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和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DRs)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佛山市...  相似文献   

2.
2006年,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的Georg Schmidt与BauerA在著名的Lancet杂志发表了题为"心率减速力预警心梗后猝死高危患者"的文章(图1),这是一种定量检测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尤其是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进而预警心脏性猝死的新技术。随后,这一无创心电检测技术迅速在临床推广与应用。2012年,Georg Schmidt在心率减速力测定的基础上,又推出"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简称DRs)测定的另一新技术,这种无创心电检测技术,同样用于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警与危险分层。一.心率减速力测定的回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在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方面的应用以及对高危患者进行预警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19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21例健康体检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分别将两组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心率减速力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rMSSD),并研究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组异常心率减速力的发生率高达84.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中的SDNN呈正相关(r=0.618,P<0.05),与rMSSD也呈正相关(r=0.557,P<0.05)。平均随访48个月,其中心率减速力高风险组猝死率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数值明显降低,和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可作为定量检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以及筛选高危患者的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SM...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组(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瑞舒伐他汀20mg/d,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8周、12周监测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计算心率减速力。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患者心率减速力水平在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心率减速力水平有明显升高趋势(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检测技术对恶性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对8例心脏猝死和17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测定资料与28例非猝死/恶性心律失常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心率减速力<4.5 ms为异常和<2.5 ms为显著异常的标准,观察组心率减速力异常率和显著异常率分别为68% (17/25)和64%( 16/25),明显高于对照组异常率14.3% (4/28,x2=15.9,P<0.01),显著异常率3.6% (1/28,x2 =22.1,P<0.01).结论 心率减速力测定技术对于临床恶性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用心率减速力<2.5 ms作为异常标准更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探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取正常人150例,根据年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56例,年龄30~49岁,B组54例,年龄50~69岁,C组40例,年龄≥70岁。全部做24h动态心电图监测,采集心率减速力(DC)、心率加速力(AC)、心率变异的低频(LF)、高频(HF)、总体标准差(SDNN)、静息心率(RHR)、平均心率(AHR)、夜间心率(NH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69岁组与30~49岁组比:DC、AC、LF、HF、SDNN均值均减低。≥70岁组与50~69岁组比:DC、AC、LF、HF、SDNN均值显著减低。≥70岁组与50~69岁组比较:RHR、AHR均值减低。男女性别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随着年龄的增高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张力逐渐下降,心率逐渐减低,以静息心率和平均心率减低更为明显,男女性别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选择2012~2013年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1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通过DMS公司动态分析系统检测心率减速力(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并检测有关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DC、DRS值以及HRV有关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组DC值和DRS值明显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迷走神经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健康人心率减速力(DC)和心率加速力(AC)的昼夜变化规律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 80例健康人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其时间段不同而划分为昼间(15:00~20:00)和夜间(00:00~05:00)两个时间段.计算机自动测定其昼夜24h的DC、AC值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率减速力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与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AMI患者400例的就诊情况,依据30 d内有无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63例)与无MACE组(337例);选择同期就诊的高血压患者337例作为高血压组,同期就诊的AMI患者301例作为AMI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48名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心率减速力和GRACE评分,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率减速力和GRACE评分对高血压合并AMI患者30 d 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心率减速力和GRAC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合并AMI组心率减速力低于高血压组、AMI组及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心率减速力低于对照组(P<0.05);AMI组心率减速力低于高血压组及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AMI组GRACE评分高于AMI组(P<0.05).MACE组心率减速力低于无MACE组(P<0.05),GRACE评分高于无MACE组(P<0.05).心率减速力、GRACE评分、心率减速力联合GRACE评分对高血压合并AMI患者30 d MACE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0.827、0.911.高血压合并AMI患者心率减速力与GRACE评分呈负相关(r=-0.220,P<0.001).结论 心率减速力和GRACE评分对预警高血压合并AMI患者30 d的MACE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预警作用.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60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和6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预警分析.结果 60例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减速力值≥4.5 ms,1年内死亡率为3.33%%,DC值2.6~4.4 ms为6.66%,DC值≤2.5ms为13.33%,P<0.01;对照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肺心病患者组1年死病死率为1.66%外,余均无死亡.结论 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肺心病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梗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HRV)、心率震荡(HRT)的相关性.方法62例窦性心律的AMI患者和51例非AMI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计算DC、HRV时域指标、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AMI患者的DC值、HRV降低;HRT减弱;且DC...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和35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心率减速力(DC)处理软件,离线计算DC值,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心衰组患者的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其保护作用下降,猝死危险性增加。DC检测技术是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的一项新的无创心电技术,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两项检测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探讨其预警猝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为冠心病的心梗患者(AMI 组)与冠脉造影正常的健康人群(正常组)各90例进行对比,行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由系统软件自动分析并计算出 DC 值及 DRs 值。结果AMI 组的 DC 值及 DRs 值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根据病程划分的 AMI 各亚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程超过6个月风险明显下降;同时,DC 与 DRs 提示的风险越高,即提示病情越重,这与冠脉造影对应的病变数量及范围相符。结论心率减速力与连续心率减速力具有定量、单独分析测定迷走神经的功能,两者联合运用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有较高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合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评估及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老年代谢综合征合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90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有90例年龄匹配的单纯性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作为分析患者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force, DC)和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工具,其中心率变异性包括的指标有5min 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差大于50ms的相邻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由此评估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状态,从而帮助临床预防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和心率减速力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P均<0.05)。以SDNN≤90ms、SDANN≤75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值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预警作用.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3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DC)值和心率加速力值,并进行1年内的猝死预警分析.结果 35例DCM心力衰竭患者DC值≥4.5 ms,1年内死亡率为5.71%,DC值2.6~4.4 ms死亡率为20.00%,DC值≤2.5 ms死亡率为34.28%,DC值≥4.5 ms的患者与DC值2.6~4.4 ms和≤2.5 ms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名健康人(对照组)心率减速力各值中无死亡病例.心率加速力值≤-7.0 ms,除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组1年死亡率为2.85%外,余均无死亡.结论 心率减速力值测定能定量、单独分析和测定迷走神经作用的强度,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高危人群筛选与猝死预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6例窦性心律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国内自行研制的DC处理软件,离线计算DC、HRV时域指标.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DC、HRV降低;且DC与时域指标SDNN、RMSSD、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骨折患者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的变化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外伤性骨折患者60例,根据年龄分为Ⅰ组(40~60岁)、Ⅱ组(61~80岁),两组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计算DC及HRV等各项指标。结果Ⅰ组DC为(6.08±1.74)ms;Ⅱ组DC为(5.13±0.82)ms;DC与HRV指标SDNN、rMSSD、pNN50、HF等呈正相关(P<0.01),与HR呈负相关。结论外伤性骨折患者DC指标和HRV指标相关性较好,DC可独立作为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率减速力(DC)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方法:32例DCM患者和34例正常人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机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DC、LVEF及HRV时域指标(SDNN,RMSSD)与标化的频域指标(LFn、HFn);比较2组患者的DC、LVEF、SDNN,RMSSD、LFn及HFn,并研究DCM患者的DC与LVEF及HRV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DCM患者的DC值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3.3±2.3msvs6.9±1.4ms,P<0.01),其异常DC的发生率高达8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CM组患者的DC与LVEF、SDNN、RMSSD、LFn及HFn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DCM患者的DC值明显降低,DC是一项可用以定量评估DCM患者自主神经张力并筛选高危患者的新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病程患者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和心脏猝死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0例AMI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梗死后时间不同分为四组:A组(<1个月)、B组(1~3个月)、C组(3~6个月)和D组(>6个月);所有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