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吸烟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并分析其在不同动脉粥样硬化亚型中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吸烟患者298例为吸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吸烟患者120例为非吸烟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健康吸烟者50例和非吸烟者50例分别为对照1组和对照2组。采用胶体强化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hs-CRP水平。吸烟组再按斑块是否为稳定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分析吸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s-CRP水平的影响。结果吸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吸烟组[(7.26±4.24)mg/L vs(3.56±2.28)mg/L],对照1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2组[(4.34±2.74)mg/L vs(3.17±1.6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指数与血清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5,P0.01)。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每日吸烟量、吸烟时间及吸烟指数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患者(P0.05),高hs-CRP水平吸烟患者发生缺血及脑卒中复发事件比例显著高于低hs-CRP水平患者(11.36%vs 2.00%,P0.01)。结论吸烟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水平增高,其可能与斑块的稳定性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86例,均行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依据CTA检查结果分为单纯高血压组178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08例。其中多支血管狭窄≥50%患者98例,单支血管狭窄≥50%患者57例,高Hcy(Hcy>15μmol/L)患者204例,非高Hcy患者182例。比较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Hcy水平明显增高,HDL水平明显减低(P<0.01),高Hcy水平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非高Hcy水平患者明显升高(67.6%vs 38.5%,P<0.05)。多支血管狭窄≥50%患者Hcy水平高于单支血管狭窄≥50%患者(P<0.01)。高Hcy水平为原发性高血压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35,95%CI:1.143~4.427,P=0.012)。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相关性。方法:4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法分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组(AI,n=143)、腔隙性梗死组(LI,n=225)、心源性栓塞性梗死组(Cl,n=30)和病因不明性卒中组(50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积分(Ps)。结果:AI和LI亚组颈动脉IMT和P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I亚组Ps的ROC曲线下面积远大于IMT(0.78比0.63,P〈0.05)。结论:颈动脉IMT和PS能较好地预测AI和LI的发生风险,但PS可能更可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预测AI的发生风险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CAS组67例和非CAS组25例。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AS 46例、中度CAS 15例和重度CAS 6例;根据超声检查分为:硬斑块26例、软斑块16例和混合斑块25例;根据颈动脉受累范围分为:单侧斑块33例和双侧斑块34例。分析组间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斑块性质及受累范围间的相关性。结果 CAS组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CAS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中度和重度CAS患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轻度CAS患者(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AS严重程度与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r=0.246,P<0.05)。结论胱抑素C水平的升高能预测CAS的发生,并能评估CAS的严重程度,但尚不能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受累范围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7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24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3例,异常昼夜节律组又分为非杓型组67例,反杓型组26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情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级。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记录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结果异常昼夜节律组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反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非杓型组[(132.92±15.75)mm Hg vs (122.85±14.91)mm Hg(1mm Hg=0.133kPa),(72.38±8.75)mm Hg vs (64.34±9.98)mm Hg,P0.01]。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左侧IMT和左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损伤靶器官概率更大,并且对左侧颈动脉内膜损害较右侧明显。  相似文献   

6.
高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炎症标记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根据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吸烟情况分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比较。结果(1)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96±5.26)mg/Lvs(3.16±3.54)mg/L,P=0.006]。(2)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平均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患者[(5.35±4.82)mg/Lvs(3.16±3.54)mg/L,P=0.002]。(3)根据吸烟情况进行分层后,1年内有吸烟行为者中颈动脉斑块硬化组患者血清hs-CRP平均值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5.30±5.02)mg/Lvs(3.07±1.70)mg/L,P=0.024]。(4)无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hs-CRP均值高于颈动脉正常组[(5.03±5.35)mg/Lvs(3.25±3.61)mg/L,P=0.032]。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有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方法选择高龄脑梗死患者112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48例,非H型高血压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2组行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100%,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级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4.6% vs 43.8%),E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7.5% vs 14.1%,P<0.01)。结论高龄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率在左侧与右侧大脑半球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10月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07例,其中脑出血121例,脑梗死586例.依据病灶部位将脑出血患者分为左侧半球6 2例,右侧半球5 9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左侧半球脑梗死患者3 6 9例,右侧半球386...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2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72例存在颈动脉斑块,54例无斑块.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94例为稳定斑块,78例为易损斑块.斑块组年龄[(71.82 ±9.94)岁对(60.74±13.81)岁;t=6.160,P=0.014]、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比例(11.6%对1.9%;6.169,P=0.020)、收缩压[(148.770± 21.007)mm Hg对(142.240 ± 19.404) mm Hg;t=2.029,P=0.044;1 mm Hg=0.133 kPa]和血浆CysC浓度[(1.046±0.438) mg/L对(0.860±0.214) mg/L;t=3.006,P=0.003]以及颈动脉IMT[(1.122±0.278)mm对(0.878 ±0.250) mm;t =5.762,P=0.000]显著性高于无斑块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b,OR)1.07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44 ~1.116;P =0.000]和IMT(OR 31.450,95% CI 6.233 ~ 158.692;P =0.000)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浆Cys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无显著独立相关性(P=0.217).稳定斑块组仅IMT显著性高于易损斑块组[(1.176±0.285) mm对(1.058±0.258) mm;t=-2.824,P=0.005],而且IMT(OR0.195,95% CI0.059~0.064;P =0.007)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保护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CysC水平与年龄(r =0.375,P=0.000)和血清肌酐水平(r=0.462,P=0.000)呈正相关,但与颈动脉IMT(r=0.075,P=0.264)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未发现血浆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斑块稳定性以及IMT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老年心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富 《山东医药》2008,48(25):66-67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68例老年心脑血管病(观察组)和56例非心脑血管病(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以及血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总胆固醇(TC).结果观察组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IMT与血压、斑块总积分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与UA、TC和hs-CRP呈正相关(P<0.05,<0.01);UA与TC和hs-CRP亦呈正相关(P<0.05).提示心脑血管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应结合患者的颈动脉超声和血液检测,及早治疗动脉硬化和斑块,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评价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9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143例,无颈动脉斑块组547例.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吸烟、饮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测定血CRP水平,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脑梗死组血CRP含量、颈动脉IMT和粥样斑块数较对照组增加;血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颈动脉IMT及斑块数呈正相关。结论CRP作为炎性指标可能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CRP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的联系.方法 选择196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样本人群,对其头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CTA结果显示,样本人群中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近三分之二,有122例,只有74例为单纯高血压.另外,血管成像显示,样本人群中颈动脉及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贵州省福泉县脑卒中高危人群氧化应激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关系,分析CAS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福泉县6个镇、4个乡常住居民9500例进行健康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及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共筛选出脑卒中高危人群1032例,随机选取高危人群360例,再根据颈部血管彩色超声筛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正常组78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131例及CAS组151例,检测氧化应激指标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S的危险因素。结果 CAS组ox-LDL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和IMT增厚组[(564.7±70.6)μg/L vs(434.5±46.3)μg/L,(488.1±51.2)μg/L,P<0.05],SOD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和IMT增厚组[(41.0±18.1)kU/L vs(67.4±9.5)kU/L,(58.6±10.3)kU/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脑卒中史或家族史、空腹血糖、LDL-C、ox-LDL升高是导致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脑卒中高危人群管理,积极指导控制各项危险因素,调控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可延缓CAS,降低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和血清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或门诊的老年EH患者388例(EH组),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及血生化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3组:无斑块组142例;稳定斑块组132例;不稳定斑块组114例。另选择同期体检且健康者8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CAS与空腹血糖(FPG)、Hcy、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尿酸、铁蛋白、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结果 EH组患者的CAS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63.40%vs 31.71%、(12.69±3.58)μmol/L vs(6.96±2.89)μmol/L,P0.01]。EH患者CAS发生率为63.40%,与无斑块组比较,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FPG、TC、TG、LDL-C、Hcy、尿酸、铁蛋白、Fib、CRP显著升高,而TBIL、DBIL、IBIL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S斑块与血清TBIL、IBIL水平呈负相关,与FPG、TC、LDL-C、Hcy、尿酸、铁蛋白、Fib、CRP、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EH患者血清TBIL、IBIL是CAS的保护因子,而FPG、Hcy、尿酸、铁蛋白、Fib和CRP则是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Framingham卒中风险评分(FRS)在我国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FRS在脑卒中风险人群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北京市良乡医院、大兴区人民医院、门头沟区医院3所医院的神经内科收集的既往无脑卒中的508例脑卒中风险人群。完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FRS,男性271例,女性237例。总体FRS评分(13.1±5.7)分。颈动脉超声结果(0级)内膜正常组15例;(1级)内膜增厚组29例,全部为女性;(2级和3级)动脉斑块组261例,女性122例;动脉狭窄组(包括轻度4级、中度5级、重度6级、完全闭塞7级)203例(39.96%),女性71例。并按照FRS 10年发病风险概率,分为低危(FRS≤5%)、中危(6%≤FRS≤9%)、高危(FRS≥10%)。结果 FRS风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337,P=0.000)。颈动脉斑块组中2级与3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有差异(29.26%vs 19.42%,21.14%vs 15.11%,50.41%vs 64.73%,P=0.018)。动脉狭窄组中4级+5级与6级+7级患者FRS风险低、中、高危比例无差异(13.14%vs 12.31%,11.68%vs 10.77%,75.18%vs 76.92%,P=0.682)。结论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FRS有相关性;脑卒中风险率随着斑块数目增多、狭窄程度加重而增高,且多发斑块与3个斑块的脑卒中风险率有明显差异;但狭窄70%与狭窄≥70%的脑卒中风险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和对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1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0例)及辛伐他汀组(31例),随访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经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和斑块面积的变化,测血C反应蛋白、尿微量蛋白、血脂、生化指标的变化,记录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颈总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辛伐他汀组治疗6个月后,颈总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在6个月的随访观察期间,阿托伐他汀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3.3%,辛伐他汀组为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逆转粥样硬化斑块及抑制斑块内炎性反应、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中,阿托伐他汀较辛伐他汀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3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PP(142人)、PP(232人)、PP(336人)和PP(429人)四组,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脉压(PP)为SBP和DBP之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前壁内-中膜厚度(IMTa),后壁内-中膜厚度(IMTp),取平均值为颈脉内-中膜厚度(IMT),以IMT>1.0mm为判定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不同PP组间的血脂、IMT和CRP参数的比较,患者的TC、TG、LDL-C随着PP增加而增加,HDL随着PP增加而降低,PP4组与PP1-PP3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患者IMT和CRP随着PP增加而增加,在PP4组与PP1~PP3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PP与IMT和CRP之间存在正相关,PP增大可能是参于和促进动脉硬化发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3—8月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35例和斑块组211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141,P=0.01;r=0.14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性质特点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对14例脑卒中病例的动脉进行了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分析。结果 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弱样硬化程度重于脑出血。尤以颈内动脉表现显著,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备不稳定的组织学特性。结论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脑出血及脑酷暑均相关,若 硬化块为不稳定状态,则是脑梗塞发病的重要病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