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零切迹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与钛板-椎间融合器(PCC)系统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以及两种内固定材料对颈椎矢状位参数及其变化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7例(ROI-C组21例,PCC组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评价指...  相似文献   

2.
杨子斌  赵伟  吕乔  董锡亮 《中外医疗》2014,(10):90+92-90,9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MC+ 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比情况。方法分析该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3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随机分组,治疗Ⅰ组(颈前路减压+MC+ 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组)13例和治疗Ⅱ组(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组)10例。结果两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前凸角和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的前凸角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MC+R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改善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老年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的老年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5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1个月、2个月及6个月时JOA评分、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Cobb角、椎间高度等指标变化,并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反应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术后JOA评分、颈椎Cobb角明显升高(P<0.05),而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高度及炎症因子(IL1β、IL2及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对老年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或钛板固定治疗单、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早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8年9月~2020年6月就诊于唐山市第二医院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的患者48例,其中行颈椎前路零切迹(Zero-P组)治疗21例,包括单节段16例,双节段5例;前路钛板(钛板组)治疗27例,包括单节段19例,双节段8例。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手术节段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估治疗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进行评估。结果 4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22个月,平均(18.9±1.7)个月,两组术后JOA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提高,术后VAS评分、N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两组的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零切迹组手术时间(78.4±11.1)min、钛板组(99.5±16.9)min,术...  相似文献   

5.
蒋龙华 《当代医学》2021,27(16):94-96
目的 探讨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钉板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点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侧弯角度大小(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1、3个月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3个月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Cobb角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率(3.33%)低于对照组(1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零切迹颈前路融合器能有效改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机体功能及活动度,利于减少术中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桥型融合器(ROI-C)置入与传统钛板加Cage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2014年12月行经颈前路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4例,ROI-C组(A组)23例,传统钛板加Cage组(B组)31例,比较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及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7±2.4)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颈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Zero-p融合器置入与钛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的实际应用提供实践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钛板内固定)和研究组(采用Zero-p融合器置入),对照组32例,研究组46例。采用VAS评分、JOA评分及NDI评分评估和比较2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差异性。测量和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C2-C7 Cobb角及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DH)差异性。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ID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前后ID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VAS、JOA、NDI评分在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2组NDI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吞咽困难、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Zero-p...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ROI-C)和独立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53.3±8.5)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行手术治疗病人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组(观察组)和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颈椎钢板内固定组(对照组),各15例。比较2组病人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前和术后3 d,2组病人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术前2组病人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手术前后各时点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各时点的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病人生理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锁式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治疗颈椎病手术创伤小,病人术后神经功能和恢复效果较好,颈椎曲度和椎间隙高度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锁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手术中使用融合器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钛板融合器,观察组使用自锁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术前后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的JOA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较手术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两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手术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结论:自锁零切迹颈椎间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中应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枕颈和寰枢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寰枢椎不稳中层得行颈后路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其中14例行枕颈融合术,另15例行寰枢融合术,结果:术后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19例,大部分复位7例,未复位3例,经1-10年(平均6.7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外,其余28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钢丝断则植骨已融合2例,枕颈融合后4年枕部骨板断裂1例,寰枢后弓钢丝切割断裂 1例,螺钉为裂1例,所有患者颈痛全部消失;15例有脊髓病症状者,3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4、5、5分),春余12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对术前脱位能纠正者宜行寰枢椎融合术,术前脱位复位不佳者宜行枕颈融合术,头颅牵引是寰枢脱位复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43例颈椎病患者,其中单节段融合29例,双节段融合14例。根据症状及X线片评价手术的有效率及融合节段的融合率。使用颈椎活动度测量仪(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device,CROM)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24个月时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活动度。结果:从患者主诉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通过X线评价融合节段融合率为100%。与术前相比单节段融合术后患者颈椎左右侧弯方向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方向的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行双节段融合手术后患者颈椎在6个方向的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减低(P<0.05)。对两种不同融合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双节段融合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在6个方向均较单节段融合患者降低(P<0.05)。结论:颈椎融合手术能够降低患者颈椎的活动度,与单节段融合相比双节段融合术后颈椎活动度的降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替代技术进行颈椎前路融合 ,维持颈椎生理前凸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8例颈椎疾患病人进行前路颈椎次全切 (或颈椎间盘切除 )、椎管减压、钛网内添自体松质骨椎间融合、颈椎前路钢板锁定系统内固定手术 ,并评定疗效和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5 (4~ 6 )d ,所有病人的神经症状术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术后影像学资料提示钢板位置良好 ,无钛网脱出 ;术后随访时间 11.8(6~ 18)月 ,所有病人获得了颈椎间融合 ,固定节段区的整体生理前凸平均改变 1.3°,后凸平均改变 0 .2°。结论 :钛网植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 ,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替代技术可以有效地进行颈椎前路融合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7.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ACFC)具有早期的制动作用,能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文章就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ACFC)具有早期的制动作用,能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文章就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不同节段个数ACDF手术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6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ACDF手术的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MRI上测量手术前后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包括C0C2角、C2C7角、T1倾斜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临床疗效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评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2C7角、T1倾斜角较术前增大,颈倾角较术前减小(P<0.05),术后VAS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单节段、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存在差异(P=0.001),在颈椎矢状位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值以及治疗改善率上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手术通过改变颈椎曲度、增大T1倾斜角来恢复颈椎矢状位的平衡,不同节段个数的颈椎手术,在颈椎矢状位参数的改变和治疗改善率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ub-axial injury classification (SLIC) system proposed by the Spine Trauma Study Group (STSG) in 2007. Methods Thirty cases of cervical injury were randomly chosen fr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