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的优势解剖分布与原发肿瘤解剖部位相关性的CT研究。方法:选取263例确诊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且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或影像标准诊断有淋巴结复发。回顾性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强化特征及原发肿瘤术前解剖定位。结果:原发肿瘤解剖定位:胸上段59例,累及胸中段133例,累及胸下段71例。术后复发淋巴结解剖定位:263例患者术后淋巴结复发共361枚,其中胸上段共73枚,主要分布于锁骨上区(34.25%,25/73)、上纵隔(42.46%,31/73)(P<0.05);胸中段共197枚,主要分布于中纵隔(60.40%,119/197)(P<0.05);胸下段共91枚,主要分布于下纵隔(25.27%,23/91)、肝胃间隙及腹膜后(57.14%,52/91)(P<0.05)。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淋巴结复发CT特征:淋巴结肿大呈圆形(75.01%,271/361)、浅分叶(46.26%,167/361)、坏死融合(19.67%,71/361),增强扫描强化不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转移性淋巴结的判定价值.方法 分析已确诊胃癌患者术前64层螺旋CT检出淋巴结,分别从淋巴结长径、淋巴结强化程度及淋巴结短长径比值3方面判定淋巴结转移,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以淋巴结长径≥8 mm、淋巴结强化程度≥80 Hu及淋巴结短长径比值≥0.7作为多层螺旋CT判定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较好.结论 多层螺旋CT做为一种简洁、无创的检查方法,依据淋巴结长径、强化程度及淋巴结的形态等指标,对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可以做出初步判断,为临床术前选择合理术式、评估预后及开展新的手术方法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君  魏大中 《安徽医学》2011,32(11):1948-1949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预后比其他消化道肿瘤更差,影响食管癌患者手术后预后的因素有很多,如淋巴结的转移范围、数目,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生长方式,肿瘤的位置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其中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胆道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道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及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胆道癌(包括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且有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患者41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机进行腹部增强扫描.重点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密度、强化后表现等进行研究.结果:肝外胆管及胆囊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以肝十二指肠韧带为最多(90.2%),其次为腹腔动脉(63.4%)、腹主动脉(48.8%)和肠系膜血管周围(39.0%). 41例肝外胆管癌及胆囊癌,共计116个部位发生中上腹淋巴结转移,平均2.83个/例(部位数).转移淋巴结的MSAD(最大短轴径)为1.4~4.8cm,平均2.8 cm.有36例(87.8%)转移淋巴结发生较明显坏死.结论:原发性胆道癌的中上腹淋巴结转移主要遵循胆道系统的淋巴引流途径.胆道癌转移淋巴结常发生淋巴结坏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的CT表现,对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鼻咽癌患者茎突后间隙受侵及咽后间隙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远处转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结论:CT对判断鼻咽癌咽周间隙受侵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手术前1周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照病理结果,分析其CT征象.结果:①螺旋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84.75%(50/59),敏感性为92.31%(36/39),特异性达70.00%(14/20).②胃癌淋巴结螺旋CT呈融合型、强化密度差值≥80 Hu、不均匀强化及直径≥9 mm者,病理转移的阳性率较高(X2=14.12、37.10、7.00和23.72,P均<0.05).结论:螺旋CT町较准确地检出胃癌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与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91例行根治性手术的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术前SCCAg水平,并将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SCCAg水平在FIGO分期、肿瘤直径、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旁有无受侵及淋巴结有无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脉管有无浸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有肿瘤直径(P=0.001 5)和淋巴结转移(P=0.000 1)是影响SCCAg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比肿瘤直径对SCCAg水平影响更大.在Ⅰb1期,当选择截断值为2.5 ng/ml时,有较好的灵敏度(0.54)和特异度(0.83),Youden指数(0.37)最高,预测效果最佳;而在Ⅰb2和Ⅱa期,当选择截断值为4.5 ng/ml时,有较好的灵敏度(0.55)和特异度(0.79),Youden指数(0.34)最高,预测效果最佳.结论:术前SCCAg水平对评估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价值.在Ⅰb1期和Ⅰb2+Ⅱa期,分别选择截断值为2.5 ng/ml和4.5 ng/ml时,有最佳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方法: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食管癌数据库中选取3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1周CT检查淋巴结转移的位置、淋巴结的短径、长径和数量,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淋巴结短径≥6.5 mm为诊断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Youden指数为0.633;而当短径≥10 mm时,Youden指数为0.100。以淋巴结短径≥7.5 mm为诊断喉返神经区淋巴结转移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Youden指数为0.411;而当短径≥10 mm时,Youden指数为0.199。以淋巴结短径≥6.5 mm为诊断非喉返神经区淋巴结转移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40,Youden指数为0.297;而当短径≥10 mm时,Youden指数为0.048。以淋巴结短径≥6.5 mm为诊断贲门、胃左区淋巴结转移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Youden指数为0.406;而当短径≥10 mm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切除淋巴结数和转移数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或)电话随访,收集1976年至2002年来自于食管癌高发区、单纯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淋巴结切除数量、转移数及生存状况资料,随访共1573例,随访期均超过10a,评估淋巴结切除数量和转移数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将1573例按淋巴结切除数1~6、7~12、≥13枚分组,3组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79,P<0.001);将1573例按淋巴结转移数0、1~2、3~6、≥7枚分组,4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80.182,P<0.001)。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性别、浸润深度、分化程度等因素后,淋巴结切除数量增加仍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淋巴结转移数量增加则会明显降低生存期(P<0.001)。结论:淋巴结转移数量增加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因素,术中淋巴结切除数量增加是改善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内镜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癌病人,术前均接受能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测量纵隔内淋巴结短径、动脉期70 keV下的CT值(CT70 keV)、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并且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48例食管鳞癌病人中,食管癌手术及病理证实伴淋巴结转移32例,无淋巴结转移16例。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认转移淋巴结79枚,其中高、中、低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分别为14枚、27枚和38枚;非转移性淋巴结32枚,能谱CT成像诊断淋巴结转移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V、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 0.05~P < 0.01)。低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V、动静脉期NIC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 0.05~P <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CT70 keV、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87.5%。结论CT能谱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淋巴结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食管癌的N分期、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肿瘤最大长径(maximum tumor length,MTL)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判断淋巴结转移提供依据。方法 40822例食管鳞癌患者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库(1973-2015年),其中男性26 225例,平均年龄(60±9)岁;女性14 597例,平均年龄(60±9)岁。40 822例食管鳞癌患者MTL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来自术后医院病理结果报告,依MTL将患者分为5组(<2 cm,2~4 cm,4~6 cm,6~8 cm和≥8 cm)。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MTL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40 822例食管鳞癌患者平均MTL为(4.4±1.8)cm,中位数为4 cm(0.3~16.0 cm)。肿瘤长度依次从<2 cm至≥8 cm的5组患者比例分别为1 489(3.6%)、13 029(31.9%)、16 924(41.5%)、7 365(18.0%)及2 015(4.9%)。Spearman秩相关显示随MTL增长,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N1)明显升高(r=0.998,P=0.000)。调整因素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鳞癌MTL是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OR=1.329,95%CI=1.292~1.366,P=0.000),且随着MTL增长,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MTL=2~4 cm,OR=1.393,95%CI=1.177~1.649,P=0.000;MTL=4~6 cm,OR=1.944,95%CI=1.644~2.299,P=0.000;MTL=6~8 cm,OR=2.526,95%CI=2.215~3.003,P=0.000;MTL≥8 cm,OR=3.045,95%CI=2.507~3.699,P=0.000)。结论食管鳞癌MTL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随MTL增长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升高,提示肿瘤长度可作为临床术前评判淋巴结是否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大体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52 470例食管鳞癌患者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生物样本资料库(1973-2015年),具有详细大体类型和淋巴结转移记录。采用χ~2检验分析大体类型在各种临床特征间的分布差异;Spearman秩相关和Logistic回归分析4种大体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4种大体类型中,溃疡型最常见(45.0%),其次为髓质型(40.9%)和蕈伞型(10.0%,),缩窄型最少见(4.1%)。缩窄型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最高(45.4%),其次为髓质型(42.6%)和溃疡型(40.9%),蕈伞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最低(35.0%)(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显著相关(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显示,食管鳞癌4种大体类型是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溃疡型,髓质型,缩窄型相对于蕈伞型风险依次升高。结论食管鳞癌大体类型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评判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宫颈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61例,术前1周进行上、中、下腹和盆腔CT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两组检查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计算CT检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 CT检查阳性为28例,阴性为33例,病理检查阳性为25例,阴性为36例,CT检查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83.3%,阳性预测值为78.6%,阴性预测值为90.9%,约登系数为69.5%,Kappa值为0.6998,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一致性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能基本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后期病理检查一致性高,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ICAM-1、CD44V6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ICAM-1、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组织中ICAM-1、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18/26)、76.9%(20/26),且两者具有明显的一致性(P〈0.05)。结论ICAM-1、CD44V6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食管鳞癌淋巴结的转移是一个涉及多种黏附分子参与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征(参照ATS淋巴结分组法)及其16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对95例食管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影像标准诊断有淋巴结转移并按美国胸科协会(ATS)修订的食管癌淋巴结分组标准进行分组.设定淋巴结的短径≥1 cm为淋巴结转移阳性标准,统计各组阳性淋巴结的出现率,观察淋巴结转移的位置,淋巴结的形态、大小、数目及强化情况.结果 95例食管癌中,共计286个部位观察到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以右下气管旁组(43.2%,41例),主肺动脉窗组(35.8%,34例)、隆突下组(28.4%,27例)为最多.膈上组(1.1%,1例)及脾动脉组(2.1%,2例)最少.结论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右下气管组、主肺动脉窗组及隆突下组.16层螺旋CT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食管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并隆突下淋巴结清扫的45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55例患者中47例出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0.3%;单因素分析示肿瘤长度、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胸段食管鳞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E cadherin(E cad)在食管鳞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P法 )检测 19例正常食管上皮 ,5 2例食管鳞癌原发灶及其中 2 0例淋巴结转移灶中E cad的表达。结果 :19例正常食管上皮中E cad的着色为细胞膜着棕黄色 ,均有表达 ;食管鳞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E cad的表达率分别为 2 3 1%和 5 0 % ,3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E cad的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 ,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结论 :E cad的表达减少与食管鳞癌的恶性进展有关 ,可做为判断食管鳞癌进展及预后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食管鳞癌组织中uPA、nm2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uPA、nm23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uPA及nm23在54例食管鳞癌及其癌旁和正常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癌组织中uPA及nm23的阳性率分别为66.7%(36/54)和35%(19/54),uPA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nm23的表达在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有转移组(P<0.05),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5)。uPA及nm23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x2=6.56,P<0.01)。2者均与肿瘤大小无关。结论:uPA及nm23与食管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uPA与nm23联合检测以评价食管癌的转移优于单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肺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肺鳞癌纵隔淋巴结无转移组22例,肺鳞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组18例,肺炎性假瘤组10例.用LYVE-1/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区分淋巴管和血管并观察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蛋白表达的情况,并与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远大于内部和炎性假瘤组织.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和炎性假瘤组织淋巴管密度相似.肺鳞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大于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鳞癌组织内部淋巴管密度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相似.结论肺鳞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主要在周边部,肺鳞癌细胞主要经过原发灶周边部增生的淋巴管转移至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