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察了透明质酸修饰的天冬酰胺酶(asparaginase, Asp)自组装仿生纳米囊(hyaluronic acid-modified asparaginase self-assembled bionic nanocapsules, ASNCs)的稳定性及药代动力学特性。使用分子自组装法制备ASNCs,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和抗胰蛋白酶稳定性。大鼠静脉注射给予游离Asp和ASNCs后,取不同时间点下大鼠血浆样品测定Asp的活性。采用DAS药代动力学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实验测定ASNCs的粒径为(99.17 ± 0.21) nm,电位为-(13.13 ± 0.60) mV。在胰蛋白酶溶液中,ASNCs表现出更优异的稳定性。ASNCs的活性-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48 h与天冬酰胺酶相比约提高了2倍,平均滞留时间MRT0-48 h约为Asp的1.7倍,生物利用度为Asp的195%。研究结果表明,透明质酸修饰的天冬酰胺酶自组装仿生纳米囊能提高天冬酰胺酶抗胰蛋白酶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延长了Asp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的水溶性,将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进行两亲性衍生化制成N-(4-咪唑甲基)-羟乙基壳聚糖(MHC),作为槲皮素自组装聚合物胶束载体,并采用1H NMR、元素分析法、芘荧光光谱法等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单因素考察法进行了MHC-槲皮素胶束的工艺优化。结果表明,载体浓度为0.67%、槲皮素与MHC质量比为1∶10时可以获得粒径为(99.21±1.71)nm,Zeta电位为+(20.01±0.72)mV,载药量为(5.42±0.32)%的聚合物胶束;其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Q=0.110 1t1/2-0.064。槲皮素胶束和槲皮素溶液剂静脉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分别是21.42和0.30 h,AUC0-t分别为57.49和2.50 μg·h/mL,表明采用MHC为载体材料的槲皮素自组装胶束具有较好的增溶、缓释以及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作用,可作为槲皮素等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金属-起分子聚合物(超分子配位聚合物)是重复单元经配价键相互作用连接在一起的阵列,可由有机高分子配体和金属离子自组装形成具有多样化的几何形状和拓扑结构:线性主链均聚物、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交联聚合物、金属树枝体、栅格阵列和拓扑结构,并可对无机和金属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可在光电子信息、催化、生物医用、分子器件、纳米技术等领域广泛应用。综述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与机理、结构、性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药物递送载体,依次连接阿霉素(doxorubicin,DOX)、天然吲哚花青素染料IR808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最后通过自组装得到具有抗肿瘤和荧光成像作用的纳米探针CAT@HA-DOX-IR808 NPs。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其进行表征,然后在溶液和细胞水平开展其荧光成像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纳米探针CAT@HA-DOX-IR808为均匀的近球形,尺寸约为75 nm。在pH 5.0和透明质酸酶环境中,DOX在前10 h的释放率达到80%以上。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在CD44阳性细胞中,该纳米探针组展现出比游离药物组以及阴性细胞组更显著的荧光信号。细胞毒实验中,在CAT@HA-DOX-IR808 NPs + NIR组,只有大约40%的MDA-MB-231细胞在最高浓度的CAT@HA-DOX-IR808 NPs下存活。因此,纳米探针CAT@HA-DOX-IR808具有显著增强的抗肿瘤功效,在乳腺癌的体外成像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用自组装技术在金(纯金和经阳极氧化的金)表面上获得了新型两亲聚合物PAMC_(16)S的有序膜。用接触角测试,XPS谱和电化学分析等方法对自组装膜进行了表征。根据膜表面的润湿性,金表面的自组装膜是疏水的,亲水的磺酸基团连于金表面,而疏水的碳氢链从表面伸展出。XPS实验结果支持金表面上单层膜的疏水结构。聚合物单层膜复盖的金电极起到含有针孔缺陷的阻膈型电极的作用。单层膜在法拉第反应中显示很强的吸附稳定性,说明聚合物LB膜在潜在应用中有其特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CD44受体靶向的载阿霉素和顺铂的透明质酸(HA)纳米粒子HACDDP-DOX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阐明HACDDP-DOX对小鼠移植性乳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绿色合成途径合成乳腺癌靶向的载药HA纳米粒子HACDDP-DOX,并测定其粒径、不同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及搭载阿霉素的释放情况。于小鼠乳腺脂肪垫接种4T1细胞,构建乳腺癌肿瘤模型。根据肿瘤体积和体质量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OX/CDDP组和HACDDP-DOX组,于肿瘤生长至80 mm3后的第1、5和9天通过尾静脉注射PBS、游离混合药物DOX/CDDP和HACDDP-DOX进行治疗。通过检测肿瘤体积、小鼠体质量变化和免疫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评价HACDDP-DOX对小鼠乳腺癌的抑制效果及生物安全性。利用生物荧光成像技术观察HACDDP-DOX在小鼠体内的药物组织分布情况。结果:HACDDP-DOX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80.0±17.4) nm,pH值为7.4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条件下粒径增大,可有效释放DOX。抑瘤实验,与DOX/CDDP组比较,HACDDP-DOX组小鼠体质量增加(P<0.05),肿瘤体积减小(P<0.05)。HE染色,对照组小鼠肝脏存在肿瘤转移灶,且肺泡间隔增宽;DOX/CDDP组和HACDDP-DOX组肿瘤组织均有坏死,HACDDP-DOX组肿瘤组织的坏死程度明显重于DOX/CDDP组。与DOX/CDDP组比较,HACDDP-DOX组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P<0.01),而Ki-67活性明显下降(P<0.01)。生物荧光成像,HACDDP-DOX能够通过靶向作用有效聚集于肿瘤部位释放药物。结论:HACDDP-DOX纳米粒子可以有效靶向于乳腺癌细胞,降低化疗药物系统毒性,同时增强乳腺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EG-PLGA)制备载雄激素受体三螺旋形成寡核苷酸的纳米粒子(TFO-NPs),并初步探讨其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改良自乳化溶剂挥发法(modified-SESD)制备TFO-NPs,对其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特点进行鉴定。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LNCaP细胞对TFO-NPs的摄取情况,四唑盐(MTT)法测定体外细胞毒作用。【结果】制备的TFO-NPs呈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128nm,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2.28%和1.02%,在体外具有缓释作用。LNCaP细胞对TFO-NPs的摄取率显著高于裸TFO。TFO-NPs对LNCaP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裸TFO(P〈0.05),抑制率分别为61.2%&#177;6.5%和20.7%&#177;3.1%。【结论】本法制备的TFO-NPs理化性质优良,在体外能够有效抑制LNCaP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EG-PLGA)制备载雄激素受体三螺旋形成寡核苷酸的纳米粒子(TFO-NPs),并初步探讨其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改良自乳化溶剂挥发法(modified-SESD)制备TFO-NPs,对其形态?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特点进行鉴定?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LNCaP细胞对TFO-NPs的摄取情况,四唑盐(MTT)法测定体外细胞毒作用? 【结果】 制备的TFO-NPs呈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128 nm,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2.28%和1.02%,在体外具有缓释作用?LNCaP细胞对TFO-NPs的摄取率显著高于裸TFO?TFO-NPs对LNCaP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裸TFO(P < 0.05),抑制率分别为61.2% ± 6.5%和20.7% ± 3.1%? 【结论】 本法制备的TFO-NPs理化性质优良,在体外能够有效抑制LNCaP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二氢槲皮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model组)和二氢槲皮素组(DHQ组),每组6只。微板法和脲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可见分光光度法和TB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并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形态。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大鼠血清BUN和Scr水平明显升高(t=6.06,P<0.001;t=11.16,P<0.001),MDA水平明显升高(t=5.985,P<0.001),SOD水平明显降低(t=8.663,P<0.001)。与model相比,DHQ组血清Scr水平下降(t=6.612,P<0.001),BUN水平明显下降(t=6.903,P<0.001),MDA水平明显下降(t=5.11,P<0.001),SOD水平明显上升(t=10.66,P<0.001)。model组大鼠肾小管水肿、空泡样病变,肾小球系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向协同护理模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行乳腺癌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另选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乳腺癌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双向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上肢功能(FMA评分)、自护能力(ESCA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FMA、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2.86%(26/28)较对照组71.43%(20/28)高(P<0.05)。结论双向协同护理模式能进一步促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上肢功能恢复,提高自护能力及对护理服务认可度。  相似文献   

11.
方凯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857-1858,1789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对膝骨关节炎(OA)的疗效。方法选择116例膝OA(194个膝关节)进行关节腔内注射SHP,每周1次,连用3周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疼痛、关节肿胀,上下楼及下蹲有无困难)及实验室检查(ESR、CRP、白细胞)结果变化的人数。结果注射治疗后病人的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缓解的人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同时治疗后ESR、CRP、白细胞正常化的关节个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SHP缓解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减少关节功能障碍,是治疗膝OA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王德伟 《中国热带医学》2005,5(7):1497-1497,1485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可行保乳的12例患者先行局部切除肿瘤和部分乳腺组织,清扫同侧腋窝淋巴结,检查胸肌间淋巴结,术后根治性放疗。对照组29例患者行乳房全切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腋窝淋巴结阳性者行CAF方案治疗,ER阳性者服用TAM5年。结果保乳术占同期乳腺癌手术的4.1%,保乳术组中住随访28个月,有2例局部复发16%;全乳切除术组中住随访31个月,无局部复发。1例发生对侧乳腺癌(3.4%);两组均无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保乳术组美容效果满意率为92.9%。结论对早期乳腺癌在严格掌握指征的前提下保留乳房是切实可行的,术后要正规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塞来昔布联合紫杉醇对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与化疗药物协同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MCF-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含药物作用的培养基)、塞来昔布组(含不同浓度塞来昔布的培养基)、紫杉醇组(含不同浓度紫杉醇的培养基)和塞来昔布联合紫杉醇组(含不同浓度塞来昔布和不同浓度紫杉醇的培养基)。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各组MCF-7细胞凋亡形态;MTT法检测各组MCF-7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CF-7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MCF-7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bcl-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和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Hoechst 33258染色,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塞来昔布组和紫杉醇组MCF-7凋亡细胞数增多,塞来昔布联合紫杉醇组MCF-7凋亡细胞最多,并随塞来昔布浓度增加而增加。MTT法检测,塞来昔布组和紫杉醇组MCF-7细胞存活率均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在相同时间段内,50mg·L-1塞来昔布与30μg·L-1紫杉醇联合应用组MCF-7细胞存活率低于单独使用两药时的细胞存活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塞来昔布组细胞阻滞于G0/G1期,紫杉醇组细胞阻滞于G2/M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塞来昔布联合紫杉醇组细胞周期分布改变最明显,在G0/G1期及G2/M期的细胞比例均有明显升高,S期细胞比例下降。AnnexinⅤ/PI双染,药物刺激细胞6h后,塞来昔布组和紫杉醇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塞来昔布联合紫杉醇组细胞早期凋亡率高于其他组(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塞来昔布组、紫杉醇组和塞来昔布联合紫杉醇组MCF-7细胞中bcl-2蛋白和p-ERK蛋白表达量均下调,塞来昔布联合紫杉醇组下调最明显;而ERK2蛋白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塞来昔布和紫杉醇在促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方面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和p-ERK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他莫昔芬(TAM) 与辛伐他汀(SIV) 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检测TAM、SIV单独以及联合使用对MCF-7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TAM与SIV单独作用时IC50值以及联合使用时对细胞作用的联合指数(CI),评价两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摄各组中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AM组、SIV组、TAM+SIV组药物处理后的MCF-7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法表明,TAM与SIV单药对MCF-7有增殖抑制作用,联合作用时抑制更为明显,且呈协同作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显示TAM与SIV单药对MCF-7有诱导凋亡作用,联合时作用增强;Western blot 法表明TAM+SIV组中Bcl-2表达量较细胞对照组及TAM组、SIV组下降而Bax 表达量增加且更加明显.结论 TAM与SIV联合使用时可显著抑制MCF-7细胞株的增殖,同时可明显诱导MCF-7细胞株凋亡,提示两药联合使用时,乳腺癌患者可能有更好的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NVB)联合吉西他滨(GEM)治疗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标准的34例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均给予NVB 25 mg/m2静滴,第1、8天;GEM 1 000 mg/m2静滴,第1、8天,21 d为1周期,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平均完成3.4个周期。结果:3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2例,总有效率44.1%,中位TTP 7.4个月。结论:NVB联合GEM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疗效,其毒副作用患者可以耐受,是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erceptin和9-顺式视黄酸联合用药对MDA-MB-453乳腺癌细胞的协同抑制效应.方法 用Herceptin、9-顺式视黄酸单独和联合处理MDA-MB-453细胞24~72 h,用MTT法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通过流式细胞仪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周期相的分布,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Herceptin和9-顺式视黄酸联合作用组较对照和单独作用组能够显著抑制HER2/neu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并将其细胞周期进程阻遏于G0/G1期,同时还能有效诱导其发生凋亡.结论 Herceptin和9-顺式视黄酸联合用药可有效协同抑制HER2/neu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依西美坦( EXE )与低剂量甲氨蝶呤( MTX)对依西美坦耐药人乳腺癌 MCF-7细胞( MCF-7/EXE)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意义。方法使用 MTT 法检测EXE与低剂量MTX单药和联合给药对MCF-7/EXE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依西美坦与低剂量甲氨蝶呤联合给药时的联合指数(CI),评价两药间的相互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C50浓度药物EXE组(120μmol/L)、低剂量MTX组(60 nmol/L)、EXE+MTX组处理后的MCF-7/EXE细胞周期变化。荧光染色观察单药及联合作用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 Bcl-2、AKT、P-AKT、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法表明,与单药作用相比,联合治疗明显降低 MCF-7/EXE细胞的活性( CI<0.9)。此外, EXE和低剂量MTX的联合使用表现对细胞增殖的协同抑制作用,细胞周期显著阻滞于S期,Western blot法显示联合组与对照组或单个药物组相比对P-ATK、Bcl-2、COX-2蛋白的表达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结论 EXE与低剂量MTX联合使用时对MCF-7/EXE细胞产生协同抑制作用,可逆转耐药。  相似文献   

18.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55例临床病理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凯南  刘大全 《重庆医学》2005,34(12):1764-1767
目的研究双侧乳腺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诊治及预后的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预防和早期发现的途径。方法经查阅病历和随访患者,收集双侧乳腺癌55例(110个肿瘤)的临床、病理及ER、PR、p53、nm23表达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癌家族史者占16.4%(9/55)。月经初潮年龄〈13岁者占23.6%(13/55)。5、10年总生存率(寿命表法):全组(n=55)分别为71.4%和50.9%;同时性癌(n=9)分别为66.7%和44.4%;异时性癌(n=46)的第1癌明显高于第2癌(87.0%对58.7%,P〈0.01;69.6%对34.8%,P〈0.01);浸润性特殊癌显著高于浸润性非特殊癌(88.2%对52.6%,P〈0.01;64.7%对35.5%,P〈0.05;组织学分级Ⅰ明显高于Ⅱ(86.7%对51.9%,P〈0.05;60.0%对30.8%,P〈0.05)。10年生存率:ER、PR及nm23阳性组较各自阴性组,p53阴性组较阳性组明显增加(依次是:49.1%对22.0%,P〈0.01;48.8%对28.3%,P〈0.05;51.0%对23.4%.P〈0.01;53.1%对21.3%,P〈0.01);淋巴结阴性组较阳性组,肿瘤≤3cm较〉3cm组明升高(分别是57.1%对32.8%,P〈0.05;54.2%对27.4%,P〈0.01);第1癌加用三苯氧胺或卵巢切除术较对照组显著提高(70.8%对40.9%,P〈0.05);二癌间隔时间延长1.5年;52.2%的第2癌发生在第1癌术后的3年内;第2癌中0~Ⅰ期比例较第1癌明显增加(27.3%对10.9%,P〈0.05)。结论患一侧乳腺癌、乳腺癌家族史等是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第2癌多发生在第1癌术后3年内;三苯氧胺(或卵巢切除术)对防治第2侧乳腺癌有重要作用;双侧乳腺癌的主要预后因素有:肿瘤大小,腋淋巴结状况,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p53、nm23表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