛋白报告时间达标率、D2B时间达标率、FMC-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间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9);观察组病人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1)。结论:胸痛中心模式下优化急诊护士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STEMI病人的总缺血时间,降低病人院内死亡率和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胸痛中心建设以来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PCI)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急性STEMI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胸痛中心建设初期的33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胸痛中心建设后期的39例STEMI患者为研究组。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有再灌注指征,即刻启动绿色通道,启动导管室,予以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氯吡格雷300 mg,接受PPCI者尽快送入导管室行PPCI,比较两组球囊扩张(D2B)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D2B中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57.3 min vs 99 min,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设最大限度地缩短D2B时间,尤其是将是D2B缩短到60 min之内,降低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胸痛中心建设是现阶段STEMI救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急诊胸痛中心的救治模式。方法将2015年1-7月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78例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1-7月STEMI患者82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原有就诊抢救模式;观察组采用急诊专科护士提前介入,急诊医护团队化抢救模式,比较两组STEMI患者的D2B时间、DIDO时间、急诊处置时间、候诊时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医护互评满意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2B时间、DIDO时间、急诊处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急诊专科护士主导的医护配合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在急诊的滞留时间,提高医护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42例均行静脉溶栓后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各2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流程进行护理,分析比较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PCI成功率及院内死亡率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护理满意度远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可有效降低住院费用,节省住院时间和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愈后,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于2017年3月开始运行胸痛中心,将运行前(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实施传统临床路径的A MI患者116例纳入实施前,将运行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给予基层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救治的AMI患者121例纳入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胸痛缓解和血管再通情况、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至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FMC-球囊扩张(FMC-to-balloon,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总缺血时间、24 h内相关药物使用率、院内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前后两组患者胸痛缓解、血管再通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AMI患者FMC至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总缺血时间均短于实施前患者(P0.05);实施前后两组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发生院内死亡、靶血管重建、Killip心功能II级以上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室颤、心脏骤停、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总发生率5.79%,低于实施前的13.79%(P0.05)。结论:基层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可提高AMI患者救治效率,缩短患者心肌缺血时间,降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衡阳市某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STEMI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救治干预;2020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STEMI患者为试验组,采取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效率及短期预后。结果试验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ymptom onset to first medical contact,SO-to-FMC)、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 to balloon,FMC-to-B)、进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oor to balloon,D-to-B)、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 onset to balloon,S-to-B)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MC-to-B达标率和D-to-B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救治干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干预可以提高STEMI患者救治效率,降低其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设立胸痛中心对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过程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8月1日到2015年12月10日由南海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并收治入院的STEMI患者40例为对照组,以2015年12月11日至2016年2月20日该院急诊科收治的STEMI患者38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在首次接触-介入室时间、首次接触-冠脉开通时间(FMC-to-B)、患者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是[(54.2±9.2)min vs(93.2±32.7)min,P0.05]、[(87.5±25.5)min vs(112.5±19.5)min,P0.05]、[(98.5±5.3)%vs(86.8±4.6)%,P0.05]。结论:设立胸痛中心能使STEMI患者的抢救从开始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最小化,抢救过程最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后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成立胸痛中心后收治的162例STEM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未成立胸痛中心时收治的131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床旁肌钙蛋白T(TNT)时间、激活导管室时间、家属签字同意时间、门球时间(door-to-balloon, D-to-B)、住院用时、人均住院费用、住院病死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首份心电图时间为(12.90±2.34)min、床旁TNT时间为(27.37±3.91)min、激活导管室时间为(26.35±2.46)min、家属签字同意时间为(48.44±7.80)min、门球时间为(116.20±42.62)min;观察组首份心电图时间为(3.86±0.49)min、床旁TNT时间为(16.80±2.11)min、激活导管室时间为(17.67±2.38)min、家属签字同意时间为(30.06±4.70)min、门球时间为(69.95±16.36)min;两组观察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用时(10.64±4.09)天、人均住院费用(43407.00±544.00)元、住院病死率(7.63%)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6.87%)与观察组住院用时(7.77±3.06)天、人均住院费用(36425.00±370.00)元、住院病死率(1.85%)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23%)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层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可减少激活导管室时间和家属签字同意时间,缩短D-to-B时间和住院用时,减少人均住院费用,降低住院死亡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临床急救途径对行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抢救流程时间参数及预后影响分析。方法选取发病12h内进入邢台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335例,其中传统通道组入院者84例、绿色通道组115例、优化绿色通道组136例。观察指标为第1次医疗接触至抗血小板治疗(FMC2A)时间、第1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第1次医疗接触至签署介入治疗同意书(FMC2S)时间、脑血管意外、住院期间第2次出现非致命心肌梗死、心源性与全因病死、发生心力衰竭,以及在调查时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3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分析影响STEMI患者在PCI手术后住院与半年随访期间临床预后的各种相关因素。结果传统通道组、绿色通道组及优化绿色通道组患者的FMC2A时间、FMC2B时间、FMC2S时间、D2B时间都依次缩短;3组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再次出现非致命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通道组比较,绿色通道组和优化绿色通道组在住院期间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原因病死率均较低(P0.05);与绿色通道组比较,优化绿色通道组在住院期间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原因病死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再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率、严重心律失常、靶血管再次的血管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通道组比较,绿色通道组和优化绿色通道组再次因心源性疾病入院、心力衰竭、心源性与全因病死率均较低(P0.05)。结论优化绿色通道模型可显著减少FMC2A时间、FMC2B时间、FMC2S时间、D2B时间,并使PCI手术后住院与半年随访期间的临床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徐艳秋  户学敏  张伟 《临床荟萃》2020,35(3):221-223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PCI)患者关键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行PPCI的急性 STEMI 患者90例,其中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46例为对照组,2018年6月至 2018年11月4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首份心电图获取时间、微信传输比例、绕行急诊和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比例、门球扩张(D to B)时间。结果 观察组首份心电图获取时间、D to B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微信传输比例、绕行急诊和CCU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痛中心持续改进可提高STEMI患者的微信传输比例、绕行急诊和CCU比例,缩短首份心电图获取时间、D to B时间,为STEMI患者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